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扮神魔舞妖異 「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戲出新天地
邁入第5屆的「臺灣戲曲藝術節」,今年以「服妖嬈‧神自在戲出新天地」為創作主題,規劃12個頂尖團隊推出一系列作品,自4月1日起至6月5日止,於臺灣戲曲中心盛大登場。
-
國光劇團《武動三國─她的凝視》 新秀集體亮相京劇武功之美
國光劇團自2020年籌備至今的新編京劇《武動三國─她的凝視》,終將於本週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3天3場,引領觀眾以不同視角回望熟知的英雄世界。
-
第26屆「臺法文化獎」開始徵件
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合作辦理的「臺法文化獎」,今年邁入第26屆。本獎項自1996年起每年頒發,並於2006年起將徵件範圍擴及為全歐洲,頒贈「歐洲獎」及「臺法文化促進獎」2獎項,表彰在法國、歐洲及台灣推動台、法、歐文化藝術交流具特殊貢獻的機構或人士。
-
表演藝術10大新聞票選 PAR「數位全閱覽」3個月免費任你看
表演藝術10大新聞票選 PAR「數位全閱覽」3個月免費任你看 《PAR表演藝術》編輯部篩選出2021年30件台灣表演藝術界需要被記錄及對未來有影響或值得持續觀察與追蹤的事件,透過網路票選方式呈現在您的面前。只要您登入並參與本次的票選,即可獲得PAR官網「數位全閱覽」免費使用3個月。
-
「試一下,更好」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試營運3月啟動
坐落於劍潭捷運站旁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於3月至5月試營運,預計於2022年7月啟用,8月正式開幕。試營運期間,將陸續開放室內三座劇場。
-
呂紹嘉與黃俊文 共演20世紀懷舊經典
NSO榮譽指揮呂紹嘉將與小提琴家黃俊文合作演出沃恩.威廉斯的塔利斯主題幻想曲、巴伯的小提琴協奏曲及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國際論壇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以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遴選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於2021年8月展開為期3週的線上工作坊,期能挖掘、育成優秀的亞洲製作人與作品,締結跨國共製、巡演的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變動的世界 I
疫情對表演藝術結構及場館的影響
疫情不只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也影響了各國的表演藝術產業。在這場座談中,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邀請來自亞洲4地場館代表分享他們的因應之道。雖然他們因為政府的規定,不得不取消或延後某些國際製作,然當他們緩慢打開劇場迎接觀眾時,也對於產業有了全新的思維與洞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變動的世界II
未來的現場與數位演出浪潮
延續關於疫情的討論,這場座談邀請3位講者從藝術總監與製作巡演經理角度,分享他們關於表演藝術產業以及劇場未來的看法。在嘗試不同方法與觀眾接觸的同時,他們也重新思考著(甚至在疫情結束後)更永續的製作方法。
-
舞蹈
我們還可以如何學習舞蹈?
或許此刻的世代正逐漸在改變些什麼。 如同一隻蝴蝶的展翅,就能掀引遠處的一陣狂風,而隨著COVID-19所帶來的疫情衝擊,藝文產業也經歷了震盪。震盪的漣漪中,有一群舞蹈工作者於6月舉辦了「舞得聊不無聊」,一場為期3週於ClubHouse的對談盛宴(註1),內容含括了舞蹈產業、政策、人力資源與教育篇,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環環相扣,在這些光譜外的議題相互碰撞下,儼然為當時三級警戒的每戶家中,點燃了一盞盞嬴弱火光。
-
入戲的觀眾
敏鬚蠔森
藝術家的結合未必代表絕對的成功,有時恰巧相反。舞蹈家安-瑪莉跟我的朋友楊思分手時,傳了一首烏蒂.蘭普(Ute Lemper)唱的歌〈敏鬚蠔森〉(Mnchhausen)給他,而且是德文版的(楊思是德國人,安-瑪莉的母親是法國的猶太人),副歌唱到「Lge, Lge, Lge, Lge, Lge, Lge !」的時候,彷彿就像自己在負心人臉上大吐口水一般痛快。
-
練物闢
便當
工作人員提著一大包紅白塑膠袋,裡頭裝著一個個紙製或塑膠製盒子,盒子上有一雙免洗筷,裡面裝著排骨或雞腿,底下是白米飯和一些蔬菜。一塊被咬下的雞腿,隨著餐具進入口腔,舌頭將腿肉翻攪混雜著油脂脆皮,接著又送來一口白飯,每一粒白米在嘴裡散開,與之前的雞腿肉、油脂的味道搭配,產生了留白的美感,臼齒慢慢將之磨碎後,通過食道進入胃袋,一口一口地落下,填滿工作人員原本空虛的心靈與胃。
-
劇場ㄟ冷知識
你(可能)不知道的馬戲小故事
從馴獸到雜耍、特技表演,馬戲表演一直都試圖展現各種「令人驚豔」的景觀,這種驚奇的效果可能來自高難度表演的危險感,或是因為十分稀有、少見而令人驚嘆,但其共通的原則可能來自像魔術表演一樣「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觀。本期「劇場ㄟ冷知識」精選5篇馬戲歷史與發展的小故事,一起看看馬戲在不同時代中如何幻形成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請回答,2021!
面對不安、變動的新日常,2021年,我們的提問從「為什麼?」轉變為「該如何?」:我們該如何應變未來的世界?我們該如何應變截然不同的劇場? 在或可稱作表演藝術的虛實整合元年之後,未來,或許我們都將生活在虛擬世界,但人們依然是血肉之軀,表演藝術的「現場」典範尚未轉移,只是有了新的面貌與觀看視角。當我們開始習慣戴口罩、間隔座、實名制、線上看戲、線上演出當生活漸漸步上新日常的軌道,這些務實且急迫的「該如何」提問,更催使表演藝術工作者們進一步思考:在全球深陷兩年的疫情風波,訊息過載,數位轉型加速度的此刻,什麼是我們需要的表演藝術? 「請回答,2021!」特邀來自各領域的10位推薦人選出其2021年度作品,回看過去一年表演藝術的精采表現;此外,編輯室亦精選並專訪6組創作者,他們有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向,卻同樣有靈活且強勁的動能,開展表演藝術的各種觀看、體驗的場所與方式,積極回應時代所拋出的問題,各自尋求階段性的解答,也讓人期待在新的一年表演藝術將開展各種可能的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1 Par 年度最佳__獎
您在2021年看過最棒的演出是哪一場呢? 端著這個問題,我們邀請了各領域的10位評審,點選他們所喜愛的年度創作。 2021,是異常艱困,也是充滿各種新的可能性的一年。這年,台灣迎來疫情第二波高峰,我們所喜愛的表演藝術因現實挑戰而出現危機,但表演藝術工作者們仍積極地以實際創作行動,改變回應世界的方式,彰顯其所信仰的創作價值。 我們觀察,當年度的亮眼作品皆包含(但不限於)以下特點:它們積極打破舞台的第四面牆,創造嶄新的連結,打開藝術與觀者對話、互動的新場域;它們在非常規演出空間,充分因應該空間特質發揮表演性;它們有效使用數位工具,創造虛實整合的嶄新劇場體驗;或在數位加速度的兩年間,它們不炫技,依然在劇院空間中專注於表演、舞台本質。 這年的演出依然有著不遜色於往年的創作能量,首屆「Par年度最佳__獎」嘗試用10件強勁的作品,勾勒動盪時代的輪廓,也希望邀請您回顧您的2021年,並提出屬於您的年度最佳__之作。 編按:10件年度最佳__獎依演出時間╱推薦人觀賞場次之順序排列。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最近的Research
做Research的關係,我十分沉迷在各種餐飲、開店行銷相關資料中。Podcast可以透過主持人的人脈訪到不同業界的人,進行業界內的對談,現在已是我一個重要的蒐集資料管道。
-
續聊天
聊鄭智源的《》
芝:2021年是個瘋狂的一年,整個社會擺盪在沉寂壓抑和過量消耗之間,這個失速的加速在疫情之前早已展開,然而疫情成為了它正當化的藉口。 我們用一種「不會被打敗」的心理機制「創造」回應方案,可是好像都無法觸及根本問題,陷入集體躁動。尤其是線上展演多在打造社群關係和互動模式,我們害怕沉靜更甚於害怕自動化的連鎖反應,於是在追求透明的互動中,我們寧可進行超強負荷的連結。重新組裝各式參照、進行自我編輯。
-
北京
開心麻花首演酒吧沉浸式戲劇《芳心之醉》
在疫情之中「開心麻花」最早返回工作崗位,這是民間劇團經濟壓力使然。然而1年多來,疫情仍然起伏不定,演出行業一直處於前景未卜的狀態,對劇團的經營非常不利。為了生存,求新求變或許正逢其時,受到沉浸式戲劇熱潮影響,開心麻花磁劇場(Stage One)推出結合酒吧和戲劇的表演新型態,確實讓人眼睛一亮,讓人期待能藉此找回年輕的觀眾群。
-
澳門
澳門劇場在政策震盪中探尋新路
疫情反覆影響下,劇場終於去年10月重開,各類演出一波接一波,原檔期的製作及因疫情延期的演出擠在一起,劇場人與觀眾都感到應接不暇。同時,政府宣布了多項震撼性消息:首先是今年起取消對學生赴外攻讀藝術專業的補助;實行近10年,對澳門劇場職業化具決定性影響的「文化藝術管理人才培養資助計畫」亦自今年起改為3年制,獲資助滿3年者不得再申請;接著是將專門補助文創企業的「文化產業基金」與補助藝文社團的「文化基金」二合為一;而有近30多年歷史的澳門樂團和澳門中樂團亦將脫離文化局,以公司模式運作。
-
香港
研究報告指出觀眾仍愛參與實體活動
疫情爆發初期,各表演場地首當其衝,如何讓演出繼續以不同方式接觸觀眾,是表演藝術界各方探索的實驗。那段時間線上表演藝術節目大量推出,香港也不例外;今年場地陸續鬆綁,觀眾似乎又習慣了戴口罩看演出,進場觀賞演出似有回復「正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