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意象的祭儀
郭文泰的劇場作品《開紅山》運用了中國民間信仰中,祭儀裡「暴力」與「血腥」的元素,另作詮釋。或許因爲祭儀無可模仿、身體律動無可複製,當編導企圖以理性來安排這一場仿祭儀的戲劇情境,演員以未曾發掘神秘力量與節奏的身體來「表演」時,這一切,眞的只餘「意象」的傳遞,卻無所動心驚魄。
-
舞蹈
呈現生活新意象
三十舞蹈劇場運用多媒材延展舞台時空,企圖在肢體動作與思考邏輯之間取得一個制宜的平衡點。
-
舞蹈
視覺與肢體的對話
雖然「世紀末的美麗」以「純美」與「僞美」的辯證爲名,內容卻並未停留在美學形式的單純探索上。舞者互動之間,處處洋溢著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慾。
-
舞蹈
動作質感的變貌
「秋水紅扇」演出三位風格迥異編舞家、五支不同面貌的作品。這幾支舞碼由不同表演者年齡層的舞者演出,形成身體表現及動作質地的明顯分野。
-
音樂
南歐溫暖淸淡的音色
I Musici不設立指揮,而由樂團首席帶領演奏,我們似乎感受到三百年前由柯賴里所建立的弦樂重奏團的傳統,又重新在I Musici的手中復興起來。
-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
紐約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虛擬、靠唱唸做表撑持起來的中國戲曲美學形式。它走的是寫實路線,把劇本提及的所有內容盡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請觀衆直接進入四百年前中國人生活的一段時空。紐約版《牡丹亭》很難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釋。或許它更接近舞台劇,或許它是戲曲與電影的混合體,更或許它還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說不定。
-
回想與回響 Echo
「野戰之月」的左翼劇場美學
從日本的「野戰之月」這次在台的演出,我們看到的是──左翼劇場就是堅持在這樣對體制的反抗之中,隨著政治狀況的改變而一步一步走出與穩定的布爾喬亞劇場背道而馳的美學路線!
-
回想與回響 Echo
肉體與時間的物體化
惹人醒目的雌雄同體造型是劉守曜在表演中的「記憶」重現時,對「時間」的物體化(object)所賦予的一個「暗碼」。與其從中直觀爲性別政治話語,我們寧願視其爲肉體的「物體化」;是在「歷史的時間」帶上,彷彿自己在道路的一側,「瞬間」看到道路另一側的自己走過去。
-
爵士縱橫談
身入其境的局外人
拜倫的演奏精采絕倫 整體音樂強悍猛烈 他的風格多變 變幻莫測的身影 讓評論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定位這個人
-
現代音樂盒
北歐安魂曲 奧圖.歐森
歐森的安魂曲 強調平靜、祥和的死後生活 並無神怒之日的末世景象
-
里程碑 Milestone
歌者中之貴族,行家中之行家
現今在古典音樂界像克勞斯、貝爾貢濟這一類型的歌者,才是眞正義大利美聲歌唱的代表人物;他們數十年如一日,要求自己也挑戰聽衆,到老都能維持一定的演出水準。如今克勞斯已成絕響,貝爾貢濟也已退休,這種一生追求完美的歌者也將會越來越少,他們的風範就更加讓人懷念與敬佩。
-
跨台演出
「假」表演裡的「眞」人生
相較於以往拍攝電影一千多萬的資本來說,他原本以爲舞台劇排練比較輕鬆,或說,他以爲這件事可以只是他目前忙碌生活中的一項定期的進度。但與演員不斷磨擦、激盪的排練過程裡,陳國富發現自己還是陷入以往創作時的「失神」狀態;不論是搞電影還是排舞台劇,基本上都是創作,陳國富擺脫不了面對自己的壓力。
-
戲台女影
運籌掌中的女狀元──江賜美
在第一代的布袋戲女演師當中,江賜美堪稱佼佼者。出身南投曲館世家的江賜美,其布袋戲生涯是從十六歲那年上場爲尪仔幕後配唱展開的。事實上,她終身都不曾寫「拜帖」,她的功夫多是在戲棚脚偷「揀」,或是聽內行人講戲,一點一滴無師自通,硬「湠」起來的。
-
大陸劇場
豫劇的「希望」
「南街村希望戲曲學校」是在南街村經濟高速發展、村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背景下成立起來的,之所以起名「希望戲曲學校」,乃是有「援助希望工程,從事文化扶貧」的意思;另一方面,它同時也負有爲南街村文工團培養後備力量的重要使命。
-
專欄 Columns
缺席的社區
面對地理性的社區意識的缺席,文建會如果還以地理的觀念來思考、營造社區意識,失敗是必然的:以空中架樓的思考模式來解決空中架樓的現象,無異自我解構。
-
專欄 Columns
我們能做什麼?
公共電視在台灣的發展只有一年多,眞正能做什麼?才能將來自西方這個「公共領域」的觀念徹底「台灣化」、並且爲觀衆所接受,還在實驗和嘗試階段。這次的九二一災變,給了商業媒體許多即時展現機動能力的時機,同樣也給了公共電視進一步思索本身功能和定位的機會。
-
即將上場
綺響室內樂團結合繪畫、攝影的演出
成立五年的綺響室內樂團,將推出三場結合視覺、聽覺的音樂會。 第一場由綺響三重奏──鋼琴家黃美莉、小提琴家簡名彥、大提琴家王唯唯演出莫札特、舒伯特、蕭頌等作曲家的室內樂作品。第二場是鋼琴家黃美莉的鋼琴獨奏會,除了彈奏蕭邦、舒曼的樂曲,並邀請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者盧文雅解釋當代樂曲之特色,現場說故事。第三場是鋼琴家黃美莉的鋼琴即興演出,除了以古典鋼琴的旋律爲基礎來改編之外,另有台灣民謠、以及聽衆提供的旋律當作即興演出。本次也將邀請畫家陳文輝及攝影家林克彬當場即興演出。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第二屆文藝獎得獎者傳記出版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時報出版公司合作的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得獎者傳記「藝術大師」系列已正式出版。 去年八月公布的第二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五位得獎者分別爲文學類黃春明、美術類廖修平、音樂類盧炎、舞蹈類劉紹爐和戲劇類廖瓊枝,爲了讓得獎者的奮鬥歷程與藝術成就廣爲民衆認識,基金會今年繼績委託時報出版公司編印「藝術大師」系列。 被尊爲「台灣現代版畫之父」的廖修平,從台灣民間視覺語彙裡找到自己的繪畫語言,創作與推廣台灣現代版畫是他終身不悔的選擇;這次他的傳記《版畫師傅》即是由他的學生、現任敎於台灣藝術學院美術系的黃小燕執筆。 沉默寡言卻內心炙熱的作曲家盧炎,是一個眞正用作曲表達內心秘密的人,也是一位做夢的人;知名詩人陳黎,以身爲盧炎的好友爲他寫就《冷艷的音樂火焰》一書,陳黎並精選了八首呈現盧炎不同階段創作風貌的作品,親自編輯、製作「我的私房盧炎CD」附於書後,讓讀者不僅能以眼閱讀盧炎,也能以耳聆聽盧炎。 綽號「舞蹈界愚公」的劉紹爐一直想創作出順應自然、爲生命本質而編的舞蹈作品,與他亦師亦友的戲劇學者鍾明德在所著《舞道》一書中,完整地詮釋與傳達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牡丹的天姿國色,或許不是出身寒微的廖瓊枝敢企盼的,但她致力於推廣歌仔戲的毅力,卻足以成就牡丹一樣尊貴的容顏;從事文化新聞採訪工作多年的紀慧玲,這次應邀爲她作傳《凍水牡丹》,以細緻動人的筆觸,敘述說廖瓊枝哀愁卻堅毅、孜孜矻矻、自重自尊爲歌仔戲奮發的一生。 (編輯室) 〔法國〕 歐洲劇場聯盟藝術節 第八屆「歐洲劇場聯盟藝術節」(Festival de I'Union des thtres de I'Europe)目前正在法國史特哈斯堡國家劇院(Thtre national de Strasbourg)演出。「歐洲劇場聯盟」在一九八三年以巴黎奧狄翁(Odon)劇院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掌聲擊鼓 海潮音動馬其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