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現象視察
南管其實不難管
嚴格說來,南管當然也具有表演性格,像是弦友間的合樂互娛,館閣間的整弦排場,但因為以技藝為導向,忽略了藝術在民間的生活性,將有機的南管體系割裂成音樂展演活動,於是,政府愈補助,民間的傳統流失愈快,館閣的成員、組織活動、場域、交陪就被迫簡化、萎縮或消失,最後就真的只能以「音樂」觀南管。
-
現象視察
省視自身戰力,邁步全球市場
在今年的「全美表演藝術經紀年會」中,台灣的演出團體成功出擊,爭取到美國市場的演出邀約;但這只是第一步,如何乘勝追擊才是更需深思的。面對全球的表演藝術市場,我們的演出創作工作者應該檢視自身作品是否能夠「創意獨特」並深具「想像空間」,足以讓世界驚艷。
-
現象視察
一個美國人,走在進香的路上
劇場創作者並不是為了學習動作技巧才來徒步進香,而是他們藉著參與這具體的、動態的田野活動去重新認識他們的土地、文化、社會、族群以及自己。至於我,一個卅一歲的美國表演學者與劇場工作者,過去三年參與的進香經驗,已改變了我的生活;我變得對台語有興趣,走路也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之一,而我的表演訓練愈來愈重視過程勝於結果。
-
交流道
接觸台北,舞動即興
教學對我而言,原本就是件愉悦的事,我非常享受這種舞蹈互動的過程。尤其是我所設計的接觸即興課程中,不只是針對專業舞者,連一般民衆都可以參與,所以工作坊的學員一開始就沒有設定對象,因為我始終認為能與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工作並互相分享是件很棒的事。
-
經典解剖室
未完成的後現代
當一齣戲劇於觀照人生或現實的同時,亦對戲劇的多種面向(本質、形式、手法)進行探討的話,那齣戲應可歸類後設劇場的範疇。也只有這樣,皮藍德羅於後設劇場的貢獻才不易被抹煞。質言之,皮藍德羅才是後設劇場的先驅。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國際城市藝術節推出工作坊與展覽 由台北藝術推廣協會主辦的「國際城市藝術節」,今年將以「跨界萬象」為主題於四月三日至六月十六日期間盛大舉行。一系列以「跨領域、跨國界」規劃的舞蹈、戲劇、音樂、裝置及影像等精采絶倫的複合大型演出外,還特別推出施展藝術家個人創作力的「獨角戲大展」、釋放創作潛能的「黑箱作業」創意工作坊與作品 展,以及集合講座、座談會、各類研習坊的「藝論空間」,再次提供藝術深度交流學習的場域,還有澳洲攝影大師詹姆士 .休斯頓的舞蹈攝影作品「瞬間舞動」(Raw Moves)展覽,活動内容可謂包羅萬象。 尤其今年特別突破往常展演空間設限於台北市,為期二個多月的藝術節,也將觸角伸向新竹、台南兩個文化城,預計將有國内外約十八個以上的表演團體與個人藝術家、六十八場展演和研習坊等活動,展現多元素組合的精緻藝術節,讓觀衆體驗多重感官的藝術饗宴!活動查詢網址為http://www.taf.org.tw。 (唐阿米) 美國 匹茲堡歌劇教育獎助基金 三月初,美國匹兹堡歌劇院(Pittsbburgh Opera)對外公布將募集五百萬美元(相當於一億五千萬台幣),用來成立一個特別的獎助基金,以專門支持推廣歌劇藝術普及化的相關推廣工作。 該劇院總監Mark Weinstein認為,獎助基金的成立非常有助於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像查理與瑪莉安哈夫歌劇教育獎助基金(The Charles and Marion Harff Endowment Fund for Opera Education),未來每年便可獲其二十五萬美元的補助,這對每年花費在歌劇教育上的八十萬美元開銷,可說是不無小補。這筆錢預計將於二〇〇四年募齊,捐款的來源包括紐約市的The Christian A. Johnson Endeavor Foundation、The Hilda M. Willis Foundation,以及一個匿名的匹茲堡當地基金會。 <p
-
表演視界
蕭靜文舞蹈劇場《甜蜜感官的三種跳蚤市場》
-
專題
爬梳台灣小劇場
台灣小劇場主體的歷史傳承究竟如何?有學者表示台灣小劇場的新頁「一切由《荷珠新配》開始」;也有人主張早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四〇年代,就有如呂訴上所著《台灣演劇改革論》的小劇場槪念;更有人認為,所謂的現代劇場傳承,其實都很斷裂。我們首次嘗試從顯明的歷史事實中爬梳脈絡: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體系自八〇年代中期在台灣迅速發酵、演化,成為一則傳奇;而堪稱台灣小劇場「先驅者」的王墨林,數十年如一日地不斷透過小劇場形式,顚覆與批判主流體制。葛氏訓練體系内化的自我追求,相對於王墨林外顯的自我推翻,這看似毫無交集的兩者,在變與不變之間,能否為這一個世代,辯證出台灣小劇場自我存在之途?
-
環球舞台
鈴木忠志的「病理學」與「動物性能量」
「這世界是個醫院」,因此鈴木忠志並不意在超脫。鈴木的力量是糙 米,不是篩過的白米,滋味嚼之粗冽,卻保有米仁的精純。他寧可把能量凝聚於腹部,也不想太容易地跳到無憂無慮的「昇華」。
-
專題
電音創作新記事
一口黑盒掀起二十世紀下半葉音樂創作的全面翻新,顚覆傳統對聲音美學的槪念,開啓新時代對聲音的新觀點。吵雜聲、機械聲、環境聲響,在這黑盒裡,被剪接、拼貼、錯置、解構、循環反覆等調變,製造另一種全新的聲響。在這電子聲響裡有創作者觀照當下的呈現,有現代科技帶給音樂創作的衝擊;這不再是實驗性的創作,而將是未來音樂的主流。
-
音樂
楊文信大提琴獨奏會
一九九一年日內瓦大提琴比賽的金牌獎得主楊文信,在二十四歲時已被聘爲慕尼黑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大提琴首席,在披金之後,馬上成爲衆所矚目的樂壇新秀,並受邀與各大樂團合作,是當今華裔大提琴家除了馬友友與王健之外,少數可以揚名世界樂壇的華裔大提琴家。楊文信此次台灣行將與歐洲小有名氣的鋼琴家Werner Burtschi同演出貝多芬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聖桑的大提琴奏鳴曲、馬坦敘事曲與法雅/馬萊夏的西班牙組曲,這些曲目在台灣並不常見,卻是大提琴的經典之作。
-
舞蹈
秦KANOKO舞踏公演
面對日益擴張的全球化趨勢,這些年跨界文教基金會持續在亞洲國家間進行民衆戲劇串聯的工作;區域間具民衆意識的劇場,連帶成爲對抗單一化、主流化、商品化表演藝術的另類傾向。 日本舞者秦Kanoko(本名澤田利香),自一九九八年參與「亞洲的吶喊3──夢迴亞洲街」演出後,數度受邀來台舉辦舞踏工作坊與演出活動,且持續與國內劇場與舞蹈人士研習舞踏,作爲一種亞洲前衛藝術的表達方式。對她而言,「舞踏」可以從生活的細微出發,在民衆的作息間產生身體的對話,透過身體觀架起「舞踏」與「民衆劇場」之間的橋樑。 《亞細亞巴洛克》的創作企圖,從詭麗、奇想的巴洛克藝術出發,卻又返回到亞洲人民的共同記憶中,營造出融合了想像世界與生活關照的舞踏表演,此番跨界與Kanoko的交流合作,可望看見一種創新且詭艷的亞洲表演新風格。
-
表演視界
新古典舞團唐樂舞重建演出《拔頭》
-
專欄 Columns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求生存?
如何形成一個正循環的雙贏機制,如何逐步鼓勵民營,如何扭轉施政方向,投資更多經費在人與這些人的活動而非硬體建築上,如何在基礎教育上加強音樂教育,如何擴大根基把餅做大這些問題一日不研擬出政策,面對這股浪潮的存活率就會更為降低。
-
專欄 Columns
「文化政策」待補的空白
台灣人已目睹權力更張的世紀之歌,這樣的經驗難道還不足以令吾人再論「文化與政治」時,掌握更世故寬廣的空間,而不再自限「抗爭」位置?當昔日的反對論述完成革命企圖、正式執掌權力之際,過往主宰性的文化政策及晩近反對性的文化抗爭,是否都可放在同樣的歷史天平上,接受衡量分析與檢驗?
-
主角出場
探索文化身體,東西平等對話
「2002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於本月底開始在台北舉行,共有來自台灣與歐洲的八個劇場團體、十四個節目參與演出。其中,致力於跨文化表演研究多年、深受現代劇場界矚目的丹麥歐丁劇場主持人尤金諾.芭芭,也將率領團員來台演出,同時開設「大師訓練工作坊」,以肢體與聲音的訓練,帶領本地學員走向導演創作的工作過程。
-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
環球舞台
一個神祕的啟蒙故事
尼學的演出即從女主角的觀點,視全戲為一啓蒙的故事。誠如尼學所指出的,戈爾德思在他的信函和短篇小說裡,以難以置信的筆觸,翔實地記載了自己第一次非洲之旅的所見所聞。《黑人與狗的爭鬥》卻如上述完全抽空了詳明的細節,而只保留最基本的雛形。
-
環球舞台
以戲劇治療人性
鈴木將劇本比喻成尋找醫生的病人,而劇場導演對劇本的詮釋,就好像是醫生開診斷書。這種將人生假定為有病需要治療、而透過劇場提供可能的康復希望的想法,其實與亞陶「劇場與瘟疫」的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