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順勢,或逆流——濁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1750年代,布袋戲隨著大量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很快地,成為台灣傳統戲曲最蓬勃的一種;除穩固於宗教信仰、家族社群與文化價值的維繫,也與台灣的媒體演進有密切連結,如黃俊雄將「金光戲」搬上電視,從雲州大儒俠到其子的「霹靂布袋戲」,更成立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跨越同人誌、電影、錄影帶、VCD、DVD等。於是,掌中戲開枝散葉,包含亦宛然、五洲園等體系,亦是台灣傳統藝術中成團數量最高的劇種。 但是,經歷野台、戲園、影視等展演場域後,如果現代劇場作為一種必然,掌中戲如何因應?此外,掌中戲最興盛的中南部(布袋戲團數量約占全台四成以上)又怎麼重新建構生態?這背後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得討論濁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
焦點專題(二) Focus 40-50世代
站穩傳統面對科技 另闢當代蹊徑
以民戲為主要市場的掌中劇團,面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坦言「推票壓力很大」,特別是如何吸引已習慣在廟會看戲的民眾。於是,形式、題材等的推陳出新,成為掌中劇團的課題。位於高雄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電視木偶結合3D投影技術,打造視覺體驗;而在布袋戲重鎮雲林的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則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找尋創新的藝術性。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鄭尹真 我願作為一個通道,讓萬物顯現
對演員來說,每場表演都是一次機會,是鄭尹真摸索自己定位的方式,也是她探問自我的路徑。而她作為一個演員的使命感,乃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她願意成為一個通道,讓萬物顯現,「把春天的風顯現出來,或者是記憶中母親的聲音,也可能是被人遺忘許久的一首詩。」
-
看戲不忘電影
寧靜革命
目前Netflix的原創電影中,缺乏傳統片廠的商業大片,破億美金的製作偏少,Disney+ 擁有皮克斯、星戰、漫威系列等影片,未來絕對是Netflix的強勁對手。相較於影視的商業化程度,表演藝術演出的影像記錄,會不會是門生意?還是只是延續朝生暮死的火花,Marquee給了表演藝術一個可能的嘗試。
-
思想不短路
天方夜譚之「漫」劫餘生下的卡內基廳
有趣的是,帕羅曼本身更喜愛流行音樂,對古典音樂興趣卻不大,曾力主讓流行樂重登卡內基廳舞台而引人側目。2015年他初升任卡內基廳董事長後才8個月,就因內部紛擾請辭,一度讓美國樂壇為之震盪。更有趣的是,有生意機會就不放過的帕羅曼,過去居然也曾經手過蔚為美國通俗文化經典的漫威漫畫公司!但那是漫威歷史上最黯淡的一頁,直到脫離帕羅曼的髒手,漫威才開始邁入近十餘年的光輝歲月。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台篇
寫實文本的寫意選擇 《十殿》的建築導覽
阮劇團於今年即將演出的成年之作《十殿》,既打造也拆解一棟住商混合、凋零敗落的「金國際大樓」,讓台灣五大奇案化作現代版本,體現人間苦難裡那些超乎自然與人情的可能。讓我們聽聽建築師們導演汪兆謙、舞台設計李柏霖娓娓道來,關於他們如何在空間與時間的限度裡,挑戰《十殿》的完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影劇篇
封不住人心深處的信仰 從影視作品到內心的探索指引
這一場疫情,讓許多人體驗了封閉在宅的生活,也讓人有時間、有機會去思索身在其中的心情與意義。透過與上述經驗相關的影視作品,我們回探那心底深處的癥結:「心底的信仰是什麼?」逃出空間或回返空間,都是你的信仰、你的選擇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Dangerous! 穿透虛實的危險空間導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實景篇
仍舊矗立的繁華之後 城市地標危樓導覽指南
聽說過這樣一則都市傳說嗎:「每個火車站前都會有一棟破爛的舊大樓!?」其實在台灣,不管是不是在火車站前,不少曾是城市地標的住商大樓,走過繁華、經過災厄,在時間之流的衝激下成了人們口中的廢墟鬼樓,充滿傳奇色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大樓的前世今生,以及可能的未來
-
戲劇 科技虛擬vs.自然實體 「偶」現奇幻夢境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穿越真實的邊界》
在台灣宜蘭生根發芽並走向國際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劇團於2019年成立滿20周年之際,大手筆投入人力經費,邀請以詩意與暗黑童話為風格的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Figuren Theater Tbingen)合作,費時3年完成跨國作品《穿越真實的邊界》。由從東方的《山海經》與西方波赫士《想像的動物》兩本經典出發,摸索各式材質與操偶的可能,打造屬於現代虛擬與自然共存的社會裡,遊走在恐懼、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奇幻夢境。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哽(歧義散策)
分享幽默笑話一則:一位正在學中文的外國人,在一次參加朋友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讚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聽了謙虛地代新娘回應:「哪裡哪裡!」,外國朋友聽了一驚,想不到籠統讚美竟不過癮,還要說明哪裡漂亮?!於是硬著頭皮用生硬的中文說:「頭髮、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漂亮!」,語畢引得哄堂大笑,好不滑稽。
-
藝號人物 People 新加坡劇場導演
王景生 並置傳統與當代,看到背後的「人」
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我們卻也可藉由個體來穿透文化體系與政治意識。作為個體的王景生,以個人隔離經驗重新理解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工作的控制與抗拒;同樣作為個體的魏海敏,成了一面鏡子,折射出屬於台灣或尚存或消逝的種種故事。「而我身為導演的工作」,王景生說,「不是強加自己意念,而要打開自己,聆聽合作夥伴們的聲音,提供土壤,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
戲劇
填補江、雲的人生留白 賴聲川再寫生命與時代
膾炙人口、演遍華人世界的《暗戀桃花源》,其中的戲中戲〈暗戀〉說的正是1949年從中國流離到台灣的那一代人的故事,賴聲川從此中發展出續篇《江/雲.之/間》,透過書信體為兩位主角寫出人生滄桑,除了邀歷任擔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演員執筆寫「信」或提供意見為戲增添血肉,也透過九宮格的舞台,讓錯綜複雜的人物劇情在其中流動,更隱喻了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差事劇團與再拒劇團的關懷及實踐
該以怎樣的形式回應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結社會,同時又讓議題演出好看,與創作者的養成脈絡與美學想像高度相關。「差事劇團」與「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逾20年的實踐,雖同樣是長期藉由劇場回應社會現象的劇團,卻有全然不同的創作路徑與嘗試方向。劇場抵達的社會的形式多元,議題、地方、參與都是可選擇的元素,然重要仍是回到創作者自身關心什麼、想說什麼,因著動機,自然會找到述說的方法。
-
音樂 生祥樂隊的原鄉音樂路
在美濃 用客語唱世界的歌
大學二年級的暑假,林生祥用母語客家話寫了一首歌,歌詞描繪著美濃地區、以及母親的農家日常。「速度很快,一下就寫完了。」他說:「那時就驚覺到,原來用自己的母語來思考、寫歌,可以這麼流暢母語創作對我來說最自然,唱歌也是最自然。」就這樣,林生祥在美濃家鄉,找到屬於「唱自己的歌」的原動力,以及日後音樂創作的發展方向
-
挑戰邊界
現在有多長?
劇場裡,總有股心照不宣的壓力,促使作品演出長度維持在70至150分鐘的規範內。遵循「長度攸關」的結果是,一些劇團將原本可以是美麗詩篇的作品,膨脹成了小說。對演出而言,並沒有所謂單一標準的適當長度,作為藝術家,我們必須具備捍衛作品真實性的能力。即使初吻和流星轉瞬即逝,它們也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
戲劇 因果不只在徘徊
《十殿》的時間連結與空間封鎖
如果人的生命都封閉在同一個空間,又會如何?《十殿》編劇吳明倫引領我們穿越時空限制、進入這棟大樓的方式,是通過劇場的虛構性,將眾生相封鎖於這棟大樓內這些生活在裡面的住戶,雖有身分、處境等不同,卻因於這棟大樓的群聚,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或是最陌生的親人,與彼此產生關係。 在《十殿》裡,編劇既說了一棟大樓的樓起、樓塌,更多的是讓因果有其居所,推動著這群人的生生滅滅,而這正是這個大社會的縮影。
-
看戲不忘電影
一首給表演藝術的影像情歌
剛開始時,黃明川其實先找了表演藝術領域,卻連續被兩個團體拒絕,之後接觸視覺藝術圈,卻得到藝術家熱情的擁抱,因此他才轉往視覺藝術領域。這答案對我而言並不意外,那個年代,許多表演藝術家認為他們的作品是立體存在於在舞台與時間上,無法以影像的平面與語言再現,更不適合剪接的斷章取義。我尊重這樣的想法,但時代在變,這麼多年過去了,表演藝術留下什麼?只存在少數觀眾的回憶中嗎?
-
音樂
一份遲交的作業 是出走也是回歸
前「蘇打綠」主力團員阿龔,大家熟悉的是他在演唱會舞台上拉中提琴的身影,但出身古典音樂科班的他,在蘇打綠休團的3年中,並未停歇音樂創作的腳步,發揮累積多年的編曲功力,在今年推出了原創專輯《第一章 KUNG's vol.1》,將自己的定位從「演奏者」轉為「作曲者」,與其他音樂家共同為作品織造更豐富的色彩。
-
思想不短路
別叫蜘蛛人滾出去,讓他進來一起玩
漫威影業自成一格的拍片文化也有其問題,就是導演無法全權掌控影片風格和劇情導向,多受制於上級機關迪士尼公司和部門總裁費基的想法。導演因意見相左而求去,甚至臨陣被開除的情形時有所聞這也讓筆者非常好奇首次拍攝超高成本科幻片,大量以綠幕取代她原本所擅長野外實景的趙婷,在導演《永恆族》的過程中是如何調適和因應漫威影業的幕後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