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靜宜大學英文系推出莎士比亞跨文化藝術月 鑑於莎翁劇作的地位與貢獻,靜宜大學從五月一日起推出「西方的巨匠,東方的魂魄」藝術月,邀請數位專精於「文化跨界」議題的學界及劇界名家,規劃一系列精采豐富的演講、座談、示範、展覽以及影片欣賞等活動。探討議題頗見匠心,像陳淑芬主講的「文化跨越的可能性:莎劇在台灣的製作史」是以跨文化觀點鑽研莎劇在台灣的製作、發展沿革:「仲夏夜之夢:莎翁名劇的再詮釋」由曾經搬演《仲夏夜之夢》的馬汀尼親自演繹該劇的表演元素;「從《慾望城國》到《李爾王》:當代傳奇劇場與莎士比亞」則由吳興國、魏海敏共同示範與演講該劇團如何以東方劇場的槪念、技巧詮釋莎劇的經驗。活動對外開放,欲知詳情可查閱網站 http://www.pu.edu.tw/cindex1.htm。 (唐阿米) 台灣絃樂團籌辦國際音樂營 曾舉辦過三屆口碑甚佳國際音樂節的台灣絃樂團,在音樂節停辦兩年後,經過長期的規畫,改以更具特色、有計畫的音樂營來推廣音樂,將於每年分別請國外知名音樂院的教授來台授課。今年主辦單位以比利時皇家音樂院的教授為二〇〇二年國際音樂營的主力與特色,課程有大師班、室内樂、教授音樂會等;最特別的還有國内音樂營少有的專題演講活動,課程内容包含音樂風格探討、從聲音本質談樂器聲響、肢體潛能開發、音樂運動傷害等。 音樂營的活動地點,將於台北藝術大學舉行,活動時間為七月十日至七月二十三日,有意參加者可於即日起至六月十日前報名。詳情請洽台灣絃樂團(02)2369-4802。 (賴欣慈)
-
表演視界
大提琴家馬友友
-
專題
談台灣表演藝術新生代的培育與現況
每個台灣當代表演藝術團體,都有人材需求的孔急;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更以「培育創作人材」為其六大施政方向之一。究竟數十年來的表演藝術環境,在官方與民間的努力下,為新生代耕耘出什麼樣的培育環境?善於表演的藝術創作者,與擅於操作政治的官員們,是否擅於燒杯與培養皿的實驗?而這些培育出來的成果,又値得什麼樣的期許?
-
環球舞台
十八科步舞夜宴
漢唐將樂、舞、戲融於一爐,將靜態的畫作予以動態化,並加上南柯一夢的詮釋,別具巧思;精巧細緻的十八科步所發展出來的表演風格、沉穩典雅的舞台,與畫作風格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
現象視察
南管小常識
南管在福建稱南音,因祀奉孟府郎君故又稱郎君樂(唱),其音樂形式主要爲「上四管」──琵琶、三絃、二弦、洞簫分列兩道演奏,執拍者中座,操泉腔唱念;或加上響盞、叫鑼、雙鐘、四塊等「下四管」及玉噯合奏, 則稱爲「十音」。 台灣民間習稱的南管戲,多指高甲戲,其與七子戲關係密切。七子戲即小梨園,多敷演波瀾曲折、苦盡甘來的愛情故事,唱腔纏綿悱惻而華麗,保留相當傳統的樂舞矩度,有所謂「舉手到眉毛,拱手到下頦,分手到肚臍」等嚴格的十八科步。 戲曲的南管音樂爲因應演出機制,旋律節奏通常加快,曲目的運用較不受限,可一曲多用,樂器也時有更換,演唱形式可數人合唱、對唱;館閣的南管音樂則保存了唐大曲坐部遺制,爲坐樂形式,執拍者或唱或僅按撩拍, 只在接拍時稍立片刻,曲式多由慢漸快,結束前再趨於舒緩,嚴守程序,儀式性強。
-
音樂
索雷達探戈五重奏
索雷達探戈五重奏成立於一九九五年,五位團員都是受過正統訓練的年輕音樂家,演奏樂器分別爲吉他、鋼琴、小提琴、手風琴及低音大提琴,並以演奏阿根廷作曲家皮亞左拉(Astor Piazzolla)的原創音樂「新探戈」(Tango Nuevo)爲創團宗旨。由於該團員擁有古典、爵士、流行樂的多種音樂經驗,演繹新探戈曲風尤見靈性與熱情流動的情感綿密度,因此頗能表達皮氏音樂中悲傷的感情, 也吸引不少現代作曲家靠攏。 樂團的演奏成績也頗受矚目,從一九九八年初次獲獎(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舉辦的Mathilde Horlait──Dapsens的室內音樂比賽),次年於羅馬國際音樂大賽中也贏得首獎,更於兩千年在布魯塞爾美術館的演奏會上,受到鋼琴女皇阿格麗希的青睞,成爲 日後她在台灣、日本音樂演奏會上的同台貴賓。此次演奏曲目除了皮氏作品,還囊括卡貝雷地、德佛里茲、斯特拉溫斯基等探戈作品。
-
音樂
胡志龍鋼琴獨奏會
胡志龍是近年少見的鋼琴新秀,曾在多項比賽中奪魁,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立藝術學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多場音樂會,也 曾受文建會邀約前往北京,和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鋼琴協奏曲。除了在全省各地舉辦多場鋼琴獨奏會外,他也積極參與各種室內樂型態與聲樂伴奏的演出,以其流暢靈活的演奏技巧,於國內樂壇逐漸嶄露頭角。 這次表演的曲目都是鋼琴的經典作品,如貝多芬創作中期的奏鳴曲降E大調作品31之3、浪漫樂派鋼琴大師李斯特的大作b小調鋼琴奏鳴曲,以及二十世紀俄國作曲山家斯特拉溫斯基改編其芭蕾舞劇《彼得羅希卡》的三樂章鋼琴曲,這首作品與李斯特的b小調奏鳴曲皆被視爲挑戰鋼琴家技巧與耐力的重要樂曲,其絢爛的聲響與對演奏家技術的考驗,是每位鋼琴家最想嘗試與挑戰的。
-
音樂
立陶宛國家歌劇院
立陶宛國家劇團(Lithuan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成立於一九二〇年,是該國成立最早、享有高度國際讚譽的歌劇院,不僅承襲了東歐歌劇院嚴謹訓練的傳統,也是個組織架構完備的表演團隊。至今演出過的戲碼琳琅滿目,像歌劇《茶花女》、《波希米亞人》、《卡門》、《塞維爾的理髮師》、《杜蘭朵公主》到《阿伊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感人作品,表演足跡更遍佈全世界各大藝術節,屢獲佳評及肯定,許多耳熟能詳的世界級歌劇團明星如Irena Milkeviciute、Sigute Stonyte、Inesa Linaburgyte、Vytautas Kurnickas、Vladas Bagdonas等,也都是出身自該劇院。此次演出令人期待,因爲這將是首次來台演出人數最多的表演藝術團體,其中包含獨唱家等十八人、交響樂團六十五人、合唱團七十人,以及舞台技術人員等共一百七十名,屆時觀衆將可一睹國際歌劇演出舞台的絢麗浩大。
-
戲劇
紙風車劇團
「銀河天馬」是紙風車自鼠年以來所製作的第七部生肖兒童劇,也是劇團成立十週年的重頭戲,劇中這匹馬又老又瘦,卻是男主角唐吉軻德最知心的好友。該劇編導李永豐說,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寫了兩版《唐吉軻德》 Don Quixote,「銀河天馬」則是自創的第三版本,劇中唐同樣帶著家僕桑丘挑戰風車,上天下地尋找夜明珠,不同的是舞台劇多了傳達夢幻騎士精神的眞實道具,從旋轉舞台、光影設計到各式各樣的大型偶,舞台上的演員可以真的天馬行空起來。 値得一提的是,像空飄氣球所展現的「四頭龍」、運用移動式的星河創造充滿科幻感的「時間之河」,以及結合多媒體星星燈等特殊舞台設計象徵美麗的銀河等,都是本劇將令人驚艷的奇幻經驗。
-
戲曲
新編京劇《閻羅夢》
頂著思維京劇的頭銜,儼然像電影《回到未來》中穿越時空的故事情節,《閻羅夢》企圖重新詮釋中國歷史,演繹人生長河的輪迴與無奈。本劇的素材起始於《三國志》楔子「三國因」,屬於舊瓶新裝的趣味創作,也是《曹操與楊修》編劇陳亞先從未搬上舞台的新作。劇中人物來去千餘年的時空、埸景變換也因此有著縱橫千萬里的離奇魔幻──有項羽、曹操、韓信等歷史人物現身,也有天宮、地獄兩相對照的舞台裝置,劇情撲朔詼諧、以古諷今,是一齣融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京劇作品。 這齣戲匯集了兩岸創作菁英,由國光當家全才老生唐文華主演,朱陸豪協力演出,舞台燈光設計由聶光炎執行,音樂由上海京劇院金國賢負責編腔,導演是國光演而優則導的李小平,本劇可望爲國內傳統戲曲注入新鮮觀感。
-
表演視界
吳義芳排練《行草》
-
親子
蘋果兒童劇團《勇闖黑森林》
這是一個勵志冒險的兒童歌舞劇,敘述一群螞蟻因生存環境遭受殺蟲劑的污染,生活備受煎熬,因此想要去尋找一個傳說中的 夢幻天堂,然而「天堂」究竟存不存在呢?在這趟尋找的旅程中,觀衆將見證螞蟻和瓢蟲、毛毛蟲之間的友誼,以及黑森林中來自大鳥、蜘蛛的攻擊危機,在任務完成前,友誼與追求理想的信念面對了嚴苛的挑戰,如何克服困難、走出生命的陰霾,將是劇中耐人尋味的人生課題。 除了造型栩栩如生的昆蟲,本劇還特別編寫了〈螞蟻之歌〉、〈一起去冒險〉、〈黑壓壓的森林〉等輕快讓人朗朗上口的歌曲探索的主題也從勇氣、堅持,透過一隻天生殘缺的小蜘蛛如何克服只有六隻腳的自卑心態,延伸至特殊教育的範疇,而劇情則刻意摒除兒童劇裡善惡分明的意識形態,以更客觀的觀點來呈現思考的脈絡。
-
專欄 Columns
國立京劇團與保存傳統
京劇老化的關鍵出在劇本的情感思想和時代脫節,如果不利用豐美的形式創作出呈現當代觀點的新戲,僵化是必然的。近期新戲雖未必成功,但不能因此走回頭路。傳統當然要保存,傳統在哪裡?就在京劇演員唱念做打揚袂轉身顧盼之間,而創作卻是維繫任何一項藝術的不二法門。
-
專欄 Columns
保存弱勢傳統藝術的文明生態
台灣的傳統藝術似乎也可以放在人類共同文明續存問題的角度上重新思考。保存某些項目不能純以劇種強弱資源思考,對一些日漸稀微的藝術生態,是不是 可以照顧其原生生態,鼓勵社區、部落、民間子弟繼續學習?是不是可能緩和推動保存正當性的焦慮,並且另覓生機,保其不絶如縷,空谷傳音?
-
專題
看天吃飯、求雨灌溉
近幾年,我們會偶爾聽見中央氣象局預報說,來自大陸内地的「沙塵暴」,即將隨著大陸冷高壓南下而瀰漫台灣上空,讓我們連走在馬路上呼吸都會開始擔憂;埋首耕耘台灣各個表演藝術角落的在地工作者,不知道是如何看天吃飯、引水灌田?又如何在大環境的變動起伏中,栽培一代代接班的幼苗?究竟政府在文化藝術的培育規畫上,有何具體的政策、建樹與實際成效昵?
-
專題
中生代的焦慮與觀察
不論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創作中堅者,對當前客觀環境的惡劣,都有同樣的感慨與擔憂;他們分別站在不同的崗位上,看護著下一批尚未立足的年輕世代,懷著不同的焦慮與期許,等候新人來取代他們的角色。
-
專題
為新生代喝采!
他們的共同特色都是練就了一套適應環境的本領,不管是出身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領域。有的幸運兒因為師長前輩特別拉了一把,從而確立自己的志向,當然也懂得飲水思源;有的人卻在環境的競爭條件下,耐心等候自己最閃亮的一刻,從容地接受台底下的掌聲!
-
音樂
台風閒散自在,音樂精準有力
BBS的台風是有點鬆散的,三三兩兩地出場,略顯漫不經心的謝幕,散發出的氣質與其說是舞台演奏家,倒不如說更像學院裡的教授。外在舞台細節雖不修邊幅,但在音樂的表現上卻精準得無以復加,十二名團員好似心意相通,樂句的起承轉合絲絲入扣,不用誇張的動作或游移的眼神來謀求演奏的共識。
-
音樂
德弗乍克也會黯然神傷
下半場的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指揮幾乎不處理樂句細節,雖有點無為而治的氣槪,然而樂手表現卻是平板的,毫無德弗乍克音樂中的溫暖人性。不禁令人懷疑,難道他們對自己的「國樂」已經掉以輕心,以致將來有賴「禮失求諸野」了 ?
-
音樂
回憶的盡頭,僅存的浪漫
表演的舞台,有時就像是羅馬競技場。台下的人在想什麼,喜不喜歡他們的演出,是否有專心聆聽,站在台上的演奏者絕對一清二楚。在第一首之後,細心的觀眾也許會發現,希利雅的團長臉上原先帶著的自信,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苦惱與緊張!相反地,葛巴瑞克的神態,卻是越顯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