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號人物 People 致力彈奏當代作品的鋼琴家
林佳靜:要與作曲家共同寫下歷史
她十歲即為了拜師學琴而遠赴維也納,再歷經美國、瑞士等三地不同的文化薰陶與人生階段,在甜美外表下,林佳靜有著青年音樂家們少見的開闊格局。台灣觀眾幾乎每年都可聽到她的演出,但在這些音樂會曲目中,觀眾們又看到多少她豐富的面貌呢?去年年底走馬代打由史耐德指揮的理查.史特勞斯《戲謔曲》,今年一開春又將與國家交響樂團越洋至星馬演出馬水龍的《關渡隨想曲》,林佳靜在繁忙的演出中,與讀者分享她的音樂與生活。
-
藝號人物 People 《放牛班的春天》《白色大地》配樂家
從光影思考的聲音打造者—布魯諾.寇萊
他以音符來觀賞振羽疾飛的鵬鳥,以聲響描述顯微鏡下的世界,他讓觀眾在影像之外,「聽到」光影。 法國作曲家布魯諾.寇萊(Bruno Coulais),從事電視電影配樂二十多年、創作了一百二十多部配樂,不僅善用專業的作曲訓練,也讓音樂成為影片的一大助力。此次為新片《白色大地》首次來台訪問,為台灣觀眾再次展現他的配樂功力,也分享他的經驗與感動。
-
戲劇
一種文化產業式的豪華感
管你喜不喜歡林奕華的戲,他的最新作品《水滸傳》,毫不掩飾地把這個消費社會最時尚的「身體主義」,轉化為一種文化產業式的「豪華」場面,用來阻截原著強烈的傳統意識,你就不能不承認,「非常林奕華」的想像力較台灣同世代的劇場導演實具有更敏銳的「現代」感。
-
戲劇
劇場?商場?
《水滸傳》是一個林氏商場體驗的過程,在全劇真實與扮演的交錯中,小至賣笑與娛樂、他對經典的拆解、他在劇場創造出的時尚幻象,大至論述裡對消費主義的回應(他只是回應,並不是站在不同陣線上),讓觀眾在其中各取所需。他改變了台灣劇場向來習慣尋找精神依歸的表達方式。
-
戲劇
青春不老、永恆不死?!
舞台設計利用軌道排列組合的「珠簾」景片,切割空間,搭配大量投影的紀錄影片,為本劇提供相當重要的背景資訊,以及解讀舞台畫面的參考。不過,這樣如同戲曲表演般呈現直觀的寫意舞台,卻與許多模擬與再現史實事件的場景質調──或是為了觸動群體記憶──扞格不入。
-
音樂
名家手筆,不同凡響!
第二部分結尾的《哈利路亞》大合唱,儘管全場觀眾遵循英王喬治二世傳統自動起立,葛羅絲曼也順勢轉身指揮群眾加入齊唱,然而她並未處理得過度興奮,寧可將真正高潮保留到第三部分結尾的《阿門》合唱,讓全曲格局增大,感人肺腑至深,名家手筆的確不同凡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片「春天來了」,好演員在哪裡?
尋找下一位台灣電影巨星!
二○○六年,國片總觀影人次攀上近五年來的高峰,這個令人振奮的現象,更讓不少影人相信低迷已久的國片已經逐漸回春。但是,除了已經有資金的投入,國片的製作環境,還亟需有實力的演員,而訓練有素的劇場演員,是否可能成為未來的「國際電影巨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過來人說話 從舞台到電影鏡頭的演員心路
戴立忍 放下「劇場」回歸真實自然
問戴立忍:「你所受的劇場訓練對電影演出有沒有幫助?」他哈哈大笑:「完全沒有!」這牽涉到台灣電影的新寫實主義取向及表演的本質。關於表演,戴立忍形容自己從電影回到舞台,他採取與劇場人迥異的方式:他不暖身,他無法不穿鞋,而且不化妝。「化妝會讓人意識到要表演了!」戴立忍將表演和生活的界限拉近,以更自然、更融於內而自發於外的功力呈現所謂演戲這件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說話 「我要先愛上演員,觀眾才會愛!」
電影《一年之初》的導演鄭有傑,在片中用了大量的劇場演員,甚至劇本的創作靈感,也是因為看了劇場表演激發出來的,鄭有傑說明他的選角原則:「如果我喜歡,觀眾才會喜歡,我要先愛上演員,觀眾才會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紀人說話
有實力,也要有伯樂
劇場演員需要實力,也需要伯樂。圈內目前主要經紀劇場演員的經紀公司有李烈經營的影一事務所,去年正式進軍經紀的表演工作坊,以及簽下趙自強、劉亮佐的齊石經紀公司,每家公司的依照經紀人的性格和操作模式不同,旗下的演員都有不同的發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如夢之夢》顧香蘭到《色,戒》第二女主角
朱芷瑩:第一個鏡頭,永遠不是我最好的表演
「我的表現是越來越好的,因為我必須有第一次失敗的經驗,才知道第二次該怎麼迅速的、猛烈的進步。」朱芷瑩說,因此有導演說她:「是個Take得越多,演得越好的演員」但拍得越多,底片、場租就要花得更多,當然無法無限制地磨戲,她苦笑說:「我這種特質,對控制預算的製片而言,應該會很痛苦,很想把我敲昏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幸運展星途,但是…
莫子儀:以後想待的地方,還是劇場
這幾年,持續的作品露出,以及加入經紀公司,讓莫子儀擁有比別人更多選擇影像演出的機會,但他說,還是比較喜歡在劇場工作:「我一直覺得自己是演員,一個劇場出身的演員。我願意參與不同媒介的演出,但我的所學跟以後想繼續待的地方,都是劇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要讓人看見「好演員,這裡就有!」
黃健瑋:當演員,就要像蝙蝠俠
遊走於劇場與電影兩種媒介,「我沒有什麼調適的問題」黃健瑋說。他直率地表示:「專業演員這件事在台灣還不成立。」但即便無法撼動整體產業「不把表演當專業工作」的態度,黃健瑋認為自己和其他同輩演員能做的,「就是演示一種表演格調,把一種表演的標準呈現出來,告訴別人:好演員,這裡也有。」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源自劇場的電影「蔡氏家族」
因為真實存在,所以表演更難
談起陳湘琪,我們不太會記得她出身劇場,只會想起她拍過不少電影,而且導演都是蔡明亮。 和同一個導演合作這麼久,不膩嗎?她說:「我們平常就像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可能聊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我們會慢慢的好像有了同樣的血統,長得越來越像,好像有了蔡家人的臉型一樣。」 陳湘琪與蔡明亮,這對像家人般的工作夥伴,前後合作六部電影,而且往後也會繼續合作下去,如果再加上李康生,電影圈就會有一個獨屬於蔡明亮的電影家族。 找回蔡明亮的根,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竟也是來自於劇場。蔡明亮在文化大學畢業後,從事了多年劇場工作,《房間裡的衣櫃》等作品,也都是當時十分重量級的創作。看過這些作品的人,或許會知道,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在不斷處理他創作的母題:寂寞和愛情,不同的只是表現的形式與方式。最近電影《黑眼圈》的馬來西亞籍女演員蔡寶珠想重演這部戲,蔡明亮回顧自己的舊作,笑說當年寫的這些戲「哭太多」,用了太多外在的戲劇元素去表達內心的情感,「現在做的話就不會是這個劇本了。」 對比《房》劇和蔡明亮的電影,正好是兩個極端,即將上映的《黑眼圈》,沒有幾句對白,也沒有幾場哭戲,卻讓人反覆體驗愛情的甜美與失去愛情的苦楚。他認為,在電影裡是燈光、場景、演員等不同狀態醞釀出不同的氣氛,不該去討論演員的演技好或不好,因為他電影裡的演員是真實存在在那裡的。 就因為真實存在,所以表演更難。 蔡明亮說,在學校學的莎士比亞還是在他的作品當中出現,但是對於角色的刻劃,他已經藏到演員的底層,那是觀眾不需要看到的。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在蔡氏少有戲劇動作的影像片段中,想起「戲劇」,更常想起真實人生。 陳湘琪為了這部戲演馬來西亞看護,學會怎麼幫植物人擦澡、換藥,還要融入當地生活,快速拾起當地人的各種生活片段,進入她的「角色」之中。她不再需要為劇中角色思考「從哪裡來,去哪裡」,但是如何真實地存在在這裡?就是她身為「蔡氏家族」一分子,最大的功課。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貼身看大師:愛古董強忍背痛,對舞台超級講究
喔,原來這就是「羅伯.威爾森」!
從剛下飛機,到目送他走進離境大廳,這位如巨人般的龐大身影其實總有著隱藏不住的疲憊。然而在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當中,羅伯.威爾森完全沒有高個子常見的垮肩駝背,他總是挺起身軀、步伐穩健,右手輕輕按著背後腰部的痛處,腦筋清楚地朝著他要前往的每一個目標邁進,雖然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個慢慢來的人,所以連演講速度都很慢」,但帶著些許嚴厲的尖銳眼神與不疾不徐的肢體動作,威爾森的舉手投足都有著如貴族般的優雅大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劇-瞄準「九七回歸十週年」
三齣戲 從內到外的歷史考題
不約而同地,香港藝術節三齣由香港在地劇團或跨國製作的戲劇作品,瞄準了歷史與人心的變遷,提出戲劇性的觀察心得: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以物出發,探尋歷史與每一個個體自身的關聯。樹寧.現在式單位《留著愛》則以電影中演員與觀眾的感情關係,透視歷史人生。中國導演李六乙與日本戲劇家平田織佐合作的《下周村》則是一齣中、日合寫的寓言,包含了李六乙與平田織佐對歷史與人的共同心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
絕美「聖獸」 舞出神聖方圓
西薇‧姬蘭與阿喀郎.汗攜手合作的《聖獸》Sacred Monster 無疑是今年最為人矚目的舞蹈界盛事。以金童玉女形容這兩位舞者,仍嫌太尋常。無論是姬蘭或是阿喀郎,都以奇特、炫目、近幾完美的演出,一再帶給觀眾驚喜,並在國際舞壇上各自建立不可動搖的地位。這次攜手合作,更加上同樣次次撼動國際舞壇的台灣編舞家林懷民,不禁令人屏息以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
不斷Crossover的香港當代舞蹈生涯
香港的文化身分,似乎不斷在演變,亦不斷從一個範疇跨越至另一範疇。其實,香港的現代舞蹈發展及其景觀,也一如這段文化歷史,每一代均不斷重新定義它的涵蓋範圍,並且從不同的跨界手法(crossover)演進中,擴展及至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香港藝術節製作屬於「香港」的「我的舞蹈生涯」,便不單只是為香港的舞蹈發展史建造一個里程碑,而是更真切地讓我們看見香港一直以來百川匯海的舞壇景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旅遊-親身體驗香港的文化氛圍
不可不遊!五個香港文化人熱點
到香港看香港藝術節,也可順便一遊香港文化人的活動場所,體驗香港文化人的聚會空間。本刊特邀曾任《明報》記者的「劇場組合」戲劇文學部藝術拓展經理潘詩韻,專文推薦香港文化人所喜愛出沒的地方,在這五個好所在,說不定可以看到你心目中的香港藝文明星唷!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廢棄抽水廠,變身藝術舞工廠
這個座落在史普雷運河旁的空曠工廠可大有來頭,早在一八八○年,它是由柏林政府水利局蓋的第一座創新系統之抽水廠。歷經歷史煙塵,在民間資金與多位藝術家的努力下,今年九月以藝術空間「放射系統 」的新姿態現身,當紅編舞家莎夏.瓦茲應邀擔任榮譽藝術評議主席,帶著舞團進駐,成為柏林新的藝術灘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