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徐九經升官記》座談紀錄
《徐九經升官記》於去年十一月由復興劇團演出,在國內搬演大陸劇本的風潮中,成爲能夠靑出於藍的顯例,引起了熱烈反應。本刊上期刊登了採訪現場觀衆的意見,此次再請專家學者深入評析,並由演出單位提供詳細的演出背景介紹。
-
里程碑 Milestone
斯人何在 小論屈文中
俄國詩人、散文家、美學學者普希金說:「一個作曲家,必然也是一位詩人。」以我個人與屈文中相交相知以及合作《西廂記》及《天山雲雀》等歌劇和一些聲樂小品的經驗,對這句話頗能體會;屈文中的作曲技巧是他的專長本位,他的才情却包含了詩文、戲劇、民謠、詞曲,是一位典型的藝術全才。 從《十面埋伏》、《帝女花》《節慶素描》、《李白詩組曲》等器樂與聲樂作品中,他做到了親和而不媚俗、現代而不離群。個中原由,在於他的作品,無論標題與內容,都有中國文化的依憑與民族精神的蘊藉,國人聆賞最具心靈上的默契。 屈文中在音樂藝術的觀點以及作曲取向的理念等方面的言論,見諸報章、聞諸廣播已經很多,不再引述。但歸納起來,仍是他永遠堅持的「精鍊西方技巧、吸取中國養分」「從民族扎根、向世界出發」、「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對西方紛紜駁雜的樂壇,我從不惶惑和焦慮」,屈文中看起來溫文儒雅,內心却是一團創作的火球。 國內的「樂評家」曾爲他的作品冠上西式的「國民樂派」帽子。其實,「國民樂派」正是西方音樂發展的巔峯,因爲它是從修道院、宮廷普及成「全民音樂」的象徵,後來產業革命勃興,唯物主義盛行,音樂也被革命了。至於國內作曲家的「抗議」並非發生在《西廂記》上演時刻,而是在市立交響樂團聘他作曲消息見報的時刻,所以也不是「古今中外之爭」。至於爭什麼?或抗議什麼?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時過境遷,盡在不言中了。 文字|黃瑩 資深樂評人、詞曲作者
-
回想與回響 Echo
泉州木偶觀賞雜感
黃奕缺控偶的技術果眞是功夫深厚,在他手下亮起相來的木偶也特別搶眼,每到精采處,台下無不掌聲連連,聲聲叫好。
-
回想與回響 Echo
速食文化餐的省思
俄羅斯十大芭蕾明星,給歲末的台灣帶來了一陣舞蹈的旋風!從民生報連續一週的藝文頭條新聞中可知道:這些明星舞者好不容易由蘇聯各地的各舞團飛奔在一起;如何落淚地克服各種排練上的困難;又如何受到各地觀眾熱情的擁抱。事實上,以這群星級舞者的藝術造詣與名望,這種英雄式的崇拜是他們受之無愧的。只是,掌聲過後,到底我們的觀眾與舞蹈工作者得到了什麼影響和啓示? Alexander Demido (《俄羅斯芭蕾之今昔》的作者)曾說:俄羅斯芭蕾最迷人之處,是它絕對的擁有斯拉夫民族直爽、豪邁與奔馳的風格。尤其舞劇中的群舞,是一種完滿與整體的詮釋,透過細緻的動作結構,簡單文雅的姿勢線條,加上繁複多變的隊形,充份展現出俄國編舞家的精神與智慧。雖然Alexander強調芭蕾舞劇是一種整體的藝術,但在龐大經費與票房的考量下,將星級的舞者聚攏一堂,是私人經紀公司較有把握的作法,不過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譬如部份觀眾以捧明星、參加熱門音樂會的心態去觀賞演出──在演出當中隨興的鼓掌;在双人舞的中段就上台獻花;在謝幕時就衝上台要求簽名;在舞者轉三圈fouette時就喝采叫好(難爲了那位舞者必須把剩下的二十九圈作完),這些在在都暴露出觀眾的劇場禮貌與舞蹈常識有待提昇,也反映出速食文化的不健康。 對於本土的舞者與舞蹈學生而言,這類的演出常常是可望而不及的,高價位的票價(八百到五千)讓他們難以應付,好不容易擠進後座的高位,心想着如果能有機會與台上的巨星們討敎,那眞是太美好了!但這往往只淪於一種遐想。 仗着強勁的經濟能力,我們能看到世界一流的演藝團體穿梭於台北大小劇場之間,然而更進一步的冥思是:我們從這些演出中學到了什麼?體驗到什麼? 文字|姚明麗 國立藝專舞蹈科講師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Bulletin
〔台灣〕 新古典舞團赴大陸公演 新古典舞團應中國舞蹈家協會之邀請,二月十日起將在北京、成都、廣州巡迴公演,爲兩岸文化交流,開啓另一契機。 此次赴大陸演出舞碼,包括:〈投壺戲〉、〈俑〉、〈招魂〉、〈漁歌子〉、〈雪祭〉、〈冪零群〉及〈布蘭詩歌〉,均爲新古典舞團兩年來於國家劇院演出並深受好評的作品。該團藝術總監劉鳳學除了將與彼岸的愛舞者,分享其創作成果外,並計劃於訪問演出期間,以「唐代樂舞」及「原住民舞蹈」爲專題,舉辦講座與硏習課程,以促進彼此間更深入的瞭解。 文建會辦「認識現代劇場」研習會 針對台灣地方戲劇團體的需要,文建會聘請了專家、學者擔任顧問敎師,就編劇、導演、舞台設計及技術等專業知識,設計一系列硏習活動。 台灣地方戲劇劇種甚多,與民間生活習俗及宗敎祀祭息息相關,以寺廟戲台及臨時搭台演出爲主,因此政府文化建設方向中,將長期舉辦劇場硏習活動,協助各地方劇團對現代劇場設備及使用方法具備基本認識,進而協助各劇團改進節目內容及舞台表演技巧。 計劃招訓對象包括曾獲地方戲劇比賽前三名或優勝團體;曾受邀參與文建會文藝季之優秀團體;曾受邀國家戲劇院演出之優秀團體,以及曾受邀參與台北市戲劇季之優秀團體。 「舞蹈空間」赴美公演再突破 成立三年的「舞蹈空間舞團」近期將赴美巡演,除了參加早富盛名的雅各皮洛藝術節與紐約舞蹈工作室演出外,還在多所著名大學舉行表演,示範敎學,觀衆多鎖定在專業人士與評論家範圍。 雅各皮洛藝術節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舞蹈節,已有三百多位編舞家發表過作品,一九九三年「舞蹈空間」獲邀演出,對於肯定台灣現代舞藝術的國際性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赴美公演舞碼有陶馥蘭〈灰衣人瑣記〉,彭錦耀〈三打白骨精〉、〈琵琶行〉等。 〔大陸〕 海豐辦馬思聰硏討會 去年是中國小提琴家、作曲家馬思聰(1912-1987)誕生八十周年及逝世五周年紀念,在馬思聰的故鄕廣東海豐,於十二月七日至十
-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LETTERS
改變設計之後的《表演藝術》活潑不少,彩色照片精美,彌補了一般報紙照片粗糙的缺憾。不過,一路翻閱下來,也有一些疑惑: 1.每篇文章起首不空格,不知是什麼道理?看到開頭,總疑心要去找前文。 2.專欄應是談觀念、談現象的場地,現在頻頻出現個別演出的感言,令人納悶。 3.介紹新歌劇《旅程》專文,令人無限神往。可惜文章只作週邊報導,未能深入描述舞台演出的表現,使人身歷其境。如果也能一提評論界和觀衆反應,就更理想了。 讀者 許右軍上 右軍先生: 1.起段不留空是美術編輯的實驗。因爲理論上起段應是「不言可喻」,不須空格也知是起始。起段避掉聞頭的一個視覺上的「洞」,是西洋雜誌近來的趨勢。不過,實驗的結果,這個作法顯然並不合中文版面的閲讀習慣,這期我們已作了一點修改──您大概會發現,《表演藝術》是一份喜歡「實驗」的刊物。 2.您的意見已轉告相關作者。 3.演出反應的報導本期開始已酌量刊出。 編者 敬覆 第二期的版面,雖有輕俏之效,但以我對貴刊之直覺與期待,覺得風格不合。 總編輯「編輯室報吿」,對自棄歷史的劇場各界提出義正嚴詞之規諫警醒,眞令我們這些人微言輕的小劇場人感到有人替我們伸張正義(以及提醒我們更要自重於歷史)的大大快意!!感謝。 我雖是挑嘴的讀者,但對挑上的都不挑剔。已經愛上貴刊及刊頁後的心血努力,萬分敬重。謝謝你們。 讀者 夏日華敬上 貴刊如果以報導兩廳院節目爲主,在每場演出時同時出售,豈非美事? 讀者 陳棄疾 棄疾先生: 站在兩廳院的立場,我們當然很願意這樣做。但是,我們更大的心願是讓這份刊物不只屬於兩廳院,而能更廣泛地得到不同時、地的讀者的認同,更全面地介紹表演藝術的整體,您以爲呢?<p align="ri
-
即將上場 Preview
春天的舞蹈
「雲門舞集」二十歲了!在新春的公演中,他們奔跑、擁抱、打滾、彈跳,充滿靑春的愉悅。在林懷民的〈涅槃〉中,有著「太古踏」的原始活力和玄學思考。在何曉玫的〈紙天空〉裏,有著「舞蹈空間」的自由氣息。而一月下旬來台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也將讓我們的藝術視野,更形開闊。
-
近期演出
九歌兒童劇團演出《夢之神》
九歌兒童劇團繼《畫貓的小和尙》之後,一月份將演出一則有關「珍惜夢想」的故事《夢之神》。 《夢之神》劇中所使用的木偶由捷裔奧籍的偶戲導演史帝芬.古漢尼(Stefan Kulhanek)所設計。戲偶約眞人大小,靠著一根木棍架在腰上操作,使用演員自己的手腳來演戲,臉上則依角色的身份繪出相稱的表情。 除了固定不動的背景之外,《夢之神》完全利用屛風的移動和燈光的變化來改變時空,避免換場時的暗場。充滿中國古風的配樂由吳婷婷設計。服裝以綠色爲主調,把郵票造型變成官服補塊,則是擔任服裝設計的林璟如的構想。
-
近期演出
民族藝術表演會
社敎館延平分館爲本市專爲推展民族藝術而設的場所,除了傳習與推廣,並於每年舉辦一次大型表演活動。今年度將於一月中至二月底推出十四場各具特色的民族表演。 演出團體包括由該館扶植、合作的戲劇班及其他劇團。前者多爲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如歌仔戲──廖瓊枝;江淮戲──張筱萍;川劇──閻澤民;客家戲劇──鄭榮興;南管──吳昆仁,以及台灣民謠樂界藝師──陳冠華等。後者外邀團體則包括陳美雲歌劇團、明虛實掌中劇團、西田社布袋戲團等,均爲地方戲劇比賽中得名團體。 今年活動的特色尙有場地的變化,將於六處分別演出,時間均安排在週六、週日,便於市民大衆前往欣賞。
-
近期演出
國立藝專尋找劇作家
國立藝專戲劇科的定期公演,本學期選中義大利西西里島作家皮藍德婁的代表作《六個人物尋找劇作家》。皮氏爲現代戲劇先驅,這齣戲首演於一九二三年的巴黎,人物與事件的虛實兩可、語法的模稜雙義,打破了寫實主義的習氣,但仍以通俗劇的激情成份作爲構成要素,而受到一般觀眾的歡迎。皮氏劇作影響深遠,曾被《紐約時報》評爲「在處理人類行爲態度時首先運用了愛因斯坦的觀念,改變了我們對『眞實』的認知。」 此劇在台灣曾由文化大學等學生劇團數次搬演。此次國立藝專的演出由李樹良指導學生朱正杰、蔡宜玲導演,本月份將演出四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爾基劇團與俄國戲劇
隨著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而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經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如今因爲共產體制的崩解,回復了聖彼得堡舊名。俄羅斯民族百年來經歷的變革起落,和她輝映東西的文學藝術成就,一一襯照著這個城市的滄桑。一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聖彼得堡的前蘇聯國家級「高爾基劇團」將來台公演,藉這個機會,讓我們也一起認識一下這個民族、這個城、這個國家的戲劇史,和這個遠道而來的劇團
-
專題報導 Feature
空間與表演
台北以外,還有多少等待發掘的表演空間?牽絲運掌的偶戲,可以有多少變貌?談過國樂的保存,何不再聽聽林石城談國樂的繼承與發展?還有,年假準備赴港旅遊嗎?即將啓幕的藝術節提供了什麼好節目?請看我們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Feature
生活化的藝術 尋訪台灣的表演場地
早期的台灣廟埕上爲作戲酬神搭建起的野台,往往即是主要的「表演」場地。民國六十八年,是台灣表演生態上的一個轉捩點。政府爲推動文化建設,於各縣市陸續興建文化中心,有了較舒適的空間及較專業的硬體設備,而所謂「表演」,則從野台的節慶儀式過度到「休閒、藝術」的觀念。然而把表演場地視作「文化中心」的同義詞也漸成僵化的觀念,小劇場工作者爲賦予「表演」更活潑的形式,開始在街頭、河濱、廢墟中、遊行隊伍裡,「拖拉庫」上進行一場文化運動,擴大了民衆對「表演」的看法以及場地的視野。近年來,政府於各鄕鎭大力推動「假日文化廣場」、「社區劇場」、「民間劇場」等,即是利用民衆平日自然的聚會之所,鼓勵社區居民全面參與文化活動,讓表演成爲生活化的藝術,讓藝術的生活化爲表演創作注入活水。
-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天地
風靡一時的布袋戲,曾是我們成長中共同的熱情記憶。懸絲偶、皮影戲、大傀儡、現代布偶偶戲的魅力像它們的面貌一樣,變化萬千。這樣的魅力在世界各地,翻陳出新,是所有大文化中最生動的假面。讓我們一探偶戲的精粹,尋找人與偶得更多關聯。
-
演出評論 Review
落幕後的聲音
一九九二歲末,北台灣的表演天空下,樂音繽紛,好戲連臺:號稱「世紀狂才」的奇柯瑞亞爲觀衆帶來了即興爵士的驚歎;鍾耀光在「周易樂法」中,走出打撃樂作曲的新路;一場命名爲「神雕俠侶」的音樂會,在交響組曲中呈現金庸綺豔的武俠世界丹楓樂集展現她們不僅嫣紅一季的雄心;國民大戲班在《浮緣仙道》中搬演國語版的歌仔戲;「玉米田」素描一根新竹,牽動了風城父老的心;藝術學院戲劇系兩齣畢業公演的作品,無獨有偶地共同訴說著大都會裏平凡的衆生糾葛。熱鬧之後,掌聲稍歇,邀您聆聽一些落幕後的聲音
-
編輯室
表演是時代的代言
東歐蘇聯土崩瓦解了。没有解體的中國大陸,則碩果僅存地在體驗劇變後伴隨徬徨和追尋而來的荒誕感。劇場如此(參看本刊上期的大陸劇評〈小圈子的荒誕熱〉和本期的〈人與木偶〉),現實裡亦莫不如此。在北京街頭看看,昨日爲社會主義沸騰過的熱血,今天紛紛成了爲資本主義利潤奔逐的熱情。計程車的車窗上十之八九掛著「毛主席」的像或文革臂章。那慘痛的文革傷痕痊癒了麼?不是,是感受到歷史的嘲諷荒謬,失去了英雄愛憎的認眞!那曾經不可褻凟的,如今只是較量年份價値的收集品;那被神化過的眼睛,如今自己掛在車窗上每天看著時移世易的古都,看著小市民的價値感失落了又失落。 芸芸衆生説不眞切自己的感受,把一個個荒誕劇搬上舞台因此是一種代言的方式;把一個如今不知是該畏該敬還是該恨的芻像當成裝飾品掛在車窗上是另一種代言的方式。 需要代言,便是表演的起源。代言而逼近眞相,是爲寫實;代言而意在言外,是爲象徵;代言而無言,是爲樂是爲舞是爲默劇;代言而湊泊時空構建弔詭,是爲荒誕代言的諸多面目,經過無數琢磨、提昇、整合,呈現了被認可的意義和美感時,便有了表演的藝術。 中國大陸六〇年代以來政治上歷經荒誕的變革,到今天而形成人心的荒誕失落之感。這段時期台灣也歷經變革,很嘈雜,但不怎麼「荒誕」。我們的表演藝術界也在變革,也很嘈雜,也不怎麼荒誕。劇場都年輕。尋根的、回歸鄉土的聲音似乎大過偶爾的模擬虛無失落的聲音;對形式的興趣整體上也大過内涵和語言。或者可以説,我們的劇場還在「點子」多過「底子」的階段,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熱情很高,觀察和表現的能力則還有待琢磨。 正要拉開序幕的長達八個月的一九九三世界戲劇展,因此將是戲劇愛好者最好的觀摹機會,尤其第一個登場的是來自俄國的國家級「高爾基劇團」。這個劇團,背後是舊俄沈厚的寫實傳統,建團後是共產蘇聯的國家級嚴格的演員訓練;而超越於所有歷史和體制的,是成立七十幾年以來,藝術家和表演者掙扎於集體主義和個人創造之間的艱辛歷程。一個我們的社會裡所没有的劇團,一個有最好的「底子」而常常得不到發揮「點子」空間的劇團,這樣一個劇團的演出,可以提供我們思考環境和藝術的課題,可以提供一個社會寫實演技的範本,我們還希望,他們也提供一個見證,證明政體雖然瓦解,表演藝術者却可以延續他自足的生命,從而成爲時
-
近期演出
一元布偶劇團從台灣演到美國
成立五年的一元布偶劇團今年上半年的演出活動已大致排定,一到三月份參與台北市民政局所舉辦的合家歡親子劇場演出,將巡迴台北市各區演出《新西遊記》與《伊凡與魔鬼》。三月十五日到四月一日將應邀參加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的國際兒童節,演出《新西遊記》。 《新西遊記》係取材自火焰山的故事,著重在表現孫悟空與鐵扇公主、牛魔王大戰的熱烈氣氛。《伊凡與魔鬼》故事敍述整天「吚──嘿──咚」種田工作的伊凡,把住在地下魔宮、最討厭人家工作的大魔王「咚」得頭昏腦脹,於是生氣的大魔王命令膽小鬼、愛吃鬼、貪睡鬼去找伊凡的麻煩。
-
書介
《戲劇交流道》25册劇本出版
近月內,一批新版劇本會大規模進佔坊間書店的書架。劇本本來可以當文學讀,早期如姚克、徐訏、李曼瑰、貢敏、姚一葦、張曉風、以及馬森的戲劇集,都擁有不少讀者,但這樣大規模地整理出版堀起於實驗劇場的年輕當代劇作,恐怕還是國內出版界的頭一遭。 這套劇作集以《戲劇交流道》爲題,由周凱劇場基金會出版,第一輯爲數二十五册,範圍遍及十餘年來台灣各重要劇團的創作成果。除了作爲當代劇場發展的第一手史料外,也爲這一代的劇團、話劇社提供了情感與語言相近的演出腳本。不同於文建會、敎育部等機構歷年徵選出來的「優良劇本」,這批作品都是在舞台上實地創作,經過演出的考驗,得到了觀衆的共鳴的。內容取向則相當豐富,從兒童劇到尖 銳的政治劇,從傳奇改編、歌仔戲新詮,到採用前衛手法返顧台灣歷史;有必須借助多媒體的大製作,也有獨自貫穿全場的單人劇;展現了台灣當代表演的多種風貌。 總策畫汪其楣表示,叢書的編輯構想已有年餘,當初聯絡了二十多個劇團,搜羅到的劇本近兩百個,然而散失的更多。旣令人對台灣劇壇的創作力刮目相看,也更加強了整理出版的決心。他們從零亂的手稿、排演本和演出錄影中將劇本淘洗出土,但有的作品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整理,有的演出形式雖十分傑出,卻不見得適合用文字傳述。於是在第一階段,只能先行出版優先定稿的二十五册創作劇本,下一批整理成果及原計畫中的當代劇作翻譯和技術、理論單元,將等待更充裕的資金和人力,來年再續。僅管未盡如人意,汪其楣認爲,這批劇本的出版至少讓有志於劇場者有所對照借鑑,更能刺激創作;也可提醒各劇團在演出新戲時,不要忘了馬上整理劇本;更希望藉這次整體性的出版行動引起出版界和讀者的關注,開始推動閱讀劇本的風氣。
-
書介
西班牙及德國戲劇中譯的新猷
相對於歐美日本當代重要戲劇的數量,這套叢書的編譯只能說掛一漏萬,在一片空白之上更顯得彌足珍貴。
-
書介
《山月記》成爲筆記書
先有演出再根據演出整理出來的劇本,往往字裏行間生氣蓬勃,汗氣淋漓。表演工作坊的系列劇本如《圓環物語》、《回頭是彼岸》、《西遊記》,汪其楣的《人間孤兒》、《大地之子》皆然,而今又有優劇場的《山月記》。 《山月記》包含優劇場去年演出的兩齣短劇:鄕野奇談式的「變形記」〈老虎進士〉及寡婦搧墳的喜鬧歌舞〈巡山頭〉,收錄多幀劇照之外,並有陳板、莊華堂等人對劇場空間的硏討文字。全書以「筆記書」方式編排,僅在優劇場本部出售,可電洽(02)912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