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 迷離生命的深情對話
唐美雲歌仔戲團改編《源氏物語》推出《光華之君》,由唐美雲詮釋光華君外,更邀請王金櫻、小咪等資深演員及黃宇琳助陣,展開一場迷離夢幻的生命對話。
-
幕聲合唱團「木林之森」 三位台灣作曲家譜寫森林樂章
即將邁入第十五年的幕聲合唱團,近期推出以關懷土地環境為題的台灣作曲家系列「木林之森」音樂會,於十一月二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十一月廿九日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我們賴以為生的想像
貝多芬,應該是多數人第一個認識的音樂家吧!? 在台灣,有兩段旋律無疑是最深植人心的:一是《給愛麗絲》Fr Elise,因為它提示我們,垃圾車快到了,要趕緊抓起垃圾狂奔;另一則是《第五號交響曲》,也就是《命運交響曲》,常被用來加強晴天霹靂的心情與遭遇,出現於某段時期的學生作文或是戲劇橋段。所以,那個耳朵失聰、頂著爆炸頭的形象,隨著各種可能與貝多芬著實無關的場景,帶著強大衝擊力道,出現在我們眼前。 今年是貝多芬兩百五十周年誕辰,世界各地都預計舉辦相關音樂會,雖因疫情影響而有所變動,但台灣仍舊風風火火,各大樂團無不用音樂來回應對貝多芬的紀念。因此,本期雜誌將從「影響」的角度去思考貝多芬於不同領域的貢獻,除音樂演奏、創作與他的共鳴外,也包含舞蹈、戲劇等方面的再創,更有貝多芬因對莎劇的喜愛而啟發的創作。最後,我們在回溯與紀念裡,通過鋼琴家白建宇的思索、音樂家江恬儀與編舞家蘇威嘉的跨域對談,及董昭明、邱浩源與陳立立三位作曲家從貝多芬得到的啟示,試圖開啟貝多芬與當代表演藝術的對話契機,同時更創造無限的想像。 這樣跨越時間、國度、文化的想像,不只是創作者賴以為生的能量,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 因此,在本期雜誌的另一企畫「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裡,我們派出妖怪搜查員帕帕,先返回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日本,追溯妖怪學的起源,再到現代的不同藝術型態與作品裡找尋妖怪變身後的蹤跡,最後則讓藝術家們用文字與繪圖創造出自己(可能遇見過)的妖怪反映著,看似來自遠古民間傳說的妖怪,隨著居住環境、人心善惡、科技發展而有不同形貌,真正的源頭都是人類自身的生命狀態與心境變化,以及我們與世界的某種連結,然後因想像才化成具體樣態。 不只從貝多芬到妖怪,最後我們還要跟著編舞家的腳步「去排灣」,看看他們又從地磨兒部落的土底中,深掘出什麼不同的想像。
-
思想不短路
無限之戰:快閃時代中,藝術如何沉澱
廿世紀前,古典音樂原即存活於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小眾市場,只因當時社會結構的特性,讓這些能品味風雅的小眾族群來定位該時代的主流藝術價值。如今社會主流已轉移到普羅大眾,想做一個真正卓爾不群的藝術家,難道就得忍受寂寞?即連一生享盡風華的李斯特,邁入晚年藝術昇華的階段時,也曾不只一次對著身旁友人感慨道:Ich kann warten.(我可以等待!)
-
蜉蝣ㄘㄗ
旱溪底曾經滾動的石礫聲
肩負國家文化記憶庫的官方如果踏實認真,早該好好整理讓古稀劇種、音樂得以重新認識的方式再次復育於一方舞台,儘管關心觀賞者勢必小眾,仍須慎大壯為。旱溪溪底仍有生命脈脈,儘管入目都是水泥封阻,人們如何打開思維重新親水、禮敬自然呢?從漂浮的高架鐵道下看凡塵,太多太多真實故事與文化內容,不在建築那邊,在無聲的另一邊。
-
挑戰邊界
我們不要再「看戲」
當觀眾是來「體驗戲」而非「看戲」時,將有什麼不同的期待?看似只是語義不同,但如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在《受激的言說:一個關於展演的政治》中所說:「我們用語言做事,用語言產生效果,且為語言做事,但語言同時也是我們所做出來的。語言是我們所做之事的名字:是我們所做的事(特定動作的名稱)也是我們所影響的事,既是我們的行為也是後果。」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沒有小劇場的城市
在牯嶺街小劇場閉館的這段日子,好像也碰巧是一個機會練習,練習:如果我們沒有小劇場。在這段日子裡我常會想,哇,一座作為首都的城市怎麼會連一個小劇場都沒有呢?這樣的提問好像也類似於:如果一座城市沒有獨立書店、如果一座城市沒有Live House、如果一座城市沒有選物店、如果一座城市沒有性別友善廁所、如果一座城市沒有同志酒吧如果我們可以用:有沒有誠品、有沒有星巴克、有沒有麥當勞來對一個地方進行衡量;那「有沒有小劇場」,對一個地方的衡量是什麼?
-
黑夜白
過程批評的批評
我沒說清楚的是,當一個作品尚在發展階段,評論者難以給出評價,以至於演後座談從一個論斷的終結時刻,變成一種不斷的討論過程;當最具毀滅性的批評都有可能在下一階段質變為建設性,甚而變成作品的一部分;當觀眾參與和回應(response)得愈來愈多,作者的責任(responsibility)是否變得愈來愈模糊呢?
-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展演《如實曲徑》 多元舞者參與演出
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張,在九月時呈現了三場旅美台灣藝術家李明維的《如實曲徑》。為防疫情,大都會有許多管制,之前七天開放,現在每週休息一天來消毒,《如實曲徑》的演出,就是在休館的週三。這次展演並與美國著名編舞家比爾.提.瓊斯合作,對舞者的挑選也強調膚色、性別、性向上的多樣性。包括瓊斯舞團的台裔舞者劉奕伶也參加了演出。
-
柏林
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每個女人》 告別生命但不告別劇場
由導演米洛.勞與演員厄斯娜.拉迪合作的《每個女人》原是薩爾斯堡藝術節委託創作,但疫情打亂計畫,卻也因此給予《每個女人》和米洛.勞這次創作特別的轉機。在雷寧廣場劇院新劇季開幕演出的《每個女人》,透過劇中角色「想在離世前參與演出」的動機,揉合製作過程一度中斷、當前劇場演出時的時間、演員距離和觀眾數量等限制,使得「再參演一次戲」的請求,讓《每個女人》在各種限制下復生,成為一個「為劇場續命」的請求。
-
倫敦
封城到解封整整七個月 皇家芭蕾終能舞台獻演
睽違了七個月,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終於在十月初重返舞台,在嚴格的防疫規範下,四百位觀眾的面前,重新起舞。表演涵蓋多齣經典舞碼,且讓所有皇家芭蕾舞團的團員都得以上台演出。整場表演加起來超過三個小時,而且只有一場,但全程錄影。目前在皇家歌劇院網站上可以線上付費觀賞至十一月八日為止。
-
巴黎
作家親自登台微觀自我 歐斯特麥耶新作逼視社會矛盾
法國全新表演季在疫情肆虐下展開,每個劇院都戰戰競競。許多劇組只要有一人疑似感染,就馬上中止演出(註1)。觀眾看戲也全程戴口罩,避免咳嗽,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儘管諸多限制,但觀眾依舊熱情不減,讓多部製作一票難求。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與法國作家路易(douard Louis)合作的《誰殺了我父親》Qui a tu mon pre便是本季開幕叫好叫座的演出之一。
-
首爾
觀光宣傳片結合特色樂舞 瀏覽數破千萬掀起話題
韓國觀光公社日前邀來樂團「LEENALCHI」、舞團「Ambiguous Dance Company」共同製作一系列宣傳韓國代表都市的《感受韓國的節奏》短片,片中不但呈現了各地知名景點,與影片相襯的說唱音樂及詼諧的舞蹈,也引起國內外熱烈討論,至今已吸引上千萬人點閱觀賞。
-
上海
一笑值千金! 「脫口秀」是門好生意
九月底十月初。魔都落英繽紛。「票子有嗎?票子有嗎?」「我花八百從黃牛手裡買的,聽說票價兩百多的已經炒到一兩千了。」演出館外年輕人絡繹不絕,互相探詢。這一幕發生在號稱時尚生活銷金窟的新天地。這裡沒有名家大牌,也沒有名團名劇;有的僅僅只是一場場簡簡單單的脫口秀而已!
-
香港
疫後現場與線上同演成風 舞台版線上重演權益惹議
香港的現場表演陸續重啟,除了原本安排線上播放版本的演出,也有現場製作呈現,另有大型團隊探索舞台和線上演出雙線發展的可能性,如城市當代舞蹈團與香港話劇團。但將之前舊作的錄影搬到線上播出,其相應產生的版權問題也隨之浮現,包括原本表演者、使用音樂的授權範圍等。
-
音樂
極簡舞台承載情感 以歌劇提煉藝術箴言
曾於二○一五年在指揮家呂紹嘉邀請下,為台灣樂迷帶來歌劇《費黛里奧》的德國導演荷穆齊,將與呂紹嘉再度合作,於十二月在台中搬演浦契尼的歌劇經典《波希米亞人》,擅長用現代眼光詮釋傳統藝術的他,將以極簡的舞台設計承載情感的能量,並捨棄中場休息,讓歌劇的來龍去脈一氣呵成,讓這一百多年前的經典作品,寫下更多元、更新穎、更深刻的註腳。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X藝術X妖怪 冒險搜查線
妖怪在哪裡? 妖怪長怎樣? 台灣有妖怪嗎? 妖怪從何而來? 妖怪會對我們做什麼嗎? 這些問題,突顯的是身而為人的矛盾與衝突既對「未知」敬而遠之、心生恐懼,卻又會有想要親眼看見的好奇心,以及被激發冒險犯難的精神。於是,我們決定派出PAR妖怪搜查員帕帕,帶著大家前往時間夾縫、城市邊緣、鄉野田間、密林角落等地方找尋妖怪。 帕帕到來,讓你見到妖怪不怕怕! GO!妖怪搜查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第一站,帕帕要帶大家到日本去,而且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日本。 「等等,為什麼是日本?我們不是在找台灣的妖怪嗎?」其實,過去的台灣是沒有「妖怪」這個概念,帕帕先在民間傳說、風土習俗裡找,找到的是「鬼」、「魔神仔」這些(他們算是妖怪嗎?帕帕不知道)。所以,我們尋覓起妖怪前來的足跡,決定到「妖怪大國」日本一趟,而且是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個「妖怪學」剛剛興起的年代,找「妖怪博士」問個清楚。 走吧!我們穿越時空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妖怪學」 東瀛溯源
現在談起日本妖怪的多姿多彩,彷彿妖怪「自古以來」早已存在日本甚久,然而「妖怪」成為一門學問,其實只是距今不過約一百五十年前的事。研究妖怪而能成為「妖怪博士」,就不能不提井上円了,他是是日本第一位的「妖怪博士」,也是公認的妖怪學開山祖師、「妖怪學」一詞的發明者。他曾親身至各地「迷信」的虎穴,努力採集資料、區辨各種妖怪的正偽,透過對舊迷信做深入的區別與系統的闡述以利破解改革,引領世人進入「新時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跡探源
不管宅不宅 人人心中都有難忘的「妖怪」
前輩辛勤蒐集、建構出豐富的「妖怪學」,也成為日後日本動漫文化中妖怪主題的豐富養分。除了大家熟知的「妖怪博士」漫畫家水木茂,大師級的手塚治虫、高橋留美子還有吉卜力的《龍貓》、《神隱少女》、《魔法公主》族繁不及備載的妖怪眾就在你我心中。隨著日本次文化的輸出,也啟發了台灣的妖怪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