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二十年前 《薪傳》首演 二十年後 「薪傳」一代傳一代 二十年前的小娃兒 成了今日的《薪傳》舞者 再二十年後 他們又將「薪傳」下去
-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我是歌劇門外漢,如何欣賞「歌劇」?根據觀賞一、二齣的經驗發現,歌劇演員在「演戲」方面很差,所以我日後觀賞時,是不是只要注意「聽」歌就好了(桃園 林欣怡)? 答:我不太淸楚您「觀察」過的是那兩場歌劇演出。 一位職業的歌劇演員所要受的訓練,除了技巧與語言,還要每天接受肢體的磨鍊。從舞台走步、古典芭蕾、劍道,甚至「鞠躬」都要訓練,除了這種外型的練習,還有戲劇上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對整個語言的了解,所以完整的訓練中一定有「戲劇」,從唸台詞(歌詞)、即興演出等都與肢體語言同等重要。所以現在在音樂院對歌者都有這種訓練,當然也有更近一步,就是對「角色」個性的硏究。歌劇演員也是「演員」,很少有人會「砸」自己的招牌。如果您遇到不會演戲的歌劇演員,大概有兩種情況,就是演員不「專業」或觀眾「不專業」,都要加油。 問:學聲樂是不是一定得學好幾種語言?我聽説女高音Te Kanawa並不懂法文,可是她還是演唱法國歌曲,她是怎麼做到的?(樹林 王妙妙) 答:古典音樂雖然被稱爲是「國際語言」,這句話比較是對「欣賞者」說的。因爲學習古典音樂是一個「跨國」敎育,除了該具備的技巧,還有必須要有不同文化的灌溉與薰陶。學樂器的人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學習技巧,然後依個人的條件與需要來選擇文化的環境。 而學聲樂的就比較麻煩一點,因爲整個聲樂技巧是與「語言」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在一個完整的聲樂敎育中最開始是要學義大利文,以這個最有歌唱性的語言來學聲樂應該是最自然的,之後就是學德文、法文、斯拉夫語系或西班牙文,也同時學這些語言寫的歌曲。 Kiri Te Kanawa一開始是在紐西蘭與一名修女學聲樂,基礎打得十分堅固(不要忘了在敎會演唱的詩歌大部分是拉丁文),之後在倫敦這個所有「高手」聚集的文化都市發展。在國外,每一場音樂職業的演出,都有專門的語言專家來訓練歌手的歌詞發音,所以歌者在被千挑萬選出來之後,還得在工作過程中戰戰兢兢的接受「演出前的演練」,因爲台下的樂評與觀眾都有備而來,漏掉歌詞(歌劇院裡都有職業提詞師躱在觀眾看不見的地方執行工作)或音樂不正確,就會失去口碑。而像Kiri這樣的超級巨星,她的努力是普通人想像不到的,因爲要維持Super Star的名譽,不是可以「混」的。然而
-
焦點
在歷史罅隙中作戲
此時此刻在台灣,中國「歷史劇」的撰寫、演出,過程爲何?意義又是什麼呢?《皇帝變》描繪了中國人存活的天地系統,處理自己本能和衝動的方式,與台灣現代戲劇的其他作品相較,不只是狹隘地關心眼前幾十年的生活與思想。
-
焦點
節制的自由與嚴謹的輕佻
NOP負有較具彈性而「全能」的任務,他們可在廣播公司其他團體的支援下演出西方音樂上任何奇特編制的作品,它本身也可細分成數個小型管弦樂團或室內樂團同時在不同地方演出,而且曲目兼容並蓄,不限於法國作曲家的作品。
-
台前幕後
太平蜃世的餘溫
來自日本的Pappa TARAHUMARA劇團,將在今年帶來和煦《春晝》,雖然在台演出改名爲《春季》,美麗夢幻依舊
-
台前幕後
淸新詩與畫
首督芭蕾舞團新製作請來黎美光編舞,演出三支不穿硬鞋的現代芭蕾。舞碼的風格迥異,表現新生代女性編舞家的風情,
-
台前幕後
無聲勝有聲 《無言劇㈠、㈡及揷曲》
劇中關於存在與自我關懷的主題,使得貝克特的作品顯得一點都不荒謬,「我把他的作品看成是一種黑暗中的啓示之光,光之難以捉摸,所以實驗的空間無限擴大擴大」。
-
異人館
誰讓他死在舞台上 戲子王榮裕
「我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學習如何在過程中使自己更強壯,而不是更油條、變得更懂得閃躱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營商與服務業
在當代的表演藝術中,裝置藝術已逐漸延伸至舞台設計的範疇,可是從舞台設計者的角度來看,裝置藝術與舞台設計在本質上有許多的差異。兩者在創作的出發點和工作方式上,以及作品的目的與完整性上截然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互蒙其利!?
裝置藝術家與表演藝術家的合作,對雙方來說大多都是互蒙其利的;但是其中的「合作對象是否契合」以及「工作方式與認知是否協調」,都是完成創作的重要關鍵。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揮灑新視界
對裝置藝術家而言,與新領域的跨界合作,並非只是裝置的形式或功能上的改變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觀念上不斷地辯證與翻新後,所累積帶來的新美感經驗。裝置藝術家談到他們在舞台上的合作成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視覺藝術延伸出來的表演
廣義地說,「表演」不只在表演藝術範疇裡才能呈現出來;當美術品本身或創作者概念上具有演出性時,不論是「表演者」的或「物件」的「表演」便油然而生。並且「表演」的概念在美術上其實是有跡可尋的。
-
現象視察
台灣↔國際「實驗聲響」風景
這一篇文章以回溯方式簡介五年來台灣實驗噪音/聲響樂界的概況。內容將提到許多參與的人,但完全沒有「造神」的意味:只是想揭示「創作」不是一種特權,毎個人都可以是創作者,「藝術家」不是一個冠冕。一個社會有越多創意的人,整個藝文生態將更豐富、健全,在台灣本土才更容易剌激出眞正國際級的大師。
-
表演賦比興
坡丘的聯想
台上的舞者,未必嫻知白居易的花樹之坡,或蘇東坡的平居之坡,他們只是那樣自然的暗相扣合,扣合於生命的基本需求。他們都皈依了像女體一樣柔和起伏的坡丘。
-
音樂
聽紀辛獨奏會
很明顯的,在紀辛準確完美技巧和龐大音量的鋼琴彈奏中,承傳與展現了俄國式鋼琴彈奏風格與特色:一切均爲感覺與表情的具形展現;而非德奧風格所追求,超越形體的抽象 精神象徵,與哲理省思的詮釋。
-
戲劇
不凋的記憶重建人造眞實
明明是一齣寫實的戲,我們也看到了工作人員爲了「重現」那個年代的味道所做的努力,但綠紗窗像新換上的、食物紗罩像是剛買的、沙發好像從來沒人坐過,爲什麼只是「物品」寫實,而「質感」及「時間流動」不也一起寫實呢?
-
戲劇
一個快樂而另一個不快樂
一樣是旅行,有人盤算著離去的速度,有人卻念念不忘著歸航
-
戲劇
創意服裝?加長版意識型態廣告?
魏瑛娟長期躲在小劇場的童話世界裡,《KiKi漫遊世界》的突破劇場格局,是一大喜訊,但相對地她也將面臨更大、更複雜的劇場挑戰。
-
戲劇
逃離的慾望與實踐
《KiKi漫遊世界》讓我們看到了在本地劇場中少見的想像力、細膩迷人的抒情,在其他許多粗糙媚俗的製作對照之下,編導獨特的美學更讓人感覺難能可貴。這樣的抒情小品,或許可以讓我們暫時逃離現實的規範壓迫,讓我們暫時安心
-
舞蹈
拓延白色芭蕾的浪漫美學
「新浪漫」是台北芭蕾舞團今年的演出精神與特質,整晚的節目表現雖未臻完美,但在各方面均已成長了許多,尤其舞者的表演是値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