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從艾孚士和柯普蘭音樂節談起

如果純粹以藝術成就加上鄕土情懷而言,中國作曲家不見得有此幸運被選爲音樂節的主題。事實上,泰半是由於他們有其他原因才受到重視。

如果純粹以藝術成就加上鄕土情懷而言,中國作曲家不見得有此幸運被選爲音樂節的主題。事實上,泰半是由於他們有其他原因才受到重視。

位於格里利城(Greeley)的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是美國幾千所大學之一,本來沒有什麼値得注意的。但是今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該校要舉辦一個非比尋常的音樂節,以艾孚士(Charles Ives)和柯普蘭(A aron Copland)這兩位美國著名作曲家爲主題。除了由該校的交響樂團、室內樂團、合唱團、管樂團、軍樂隊表演此二人的作品之外,又邀請數位硏究美國音樂有成就的學者和演奏美國作品著名的演奏家來參與,並向全國各文敎機構宣布這一事件。其主辦的目的無他,就是對這兩位美國作曲家致敬。對於一個僅有五萬多人口的西部小城,這無疑是一件本土文化的盛事。

美國歷史較短,又一直湧入世界各地的移民,迄今未斷,所以其文化也呈多樣性。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之下,什麼是美國的本土藝術文化始終困擾着許多人。但正如柯普蘭說的:「我不再感到尋求有意識的美國主義的需要,因爲我們在此生活和工作。我們可以肯定,當我們的音樂成熟時,它就有了美國的特質。」時至今日,這個成熟的機會已經形成。最能代表這種基於歐洲藝術傳統,又富有本土情懷的美國作曲家正是艾孚士和柯普蘭,所以會有上述的音樂節。也難怪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一套大部頭《音樂的傳承》(Heritage of Music)(註)書中的第四卷專門爲這兩個人闢出一章,作爲美國藝術音樂的代表。

柯普蘭不但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著作者。他所發表過的意見常常發人深省。他說:「一個眞正的音樂文化從來不會,也不可能全部依賴舶來的外國藝術家和外國音樂。美國的藝術音樂基本上永遠會成爲博物館藝術,直到我們能培養出一群作曲家,他們能夠直接地向美國大眾傳遞一種音樂語言。這種語言要能澈底地表達對美國情景所產生出的美國意識的最深刻反映。」這一段話十足地表達美國人自認已脫離歐洲的影響,要建立一種自己的音樂文化的情懷。

中國近代音樂史算來也有一百年了,現代作曲家們學習了西洋的技法,也孜孜不倦地在探索那種屬於自己的音樂語言,成功的也不少。許多受到大眾肯定的作曲家就是能傳遞對本土情景的深刻反映。對他們表達敬意的時機也已經成熟了。不過,歷年來所舉辦的作曲家紀念活動却不見得一定是藝術成就旣高、鄕土情懷亦深的人。大陸已經爲聶耳和冼星海不知舉辦過多少次,却忽畧了趙元任、黃自等人,近年才開始主辦劉天華、馬思聰等人的作品硏討會,台灣則於最近舉辦江文也作品硏討會。沒有人能否認這些受到靑睞的作曲家的藝術成就,但是我總有一種感覺,如果純粹以藝術成就,乃至於加上鄕土情懷而言,以上所提的並不見得個個都有此幸運被選爲音樂節的主題。事實上泰半是由於他們有其他的原因才受重視。而且,時局改變時,他們就可能受到不同的待遇,不像本文所提主辦這個艾孚士和柯普蘭音樂節的動機那麼單純。不知道這是不是中國人特有的另一種藝術?另一種情懷?

(註:台北麥克出版公司正籌備該書之中譯本,由黃寤蘭女士編輯出版。)

 

文字|韓國鐄 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