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打造創新歌仔戲的領導品牌
唐美雲 堅定眼神 穿透十年歲月
她是當今歌仔戲舞台上的明星小生,經營十年的劇團如今已是「精緻創新歌仔戲」的領導品牌。但當年的她,雖然出身戲曲世家卻非自願站上舞台,是什麼事件讓她改變了想法,讓自己一肩扛起歌仔戲創新的重擔?是怎樣的堅持,讓她義無反顧地埋頭衝撞,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得咬牙撐過去?
-
藝號人物 People
走鋼索的舞者 許芳宜與布拉瑞揚
許芳宜與布拉瑞揚,這一對舞蹈界的金童玉女,從今年開始重新啟動兩人的舞團「拉芳.LAFA」,期許這不僅是自己的舞台,更能成為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及表演平台。從前半年許芳宜的校園舞蹈分享之旅,到兩人與其他三位藝術家共赴紐約參與巴瑞辛尼可夫舞蹈中心駐村創作,兩人同心攜手,走上未來的生命鋼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搪瓷娃娃」到「悲愴大師」
柴可夫斯基害羞而敏感的個性,讓他在大眾面前容易神經緊張。而因為從小就表現出高度的神經質與想像力,對於週遭的人、事、物有異於常人的感受,他的家庭教師芳妮便曾說他是個「搪瓷娃娃」。而這憂鬱的特質卻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特色,使得他的音樂更直接地撼動聽者們的心,進而以「悲愴大師」的名號取而代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俄國味太濃」,還是「俄國味不夠」?
柴可夫斯基的功績,以交響曲和芭蕾音樂最為顯著。他的交響曲,不但脫離了魯賓斯坦那種德國浪漫派,更發展出獨特戲劇性的內容。其中即可見西歐音樂傳統轉化成俄羅斯形象的衍生。芭蕾音樂方面,則具有國民樂派所謂追求的敘述性。不過其音樂的根基,始終還是留在俄羅斯風味上。即使他是所謂的西歐派,但也絕非「非俄羅斯」的作曲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文學、愛情、宿命 柴可夫斯基的歌劇人生
柴可夫斯基從少年時代所展露的文學才華,雖然並沒有讓他成為一位文學家,但我們應該慶幸,就因為他豐厚的文學素養,才能讓我們見識到一齣又一齣經典的「俄國文學歌劇」;也因為他的細膩心思,才能帶我們透過音樂「閱讀」俄國文豪筆下的不朽巨作。在柴可夫斯基與普希金的身上,不只印證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也許還隱喻了當代企業所謂「借力使力」的概念吧!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專訪「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藝術總監
六月的莫斯科,天氣說不上炎熱,走在艷陽高照人潮熙攘的街頭,居然還會讓人喘著氣、透些微汗。只有在入夜或清晨沒有陽光時,才會隨著風、沁著股涼意。也唯有在那時,才會微微拉近了一點以往我對「鐵幕蘇聯」一貫地白藹藹、冷冰冰的刻板印象。但在二○○七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尤其是在白晝長達二十個小時的夏日,卻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凜冽的凍氣與昔日的封閉。正因為如此,如今莫斯科的六月,儼然已成為各方旅人的最佳焦點與季節。 這個十五年前被戲稱為「落難的貴族」、而現在被喻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有著相當於四百七十二個台灣大小,世界上面積最廣的國土。一九九一年,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告獨立,蘇維埃聯邦瓦解,當時全國陷入一片蕭條,但在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後,俄羅斯仍靠著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重新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經濟強權。 可是經濟的突飛猛進易求,文化的累積卻是不易。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問,他們是否忽略了固有的藝術與文化的寶藏?而這個頂著《天鵝湖》、杜斯妥也夫斯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諾貝爾獎得主全球第二多的桂冠之國,如今,又是該如何讓世界的人們,再次認識紅場、石油、伏特加、與歷史光榮之外的俄羅斯藝術? 筆者有幸趁著參訪俄羅斯政府長期支持、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契訶夫國際戲劇節」同時,獨家專訪到曾任莫斯科市共青團第一書記及文化局長,並獲法國政府頒授學術棕櫚(Academic Palm)中最高榮譽勳章,如今擔任戲劇節總監的瓦列里.夏德林(Valery Shadrin),一談現在俄羅斯政府對當代表演藝術的推廣與政策。 Q:「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以下簡稱戲劇節)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可否簡述一下當時創立的背景、動機與宗旨? A:戲劇節成立的時候,是俄羅斯剛發生劇烈變動後的一年,不論政治或經濟的政策與走向,都有著大幅度的改變,正處於蛻變的初期。當時很多建設也才準備起步,可是俄羅斯在經過長期與外界隔離之後,我們認為尤其重要的,就是有必要帶領國人去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戲劇節就是背負著這個使命:帶領俄羅斯的人民與國際接軌。讓我們的人民發現,在廿一世紀的劇場
-
藝視窗 News
NSO應邀參加日本太平洋音樂節
【台灣】 NSO應邀參加日本太平洋音樂節 繼今年初的星馬巡演後,國家交響樂團(NSO)上月底再度以「台灣愛樂」為名,應日本太平洋音樂節之邀赴日演出,這是該音樂節首度有日本以外的亞洲樂團參 與。這次出訪由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以「無任所大使」身分領隊,NSO前音樂總監、現任首席客座指揮簡文彬帶團,演出作品包括鍾耀光的管絃樂作品〈節慶〉、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與華裔美籍小提琴家林以信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簡文彬與太平洋音樂節有相當深厚的淵源,一九九五年簡文彬參加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獲得特別獎,此後獲邀擔任該音樂節常任指揮,兩者有良好合作關係。更值得一提的是,NSO此行一百零五人從機票、食宿到演出費全由主辦單位負擔,規格 之高也顯見音樂節對NSO此行演出的重視。(廖俊逞) 當代傳奇劇場應邀「林肯中心藝術節」演出 當代傳奇劇場受「林肯中心藝術節」邀請,將於今年夏天與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及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共同擔任開幕表演,並於7月10日至13日在紐約「玫瑰劇場」演出。這將是台灣團隊第一次於該藝術節中擔綱開幕演出。 當代傳奇此次演出劇碼分別為傳統劇《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和當代京劇《李爾在此》,《李爾在此》為京劇名角吳興國一人挑戰十腳的創新現代京劇。《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則為京劇名旦魏海敏量身訂做之全新經典戲碼。 此外,當代傳奇劇場特聘知名舞台設計師林克華為《霸王別姬》與《貴妃醉酒》打造全新仿宋梨園舞台。由於京劇繁華的服裝、妝容與舞台容易造成視覺的混亂,林克 華以仿宋極簡風出發,並將屋頂轉向九十度,突破以往中國傳統建築對燈光的限制。舞台結構保留了中國建築之美,內部輔以故宮花蕊圖、山水畫作為屏風背景,加 上台灣現代書法大師董陽孜的題字,將中國丰采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座傳奇舞台也將運用兩台40呎貨櫃浩浩蕩蕩運至美國。 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是世界最重要的多元藝文表演劇場之一。「林肯中心藝術節」每年都邀請國際知名的音樂家、樂團、劇場
-
一本藝術經
葛福睿 讓賓士與爵士輕快搖擺
身為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總裁的葛福睿,來自於德國這個擁有頂極造車工藝的國度,工作旅居台灣的多年期間,將德國人對設計工藝的至高標準,不僅發揮在工作上,也實踐在切身生活裡,讓台灣賓士與葛福睿的海外生活,都閃耀著精采的篇章。
-
專題
張孝全 喜愛獨行 跟著直覺走
去年底張孝全以林奕華導演《水滸傳》站上國家劇院舞台,他充滿直覺、本能的演出,媚惑不少女性觀眾。他的旅行觀如同演出,跟著陽光、直覺走。
-
專題
王耀慶 活在當下 愉悅旅行
活躍於電視螢光幕的王耀慶,觀眾對他的印象或許停留在綜藝式的喜感之中,然而在去年底上演的《水滸傳》裡,卻在王耀慶的身上看到了最精到的舞台細胞,讓觀眾不禁大呼過癮,如此的多樣王耀慶是否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旅行經驗,值得期待。
-
專題
張翰 修煉旅行 內在發光
張翰,旅遊衝動型水瓶座,去過日本九次、大陸的內蒙雲南北京上海,他屈指歷數:「巴黎、雪梨、洛杉磯、曼谷、普吉島、峇里島、尼泊爾」繁如天星,就像他的經歷一樣多元:他是電影與舞台劇演員、紀錄片與廣告片導演、廣播電台主持人,還有,目前仍是自由行遊客,嚮往成為真正背包客去年張翰在林奕華的《水滸傳》中飆演兄弟情義,今年的《西遊記》,則變成一場修煉,旅行就是修煉。
-
藝@書
沉吟「顧唱」一甲子
沉吟「顧唱」一甲子 《奇緣此生顧正秋》 季季著 時報出版 一九四八年,「一句蘇三驚四座」唱響了顧正秋和「顧劇團」在台灣的名聲,也唱出「顧劇團」在「永樂戲院」一連公演五年的不朽紀錄。然而,正當聲勢如日中天的她,卻選擇徹底卸下戲服,回歸俗世,與夫婿任顯群在金山農場共度平凡人生,震驚當時京劇界。從當紅名伶到淡泊農婦,顧正秋曾領受台上千萬掌聲,也曾遭遇丈夫的三度繫獄與生離死別,不論順境逆境,她依舊雍容大氣,選擇面對一切境遇。顧正秋一生戲緣情緣交織,成為一場繁複多姿的戲,台上台下一樣精采。今年適逢「顧唱」台灣六十年之際,繼《休戀似水顧正秋回憶錄》後,作者季季再用平實簡單卻扣人心弦的文字,吟唱「一代青衣祭酒」精采如戲的奇緣人生。(杜綺文) 來自詩人靈感的藝術重鎮 《到亞維儂尋找自己的舞台》 孫麗翠著 閱讀地球出版 法國南部的亞維儂很迷你,幾個鐘頭便可以踏遍它的每一吋土地,但它卻透過藝術,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待上一整個月、流連忘返,甚至成為普羅旺斯最耀眼的一塊寶石。亞維儂之於本書作者孫麗翠,是個生命中最為特別的所在,她在這裡結婚、生子,居住長達十年,後來她成立的「上 默劇」團又成為台灣第一個參與亞維儂藝術節非官方活動的表演團體。在這本書中,她告訴你關於亞維儂這個小鎮、亞維儂藝術節、以及台灣表演團體在這裡,許多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廖俊逞) 舞蹈界的畢卡索 《巴蘭欽跳吧!現代芭蕾》 羅伯特.高特利伯著 陳筱黠譯 左岸文化出版
-
藝@電影
《惡女花魁》 豔彩奇情又勵志
《惡女花魁》由女導演、女漫畫家、女編劇、女音樂人,一群女人用現代搖滾音樂風格搭配色彩鮮豔的影像,打造出江戶風情畫,描繪了花魁藝妓瑰麗多姿的青樓生涯。雖然說的是藝妓的故事,但也呈現了動人的奮鬥過程。
-
藝@CD
黃石與陳家崑 共譜扣人心弦的浪漫詩
在這張專輯的封面,一首首叩人心弦的浪漫詩,不僅讓人進入浪漫動人的情境,聽聽由黃石大師作曲,當代知名青年胡琴演奏家陳家崑所共同結合的,更是一張非傳統、非流行的浪漫音樂創作。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遊記》
林奕華不是第一個拿《西遊記》談現代人生活的導演。二十年前兩廳院開幕大戲就是賴聲川的《西遊記》,談唐代、清代、現代的三種取經心路;東方的龍頭被斬,必須向西方求道,那齣戲可算是一部野心宏大的留學生文學。 林奕華則選擇從原著的話本特色出發,讓困在機場的旅客,展開一場「十日談」式的說故事比賽。以旅遊的渴望作為分析對象,應可抓住現代人急於逃離生活困局的心。光看這結構,無須導演表白,這齣戲已必然和《水滸傳》及《包法利夫人們》大不相同。但相同的應該是其語言的鋒利:這是林奕華的看家本領。他的劇場無疑是「話劇」的借屍還魂,觀眾可以輕易領會語言的抒情、議論、搞笑、質問,但不凡的空間和音樂處理,定會帶來更多言外之意,甚至是讓主旨更「盡在不言中」。是實驗,大型實驗,但也是娛樂,特種娛樂。放心進場,應該又是一個知性感性開放性俱能滿足的夜晚。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西遊記》
號稱清朝四大奇書之一的中國古典神魔小說《西遊記》,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但一經林奕華搬演上台,所謂的西天取經,則成為要通過磨難,去尋找通往極樂世界的一本護照。 一如林奕華過去的大部分作品,語言遊戲皆先從劇名出發,然後在舞台上由演員反覆玩弄。透過文宣初步理解導演的原創概念,在周杰倫的「范特西」專輯與吳承恩的《西遊記》之間,唯一的聯繫竟是牽扯在旅行經驗上。對於在旅程之中,追求人生答案的我們,或能在《西遊記》裡,獲得自由與解放的救贖。 文字|林家惠 不能飛渡異鄉旅行時,就搭著公車,在台北城裡晃蕩遊走;無法看透自己人生時,就走進戲院,看著台上的人影,演繹擺劃更多糾結的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看!音樂劇的流行密碼
暑假將屆,八月又要刮起音樂劇旋風! 法國的《小王子》、英國的《媽媽咪呀》將先後登「台」, 不約而同地,都帶著流行音樂的基因, 或讓你以抒情流行曲風,聆賞聖修伯里的詩意經典, 或讓你在連串ABBA經典曲裡,看一齣全新的幸福故事。 藉由「流行音樂」,它們想讓你感覺更親近! 從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到法國巴黎,無論是搖滾、爵士或香頌, 不管是K歌還是原創曲,唱得是英文、法文還是中文, 只要音樂劇融入流行樂風,就能讓無數觀眾為之瘋狂! 融合流行元素的音樂劇已成為創作的當紅潮流, 不僅製作人看準商機大舉進軍投資,連偶像歌手也加入音樂劇製作行列! 流行音樂劇為何是當下最紅的娛樂產業? 音樂劇與流行樂壇匯流的背後有何商機? 透視英美、法國、香港和台灣四地的流行音樂劇發展, 本刊為你解開音樂劇的流行密碼!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音樂劇製作人、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 陳琪
台灣近幾年在美式百老匯歌舞劇、英式音樂劇、與最新訪台的法式流行音樂劇的紛紛做客之下,讓表演殿堂的舞台烘托得熱鬧非凡,觀眾發現到節目單愈來愈有看頭,便慢慢出現了三五好友上劇院看表演的風潮,這樣的消費力,對表演藝術的大環境無非是良善的,然而陳琪提出令人值得省思的相對觀點──台灣本土自製的表演市場正在急遽萎縮中。 有什麼素材,就製作什麼樣的劇 陳琪分析道:「要思索本土表演的應對之道,必須得先清楚外來表演的特長」,她表示,百老匯重視歌舞並進,同時角色也須具備演的能力,為了解釋情節,台詞在劇中有重要地位;而英式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歌劇魅影》則是以接近一首首歌曲來推展情節,旋律是劇中氣氛營造的主題;法國為了走出獨創的路,選擇了幾乎無台詞的純粹歌曲演場方式,來呈現表演,如台灣觀眾不陌生的《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更特別的一點,是法式音樂劇包裝進了流行歌手的參與演出,而製作群也多是跨界劇場與流行音樂的能手,吸引了更多元的觀眾族群。 比照了國外經驗後,陳琪認為本土表演的前驅風格與典範,仍等待創建中,像去年她製作的歌舞劇《愛上卡門》,由於一開始就鎖定由歌手張惠妹擔綱演出,「擁有什麼素材,我就製作什麼樣的劇。」陳琪說,因此她決定製作為一齣流行音樂劇,並特別讓阿妹遠赴紐約修習表演,以使本劇能更具張力與深度。 明年將製作結合多媒體的《鏡花緣》 此次在巨蛋演出的後台經驗,更讓陳琪畢生難忘:「國外劇團演出前可以在劇場彩排至少六週以上,而台灣卻是最多三天!」不過由於巨蛋的竭力配合,劇團破天荒地以地下室停車場改成的特別空間,來進行彩排與演前準備,讓所有的演員、音效、燈光等能完美整合,陳琪直呼的確是一次非常難得的經驗。不過她繼續表示這只是各種能夠成功的表演可能之一,創意呈現與克服國內演出場地制限的功力,才更是未來台灣各表演團體的首要工作。而陳琪的下個計畫,是將要於明年推出一齣結合多媒體的演出《鏡花緣》,屆時觀眾又可看到本土表演的新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音樂劇作曲家 櫻井弘二
久居台灣的日籍作曲家櫻井弘二,從參與歌手專輯、樂團Keyboard表演等,一直到與張雨生合作《吻我吧娜娜》開始,塑造出中文音樂劇歷史上的第一個搖滾音樂劇。他的作品包括了《Email情人》、《莫札特謀殺案》、《東方搖滾仲夏夜》、《胡桃鉗》、《銀河鐵道の夜》熱鬧、緊湊、細膩、多變的創作或編曲巧妙地統一了不同風格的歌曲,深厚的搖滾與爵士基礎,使得音樂益發輕快、摩登與深度。 「只有音樂好聽,不算是成功的音樂劇!」 櫻井弘二認為「不管任何類型的音樂,要有人聽才是重點,不能只是自己滿意就好!」流行音樂也好,音樂劇也好,都必須針對聽眾需求來設計音樂,也不能說流行音樂就是比古典音樂簡單或低級。創作上,繁複的拍子在音樂劇裡較易被使用,例如七拍子的不平衡可創造出特殊的肢體動作,但即使在張雨生的〈口是心非〉曾出現,台灣流行音樂裡還是較少接受與使用七拍子。 群眾對流行音樂的接受度高,加上舞台劇市場,理論上會是個很好的結合。但在台灣,多數流行音樂創作者投身音樂劇,最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無法配合戲劇的演出。櫻井說:「只有音樂好聽,不算是成功的音樂劇!」音樂劇的表演,應該是以整體為考量,不是每首單曲好聽即可!如果以每首單曲作為出發點來寫曲子,會變得太過零碎,沒有整體感。創作時要考慮的不是只有音符、和聲、旋律,還有更多其他因素。如他發現「學舞蹈與學音樂的人,對拍子的感受是有差別的!」刻意製造的一個重拍,可將舞蹈動作襯托得非常漂亮,但在純音樂的表現上,其實不一定需要這個重拍。 對創作者來說,台灣有很多機會與可能性 櫻井說,這十年來,硬體設備也進步不少,樂器編制也已達到接近百老匯的水準。在音樂風格上,國外音樂劇對我們來說是好的刺激、好的教材,但台灣獨特的文化背景是相當可貴;如唱法、旋律與語言聲韻都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台灣的歌詞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從《吻我吧娜娜》加上中文與搖滾,《東方搖滾仲夏夜》配置琵琶與笛子,到後來注入拉丁、原住民等元素,變化愈來愈多。 櫻井認為,台灣雖然不大,但還是有這麼多單位在努力創作音樂劇,是非常可喜的。他說,香港音樂人鮑比達曾表示會過來台灣從事創作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台灣會製作這麼多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樂評人、音樂劇編劇 楊忠衡
相較於果陀劇場梁志民多次與流行音樂人合作,所打造的流行音樂劇,近來從樂評人投身音樂劇製作行列的楊忠衡,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從《梁祝》、《世紀回眸-宋美齡》、到六月中甫上演的《四月望雨》,楊忠衡陸續接下大風劇場這幾齣音樂劇的編劇,外界看不透這個樂評家的「轉型」,其實這一切是要確保齣齣作品「劇中有樂,樂中有劇」。 從音樂的角度去思考劇本 二○○三年,楊忠衡寫好《梁祝》的音樂劇提案,與幾個劇團洽談,卻都獲得否定的答案。因為古裝音樂劇,被認為是票房毒藥。後來當時兩廳院主任朱宗慶看好此劇,由兩廳院出面製作,讓這齣鍾耀光編曲、楊忠衡編劇的愛情故事站上國家劇院。且受好評,隔年又加演了一次。 楊忠衡的《梁祝》之所以不同於過去其他台灣本土的作品,就在於全劇是由音樂的思維出發。除了鍾耀光提出從中國南方的音樂取材,楊忠衡也將音樂放入文字之中。「我雖然是編劇,但是仍是從音樂的角度思考劇本,因為在寫作時,我就將音樂可能會造成的效果、節奏放進去。」楊忠衡說,雖然外界有人批評他的劇本角色的刻畫不夠深刻等問題,但這是顧慮音樂時必然的問題,他只有去面對,並持續磨合。 過去,音樂劇作曲者主要出身流行樂界的作曲、編曲,並沒有特定音樂劇傾向,雖然此舉包容了多元音樂類型的可能,但卻難保和戲劇情節緊密結合,換句話說,標準歌中有戲、戲中有歌的「劇樂」,是一般流行歌作曲者無法企及的。楊忠衡認為,樂界人士要吸收更多舞台實戰經驗,流行樂界有必要向嚴肅樂界取經學習。 下次要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 他多次和年輕作曲家冉天豪合作,雖是業餘出身,但之前長久浸淫於歌劇和音樂劇的世界中,使他對組織一部合乎規格的音樂劇具有更堅實的概念。雖然每次都有新的進步和嘗試,楊忠衡強調,環境給作曲家和戲劇互動的機會仍不夠多,無法快速累積進步,音樂劇仍需更多的投資與創作,才能有新的生命。 楊忠衡說,他期待在每次作品嘗試不同的風格和題材,在以鄧雨賢的台灣歌謠為本創作的《四月望雨》之後,下個階段他想嘗試都會風格的音樂劇,除了給觀眾新的感受,也顛覆外界對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