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城隍爺傳奇》
此次表演是九歌兒童劇團二〇〇〇年紐約行前公演,以執頭偶、手套偶、撐竿偶與真人聯合演出改編後的《城隍爺傳奇》。在此改編的劇本裡,保留了勸人行善的故事主旨,但在人物上卻作了些許更動,將原故事的主角漁夫,替換為小孩,形成了大人與小孩之間的關係,賦予此傳奇故事新的時代意義,所探討的主題則在於:大人與小孩是否可以結交為朋友?大人又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這樣的關係?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華文戲劇節二、三事 年輕,是什麼?是色彩斑斕?是肌肉虯張? 是情蘊於中,而外放。是,虔誠。
-
焦點
走入生命四季的風景裡
透過自我心靈的澄澈反映,林麗珍看見四時節氣幻化,萬物遵循娑婆世界的自然律則運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潮汐沉浮、花開花落。藝術家沉澱自省、關照死生,與四季萬物共舞,《花神祭》於焉成形,傳達對自然界中無常的有限生命,和無形的永恆靈魂的關懷與尊重。
-
焦點
在劇場裡,一個共同閱讀的過程
在與原著工作的過程中,「台灣文學劇場」的五位導演都一致感受到面對一部文學作品、嘗試解讀它、進而轉化為劇場呈現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這壓力可能來自於喜愛的作品、尊敬的作者,也可能來自讀者。
-
歐陸名家
一位編舞家的戲劇性癡狂
從溫.凡吉德帕斯的舞碼名稱,可見得溫的創作世界中充滿對比、衝突、張力與斷裂等特質;隨著他不斷地編作舞蹈,我們看見的溫.凡吉德帕斯,其實無意尋找一套自主運行的舞蹈語彙,而是要擴展創作的動力與深化他内在的神祕世界。
-
台前幕後
似曾相識的舞蹈故鄕
日出,日落,趕路要回到舞蹈的故鄉,鄉愁一路由一九五三年緊跟到二〇〇〇年,像穿落雪白衣少女在四〇年代淡淡浮出,趕路,經過乾井、流沙、烈火,來到她自己和大家起造的厝。 ──蕭渥廷
-
台前幕後
傾聽身體的聲音
從一九九三年嬰兒油第一次在舞台上發光,接下來《奧林匹克》、《油畫》、《草履蟲之歌》,到去年舞團十五週年慶發表的《黑潮》──幾乎集嬰兒油舞蹈動作之大成,強調「身體自會告訴你什麼」的劉紹爐希望突破標題的限制,挖掘自我的境界,引動當下的精神力量。
-
台前幕後
再唱一段濃情艷史
《地》劇的結構另以白居易的《長恨歌》貫穿其中,一聲「漢皇重色思傾國」揭開了喜中含悲的傳奇故事,既淡化了負面的批判,同時為該劇揉進詩劇的意蘊
-
台前幕後
劇場老將回鍋,一起志同道合
面對九二一,多數人選擇的記憶方式竟是遺忘,這般的冷冽態度讓王墨麟無法承受。在《黑洞》這齣戲裡,王墨麟希望能呈現強烈的地震、黑洞的意象,在敘述與演出之間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
-
里程碑 Milestone
黃金年代閃爍的光澤
長笛大師朗帕爾(Jean pierre Rample)於五月病逝於巴黎寓所。回顧二十世紀長笛音樂的發展,朗帕爾確實是一顆閃爍的明星。他復興巴洛克音樂、錄製質量均衡的現代音樂、並經常改編其他樂器作品擴充了長笛的曲目,為後來的吹笛人引導了一個清晰的音樂視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末」的音樂
上個世紀末與這個世紀末的藝術都脫離不了「後」(post)與「新」(neo),如果我們細數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種種流派,會發現共同顯現出一種「頹廢」(decadence)的傾向。這類多少具有「矯飾風格」(mannerism)意味的潮流,經常沾染著「神秘主義」的調調,而呈現出反物質主義、輕物性而重靈性的取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年音樂表演事業的演變
二十世紀七〇年代噴射機加入營運之後,交通的便利帶來表演事業與經紀市場的熱絡。然而演奏家忙碌的行程,雖對音樂家的知名度與收入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其剝奪了音樂表演者自我充實的時間,與頻繁演出所帶來的身心負荷,負面的效益或許可以說明,為何過去的音樂家其表演生涯較所謂「噴射機時代」的音樂家來得長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與音樂對位的世紀
拜科技與影視錄音之賜,二十世紀除了傳統現場音樂會形式,多了一種將現場的演奏加以錄音「冷凍」,再以音響器材「解凍」還原為聲音的演出方式。演奏家該以身為五百年壯碩曲目「博物館」的管理員自豪,還是該順應著這無所不在的消費主義隨波逐流呢?
-
台北
望向文化交流的另一扇窗口
「小亞細亞戲劇網絡」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美學槪念立即交換,不是要比誰的演出最前衛最具實驗性,而是除了藝術理念的交流外,也希望可作為不同地區了解彼此文化的窗口;單就這個層面來看,這樣的立意方向在目前台灣的文化環境中算是少有難得的。
-
新加坡
迎向新世紀的藝術新思維 新加坡藝術節
今年在主題「全新思維」(New Inspiration)的大架構下,新加坡藝術節的主辦單位從各個角度呈現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新世紀舞台風貌,包括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與鋼琴家巴圖(Tzimon Barto)合作的HOT WATER,義大利作曲家巴帝斯泰利(Battistelli)指揮的音樂實驗劇場EXPERIMENTUM MUNDI,加拿大的Nouvel Ensemble Moderne室内管弦樂團,以及光環舞集的《黑潮》等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節目,都應邀共同參與此一盛會。
-
名家訪談
偉大鋼琴彈奏時代的最後一瞥
偉大的鋼琴彈奏時代已經過去了 ?「可以這麼說,是過去了!」堪稱二十世紀碩果僅存、仍然承繼德奧彈奏傳統的鋼琴家德慕斯如是說。最近來台演出的他,讓老樂迷驚歎其雖年過七旬、卻依舊硬底子打造的指尖工夫。本刊特邀鋼琴家魏樂富、葉綠娜夫婦專訪德慕斯,為這位屬於「偉大鋼琴彈奏時代」的大師留下見證。
-
德國
迴盪於阿爾卑斯山谷的不絕餘音
當年揮霍國庫在建造新天鵝堡上的路易二世,其傳奇一生在今年夏天於新天鵝堡所在地──福森重新上演,不僅具有華麗的音樂外衣及驚人的舞台設計,更是一次藝術表演與觀光活動的成功結合。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見太陽》驚鴻一瞥後的雜感
《看見太陽》就每一支歌曲而言,不管是作詞或作曲,都能充分發揮出該有的能量。然而,以作品整體的連貫性而言,卻有不足之處,這可能是這出歌舞劇較需努力的地方。劇場製作是一種合作發展的過程(collaborating process),要靠創作團隊其他成員的提醒、腦力激盪或是專業上的貢獻一齊配合,才能完成衆多細節的規畫。
-
回想與回響 Echo
「年輕」是新台灣人的身體像嗎?
積澱一層又一層的身體觀,形塑了所謂的大師風格,而歷史與風格之間相互依附則形成大師風格的意義;在慶幸台灣社會還能支持得住雲門這樣的大型舞團之餘,舞蹈評論,包括新聞記者的報導式評論,到底為雲門,或為林懷民記錄下什麼樣的歷史,卻是不能不深切探討的問題。
-
舞蹈
風格迥異.樣態多元
雲門舞集千禧年的演出舞目,以十八年前於巴黎龐畢度中心首演的《涅槃》,搭配二〇〇〇年在花蓮首演的《年輕》新作,對比出雲門的轉變與成長,也流露出林懷民的圓熟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