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法國
鋼琴已死,音樂萬歲!
狄夏伯在整個引退的歷程中,一再重複著這句口號:「鋼琴已死,音樂萬歲!」這句有如「達達主義」某些顛覆性宣言的口號,道出了他對一向被視為純潔神聖,卻充滿冷酷無情的鋼琴音樂體制的抗議;他引爆鋼琴、焚燒演奏服、退出公開演奏活動,象徵著唯有摧毀、逃離這個體制,音樂才能擺脫殘酷、俗氣、腐化,而得到再生。
-
專輯(二)
重整「賣相」,軋上觀光「藝」角
台灣向來擅長的是創意而非傳統,對於觀光劇場的想像,台灣傳統可以是一環,但現階段未必適合標舉為主訴求。就算目前不是站在觀光劇場中央的主角,傳統表演藝術工作者只要每一場都好好演,再能像日本觀光為能劇、歌舞伎配搭的耳機和歌謠冊一樣,逐步有效地培養自己的觀眾,下個階段未必不能躍升為主角。
-
專輯(二)
土法煉鋼,以創意撐起產業
身為台灣第一座民間經營、以傳統演藝為賣點的「觀光劇場」的幕後推手,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辜懷群在臺北戲棚開棚週年的此時,以感性的口吻敘說她當時為何要成立這樣一個劇場。她表示,其實她「只是想建立傳統表演藝術的商業價值,看看能否為救亡圖存另闢蹊徑」,但在未有前例的狀況下土法煉鋼,這其間的曲折,跨入不熟悉的旅遊業的艱辛,值得有心效尤者細心體會。
-
專輯(二)
是教育傳承,也是傳統推廣
國立戲專經營的「碧湖劇場」,雖然創立源起的確是以觀光戲為重點,劇目安排上也選擇適合國外觀光客的內容,但近年來卻也成為國內中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最受歡迎的校外教學地點,使這個劇場不但可讓青年演員有機會演練,在讓觀光客體會戲曲文化外,也成為戲曲教育向下扎根的據點。但要讓國外觀光客能更深入體會戲曲傳統,詳盡的解說與外文字幕,應該是下一步改進的重點。
-
專輯(二)
城鄉有戲自芬芳
江南水鄉,最搭調的當然是悠轉曼妙的水磨腔崑劇了。在江浙一帶,無論是大城市如上海,小鄉鎮如周莊,崑劇都是適情適景的觀光戲主調。像上海有讓人體會多樣傳統演出的「豫園戲苑」、也有古色古香的三山會館;而古鎮如周莊與烏鎮,則是讓遊客悠遊體會戲曲與生活的融合閒情;以園林著稱於世的蘇州,也結合同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崑曲,唱著一齣齣彷如天上人間的饗宴。
-
專輯(二)
百貨公司與博物館
面對「觀光」,日本傳統藝能如歌舞伎與能劇,如何在此中存活下來?關於這點,其實可以從其「劇場」看出端倪。歌舞伎重要劇院「歌舞伎座」將內部建構為包含劇場、商店、餐廳的「百貨公司」,讓觀眾在此間一面鑑賞藝術一面享受生活;而能劇的「國立能樂堂」則以博物館自居,致力於保存能劇藝術的永恆面貌。
-
專輯(二)
回顧歷史與鳥瞰當代的窗口
「音樂之都」維也納雖在現今世界音樂舞台上不再那麼獨尊,但累積幾百年的傳統資產,也是這個城市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維也納的夏季,觀光客可以看到在古蹟中演出的仿古音樂會,體會十七、八世紀的貴族享受。此中最具聲名、全年經營的熊布朗宮廷劇院,除了以歌劇吸引遊客外,在不同季節中,不但推出歷史性作品,也呈現當代本土藝術,成為遊客得以回顧歷史與鳥瞰當代的窗口。
-
文化生態
藝企相投,豈一個「緣」字了得?
在公部門補助資源有限且日漸萎縮,整體環境生態又不利藝文團體生存發展的態勢下,藝文團隊如何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讓藝術產業與企業謀合互惠,是現今藝文產業面臨的急迫課題。但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接軌,並非「因緣際會」、「氣味相投」三言兩語就能交代得盡,其中的路徑還是需要藝文團體、企業和公部門三者間共同披荊斬棘,殺出一條常態性的贊助管道。
-
工作坊
拋「頭顱」、灑「熱血」?
或許是這個沿襲自德國藝術家波伊斯高喊「人人都是藝術家」動人口號的神奇魔咒使然,即使只有短短一天多的工作坊,近廿位學員結業演出的作品仍然展現了驚人的創作能量。他們之中,包括了台南、高雄、台中地區的劇場人,還有一些教師、學生等,倒是原本被期待出現的美術界,出乎意料地寥寥可數。
-
戲劇
鋪陳「冷浪漫」的「非劇之劇」
像《貓》一樣《地下鐵》也是這樣以再現原作氛圍為訴求的「非劇之劇」。同樣地,對已經熟悉幾米風格的觀眾來說,相當程度會認同原作得到不同向度的立體表現。其他幾米作品的門外漢,恐怕就是丈二金剛,莫名其妙。個人認為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既然是詮釋一種概念,就應主動提高感染力和陳述力,擴充原著的版圖(這是《貓》劇風靡全世界的原因。多少人沒讀過艾略特,卻見識了《貓》?)。如果只是被動地,被設計為分享共同記憶的同人表演,恐怕話題過後,還是回歸到更小眾的邊緣。這就端看創作者的企圖了。
-
舞蹈
說姿說態,一場女人心事
第一段〈Ⅰ寤寐間〉,觀眾先入耳的喃喃自語的男聲,像是天主教的誦經聲;又像是封墳之前,牧師所唸的禱文,安靜,深沉。微光中,地板上橫躺的女體,逐漸移動,向上企求的雙手,只抱得到虛空。上挺的胯部,泛著白光的肉體,薄蟬般的短衣裙,為《她的影子》寫下了基調──關於女人、關於肉體、關於慾望。
-
舞蹈
芭蕾舞四季,風景有錯落
《四季》中,林向秀編的〈春〉、〈夏〉屢屢以「卡農」形式回應協奏曲的律動曲韻,雖然群舞層層疊疊的流動模式營造出陣陣微風撫過大地之感;但舞作畫面結構稍嫌重複鬆散,無法貼切傳遞「音樂、舞蹈、大自然」三者間的對話情境;陳武康編的〈秋〉、〈冬〉,在編排上除了有表象的肢體構圖與層次變化之外,更在深層暗含情緒波動,輕叩觀眾視線焦點與心靈思潮。
-
專輯(一)
雲門三十
人們習慣用「而立之年」, 去定位、期許一個出生了三十年的人。 一個舞團呢? 她的三十年, 不只是一個人, 而是好多好多人的很多年, 所加總起來的生命。 這一段路走來 且讓王墨林、林芳宜的文字 帶我們回憶起那些時代的氣味 或是依舊迴盪的樂音
-
專輯(二)
傷口蛻變智慧
舞蹈以身體為工具,像許多運動及工作一樣,意外的傷害免不了會發生,而且是十分直接地衝擊到舞者的身體和心靈。傷害與恐懼極可能會跟隨舞者一輩子,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與之和平相處。
-
專輯(二)
舞蹈‧治療(下)
燈亮處, 舞者飛躍‧旋轉‧錯身 如風中彩蝶, 千姿百態, 以身體訴說喜樂悲歡。 燈滅, 受傷的恐懼與身體的疼痛, 如夢魅纏繞。 受了傷,人生的畫面彷彿自彩色瞬間轉成黑白,他們遍訪名醫,在各家各派中尋找秘方,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療法,只要能奏效,不惜以神農嘗百草的精神,換回舞台生命與身體的重生。
-
專欄 Columns
建了,就有人來?
劇院音樂廳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有著密切的依存關係,但是如何發揮整合效益卻是一門高深的藝術。而這些耗資數十億的文化投資更需要審慎的財務評估,以及未來的經營部署。在思考劇院音樂廳的興建之前,倘若無法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那還是集中資源,先提升目前的營運績效再說。
-
專欄 Columns
「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當出錢的「主辦單位」、喜歡當沒有責任的「協辦單位」,不免枉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好熱鬧的八月─本土爵士、彩色「四季」與澎湃擊樂 八月實在非常熱鬧!除了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Party即將開跑以外,國內知名的爵士樂二重奏「啟彬與凱雅」也將在演奏廳演出一場以「台灣新爵士」為主題的音樂會。一年前捧著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演奏碩士學位回國的謝啟彬與張凱雅,回國之後在藍調與迴廊咖啡兩個場地固定演出,造福了不少爵士音樂迷,演奏之於,兩人也致力於爵士音樂的推廣與教學,可說是由學院紮實培養而出的全方位演奏家,這次進入兩廳院,啟彬與凱雅開出一桌親切的菜色,以兩人的成長回憶與週遭生活點滴為出發點,樂迷們即將聽到台灣自己的爵士之聲。 另外,六月在實驗劇場成功演出「大兵的故事」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本月將在新舞臺舉行一場「樂興弦樂美聲祭」,由指揮江靖波帶領樂興弦樂團演出兩種「四季」:韋瓦第與皮亞佐拉,聽聽看巴洛克大師與探戈大師眼中的四季是何種風情吧! 「擊樂.十方」是十方樂集打擊樂團今夏的重頭戲。除了吳丁連與潘皇龍兩首國人作品以外,還有一首為二十世紀初現代音樂大師瓦瑞斯(E.Varese)的〈離子〉Ionisation,〈離子〉可視為瓦瑞斯對打擊樂聲響的試驗,不但演奏技巧艱難,聲響上一向毀譽參半,喜歡的人覺得澎湃壯闊,而不喜歡的人視之為另人坐立難安的噪音,這首不常被演奏的曲子值得現場體驗一番!(林芳宜) 舞蹈 以身體寫經典雲門舞集三十週年特別公演《薪傳》、《行草貳》 燠熱正午,車行台北街頭,強光下的柏油路面隱隱冒著蒸汽。 在因紅燈而停頓的片刻,乍見一尊佛像,佇立車潮中間低頭微笑。宛如時空錯置,眼前這幅圖像超現實得令人神魂飛散。綠燈車動,微笑的她自右而左移行,逐漸從眾車輛的遮幕中露出,才知她不過是被一輛小卡車運載著,去向不明。 這時忽然想起基督教友殷殷告誡的不可拜偶像,原來真有深意。對於那些屬神的、無可言詮的,沉默與留白即是最妥適的詮解方式;然而,眾多信仰依然留下了經典,或許,經典的存在,倒也不見得是「神」低估了人們的智慧或信心,而是為了傳佈、為了存
-
戲劇
喵喵聲中看見劇場奇觀 音樂劇
《紐約時報》前劇評主筆法蘭.克里奇在《貓》劇於百老匯首演時便預告:「一定有一個理由會支撐《貓》劇,讓它在百老匯存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齣會把觀眾帶進完全幻想空間的音樂劇,而這個幻想空間可能只存在於劇場藝術裡。里奇這番見解,預示了《貓》劇長達十八年的演期,也透露出在伴隨《貓》劇而來約莫十年的「奇觀音樂劇」時期,創作者將音樂劇場的文學性及其縝密整合的特色化約成簡單的視聽奇觀,通行海內外各個不同文化族裔及語言社群,成功將之完全「國際化」、「統一化」。
-
戲劇
以專業精神向家鄉致意!
除了新增的歌舞場面,楊呈偉表示這次《囍宴》的創作改編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開始說這個故事」,以及如何將全劇翻譯為英文,好有別於一般觀眾印象中的電影版本。負責《囍宴》演出行政與技術協調的汪慶璋表示,這次楊呈偉聘請的編導創作群幾乎清一色都是美國百老匯的資深設計者,整齣戲的製作遍及美國紐約、西雅圖與亞洲的台北與新加坡,讓《囍宴》的製作過程更富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