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現象視察
併購之必然?獨立之必要?
WW是近年來在歐陸經營得相當出色的獨立廠牌,它的前身JMT,曾有多次與主流唱片交手的紀錄。在面對全球化的合併風潮、MP3的興起等,德國籍的唱片總監史蒂芬.溫特特別接受本刊專訪,表達了對於未來唱片工業的看法。
-
歐陸劇場
新感官主義的政治劇場(註1)
從今年一月開始接掌德國「劇場」劇院藝術總監的歐斯特麥耶,是當代德國劇場新銳導演中的佼佼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所構成的劇場風格,為布萊希特之後的德國政治劇場發展另闢新徑。
-
研討會
戲劇研究回歸原生脈絡
對關心戲劇的人士來說,研究素材俯拾皆是,試著放下身段做田野,將是改變對既定戲劇史看法的開始;尤有甚者,還有必要敞開心胸,多觀看別的領域,嘗試把戲劇放在儀式或社會環境中討論,讓戲劇研究回歸原生脈絡。
-
專欄 Columns
再探華文戲劇節
想想奧運四年才舉辦一次,而亞運也是四年舉辦一次,華文戲劇節也不必急著年年舉辦,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戲劇節辦得活潑創意、多元發展才是重點,而在每兩屆之間,可以舉辦一些小型的、專題性的深度對話,以及成長導向、創意激發的交流。
-
專欄 Columns
擬寫實主義美學的程式化
據我的觀察,「擬寫實主義」的戲劇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美學程式(或成式)。劇情有主題、有高潮;人物有正反、有善惡;對話最好切合人物的身分,但至少也要口語化、有意義,且盡量避免使用方言。舞美要似真而不逼真,有時強調風格化。演員的表演混合史坦尼拉夫斯基和傳統戲曲的表演方式,半生活化,半誇大化。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娛樂到藝術的舞步
二十世紀是舞蹈藝術從娛樂到藝術的大分水嶺。從掀起現代舞革命狂潮的鄧肯,到後現代舞蹈的天外奇想;從富勒如夢幻影的《火之舞》到碧娜.鮑許詭譎多變的舞蹈劇場,這一世紀的舞蹈家們不僅脫下高貴的白紗舞衣,以雙足撼動大地證明肉身的存在,更以精編細織的肢體流動,體現形而上的哲學辯證。 我們企圖從幾個面向一窺這一巨變的面貌: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記錄了在世界脈動的衝激之下,舞蹈前輩們的創見、流派的興起與轉變和重要事件。 《百年來的觀舞之道》 側重在舞蹈美學的興起與理論的建立,對舞蹈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從舞台舞上螢幕》 則從舞台技術的運用到影像媒介的介入,特別是被稱為新藝術形式──舞蹈影片──的產生,書寫了科技為舞蹈帶來的重大改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世紀表演藝術大事記
舞蹈篇 黑色字體為舞蹈藝術記事 橘色字體為政經科技大事 〇表西方 ●表台灣 ※表大陸 〜1919 1909 〇狄亞基列夫將俄國芭蕾舞者引進法國,並在巴黎造成轟動。 1911 ※辛亥革命成功。 1912 〇尼金斯基推出《牧神的午后》。 1913 〇尼金斯基推出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曲而作的《春之祭》。 1914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〇瑪麗.魏格曼代表作《巫舞》推出。 1918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〇英國婦女獲投票權。 1920〜29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7 〇第一部有聲電影問世。 1928 〇喬治.巴蘭欽以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編出《阿波羅》。 1930〜1939 1931 〇瑪莎.葛蘭姆以美國西南部印地安部落為靈感所編的作品《原始的神祕》。 1932 〇德國編舞家庫特.尤斯的
-
工作坊
反傳統的RSC,樹立新標準的RSC
雖然演出劇碼並不局限於莎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最爲世人所熟知的,恐怕仍然是招牌上掛著的「莎士比亞」劇作。每年超過三十齣製作、旗下兩團各八十餘名團員同時於倫敦、雅坊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兩地五處劇院演出、年度二至三齣重要製作國內外巡演、去年超過一百萬人看過一次以上的RSC演出、自詡「百餘年來在世界各地樹立莎劇製作的標準」。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一直鞏固著 RSC在莎劇表演業界的「正典」地位。 然而,一如作爲「西方正典中心」的莎士比亞不斷地遭受挑戰與質疑,RSC的表演風格也不斷地在做調整、創新,而非固守傳統地那樣「皇家」。此次來華指導工作坊的團員Virginia Grainger就表示,「反傳統是我們RSC一貫的表演政策」。 從節目單的安排可以發現,RSC的演出素材既有莎劇,亦旁及其他(可能近四百年未曾演過的)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當代戲劇,以及較爲早期、或觀衆較不熟悉的歐洲經典。而團員們除了劇場演出經驗外,更多曾在電視、電影圈演出。長期以來RSC致力於與各國不同的導演合作,近期更積極尋求與年輕導演的交流。這些因素都說明了RSC在表演風格的雜揉與吸納。若要尋求RSC的表演風格,或許就像Grainger所說的,「完全得看導演來決定,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門的內在心靈開發方法,那不是可以輕易解釋的」。 RSC的教學課程 由於「RSC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所以團裡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訓練課程」。相反地,RSC裡頭成立有陣容龐大的教育部門,來訓練、指導外界想一窺莎劇表演堂奧的民衆。這次於台灣舉辦的工作坊,就是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部分,其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欣賞並喜愛莎士比亞」。此外,RSC在國內還特別針對戲劇教師、藝術教育者設計工作坊與短期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翻出莎劇新意、如何指導學生演出莎劇、個人表演技能的開發與提升、協助學生準備學科能力會考的表演指導等等。至於在劇場技術部份,RSC也備有燈光、音效、舞台等實務課程可供選擇。 聽起來RSC的表演方法好像有點遙不可及,但曾經擔任戲劇教師多年的
-
即將上場
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二〇〇〇狂笑版
屏風表演班的情境喜劇《風屏劇場三部曲之二──復仇曲──莎姆雷特》狂笑版,將於八月展開北中南的全省巡演。 劇中描述業餘的風屏劇團推出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在一連串錯誤和意外的糾葛,以及迭起的高潮中,演變成一齣與哈姆雷特無關、與莎士比亞有染的復仇喜劇! 屏風的《莎姆雷特》曾在一九九二及九五年兩度搬上舞台,並在九六年遠赴加拿大安省國家劇院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的演出陣容,除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國修以及屏風的固有班底之外,還特別邀請到倪敏然、梁家榕、蕭言中、樊光耀參與演出。二〇〇〇狂笑版將重新傳達導演意圖諷刺戲子伶人面對現實生活的為難,以及台灣劇場幕後鮮為人知的各種面貌。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藝術饗宴迎千禧」
九歌兒童劇團參與八十九年度表演藝術團隊基層演出活動,將演出《寶貝小咕嚕》,故事敘述小貓頭鷹小咕嚕正在學飛卻怎麼都學不會,掉到樹下的小咕嚕被美美和強強撿回家,開始了一連串有趣的故事。 另外九歌還將在八月份演出兩齣兒童劇:《東郭獵人狼》由真人與人偶同台演出,被書生東郭救了的大野狼恩將仇報,反而想吃掉東郭,聰明的東郭會如何躲開這場災難呢?改編劇《判官審石頭》演的是賣了油條的小六子發現他的錢掉了,於是他向判官報案,判官卻決定審判一顆石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判官要如何抓到小偷呢?
-
即將上場
九九劇團「語言劇場」作品《九九狂講二部曲》
《九九狂講曲》系列是九九劇團打破「傳統相聲框架」、掙脫「美式脫口秀局限」、不依賴舞台、佈景、燈光等非必要演出條件,直接以「語言」與觀衆進行溝通的原創性表演形式。今年的盛夏,延續去年「首部曲」的精神,九九劇團再度製作《九九狂講二部曲》的演出,由團長劉亮佐擔任總執行導演,參與創作與表演的陣容,除了鄧安寧、趙自強、郎祖筠、劉萬光、范瑞君、鍾欣凌等表演工作者之外,還有來自廣播界的前ICRT音樂總監聶雲。九九劇團希望藉由這個「以笑聲來消暑」的夏季歡樂盛宴,以及探索語言劇場的全新表演形式,為台北市持續開發出一個適合中小型演出的絶佳場地。
-
即將上場
詹曜君個人舞蹈創作發表
舞蹈空間舞團團的資深舞者詹曜君,將於八月推出她自美回國後第二次作品發表會。演出將以其一貫關注的女性為主題,與影像創作者歐佳瑞合作,發表三支獨舞作品。 《天真的身體》編舞者企圖由回溯孩童時期的的身體記憶,重新建立個人化的動作語彙。《熱情的身體》將女性的定義從愛情、社會的價値觀中脫出,重新定位女性的感官審美,重塑女性肢體在舞蹈表演中的語彙。《倒影》以活動影像與現場的舞蹈呈現,表現母親與女兒在家庭主婦與單身女性、打字員與藝術工作者之間,不同角色的對話辯證。
-
即將上場
蘇淑慧芭蕾舞團芭蕾舞劇《雪之少女》
四歲就跟著媽媽蘇淑慧學習古典芭蕾舞的吳青吟,十五歲就獲得獎學金赴美求學,現就讀於美國猶他大學舞蹈研究所。趁著暑假空檔,回國帶領蘇淑慧芭蕾舞團的年輕舞者們,演出柴可夫斯基作曲芭蕾舞劇《雪之少女》。 《雪之少女》的主要男舞者是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的鄭松筠和洪康捷,故事敘述春之神與冬之神的女兒「雪之少女」,不聽父母勸阻和精靈警告來到人間,並墜入愛河。最後,雪之少女被太陽神的溫度融化,以悲劇收場。 除了《雪之少女》外,吳青吟也將於節目中演出古典精選與創作芭蕾,發表《時辰之舞》、《火鳥》、及Kiss Me等個人創作,與《青鳥》、《春之頌》等古典舞碼之精選片段。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
德國
飛舞在八千八百個琴鍵上的二千隻手指
一百架鋼琴像巨獸似地分佈在巨大的舞台上,二十架平台鋼琴圍成二圈半圓,立在一個特別為支撐二萬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重量,而延伸出來加蓋的舞台上。另外的八十架直立式鋼琴則在原始舞台上,分成六排面對面地站立著。負責掌控二百隻猛獸的馴獸師普雷克爾特,用他的指揮棒精準馴服了二千隻手指。
-
表演賦比興
昔日相聚的樂音
桃花心木的巨大蓋板稍稍展開一個角度,三道光柱由內射出,投照台上兩把小提琴,以及中提琴、大提琴各一把的局面,阿班貝爾格樂團的四位紳士圍守的核心,即眼前的四套樂譜,眼神彼此會意與攻防之間,音樂在此交迸出來。 以爲弦樂四重奏團名字的作曲家阿班.貝爾格其人,我所知的很少,六〇年代末在台北看到一部類似紀錄片影質的阿班.貝爾格歌劇《伍采克》的電影,內容是當今的角色與社會,人們在街道疾走,或室內對話,但一律高亢的吟唱不怎麼旋律化的曲調。對於一部怪異的現代歌劇影片,如今我的印象剩下這樣。另外,也屬圖像的阿班.貝爾格畫像──狹長殊異的直式畫幅,是荀貝格以油彩繪的門生肖像,兩鬢長髮中分,暗影密集在臉部中間的,看起來是個富於抑鬱表情的年輕人。 如我們所知:以阿班.貝爾格爲名的弦樂四重奏團並非他(阿班.貝爾格本人僅有兩首四重奏)或前衛樂派的代言人,雖然這個樂團也灌錄過貝爾格、魏本、巴爾托克以及其他現代音樂,但他們其實是以灌錄過全套的貝多芬、布拉姆斯,以及晚期的莫札特與舒伯特而聲名大噪。音樂會曲目也以德奥經典爲主。 這一晚在台北的節目是: 莫札特第二十號D大調弦樂四重奏/巴爾托克第三號弦樂四重奏/貝多芬第十三號E大調弦樂四重奏與大賦格。 除了中間那首巴爾托克讓我們見識這個樂團迎刃而解作曲家「發明」的技巧,以及由於對弦樂重奏特性的不熟悉而「變」出來的難度等等。當晚其餘樂曲目呈現完全的洗練與無疵。 樂團初出台的時候,在雷動的掌聲中那黑色夜禮服的男人形,如經過刻意排比過的身高序,予人「魚貫」的肅穆感覺,坐定以後,第一小提琴手站起來走前,向滿堂的聽衆簡短地用英語說:「音樂會爲了紀念我們的朋友許總裁。」 稍早,策辦人大提琴張正傑已經發表了這場音樂會的前言,大致的意思是: 十年前阿班.貝爾格重奏團首度訪台的那一回,因爲他自己曾經是樂團大提琴家厄本的學生,接待的時候交通發生些問題。彼時央行的許遠東先生正開始向他學大提琴,爲「師祖」之誼而慨然提供一切資源,在台的陪伴中終成了眞正的朋友。 相約隔年再來的演奏會一直拖下去,最後竟爲大園空難成了永訣。張正傑說: 「空難發生後數小時就接到阿班貝爾格四重奏團的電話,問飛機上
-
表演賦比興
那一夜星光燦爛
重新走在去看《星之暗湧》的路上,到安那其之路,那條路上的景物竟已有些模糊難辨了。荒煙蔓草,野螢亂飛,在每一個劇場作者夢寐以求的巨大而空曠的水泥廠房中,我彷彿卻已經迷失了回去到那裡的路了。
-
焦點
新花部農譚
《宰相劉羅鍋》對當代戲曲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它把虛擬的歷史文化場景:宮庭秘辛、才子佳人、風月公案等等,與新文學傳統中作家對人性的深切關注和道德精神的準確把握,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昇華出一種現代都市型態的民間文化精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
回首舞蹈史二十世紀培養了許多舞蹈家,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求足以代表自身文化的風格與特色。從「現代舞」的誕生、芭蕾舞的改革、流行舞步的變遷,甚至到非西方國家中傳統舞蹈的傳承,這一切的興起與沒落,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的文化變遷而不斷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