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里程碑 Milestone
鑼鼓方歇情未已 鼓王侯佑宗逝世週年紀念
一個優秀的擊鼓者,可以經由自己對一齣戲的詮釋與氣氛的蘊釀進行再創造。而身受大江南北各宗派薰陶的鼓王侯佑宗,尤能主動掌握戲的動脈,以個人的色彩重塑這齣戲的神韻。
-
專題報導 Feature
他山之石 政府如何補助表演藝術
文化事業的推動與發展,有賴完善制度的訂定與行政部門的貫徹執行。法、德、奧、美、英、加、日等國,莫不以其蓬勃的文化藝術成就傲人,自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探討以上各國的文化補助政策,作爲借鏡,並將邀集立法委員、文化主管單位、學術界、表演團體代表等共同檢視我國的表演生態、文化輔導政策的得失,希望促成一個更完善的文化政策的建立。
-
專題報導 Feature
法蘭西喜劇院的營運
因有文化部撥付的高額經費補助,法蘭西喜劇院不僅在演員創作及表演空間上,獲得相當程度的保障;社會大衆也因此有能力購買合理價格的票券。然而政府財力的支持,絕不意謂可以左右劇院演出劇目及經費運用方式
-
專題報導 Feature
從心理寫實到馬戲遊藝 俄國劇場實驗的一段激盪年代
近日國人有越來越多機會觀賞到技藝精湛的馬戲、雜耍、歌舞演出,它們往往介於「表演藝術」和「通俗娛樂」的模糊地帶。但是由於其形式的自由多變、充滿活力的表現精神,歷來經常成爲劇場改革的源頭活水。本世紀初俄國劇場、美術、電影風起雲湧的實驗運動,便和綜藝表演的觀念與風格密不可分(但與美國歌舞劇的運用方式截然不同)。後來雖經史達林專政的打壓,以致中途夭折,但其影響已深入六〇年代以降的各種前衛藝術發展。回顧這段時期的歷史,或許讓我們在欣賞這類演出活動時,能從一些不同的角度,得到一些不同的啓示。
-
專題報導 Feature
歌舞中的政治圖像 「俄羅斯紅軍團」「上海歌舞團」訪台前記
一波波大型綜藝歌舞團相繼抵台,前有俄羅斯「亞歷山大紅軍團」,後有大陸「上海歌舞團」、「東方歌舞團」,聲勢與氣派自然可待,然而歡騰鮮豔的圖象背後,卻另有一番奧妙
-
專題報導 Feature
冷峻的文化批判 1991年大陸戲劇評點之二
大陸劇壇與大陸文壇一樣,十多年來,經歷了從傷痕、反思、改革、尋根到文化批判諸多階段,唯有文化批判所持續的時間最長,影響最大。
-
其他分類
當先鋒遇到前衛 高行健與台灣劇場的對話
高行健爲當代頗富國際盛名的中國劇作家,在大陸被視爲西方現代主義及先鋒派戲劇的代表。一九八二年他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大陸引發了實驗劇場運動,次年《車站》被禁演,他本人成爲「淸除精神汚染運動」的主要批判對象。一九八五年他的《野人》上演再度引起爭論,八九年應邀往訪歐洲,天安門事件後定居巴黎,從事寫作與繪畫。作品已被譯爲多國語文,並在瑞典、德國、美國、南斯拉夫和香港的一些劇團上演。 去年九月,他執導近作《對話與反詰》在維也納首演,今年一月,法國巴候劇院將演出他的新作《生死界》。高行健和台灣的接觸始於《聯合文學》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給我老爺買魚竿》、聯經出版的長篇小說《靈山》。他的劇作《車站》、《彼岸》也分別在聯合報副刊及聯合文學發表過。大前年陳玲玲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生在國立藝術館演出《彼岸》,去年十月十六日起,果陀劇場的導演梁志民以《絕對信號》作爲台北火車站演藝廳的啓用演出,改名爲《火車起站》,並邀請高行健訪台三週。本刊在高氏訪台期間邀集了幾位戲劇學者、劇場工作者、及曾執導高行健劇作的陳玲玲、梁志民,在充滿後現代氣息的地下餐飮店「發條橘子」,展開一場對話。大陸的「先鋒」派,和台灣的「前衛」,本是avant-garde的同詞異譯,但在兩岸的指涉對象與發展路向互有異同。高行健的戲劇重視劇場性,將民間遊藝、說唱、戲曲同西方的實驗劇熔於一爐,要求語言和表演間的張力,形成富含哲理的獨特面貌,且不斷在作新的嘗試。而台灣的劇場運動則在經歷政治議題和演出形式的開發後,有了更多元的發展。這次對談中,高行健對於自己的創作路程,有頗爲精要的自剖,對台灣劇場的現狀,也提供了敏銳的見解。兩岸的現代戲劇,第一次有了這樣深入而公開的對話。
-
專題報導 Feature
果陀的《火車起站》
若一味耽溺在表相的框架中,又缺乏幽默感和動力去開展,作品難免困抑在寫實的囚籠中,藝術的幻想列車就難有起站的機會。
-
專題報導 Feature
傳統與現代的交感
再創傳統戲曲的新生命,尋找與現代觀衆心靈的契合點,是兩岸戲曲界共同關心、也在摸索實驗的重大課題。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余秋雨先生將《紅樓夢》編成黃梅戲,也將《白娘娘》重編搬上舞台,在大陸劇壇引起震撼,前者甚至再掀黃梅戲的熱潮。余秋雨先生去年十月間訪台參加崑曲會議,本刊特邀名劇作家貢敏先生作了一次對話,提出這兩齣戲的新詮觀點。
-
專題報導 Feature
敎育劇場:理論與實踐 敎育劇場硏習會側記
中華戲劇學會經過了一年多的籌備,得到了文建會、敎育部、婦聯會及國家劇院等單位在經費上及場地設施上的援助,請來了美國紐約大學的施羅爾和施南茜(Lowell Swortzell, Nancy Swortzell)兩位夫妻檔敎育劇場的資深敎授,在國家劇院舉行了從八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到三十日爲期三週的「敎育劇場硏習會」,開國內敎育劇場之首頁。
-
專題報導 Feature
戲劇敎育的兩種方式
敎育戲劇有心理治療的效果,敎育劇場有移風易俗的功能。無怪乎有些學者認爲,忽略戲劇敎育是一種文化上的近視和損失。
-
專欄 Columns
只因爲她的名字叫《黃河》
比起《靑年鋼琴協奏曲》的淸新,《梁祝》的抒情,乃至於文革時樣板戲的創意,《黃河》實在一無可取。
-
專欄 Columns
文化.語言.戲劇
借戲劇表達理念是可行的,藝術形式的自由追求是可貴的,這一切都表徵了對西方式的思維自由和個人主義的肯定。但如果只像從西方吹來一朶無根的花,如何扎入中國的泥土呢?
-
專欄 Columns
膚淺的美
正因爲我們的古人從來不討論美學,中國人的骨髓裏沒有美學的觀念,一旦談起美來,眞正是非常的感官,非常的表面。說中國人的美學就是綉花枕頭,是一點也不寃枉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歲末除舊覓新意
歲末天寒,舞蹈界頻頻出擊,舞碼似舊還新,內容則仍循著各自固有的軌跡前進。
-
演出評論 Review
才子佳人總關情
《春香傳》雖是來自韓國的民間愛情故事,然其故事情節人物完全雷同於中國歷來的才子佳人故事,其中歷歷可見《西廂記》、《牆頭馬上》、《何文秀私訪》、《玉堂春》等科舉時代典型劇碼的影子。
-
演出評論 Review
失去輔翼的前衛表演 《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
正如「前衞」一詞現今顯示的歧義曖昧使文字工作者爲難,《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的演出形式也如它詭異的劇名一樣使所有「發微言以示大義」的工作難堪,而正是在這個詮釋的距離上,等同兩者在我們的文化座標裏有了被接受的可能,但是,這並不意謂它的新鮮具有聳動的威力
-
藝術節 Festival
旗幟鮮明的紐約下一波藝術節
「下一波」已經舉辦到第十屆了,由於其大膽突進的精神,聲光俱美的製作,不但炒熱了紐約的冬天,更成爲世界表演新潮的風向球。
-
書介
爲台灣民間文化雕龍 《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硏究》評介
日治時期的戲劇活動是不應被這個社會割捨的,它的許多經驗足供現代人深省。當時的社會價値體系被現實政治支解的過程,更是台灣史上最應記取的經驗。
-
書介
「政治決定論」的歷史命運 《夢幻狂想奏鳴曲》讀後
這是一本介乎類書和史論之間的通俗讀物,最有價値的是介紹被作者稱爲「夢幻曲」的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年,亦即文革前十七年的演藝活動的部分。作者對大陸八十年代演藝活動的現狀顯然缺乏基本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