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深度藝談
窺見作曲家的私密花園
現代音樂在音樂的領域當中屬於相當小眾的一門,國內雖然經由作曲家們與演奏家們的努力,現代作品的音樂會時有所聞,但是現代作品仍普遍被視為難以理解的音樂語言,有鑒於這個小眾藝術的喜好者日益增加,也為了使愛樂者能夠更了解作曲家的作品,十方樂集將陸續製作「台灣現代音樂論壇」作品賞析與座談會,預期將逐漸跨越現代音樂與愛樂者之間的鴻溝。(編按)
-
現象‧現場
大眾媒體退位,分眾行銷當道
大眾媒體的宣傳力量是無庸置疑的,但在日益萎縮的藝文版面中,行銷人員必須體認與其搶破頭爭上報紙,不如先洞悉本身傳播的意圖和對象,不管是異業結合、網路行銷、或是傳統的團購推銷,只要命中目標族群市場,從現今多元的宣傳通路中,找到最有效的因應策略和傳播媒介,必能在票房成績上有所斬獲。
-
現象‧現場
彩繪傳統,也彩繪現代
傳藝中心邀請兼具彩繪研究和實務操作經驗的李奕興,遴選一批匠師與藝生,在經過理論和操作課程再訓練之後,親自帶領在文昌祠戲台現場施作,以作為「傳統戲台彩繪施作及傳習計畫」的成果。雖然文昌祠戲台構築所用的材料和工匠均來自中國大陸,但由國內匠師帶領藝生循古法彩繪戲台卻是個開端,未來在表現傳統表演藝術和工藝美術的生態及脈絡的實踐上,應該會有更完整的思考。
-
藝知平台
以「邊緣」之名,展現豐彩多元
二○○二年,劇場工作者楊婉怡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行政出國進修補助,參與了紐約與西雅圖邊緣藝術節的實習工作。本刊特別邀請楊婉怡將她七萬多字的心得與觀察,濃縮成三篇、分期刊登,就全球邊緣藝術節的現況與定位、紐約與西雅圖邊緣藝術節的經營與操作模式等方面為文,以將她所學與研究,分享給劇場同業人員和讀者。
-
經典解剖室
誰才是兇手?
《禿頭女高音》不算是一齣有關語言的悲劇,而是有關人的悲劇:機械式及空洞的語言導致空洞而毫無創意的思考;貧乏的思考導致貧乏的存在。劇中的人物猶如行屍走肉,因為他們無法掙脫將有如牢房的語言世界。搞了半天,死掉的是人物的個人色彩,而兇手竟然是語言。
-
專輯(一)
舞蹈‧治療(上)
一場SARS,令全島陷入如同瘟疫蔓延困處圍城的恐懼中,不僅對表演藝術界造成難以估算的損傷,更使得原計畫於今年八月登場、可視為國內舞壇大團結的國際舞蹈會議被迫延期;如今,在所謂的後SARS時代,我們積極尋求療癒之道,努力重建生活原貌,我們戴口罩、勤洗手、在家讀書,並且,學習與無常共處。 藝術與治療的關係本就存在,卻於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更顯重要,本期試圖將焦點鎖定「舞蹈‧治療」──原將於國際舞蹈會議演出的一個要角──從舞蹈這門藝術如何在欣賞、演出之外,被發展應用作為一項治療方法,勾勒其在地的現況與未來,再進一步於下一期,反觀舞蹈工作者自身可能發生的舞蹈傷害與恐懼,以及預防、復健與療癒之法。
-
專欄 Columns
SARS,劇場關燈之後
劇場界的朋友,現在除了苦撐待變,盡一個公民所應做的抗SARS的舉措,更重要的在這低壓沉靜之中,也要思考未來,預想如何使劇場藝術,在一味追求成為創意產業提昇產值之外,也該多想想更高的人文價值,它畢竟不是單純的「商品」而已。
-
專欄 Columns
歌劇:新世紀的藝術
不是歌劇(就像任何一門百年以上的藝術形式)正走向不可避免的僵化和死亡,而是我們對歌劇的僵化想像需要革命。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夏日圖清涼,聽爵士去─兩廳院爵士音樂節 夏日炎炎,來點輕鬆的吧!燕尾服、高跟鞋、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全部收到櫃子裡去渡假吧!比利時國寶爵士大師與口琴演奏家圖茲.席勒曼斯首度來台,這位出生於一九二二年的大師,本名尚(Jean),以偶像Toots Mondello和 Toots Camarata之名為藝名。三歲起便學習手風琴,後來改玩口琴與吉他。早期追隨強哥.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的風格,以演奏吉他加上口哨聲的旋律著稱。曾經跟隨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在歐洲巡迴,因此被古德曼所發掘,隨後並移居美國。曾經與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喬治.雪林(George Sharing)、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賈寇.帕斯托瑞斯(Jaco Pastorius)等著名爵士大師們合作。但是圖茲.席勒曼斯真正的貢獻卻是將口琴帶入爵士樂,將口琴演奏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次席勒曼攜同邁可‧岱爾菲羅(Mike De Ferro)三重奏一起前來,邁可‧岱爾菲羅三重奏的首腦人物,同時也是鋼琴手的邁可‧岱爾菲羅是上世紀歌劇名伶瑪莉亞.卡拉絲(Maria Callas)之子,最有名的錄音即以《美聲》Belcanto為名,這次加上圖茲.席勒曼,炎夏與喧囂也為之清涼沉醉了。 (林芳宜) 舞蹈 求新求變的芭蕾之路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四季》、《祭》與台北芭蕾舞團《茶花女》 人類文明的進展肇因於發明,藝術文化的枝葉繁茂端賴於創造,從無生有,從有中求取變化。歷史浩瀚、時間如長河,時至今日,恐怕再如何天賦異稟、再怎麼才華過人的藝術創作者,也很難平地起高樓般地無中生有。佼佼者眾,多半是將前人播種生根的移植嫁接,或是將各門各派的融會貫通、乾坤大挪移,而後不疑不懼、潛心修煉,成其一家之言。 有累積就有文化,有文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
最PAR!
入庄入劇場,不改天真
客家人至今仍以「鬧採茶」、「打採茶」說演戲,這個詞彙在語意上本融有這項藝術自源頭以來的一種輕鬆、愉快的藝術情調。採茶戲樸素的歌謠小調風格,使這個劇種從一開始就偏重於刻劃小人物的情致,加上早年客俗歲時節慶演「平安戲」的傳統,不希望看到過多的殺伐,形成客家採茶戲即使發展進入強調大戲的「改良採茶」階段,逐漸涉獵歷史宮廷劇的範圍,仍側重於人性溫情的一面。
-
最PAR!
雙「館」齊下,誰是贏家?
即使得標經營台北偶戲館的九歌兒童劇團對偶戲和戲偶有很多主觀的夢想,但仍須面對文化和產業難以兼顧的困境。就像團長朱曙明雖然表達了要和大稻埕偶戲館資源共享的強烈意願,但不可否認地,對同樣位於台北市,又同樣具備展示、教育和表演功能的兩館來說,更多時候必須競爭資源,市府是否能整合地方資源創造雙贏,將是成敗的關鍵。
-
專輯(一)
動態均衡觀的藝術治療
身心醫學的發展促進了行為醫學的蓬勃,也同時促成了將各類行為科學(除心理學外,主要有社會學、人類學、藝術科學)的知識,運用在促進健康或診治疾病當中。藝術與醫學不再涇渭分明,而得以聯盟合作、互補長短,藝術的功能也不再只是欣賞,而能發揮療癒的作用。舞蹈治療是一種動態性的醫療方法,將心理分析與舞蹈動作結合運用,幫助人們表達情緒,進而改變自我。
-
專輯(一)
播撒身心健康的種子
目前在台灣從事舞蹈治療的專業人士多半由舞蹈系出身,但因為舞蹈治療和身心靈健康關係密切,因此國內舞蹈治療課程大都開設在醫學院或心理系,或是由文建會、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等單位舉辦不定期的工作坊。未來,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台灣戲曲專科學校綜藝舞蹈科將陸續開設相關課程,提供學生舞蹈專業發展的新方向。
-
北京
劇情顛覆傳統,表演走出主流
由於這齣戲的重點是從「說故事」來進行人物動作的表現,而不在於揣摩角色的心理,所以林要求,除了必要的動作(如拿劍等)和走動,演員形體多呈現不動的狀態,必要的身體動作也被要求簡化。這樣的要求,讓幾場群眾場面中的演員肢體,呈現出「簡單」的整體感。林兆華表示,為了反「偽現實主義」繁瑣的舞台調度,此戲要「簡化無內容的瞬間場面,包括表演上和調度上,所以人物上、下場的節奏盡量明快,形體動作盡量簡單。」
-
巴黎
流亡者的巨幅畫卷
陽光劇團團長兼導演莫努虛金的戲劇既非虛構的故事,也不是劇場和現實的並列,而是現實的戲劇化。《最後的驛站(奧德賽)》是她數月來風塵僕僕,從桑軋特到澳洲,與難民會面的成果。從二○○一和二○○二年間收集到的上百件真實敘事──個人奧德賽──構成本劇的內容。
-
戲劇
音樂別出心裁,隨戲各抒己見
讓五月劇場非常熱鬧的「莎士比亞在台北」,同時也讓風格不同的音樂設計者展現各自的趣味:《泰特斯》中的應蔚民以說唱發揮了連接與轉換的功能;《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余奐甫則以分門別類的音樂烘托不同的場景;《李爾王》的吳忠良運用了更細緻的擊鼓技巧;《馬克白詩篇》的楊喬均則以即興伴奏使音樂也成原創作品。
-
戲劇
莎士比亞不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在台北」的五個作品主要以詮釋個別劇作為主,而這些演繹經典的創作者,又似以「語言」為其重點。無論是玩弄油腔滑調的文藝語調、抑或生吞活剝乾澀的譯語、還是走火入魔地拆解語音、乃至拋棄語言和大師來個雞同鴨講,對這些集合台北的創作者而言,「莎士比亞」幾乎等同於語言,一種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
-
戲劇
就是簡單的「通俗娛樂」?
從演出的效果來看,《在》劇卻純粹就是一個提供消費的商品,內容則包括了影視明星的舞台丰采、不會冒犯人們意識的奇想、許多的電視綜藝,和簡單易懂的速食哲學,也就是「簡單的通俗娛樂」。對那些初入劇場的觀眾來說,這些東西自然是非常容易下嚥,但這樣的東西究竟對他們的人生,或者他們對劇場的認識,會有什麼影響,或者老觀眾會如何看待這樣的演出,似乎就不是編導所關心的問題。
-
音樂
冷靜中的狂野
阿雷希血液中那義大利人的歌唱性格,往往透過了冷靜中暗藏狂野的熱情詮釋,帶給聆賞者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而此次國家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帶領下,精確而中肯地體現了近代北歐作品與美國現代作曲家,因人文風格而產生的音色與內涵上的明顯對比,而這種忠實表現作品風格的協奏方式,當然也使得阿雷希的詮釋與舖陳能更為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