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俄國舞星,為何閃耀世界?
俄國芭蕾除了以優美細緻的舞蹈表演、華麗精美的佈景令人賞心悅目之外,最最令人目不轉睛的,莫過於那些主跳的偶像舞星們。不管是芭蕾伶娜或芭蕾王子,他們一抬腿一轉身,就是能讓人屏息讚嘆。 為什麼俄國芭蕾舞壇能出現這麼多舞星?他們的訓練與選才有何特別?要當上舞星需要什麼條件?這次訪台的基洛夫芭蕾舞團,簡直就是個舞星花園,有哪些舞星出身此處?這回到訪的又有哪些當紅偶像呢?
-
其他分類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
兩廳院旗艦製作、首屆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歐蘭朵》,於二月二十一日世界首演,這個結合西方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西方前衛與東方傳統的相遇,這中間的碰撞激盪,最後出來的舞台成果,在在令人矚目。 二月十七日中文戲曲版《歐蘭朵》舉行第一次的彩排,兩廳院邀請多位藝文界蒞臨觀賞,次日並邀請與會座談,以下即為此次座談的摘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灌溉舞蹈未來的繽紛花園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雲門舞集2,今年也屆滿十週年了。這個充滿年輕活力的舞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培養國內年輕編舞家與舞者、為了把舞蹈推廣到台灣各地而成立的,雖然歷經了青年編舞家伍國柱、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陸續病逝的沉暗歲月,但雲2仍舊卯足力氣繼續為舞蹈而走。今年的「春鬥」依然由藝術總監林懷民領軍,帶著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與黃翊推出新作創意,在這方花園中持續綻放不歇。
-
回想與回響 Echo
就地取材的便利性與藝術性
譚盾的作品每每有極打動人的部分,但動人的部分往往也是「既有的素材」亦即原本就存在歷史時空中的無形文化寶藏,譚盾將這些寶藏從深山遠水帶到現代世界來,他想以西方技法編織一襲縫綴著寶藏的華美大袍,以贏得巧手裁縫之名──他的確也得到了。
-
回想與回響 Echo
戴著安全帽理性起舞
想要寫這麼一篇文章,是因為周書毅在過去的這一年(2008)裡到處都看得到他的影子:從年頭到年尾,至少六件大小新作,為別人舞兩次,實驗劇場、小劇場、各學院舞台,甚至跨領域詩歌節、數位藝術節、公共藝術活動,都可見到他的身影,還身兼概念指導扶助合作過的舞者創作,為戲劇節目設計動作。這樣密集的曝光是少有的,除了足堪作為一個現象,對他個人的創作,又留下了什麼呢?
-
其他分類
志工好幫手 推廣藝術的生力軍
二○○七年開始,衛武營籌備處進行了第一批的志工招募,其間歷經了徵募、課程訓練、實習、考核等四階段,課程結束後並在由舊營舍改建為藝文空間的展覽館實習三個月,實習期滿通過考核即成為正式志工,目前輪值擔任展覽館的導覽工作。此外,館方也積極接觸南部大專院校藝術科系的青年學生志工加入協助,期待透過這些年輕學子,為南部兩廳院未來與社區、團隊、觀眾間構築良好的溝通行銷平台。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失去語言橋樑的文本
也許整部戲的劇情只能抓到七八成,我還是深信《老虎與士兵》是部成功且完整的製作。如同盲眼人的聽覺往往特別敏銳,在「語言無效」的劇場中,我們被迫去觀注戲劇元素的起源。肢體早在語言/文字之前,就成了承載意義的文本。十個月大的小女嬰能得到的共鳴,我們也行。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藝術精神的轉型
單色紙在這齣戲裡有很好的作用,溫暖的橘色是狐狸,淡雅的天藍色是大熊,舞台上我們看到的這幾個主要角色,視覺上的安定引發心理的聯鎖反應,使得看這齣戲的過程中的確很滿足喜悅;再看狐狸在草綠色的草叢與樹林間穿梭,我們很清楚知道心靈需要的色彩和諧便是如此。
-
焦點專題 Focus
不只有音樂 各團走入人群抗低迷
金融風暴掀起的寒風愈演愈烈,擋不住的企業像骨牌一樣連環倒下。排在生存需求末端的表演藝術界也紛紛傳來噩耗。義大利維洛納露天競技場瀕臨破產,波修瓦大劇院被迫取消出訪,連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華盛頓國家歌劇院、洛杉磯歌劇院這些顯赫的團體也陸續公布裁員、減薪、取消場次、暫停製作等消息,著名演奏家演出機會大幅銳減,連重量級的男高音多明哥都備感威脅。回頭看看台灣,團體也是一片哀戚、士氣低迷,在票房慘澹下,音樂團隊將想出什麼樣的奇招,拉起防護線來抵禦寒冬?
-
焦點專題 Focus
正視市場需求 讓劇場更靠近觀眾一點
衰退的經濟態勢,迫使表演藝術重新思考作品與社會的關係;如何以更健康成熟的心態面對市場,不僅成了表演藝術界面對景氣寒冬的對策,更是嘗試轉型產業化的關鍵。這或許是這波不景氣給表演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啟示。
-
焦點專題 Focus
向來都是「舞蹈冬天」 計畫照走咬牙苦撐
政府補助略添小補 樽節經費減少上台人數今年雖臨景氣寒冬,對向來經費收入的不充裕的舞蹈團體來說,也就是比平日更冷一些的「嚴冬」,依然是要咬牙撐過。已排定的演出推廣等等計畫不更動,還好有比往年充裕的扶植團隊補助略添綿薄之力,在企業補助縮減的狀況下,舞蹈團隊加碼致力於省錢的部落格行銷,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進場看舞,持續為舞蹈扎根。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鋼琴家暨作曲家
林容光 用音樂說出多彩的故事
鋼琴、作曲並指揮自己的管絃樂曲,年僅十一歲時,林容光傳奇的音樂生涯即被媒體發掘,接受新聞節目「90分鐘」熊旅揚專訪。十六歲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時,她的交響詩《黑色婚禮》更獲得Miguel Harth-Bedoya領導該校樂團演出。 曾受《紐約時報》古典愛樂電台WQXR邀演,現場錄音向全球轉播、受邀知名音樂廳及藝術節演奏,包括紐約林肯中心杜麗廳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音樂廳等。 2009年將發行由Naxos 製作的鋼琴獨奏雙CD,成為繼鋼琴家陳必先之後首位擁有這個榮耀者。音樂之外的興趣廣又精,從專業錄音、網路製作、到美味烹調樣樣拿手,多年後首度回台的林容光,讓您看見名揚海外的璀璨。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愛亙古 傳奇溯源!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以史籍記載來看,可上推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晉朝時代,流傳至廣,浙江、安徽、河南、山東都有兩人「遺跡」;以這個故事為本的表演藝術,從歌仔戲、越劇、川劇、粵劇、電影、舞台劇、音樂劇、電視劇到音樂、動畫、芭蕾舞、現代舞都可尋到蹤跡;還被中國提報到聯合國申請入列「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可見其影響之廣、之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淒美樂章 命運跌宕糾纏
從首演迄今,整整五十個年頭,《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歷史事件,兩位創作者的心事糾纏,當初共同參與創作與演出的上海音樂院師生,也在這五十年間,隨著這首曲子在中外樂壇上的光采綻放,在政治革命中引起的爭議與衝突,他們自身的命運與這首曲子的命運,也如《紅色小提琴》的電影情節一般,升沉,起伏,跌宕,糾纏。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音樂」大哉問 《梁祝》一曲解謎?
「中國音樂是什麼?」這個大哉問,從西樂傳入中國後,一直是音樂、文化界人士爭議不休的話題。從作曲家黃自的提議,到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指示」,似乎為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之道就是取用民謠戲曲素材入樂。但遵從這個標準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也曾遭遇被指為是「宣揚封建思想的大毒草」的命運,反之此曲卻也成為五○、六○年代中國音樂作品中海內外最為人知、演奏最多的一首樂曲!《梁祝》一曲可是「中國音樂是什麼?」的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琴弓來去 深情款述英台衷腸
《梁祝》協奏曲的靈魂精髓,自是小提琴主奏的詮釋演出。從首演主奏俞麗拿的權威詮釋,還有西崎崇子的普及國際,突破女性觀點壟斷的呂思清,以及竇君怡、徐惟聆、孔朝暉、劉雲志等,都有各自的特色溫婉或剛烈,柔情或不悔,誰是最佳代言人?答案自在你心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電影到舞台,不朽的愛情傳奇
因《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滿半世紀,果陀劇場特別推出全新《梁祝》黃梅調歌舞劇,並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重現這齣讓四到六年級生廢寢忘食,不朽的經典愛情悲劇。由「永遠的梁兄哥」凌波與老搭檔胡錦主演,梁志民執導,加上多位老牌影星助陣,這次的《梁祝》要讓老戲迷重溫當年感動,也讓年輕劇迷親身體會《梁祝》迷人的亙古傳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古今常民的創意大接龍
雖然沒有正式統計,但是「梁祝」在中國藝術史應該創下紀錄。幾乎說得出的藝術形式都有「梁祝」,音樂、舞蹈、戲劇、戲曲,乃至電影、電視,說的、彈的、拉的、唱的、傀儡的、動畫的無處不在,使「梁祝」成為影響最深遠的民間共同記憶。與其說各家梁祝是在詮釋同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梁祝』各表」,大家只是利用它的故事架構,陳述自己心中的奇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江南北 蝴蝶翩翩傳唱人間
《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孟姜女》及《牛郎與織女》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傳說。其中,《梁祝》情愛的纏綿繾綣是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對中國的表演藝術影響極為深遠,音樂和電影之外,這對堅貞的愛侶,似乎還承續哭墳化蝶的餘韻,在化蝶之後以翩然舞姿穿梭在大江南北各劇種裡,宣示她們堅貞不渝的愛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馬戲學校畢業演出 技藝精湛趣味多樣
集合前國立歐迪翁劇院總監、導演兼燈光設計拉佛東和藝術指導杜瑞及編舞家卡洛塔,為法國香檳區「馬戲藝術高等學校」畢業生設計一場七十分鐘的馬戲舞蹈戲劇表演「第二十場首演」,在巴黎維特公園演出,混合馬戲、舞蹈、音樂、戲劇等表演元素,年輕男女表演者年紀自二十至二十七歲,在戲劇燈光場景氣氛下,展現令人屏息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