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座談會
藝文沙龍裡品「戲」論「曲」
由現代戲曲協會主辦的週末傳統戲曲劇評會,自今年四月起,計畫以一年的時間,在現代感十足的咖啡館裡公開評戲,開放聽衆參與。十二齣戲、十二次評述,希望在傳統戲曲界激盪出各種回音。
-
專欄 Columns
對「罐頭音樂」普及現象的「一個」省思
對台灣地區的音樂環境而言,原本已貧血的音樂演奏文化,在低廉的「罐頭音樂」泛濫之下,更是日益艱辛。台灣的音樂演奏家永遠也無法與裝在「罐頭」裡的外國音樂家相比;除非台灣本地的愛樂者能感受到現場音樂演奏者與聽衆之間「心靈的交流」,以及認識到這種交流的「價値」。
-
專欄 Columns
戲劇與敎育
我國自建國以來的新學制,模仿西方,把體育、音樂、美術列爲必修,不知何故獨獨遺漏了戲劇,致使中小學中沒有戲劇課程,各級師範學校中沒有戲劇科系。如果我們同意通過戲劇的模擬,不但可以獲得極大的樂趣,而且可以收到學習的更佳效果,那麼從幼稚園到大學的通識敎育,戲劇課程應該是絕對必須的。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獨樂樂,而後衆樂樂。不亦樂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東方劇場西化經驗
繼去年「小亞細亞網絡」邀請日本榴華殿劇團來台,以及年底的Pappa TARAHUMARA的「驚鴻一瞥」後,今年日本小劇場元老「新宿梁山泊」也將第一次出國巡迴至台灣。經過數十年「西遊取經」的台灣劇場界,雖然與日本相隔咫尺之遙,卻有如千里之距;在眼見日本劇場逐漸脫離傳統與現代的掙扎,歩向獨特美學風格的同時,台灣劇場創作者是否開始省思學習日本經驗的必要性?本刊從影響日本藝術界甚鉅的六〇年代開始,探索日本小劇場的沿革和發展;並且就劇場實踐與劇場風格,介紹幾個具有當代美學意義的創作者和團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夢幻的旅人
我開始接觸劇團活動是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也就是被稱爲第三代的時期。那個時期劇團主要是在各大專院校裡蓬勃發展;但是除了大學生之外,另外還有一些天眞熱情的年輕人,也全都懷著愉悅的心情加入了這個熱潮。於是在那個時期裡的劇場界,紛紛產生了大量的不成熟者,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人。 隨著小劇場的急速發展,雖然增加了許多的觀眾、演員及劇作家,但是由於粗枝濫造作品的氾濫,社會對劇場的印象也跟著每下愈況。過了幾年,那樣的熱潮才漸漸地平靜下來,一些沒有耐性的年輕人也陸續地離開。而留下來的人多半是對戲劇懷著無比的熱情,立志要成爲一流的劇場人,或者是在熱潮之前就已經醉心於劇場,懷著使命感而立志要給觀眾一個充滿夢想的世界;另外還有一些就是像我這樣頭殼有點壞掉的人。 其實在今天粗製濫造的作品還是一樣有增無減,相對地懷著熱情想樹立出自己風格的劇團就所剩不多了。 這次介紹的這兩個劇團,就是其中少數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對整個日本戲劇界來說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而且不管對年輕的一代來說,或者對整個日本戲劇界,都具有極重要的影響力。 他們的作品風格早就不是一般劇團可以輕易模仿得了的。另外這兩個劇團在今天都不約而同地有走出劇場朝向戶外發展的趨向。 一九八七年金盾進創立的「新宿梁山泊」 有些劇團是帶著帳篷國內外到處去演出的,而「新宿梁山泊」就是屬於這樣的劇團。其實他們的演出場所並不只限於帳篷而已,不管任何大小場地,只要是能演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表演。但是如果說到他們最讓人感到活力的演出場所,則還是帳篷最令人印象深刻。其實這個劇團創立的成員,就是出身日本戲劇界非常重要的兩個帳篷劇團,而受到這樣的影響而繼承下來的風格,也就更加地鮮明而有力。 他們大膽而抒情的演出常常令我們驚爲天人。譬如像是一九八七年的《卡門小夜曲》就是在廢棄的鐵軌上搭起帳篷,開幕的同時,搭在火車箱上的舞台則從遠方緩緩地開過來。另外,可以稱爲他們代表作的《人魚傳說》,則是在全國各地有水的地方進行巡迴演出。開幕的時候不知從哪裡傳來了汽笛聲,接著在黃昏的水面上演員們才搖著船櫓出場。還有每次最後一幕總是伴隨著大量的噴水,和跟隨而來的巨龍出現,都令人嘆爲觀止。這種創意和魄力不是其他劇團可以模仿的。
-
台前幕後
美夢成真或惡夢的開始?
「我該逃到哪兒去,我這個可憐蟲,才能逃開我自己?該怎麼辦啊,我的心?該怎麼辦才好?」──《海布龍的凱西》第五幕第六景
-
德國
他們的舞步,我們的故事
幹!再對著我的耳朶尖叫,我就揍扁你的臉! 日復一日,我出門去見那個他; 我又懷孕了,但家裡的男人還不知道有個孩子不是他的。 我感覺到他的嘴正抵著我的私處,可是祖母正在看電視天啊!快瘋掉了! 這房間又擠又臭,感覺好像我媽在用微波爐煮我的朋友。 我希望他們三個渺小得像蟲一樣地仰望我們。 我的頭鬆掉了,身體也飄起來,而我正像處女似的乖乖坐在這可悲的沙發上。 坐、坐,我在地板上、在天上、在你滿是汗珠的頸上吻你。 我正在呼吸。 看來荒唐,但大概任何蝸居在小公寓的都市人,都可以在上述的句子裡找到適用於己身的一段吧!這是德國舞蹈劇場「莎莎請客」(港譯)Sasha Waltz Guests在《太空人巷》節目單裡寫給觀衆的話。就如文字那樣毫不保留,七十五分鐘能量持續碰撞下的《太空人巷》,像齣剪碎消音的瘋狂情境喜劇(sit-com),敎人捧腹之餘,還有稍許錯愕的迷亂。 老實說,我也不明白《太空人巷》這古怪的名字意指爲何?只知道這齣半眞平假的舞作,其素材來自編舞家莎夏.瓦茲在前東德的國民住宅區Grobausiedlung挨家挨戶作的訪問調査。《太空人巷》的佈景很簡單,空蕩的舞台上只見沙發和茶几,唯有背板和角落的螢幕裝置帶出些許劇場感。瓦茲說,在這些狹窄無窗的盒形居室裡,客廳是唯一可能的生活中心。藉著這兩件斗室尚可容納的家具,一段段無名家庭的虛實錄像於焉登場。 在耀眼的白光中,這個不標準的樣本家庭成員一一亮相:有脫線爺爺、睡豬阿媽、風騷少婦、神經老公、叛逆少年、精靈小妹,還有一票肆無忌憚的狐群狗黨。看來十分阿達的三代男女,作的事也正經不到那裡去:彈手風琴得倒栽葱、裝書櫃要耍馬戲團雜技、洗衣服竟洗出人來,連吸塵器也發了狂,堅持要跳一段搖擺獨舞! 在瘋狂間流動的音樂可以是嘈雜的,可以是戲謔的;但牆上螢幕映出的影像卻以無比的淸冷淨雅,靜靜地在一旁作無言傾訴。原以爲這特寫的家飾細節,或許代表著另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環境,後來才從編舞家的口中得知,那竟是各個受訪家庭的屋內實景!混雜中的秩序、迷亂間的淸明、失落後的夢想,明闇共存的人性與甘苦交織的生活,幽
-
即將上場
酒吧.惹內.的妹子
當夫人不在時,兩個女僕姊妹總會偷偷的拿出她貴重的禮服、首飾,一次又一次輪流扮演他們最嫉妬又羨慕的夫人,藉此發洩他們平日的不滿。終於有一天他們寄出了平時狂想虛構的控吿信函,妄想能整倒夫人。這天晚上他們心神不寧的玩著扮演把戲,但隨著現實推移,這些狂想一一敗露,他們被迫在扮演的遊戲中毒死夫人,最後姊姊扮成妹妹,毒死了扮演夫人的妹妹。 編導鮑代玉改編自惹內的《女僕》The Maids,希望透過原劇架構直探罪惡的核心,再進一步化解善惡二元對立的衝突,使感受罪惡的心得到眞正的「救贖」。整個舞台空間是旣美麗又頹廢的洞穴,對照主角的心靈世界。在造型設計上則不做明確時代指涉,以表現階級差異與凸顯角色性格爲主。並以男生扮演夫人,表現一個性感越界的失序狀態,以及女僕的雙重限制─階級與性別。
-
即將上場
一桌二椅乘以2魏瑛娟V.S.王嘉明一起演
年初受邀赴港參加由進念廿面體主辦的「中國旅程九八」的魏瑛娟,此次將於台北再度展演參展作品《隨便做坐──在旅行中遺失一只鞋子》,依然由魏瑛娟編導,周蓉詩、阮文萍演出;而此番在台北演出將再搭配由王嘉明全新創作編導的《我,行跡可疑》,將由蔡政良、王仁千演出。二齣戲都將以平劇折子戲的基本架構「一桌二椅」、「兩位演員」爲基礎,從劇場的角度重視平劇一桌二椅的可能性和多變性。
-
即將上場
中央大學一九九八校園生活藝術節
以濃密蒼翠的松林聞名的中央大學,今年將在松林間展開一場豐富的文化饗宴,規劃展覽、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期盼文化藝術能因而落實於生活中。此次一九九八校園生活藝術節就取名「舞松」。
-
即將上場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劉鳳學作品112號
舞劇《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以地藏菩薩金喬覺(696-794年):「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爲表現焦點。整齣舞劇透過歷史事件,以嚴肅的宗敎態度,檢視與反思二十世紀人類經歷之災難,並提出二十一世紀人類往何處?人類的歷史是否仍陷於血腥的輪迴,抑或邁向開悟之路?有意義的掌控人的價値、人的尊嚴?這是新古典舞團繼《灰瀾三重奏》之後,再度以嚴肅的態度檢視與反思二十世紀由人爲因素所造成的災難。
-
即將上場
第二屆華岡戲劇季「情定山仔后」
華岡戲劇季「情定山仔后」首次結合北中南三地靑少年戲劇敎育成果,是台灣第一次靑少年戲劇盛會,四月起即以燦爛豐富的表演形式呈現在舞台上。 繼四月前三齣分別由華岡藝校戲劇科、靑年高中影劇科及中華藝校影劇科帶來的《花樣年華》、《小美人魚》及《林覺民之前世今生》之後,五月將繼續由華岡藝校戲劇科演出《校園啓示錄》及《噹!十二鐘聲響起》。《校園啓示錄》由具靑少年戲劇敎育工作十年資歷的劉克華引領華岡藝校戲劇科的學生,利用「拼貼」與「錯置」的劇場風格與詩意、多焦,呈現靑少年生命成長的彷徨與張力,並在劇中加入大量的音樂與歌唱。另外也邀請臨界點劇象錄團長詹慧玲,指導華岡藝校戲劇科學生擔綱演出《噹!十二鐘聲響起》,結合波蘭劇作家果托斯基《離華沙不遠,眞的》與日本電視推理劇《新紳士刑警》;靑少年的想像與創作力,加上詹慧玲的構思引導,成就了這齣探討媒體、暴力、犯罪與靑少年問題的戲。
-
即將上場
陳怡靜鋼琴獨奏會
陳怡靜在奧地利薩爾茲堡的國立莫札特音樂院修習期間主修鋼琴與鋼琴敎育,九三年取得文憑後再修鋼琴室內樂演奏,師從女鋼琴家Erika Frieser;九四年任前柏林愛樂首席Thomas Brandis的伴奏,九五年應南斯拉夫音樂節之邀請,參與鋼琴、大提琴的二重奏演出。現任敎於國內各級音樂班。 此次演出上半場所排出的曲目有莫札特、舒伯特等人的鋼琴曲,還有拉赫瑪尼諾夫著名的音畫練習曲集。下半場的曲目分別是拉威爾與浦羅高菲夫的作品。
-
即將上場
台灣藝術院戲劇系春季公演《仲夏夜之夢》
台灣藝術學院系三年級春季公演將演出《仲夏夜之夢》,將秉持著莎翁喜劇一貫的英式幽默,穿揷雋永的對白,詼諧而不失幽雅風趣。劇情是一對私奔男女,午夜相約於仲夏夜的森林,在仙王無心的捉弄之下,另一對男女展開撲朔迷離的四角戀情,如夢似幻的仲夏夜就此展開。《仲夏夜之夢》是繼台灣藝術學院第一屆學院生畢業公演《帽失的婚禮》之後,由該校三年級的學生,集體創作呈現,演出輕鬆逗趣。
-
即將上場
太陽劇團創團作品《我們的丹尼爾》
聖誕夜那天,X在咖啡店遇見了她先生的情婦Y,於是兩名女子糾結多時的愛恨情愁便於此刻全面爆發。太陽劇團創團作品《我們的丹尼爾》改編自瑞典劇作家史特林堡的《強者》The Stronger,演出地點選定爲咖啡店,意圖以生活中的眞實事件與情感爲基礎,結合咖啡店以「環境劇場」的方式呈現,整個空間都是表演區,觀衆同時也是演員。
-
即將上場
八七新莊文化祭─濃情畫新莊
延續八六年新莊文化祭,濃情畫新莊系列活動主要包含了傳統技藝類有新快樂掌中劇團、雲山閣掌中劇團、文興閣掌中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等的偶戲表演;音樂類則有新莊各國小及輔仁大學音樂系、國樂社的演出;舞蹈方面的演出團體有馨雁舞集、文星舞集;戲劇類有新莊高中戲劇社演出《廢墟與天堂》、新莊扮戲團演出《只不過是一隻貓》及秋蘭歌劇團的《財神下凡》;其他還包括美術展覽、布袋戲研習班、手工藝及陶塑邀請展等。
-
即將上場
北京中央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團曁合唱團來台演出
由北京中央歌劇院及芭蕾舞劇團於一九九六年改制合併成的北京中央歌劇芭蕾舞劇交響樂團曁合唱團,除了製作西方經典歌劇劇目外,並不斷創作演出優秀的中國新劇節目。此次應台北市交響樂團之邀,將於五月來台參加北市音樂季演出,除了五月一、二日於國家劇院演出普契尼的歌劇《杜蘭朶》,三日於新舞台演出威爾第安魂彌撒外,並於四日、五日演出中央歌劇院院長王世光所創作的四幕中文歌劇《馬可波羅》,該劇在一九九一年由中央歌劇院成功首演後,獲得中國文化部創作獎,並於次年獲得「文華大獎」,這部歌劇被《人民日報》喩爲「中國歌劇的新收穫」。
-
愛戲一族
給一個愛戲的機會
此次第二屆「靑少年戲劇推廣計畫」加入了特殊敎育,讓啓聰、啓智的學生,在平時接受一般性技能的課程之外,也可以接觸具多元啓發性的戲劇。
-
編輯室首頁
編輯室首頁
問:頃讀貴刊九八年三月號《沙丁魚與蘿蔔糕、比薩餅:不同版本的「大家安靜」》一文,其中第八頁上提到「劇本改編上,則幾乎忠於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楊世彭的譯本」等語,使我感到頗爲意外,因爲我根本沒有翻譯過這齣戲。 文中所指Michael Frayn的喜/鬧劇Noises Off,香港話劇團的確曾在一九八六年上演,並在八七年重演,但劇本卻是由導演鍾景輝先生自譯,劇名則改爲頗富粤語趣味的《蝦碌戲班》。那兩年我尚在美國執敎,沒有看過香港版的演出;但這個劇本的英文原版,我則曾在倫敦紐約兩地看過。 其實台灣版本的劇名,已與原意大有出入。Noises OFF者,noises offstage也,中文或可譯作並不完全妥貼的「後台風波」。進行式劇場當年的導演及改編者叫它《大家安靜》,很可能誤解了原文意義,將劇名解作turn off noises或keep noises off了。這個譯名上的錯誤不應由我負責,譯文素質是好是壞更與楊某無關,合當借貴刊一角作此申明。 (香港.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楊世彭) 答:本刊三月號《沙丁魚、蘿蔔糕與比薩餅》的報導中關於《大家安靜》過去演出翻譯版本的來源,乃直接採編導陳培廣所述。近日經査證,陳培廣表示因時間久遠,或因記憶模糊而交代錯誤,在此謹爲楊世彭先生與讀者所帶來的困擾致歉。 問:編輯們,辛苦了! 很喜歡表演藝術第六十四期企劃的即興專題,希望可以看到關於即興表演的其他報導。不過在刊頭有個字拼錯了,「即興」應該是improvisa-tion。另外,在六十三期提到的DV8的影像作品,請問在台灣可以找得到嗎? (台北.程于珉) 答:謝謝您來函指正,往後定當更加細心校對。 經本刊向〈DV8的肢體劇場及其影像作品〉作者黃琇瑜査證,目前市面尚未見到 DV8肢體劇場的影像作品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