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享人生
與藝術相依偎,人生是彩色的……
中山堂堡壘廳老空間上新妝 靜靜矗立在台北城一角的老空間中山堂,前幾年曾經重新規劃周邊廣場,整建過後雜亂化整為零,現在的中山堂廣場花木欣欣向榮、流水錯落有致,古意的石版路面映照整片天空莊嚴而幽靜,卻有點落寞。但就在一月底,中山堂再將二樓堡壘廳重新整修為藝文咖啡館,首季大手筆地熱鬧推出一○六場藝文活動且天天不間斷,其中「讀書俱樂部」與「讀劇俱樂部」分別邀請南方朔、郭強生導讀;「藝文下午茶」將陸續邀請痞子蔡、王文華、何穎怡、阮慶岳、金士傑、水瓶鯨魚、許佑生、顏忠賢、朱天心等文字與表演工作者主持。 除此之外,人文與建築學者莊永明、李乾朗將帶領民眾溫故知新,進行「中山堂街區導覽」;堡壘廳寬闊的露台視野極佳,週末到訪的民眾還可聆賞廣場爵士音樂會。對都市人而言,不論是百忙中偷閒於古色古香的咖啡館內進行心靈洗禮,或是悠閒假日中徜徉在春光下品嚐地中海餐飲,都是繁忙生活中的極致享受;歷經時光雕琢的中山堂,正企圖用古典雅致的丰姿吸引新生代的目光。 中山堂網址: http://www.csh.taipei.gov.tw/。 幾米知音一再傳唱 去年風靡華人世界的幾米繪本熱潮持續延燒,在創作社劇團改編的音樂劇《地下鐵》演出引發熱烈迴響後,應劇迷要求,劇中優美動人、令人低迴再三的樂曲終於裝進CD匣裡,在劇迷期盼中隆重發行了。 《地下鐵》演員除了范植偉、陳綺貞、吳恩琪、黃心心,重量級的舞台劇演員如Fa、徐堰鈴、馬照琪也共同投入演出,連知名小提琴家胡乃元以及手風琴樂手王雁盟都共襄盛舉。而詩人夏宇(李格弟)的詞、陳建麒譜的曲,在在突顯劇中既魔幻又寫實的氣氛。幾首似曾相識的翻唱歌曲,脫去了流行外衣,在劇場回聲中呼應劇中人的孤寂。這張音樂劇原聲帶是陳綺貞暌違兩年的最新作品,也是小天王范植偉與其他專業演員的第一次獻唱,值得劇迷珍藏。 洽詢:玖玖文化02-2833-7531。 吟一曲古音唐詩 南管古樂可追溯至唐宋時期,但經過時光變遷,大眾不再知悉南管曲文,而南管唱詞的晦澀、旋律節奏的悠緩在在拉遠人們親近南管的距離。知名南管藝術家王
-
專輯(一)
那些人 那些歌
璀璨的幕前人生和落寞的人生幕後,常使得藝人的生命史充滿起伏與戲劇性的對比,上月過世的梅艷芳,死後家人與好友的紛爭擾攘固是一例,一九九五年猝逝的鄧麗君何嘗沒有留下許多來不及道別的故事。 經過九年的平撫與整理,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將推出以刻畫鄧麗君一生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這位冷戰時期,以歌聲銜起兩岸華人情感交流的鄧麗君如何被蓋棺論定?是我們所好奇的,本刊特派編輯前往香港專訪導演李銘森及編劇羅啟銳。 另外,自去年以來,包括費玉清、鳳飛飛、蘇芮、蔡琴、齊豫等四年級歌手們再掀風潮,這些陪伴台灣走過工業發展、都市變遷的歌聲們各自反映了什麼樣的時代記憶,我們也邀請了音樂文字工作者張夢瑞提出精采的觀察。
-
專輯(一)
重點探看二○○四香港藝術節
每年二、三月,亞洲的表演藝術盛事,香港藝術節是其中之一。今年步入第三十二屆的香港藝術節,長久以來是台灣藝文愛好者親炙西方創作新潮的重點節慶,但近年來,不少節目都會在香港藝術節表演之後,班師來台,讓台灣觀眾不出國也能欣賞同款的表演。 在九七之後,香港藝術節的規畫上,呈現了更多香港本地藝術家的創意傑作。和往年一樣,將從二月三日展開的香港藝術節也是最近香港旅遊的重要項目, 我們挑出香港藝術節精采節目加以介紹,讓想在這個藝術節中尋寶的觀眾,能有不一樣的觀賞經驗。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
專欄 Columns
劇場狂想二則
如何表現你對一場演出的激賞呢?獻花嗎?如何表現你對一場演出的期待呢?想辦法買到最好的位子嗎?對於「獻花」與「買票」這兩檔事,鴻鴻有很不一樣的解讀與想法。
-
專欄 Columns
誰來轉化傳統、創新藝術?
在國際貨櫃藝術節中,見識到加拿大辦事處熱切的推銷文化態度,而演出的加國團隊,不但表演結合著流行與傳統,演出方式多元化,甚至一人就展現多樣才藝。加國能短時間從文化輸入國,躍身成為文化輸出國,這種企圖心與成就實在值得我們將之列為「典範」多加研究。
-
專輯(一)
說解璀璨背後的遺憾與情傷
我的生命就是舞台,我在歌聲中找到存在。 ─鄧麗君 華語流行音樂走過了百年的道路,步履匆匆,每個世代皆有其風靡一時,代表性的人物。但究竟有多少歌手能擺脫「流行」,將歌聲烙印為「歷史」?又有多少歌手的歌曲能夠百家傳唱,成為跨世代歌迷共同的情感寄託?鄧麗君是其中一位。 清新脫俗的外表、甜美婉約的歌聲,在大浪淘沙的華語歌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她是台灣最早的跨國歌手之一,同樣的歌聲,在海峽此岸,她被稱為是「愛國歌手」;在彼岸,她是另一位被精神崇拜的「小鄧」;再難找到像她這樣用歌聲陪伴無數人度過半個世紀,並充滿時代傳奇的歌手了。 正因此,九五年暮春,鄧麗君於泰國清邁因氣喘病突發離開人世,多少歌迷守在電視前悼念,不捨地悲嘆紅顏總遭天忌;直到今天,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同聲哼唱,不經意傳來的〈何日君再來〉,還是會令人不由自主地遁入幽微的舊時光。而即便是蔡幸娟、王菲等晚進歌手翻唱她的歌曲,歌迷心底的鄧麗君依然是是獨一無二的「鄧麗君」。 正因此,在鄧麗君離開九年後,由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籌備的音樂劇《但願人長久》,由多位藝人分飾鄧麗君的童年、少女、成年,成了一場艱鉅任務,畢竟鄧麗君的形象、歌聲已經永駐於所有人的心中,這回利用舞台的虛構性質,勾勒出她的真實形象,對編劇、導演和演員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歌唱和學業的衝突 兩個小時的戲要對鄧麗君一生蓋棺論定,這故事該如何下筆?編劇羅啟銳透過鄧麗君最親近的胞弟鄧長禧提供的資料,分別呈現幼年、少女和成年的鄧麗君,劇中除了交代她從十六歲正式開始演唱生涯,二十歲赴日接受歌唱訓練,在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風光的演唱生涯,直到四十二歲病逝的短暫一生外,更聚焦於這位巨星舞台下不為人知的一面,包括她一生遺憾的求學過程和感情生活。 羅啟銳表示,鄧麗君對唱歌的從小便展露出很高的天分,十二歲那年,鄧麗君參加中華電視台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訪英台》一曲奪魁,打敗了諸如年紀和經驗都比鄧麗君大很多的楊燕、金陵等其他參賽者。之後,鄧麗君進入金陵女中念書,參加金馬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大賽, 再以《採紅菱》摘冠,逐漸打開名氣,並獲邀至各大歌廳登台演唱,獲得「娃娃歌后」的稱號, 這是鄧麗君步入歌壇後的第一個外號。
-
專輯(一)
那些繚繞於記憶的歌聲…
無可否認,那些陪著我們一起成長,一起歡樂的歌聲,將永遠陪伴我們繼續往前走。就像鄧麗君、鳳飛飛、蘇芮、蔡琴、齊豫、費玉清等人的歌聲一樣,永遠圍繞在我們身旁。
-
戲曲
商人本事,文人本色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長生殿》裡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千古愛情,由人間而綿延至天上。一千多年前的帝妃之愛,因為崑劇之傳唱,容顏不退。在兩岸攜手下,二月十七日,《長生殿》將首度全本登台。 這個製作由一生浸淫崑曲的江蘇省崑劇團創辦人顧篤璜擔任編導,設計家葉錦添挑起舞台與服裝的美感大任。而結合兩岸的戲曲精英與設計大家的幕後推手,則是因為研究明清書畫,而愛上明代崑劇的企業家陳啟德。 繼承家族營建事業且發揚光大的陳啟德,商人本事自不在話下;但現在,風華依然絕美但生命垂垂老矣的崑劇,成為佔據他每天三分之一時間的新「事業」,他說:「如此燦爛典婉的藝術結晶,是明清文人共同參與的結果。時代能不能留得下它,我沒有答案,但我想為傳統戲曲做一些事。」
-
戲曲 當葉錦添遇到顧篤璜
越古典的東西才是越前衛
葉錦添談他參與《長生殿》的製作概念:「我要從崑劇的音樂裡去捕捉崑劇的性格和線條,做到比現在舞台上見到的傳統更傳統。」此話一出,顧篤璜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
-
音樂
一首首樂章,一頁頁血淚史
追悼亡者的安魂曲,原是專為逝者舉行的儀式而寫的基督教音樂,但在音樂史上,卻有不少作曲家為戰爭中的亡魂特地打造安魂曲,同時也讓人反思戰爭的殘酷與人類的血淚命運。
-
戲劇
下山,體會創作自由的感動
劉靜敏說,這些資深但還年輕的團員,需要體會一下創作自由的感動。這幾個來自四面八方的優人,參與優劇場的表演,從不計較角色、戲分,表演對他們而言,是工作,也是修行。既不是為了聽掌聲為表演的目的,一切為了追求本性。
-
表演視界
音樂精靈的捕手
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最難懂,卻又最直接地刺入靈魂深處去撼動人心。作曲家完成一首音樂,可能想透過音樂表達些什麼,我們又不完全能根據聽音樂所得,試圖從音樂去百分百解讀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因為,音樂被作曲家創造完成後,它也同時被賦予獨立的生命,與聽者溝通共鳴,這個情形也多少發生在視覺藝術的創作上。 ──詹朝陽
-
表演人物
他的人生地下鐵,老有幸運的意外
他執導的《地下鐵》,一路從默默無名的地鐵站,直駛澳門、新加坡、廣州甚至上海等地,十場左右的演出已累計一萬兩千人次,而且數字仍以等比級數成長中。 「看起來,我好像可以靠做劇場導演這行活下去。」黎煥雄慶幸自己這個人生意外的轉折。
-
深度藝談
人生,沒有完全的悲劇
這是一個飽經風霜、閱歷豐富的傳奇老人,他蒙過冤,入過獄,當過記者,也做過政府高官,據說,他是唯一一個在副部長任上仍堅持在舞台上表演的人。 前中共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英若城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病逝。去年八月,在英若城病榻前的最後時日裡,接受大陸新聞工作者徐燦的專訪。透過這篇專訪,我們彷彿見到英先生伏案戲劇翻譯的工作的現場。對於其生命舞台的浮沉,英先生有他對自己的蓋棺論定;而對中國戲劇的發展,油盡燈枯的生命依然不減澎湃熱情。
-
專輯(一)
裡外兼顧,多元紛陳
今年的戲劇類節目,多元而活潑,有明星主演、頗具票房號召力的《家庭作孽》與《再生緣》,也有來自英國的原味莎劇。還有頗受矚目的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帶來、向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札記》。而本地劇團「樹寧.現在式單位」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亦將演出多媒體劇場作品。
-
專輯(一)
百年秋聲賦香江
這四場演出的戲碼提調,相當有新意。前三場皆是程派的代表作,最後一場則是梅、程、尚、荀四大名旦的流派專場,這不啻是為上世紀的京劇旦角藝術,作一次歷史性的回顧。
-
專輯(一)
拔足夜逃,新舊間探舞路
逃亡成為《夜奔》作品的主題與背景,若說逃亡是一場旅程,在旅程當中勢必充滿了對過去的記憶、悔恨,對現況的恐懼,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憤怒,這都是林原上在與舞者工作時藉以想像、發展的材料,也是他企圖在舞台上呈現的氛圍──在危險中奔逃的不確定、柳暗花明的新出路。
-
專輯(一)
來嚐原汁原味的「導演歌劇」!
在費森斯坦的帶領下,柏林喜歌劇院成為歐洲「導演歌劇」的重鎮。這次帶來的《費黛里奧》是想像力豐富的導演庫普佛的作品,幾乎空無一物的舞台,赤裸著劇院燈架與布幕,完全不修飾的空間,只有演員在諾大的空間裡奮力地唱著貝多芬這唯一的歌劇作品。而另一齣《風流寡婦》,則最符合「節慶」氣味,即使不強調「導演歌劇」,演員自會從輕鬆熱鬧的音樂中呈現吸引觀眾眼光的演技。
-
戲劇
難感痛養的語言交鋒
劇作者似乎無意將這三個人的衝突向外再作擴張論述,因此,現代主義、藝術市場、婚姻儀式這些具有辯證趣味的話題,就只能成為角色相互攻防的矛與盾,言語交鋒的趣味,也逐漸從節奏感十足的打擊樂章,變成喋喋不休的牢騷與毫無意義的相互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