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文
華格納的歌劇創作
生於萊比錫(Leipzig),長於德勒斯登(Dresden),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在一個相當動盪的政治環境中長大。德勒斯登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提供了很好的環境,讓華格納得以發展他對音樂、文學、戲劇等的多方面興趣和才能,政治環境的不容許他在德勒斯登待下去,致使他長期四處流浪,但外在的不順遂並未改變他對藝術的堅定不移信念,終於促使他在歌劇創作中走出革命性的路來。 一般而言,華格納的歌劇創作可以分爲兩個大的階段,前期的作品習慣上被稱爲「浪漫歌劇」(romantische Oper),在這些作品中,十九世紀前半的德國浪漫歌劇和法國大歌劇(Grand Opra)的影響淸楚可見,前者經常自童話或傳説等取材,大自然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後者則多半以歷史故事爲背景,在劇情之外,舞台場面的浩大和芭蕾的不可或缺是這一類作品的特色。華格納早期成名的作品中,「黎恩濟」(Rienzi,1842年在德勒斯登首演)就是一部標準的大歌劇,之後的「飛行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nder, 1843年在德勒斯登首演)、「唐懷瑟」(Tannhuser, 1845年在德勒斯登首演)和「羅安格林」(Lohengrin, 1850年在威瑪首演)則是德國浪漫歌劇的傑作,但是在後兩者的結構中,也看得到大歌劇的影響。 華格納早期的作品被通稱爲「浪漫歌劇」,自和華格納本人對他的創作看法有關,他對遣詞用字的仔細,在他的文字著作中可以一覽無遺,也可以在他給每部作品的副題中窺個大槪,他稱「飛行的荷蘭人」和「羅安格林」爲「浪漫歌劇」【註一】,卻稱「唐懷瑟」爲「情節」(Handlung),應和他本人對創作每一部作品的理念有關。衆所週知,華格納一直計劃改寫「唐懷瑟」,卻未能如願,他的遺憾,亦可由他著名的一句「我欠這個世界一部「唐懷瑟」」可以淸楚地看出來。事實上,就音樂内容而言,「羅安格林」中已經有很多後期作品的特徵。 華格納的後期作品仍自神話和傳說中取材,多少是受到浪漫歌劇的影響,但在音樂上,他卻跳出固有的窠臼,將音樂與戲劇結合,並稱它們爲「樂劇」(Musikdrama),這也是今人稱他後期作品爲「樂劇」的原因,這些作品包含了「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
-
編輯室
學與思
總編輯碧端兄從創刊起忙了大半年,暑假出國考察,要我代理一期。嚴格的説,我只代理半期,内容是碧端兄行前和同仁共同商議的;更嚴格的説,我只代理這一篇編輯室報告,其他大小事,訓練有素的編輯同仁早已照顧妥當了。 這一期的〈焦點〉報導是本月的兩大演出:柏格曼版的《沙德侯爵夫人》和雲門的《九歌》。前者是今年台北世界戲劇展的壓軸,由瑞典皇家劇院來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同時給我們另一個學習三島由紀夫這部經典作品的機會。後者是林懷民經過二十年實驗、摸索而領悟出的新方向,由新一代的雲門舞者來和我們一同思考此地現代舞蹈的去從。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他各篇論述,也無非是在「學」與「思」這兩個題目上作文章。李名覺舞台設計的成就,是下了多少「學」的功夫,才有後來「思」的基礎;羅曼菲與帕森斯的對談,讓我們看到一個發展中的舞團在學與思這兩極之間來回游走的創作歷程。編舞〈新秀〉郭曉華,根據張中煖的介紹,正是這麼一個在掙脱古典束縛,放眼大千世界,走出自己的新路之後,反而找到傳統精髓和眞義的範例。 表演藝術工作者期望的,不外是充分的學習機會與自由的思辨空間。學習是享受古今大師留下的寶藏,思辨是拓展視野,爲明天開發創作的資源。學是從傳統和經典中找材料,學而不思,縱非抱殘守缺,亦難免文過於質;思是突破旣有的框架,求新求變,思而不學,又容易流於譁衆取寵,華而不實。修習是手段,不是目的,頓悟也只是更上一層修習的開始。學思並重,才能〈化經典爲前衛〉,從〈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進步到〈眞實的表演與眞實的行動〉。 《表演藝術》自許能在雜誌裡提供一個學與思的環境,請大家一起來爲這個時代的嘗試、錯誤做見證。 黃乃寬
-
焦點
魔燈 劇場導演柏格曼
電影像迷人的情婦劇場則像是忠實的妻子──英格瑪.柏格曼
-
焦點
《沙德侯爵夫人》寫作筆記
身爲作家的我,在讀過Tatsuhiko Shibusawa所寫的《沙德侯爵的一生》之後,對於沙德侯爵夫人感到十分好奇。她在先生長年受囚期間表現得無比忠貞,最後卻在得知他重獲自由的同時,決定要離他而去。這個謎,是我寫這齣戲的出發點,我試着要在劇本裏提供一個合理的答案。我相信謎底背後隱藏着許多難以理解卻十分眞實的人類天性,故事所有的情節都被設計來檢視沙德這個人。 整齣戲也許可以被形容成「由女人的眼睛來看沙德侯爵」。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把沙德侯爵夫人擺在故事中心,然後把其他人物設計爲女性,來強化這個主題。沙德侯爵夫人代表爲人妻子的奉獻犧牲;她的母親蒙蒂侯爵夫人(Madame de Montreuil)代表法律、社會和道德;席米納侯爵夫人(Madame de Simiane)代表宗敎;聖方侯爵夫人(Madame de Saint-Fond)代表世俗的慾望;安(Anne),沙德侯爵夫人的妹妹,代表女性的狡猾和缺乏主見;至於僕人夏綠蒂(Charlotte)則代表普通百姓。爲了能發展出使這些人物圍繞在沙德侯爵夫人身邊一如星球運行的劇情,我不得不把整個故事都放進平凡而尋常的舞台事件,然後完全用對白來支配演員的動作。這齣戲的輪廓是由意見相左而引發的衝突所建立的,其中感傷的情節則要配合適當的服裝來加以凸顯。我覺得美麗的洛可可服裝可以提供劇情在視覺上所應透露出的訊息。這所有的一切,都得精確、有秩地環繞在沙德侯爵夫人身上。 一開始我是抱着上述的想法來開始創作這個劇本的,雖然不確定有沒有符合原來的計劃,但是我很肯定一件事,那就是這逐步合理地推向結局的手法,一直是劇場帶給我快樂的地方。 當我停下筆來,想到一個日本人怎麼會去寫一齣和法國有關的戲,自己也覺得奇怪。但我很想用那些擅長飾演翻譯劇本的日本演員來演出這樣的戲。 這齣戲裏,幾個歷史人物的生活情節,有部分因爲配合劇情發展需要而更動了史實。我想,畢竟這不是一齣歷史劇,這些修改應該是會被接受的。六個角色當中,沙德侯爵夫人、蒙蒂侯爵夫人、和沙德侯爵夫人的妹妹安是史上確有其人的人物,其他三個角色則是我自己杜撰出來的。 作|三島由紀夫 譯|李立亨
-
焦點
盡現古典風華 柏格曼的劇場生涯
你們有沒有見過,矗立於馬爾默市立劇院(Malm City Theatre)大廳中的雕像泰利亞?一尊巨大,豐腴的美麗女性身軀,有著一張粗野、無慮的臉孔;她跨出大剌剌的步伐走來,手中拿著哭面和笑面。她絲毫不臣服,完全自由,臉上露出無比神奇的笑容。這就是我所看到的劇場,在它最善最眞的時刻。 ──英格瑪.柏格曼
-
焦點
八里荷花香 《九歌》排練筆記
盛暑的八里,「雲門舞集」的排練場中,三十位年輕人在西藏鐘樂聲和台灣原住民迎神曲唱誦之下揮汗如雨,彩排八月份公演的《九歌》。演女巫的李靜君扭擺著上肢和腰身,有如難產孕婦的神情敎人懷疑她是否在經歷一些超自然現象。圍繞著她的舞者用藤條鞭打地板,發出撼人心弦的巨響,節奏充滿著神祕感。
-
焦點
雲門與台灣文化的靑春歲月
雲門崛起的年代是現在的台灣文化醒來的靑春歲月。一如少年歲月之於人的一生那樣,那是關鍵性的年代,也是理想主義的年代。少年時時自問:我是誰?我爲什麼這樣?生命的意義何在?未來我將走向何方?那時節的台灣文化正在開始自問這樣的問題。
-
台前幕後
設計大師:李名覺 MING CHO LEE
李名覺是六〇年代以降,美國最重要的舞台設計家。他曾爲大都會歌劇院、紐約市立歌劇院、瑪莎葛蘭姆舞團、艾文艾利舞團、荷西李蒙舞團及百老匯等擔任設計,獲獎無數;許多設計作品,如今已成爲經典。他倡導的設計語彙,更影響深遠。十年前爲林懷民《紅樓夢》擔任舞台設計之後,李名覺今年再度跨海來台,與雲門合作《九歌》。本刊特別邀請《九歌》的燈光設計,也是李名覺在耶魯硏究所的學生林克華,來談談這位美國舞台設計的一代宗師。
-
台前幕後
歌劇舞台的設計
李名覺不但是戲劇、舞蹈的舞台設計大師,在歌劇的領域中也十分傑出。透過這篇作於一九七四年的文章,他揭示了一個設計者的原則、方法,以及與作品內在世界的溝通之道。
-
名家訪談
美麗.敏捷.靑春與汗水 專訪美國舞蹈金童帕森斯
六月十至十三日,國家劇院出現了滿場的歡笑,帕森斯舞團帶來了一連串的驚奇,令在場的觀衆「目不暇給」,從幽默的〈信封〉、〈睡的硏究〉,令人沉思的〈命運〉,充滿機智與敏捷的〈捕捉〉,到靑春洋溢的〈納辛門多〉,帕森斯展現的才氣令人由衷讚嘆。本刊特邀請舞蹈家羅曼菲爲讀者訪問這位目前走紅美國舞壇的金童,一探其成名背後的甘與苦。
-
音樂
今夏台北很爵士
前有《爵士.台北》後有《逍遙音樂週》,現代與傳統的感動將引您一路自由即興、搖擺而下。西班牙吉他演奏家荷塞.鞏薩雷斯,與好手雲集的北京中央民族樂團,是八月另外兩場値得聆賞的音樂會。而《動物狂歡節》《小美人魚》《晚禱》等,則是特別爲兒童製作演出的節目。
-
戲劇、舞蹈
迴旋多姿,活潑潑的表演
天候氣象多變的夏令時節,將隨淸新多樣的系列國際兒童節目演出,一掃酷熱沉悶。從《楚辭》汲取材料的舞劇《九歌》,也在「雲門」長期精心籌備下成型。其他不可錯過的尙有明華園《界牌關傳奇》、瑞典皇家劇團《沙德侯爵夫人》等。
-
新秀登場
郭曉華從傳統出發的編舞者
近年來,在台灣看到大陸的藝術表演已屬平常,但在舞蹈方面,能看到大陸編舞者,根植於傳統,走向創新之路,又能不落俗套者,卻不平常,郭曉華即是這麼一位難得的編舞者。
-
交流道
北京的「地下劇場」 關於牟森、「戲劇車間」及《彼岸》的演出
沒有宣傳,沒有新聞,沒有申請批准,沒有贊助,沒有門票,沒有樂捐箱,來自大陸各地的「盲流藝術家」,在北京開創了自主的劇場文化。來自台灣的楊渡,見證了這場動人的演出。
-
交流道
邁向專業化的迷思 跨海看戲之一
離開生命的悸動、歷史的沉思,離開對人性、人生的深切體驗,離開對更合理的社會、更完善的人性的渴求與企盼,任何新奇的技法都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賣弄。
-
交流道
政治喜劇 美國舊金山默劇團
美國最資深的一個政治喜劇團體「舊金山默劇團」,向以犀利敏銳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弊端而著稱。今年四、五月間,「優劇場」團長鍾喬應邀前往舊金山,參與該團新戲《產業外移》(Offshore)的製作排練,長達四十天的觀摩,他對「集體創作」的工作方式有更新的詮釋。
-
交流道
台灣/歐洲音樂直航 台北愛樂歐行隨記
一萬多公里的行程,十六天的日子,台北愛樂室內樂團,在歐洲完成了五場非常成功的演出,以及一場錄影錄音與一場小型室內樂演出。這些演出,震驚了歐洲的樂壇,也懾服了歐洲最嚴苛的樂評家。
-
美國篇
NEA模式輸送文化養料 美國「國家藝術基金」補助政策
政府的文化政策攸關文化生態之演進,而牽涉到衆人之事就不免有政治因素夾雜其中,決策者與執行者如何拿揑分寸,自古以來就是個有趣的話題。
-
美國篇
波多馬克河畔的文明 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
我期許美國,非僅鼓勵政經發展,更應獎賞藝術成就。我期許美國,逐步提昇藝術成就的水平,並擴大全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 約翰.甘迺迪
-
美國篇
江海不拒細流
以在海外發揚傳統中樂,推展現代中樂爲旨趣的紐約長風中樂團,自一九八四年創建以來,活躍於美東地區的音樂舞台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團體如何得到當地政府的補助,長風是一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