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食安事件聆聽「死亡」的聲音
《蝕物鏈》 以聽覺打造的「電影」
繼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Oli 邊境》後,導演陳彥斌再次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推出無人演出《蝕物鏈》探討食安議題。「聲音有更強大的召喚場景的能力。」陳彥斌說:「在聲音的想像力中,還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聲音去召喚情感,這是《蝕物鏈》的開始。」從現實、魔幻寫實到超現實,陳彥斌從中討論聽覺,要讓聽者主觀介入事件的現場,如同一場「用聽覺打造的電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聲音藝術家紀柏豪推薦
經由網路實現的音樂合作案例
在疫情衝擊下,「網路」在日常生活的比重大幅增加,人們主動或被動地與網路及其衍伸物共存。如果人們需要仰賴網際網路的連通性來實現創意溝通,我們能怎樣運用數位科技來串接被物理距離所限制的個體,使互動得以穿越冰冷螢幕,在人與人、人與科技物之間,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本文列舉了五項網路應用的音樂合作案例,希望能經由這些看似有趣、直覺,仿若遊戲的互動體驗,能讓人一窺網際網路於展演應用上的創意賦權與協同可能。
-
舞蹈
誰的身體被凝視?誰在凝視?
「陳武康」作為一個跳舞的人,他的「身體背景」可顯示的文化體驗,與「背後空間」所瀰散著內屬性的精神世界,隨著身體的消失而形成空白化。「主體性/的」身體在表演時被形塑,是無法通過實際的感情而獲得的,因為感情包含著不同意味的曖昧性,卻只有在行為進行之中,才能直接反射出行為通過行動產生相連的姿態體系,不僅能讓眼晴看到,更能被耳朵聽到表演者的全身各個部位在說話。
-
戲劇
理解通往完成間的距離
當周瑞祥極用力地去強調「魔術已死」,代表的是我們已處於「魔術已死」的年代?(所以他要極力呼喊!)還是,我們也不曾經歷、感受到「魔術活躍」的時刻?(因此他要強加我們「已死,所以曾活」的想像?)更進一步地,如何回溯(作為魔術前身的)魔法/巫術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同時,這又能否因參與「新人類計劃」獲取證成?
-
戲劇
奔向自由的路徑
劇中的種種景象和人物,多是簡化過後的形象,一方面使充滿斷裂的劇情中仍有可以捕捉的殘像,另一方面,像是以模仿人類社會中的種種刻板概念的方式,來重建一個徒有外在表面、沒有深度人性的對照世界。因此,編劇破碎且跳躍的書寫策略,不僅是探索童趣、返璞歸真的路徑,而且本身就是一個對抗文明、奔向自由的手段。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系統衝撞系統,而後大爆炸
皮歇.克朗淳的重新製造,在既有傳統文化的符號裡,重新爭取到話語權後,不慍不火地將所要反抗、述說的內容爆發出來,作為對王權絕對正確性的反抗,讓舞蹈作品本身除了藝術層面的突破,更與泰國當今政治局勢產生對話關係。為什麼需要在此刻拆解泰國傳統舞蹈作品?在此也有了清晰的回答。這也是少見在藝術與現實兩種層面上,同時與當代現狀有深刻嵌合與呼應關係的作品。
-
ARTalks
一場靜默且奮力的道別:「中壢地埤聚場」
在面對每一個看起來無法抵擋的開發案時,我們每一次直接的面對,都是讓自己成為更具經驗,思略更成熟的「行動者」。當代文化行動的問題往往不缺行動者的熱情與文化創意,而在於行動者與行動者之間的連結,不管是外圍的所謂「專業者」、「關注者」,或者是所謂的在地的人,我們都處在一個自我質變的契機:變成「行動者」。從這裡來說,我們是在失敗的城市發展經驗中,汲取更多的養分,累積下一次面對不當開發案的公民力量,我們必須學會「團結」。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重磅挑戰!! 編劇 vs. IP
IP,作為近年熱門關鍵字之一,看來是個新興或流行名詞,其實早在不同產業行之有年,並隨著全球經濟知識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表現而逐漸讓原本無形的創意、原創概念成為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相較之下,劇場引進此概念是相對晚近的並與劇場常見的各式改編有所差異。 說這麼多,「IP到底是什麼?」真有人搞清楚嗎? 於是,我們先通過六個問答題去梳理IP的基本定義,再一次網羅三部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解憂雜貨店》與《不讀書俱樂部》,端看創作者如何跨媒介、跨文化、跨文類進行改編,於理論與實作間找到IP存在的位置。從IP案例及其建立的產業鏈,開發可使用的IP,也都積極培育、創造IP;於是,身在劇場的編劇、創作者們又如何面對滿地都IP後,可以再挑戰劇場IP時代?重磅IP來襲,創作者與觀眾如何接下呢?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關於IP的六個不可不知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一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二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改編」老字號新嘗試 「私閱讀」解構再重組
創立超過卅年的果陀劇場,以大量跨文化、跨媒介改編立足台灣劇場,歷年為數較多的是歐美改編與原創作品,而以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解憂雜貨店》是其中的少數,卻也是營運長葉向華「心儀已久的對象」,在因緣際會下成局,一拍即合。而擔綱編劇的涂谷苹也是推理小說迷,試圖通過「先解構再重組」的過程,於小說的「私閱讀」後建構出劇場該有的戲劇行動,以在不特意設定特定時空下,跨越文化、地域的限制去感動觀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選擇改編台灣原創IP 論壇形式邀觀眾一起反思
除了原創作品,故事工廠已有《一夜新娘》、《小兒子》與《偽婚男女》等IP改編經驗,執行長林佳鋒認為和不同領域的搭接,代表故事工廠這個品牌是被認可的,而藝術總監也身兼編導的黃致凱也指出,劇團主要選擇台灣的原創IP改編,這回選擇改編《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和文本的當代性有關。由於原作的議題特性,黃致凱將以論壇形式呈現,讓觀眾投票決定劇情發展與結局,期待藉此在觀眾心中撐出反思的空間。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影集音樂劇網路變身 輕薄短小隨身觀賞 Vocal Asia X《不讀書俱樂部》
以推廣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為主的Vocal Asia,也搭上IP改編列車、跟隨串流影音熱潮,將音樂劇團隊C Musical的成名之作《不讀書俱樂部》音樂劇系列改編為網路影集。考量網劇觀賞以輕薄短小為主,原劇也將改編為十二集,每集以「短網劇」的型態,讓觀眾利用零碎的時間,無負擔地欣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音樂、戲劇、竹編工藝展 向藝術結合觀光邁進
今年二月才上任苗北藝文中心藝術總監的林佳瑩,是國內資深的藝術行政人才,在她的策畫下,雖然仍在疫情威脅中,將於十月登場的「2020苗北藝術節」大膽邀來多位大咖藝術家共襄盛舉,內容包含了音樂、戲劇與傳統工藝等。林佳瑩期待藉由苗栗兼具山海景致的多樣性文化,吸引旅客前來,順道參與藝術節的活動,讓藝術結合觀光,帶動人潮,讓苗栗成為魅力動人的藝術觀光重鎮。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有無「出脫」,青春說了算
今年「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的「青少年扮戲計畫」,由影響.新劇場與參與學員共同呈現了作品《出脫》。台語「出脫」的意思是指出息、出頭或成就。對青少年來說,長大後有沒有「出脫」,是對自己的期許,是家人的期待,更多是來自社會上的認同。演出以學員的生命經驗或田野調查資料,利用劇場美學轉化成每段演出的主題,最後孩子們以現實狀態說出「青春宣言」,劇場在此時成為他們心靈的歸屬,來自社會的歧視、壓迫與不被理解,通通被拋諸腦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薩爾茲堡藝術節 疫情壓力下的百年慶
薩爾茲堡藝術節今年喜迎百年大慶,卻遇到武漢肺炎攪局,主事者苦撐待變,最壞打算是至少要演出開幕傳統製作《每個人》。還好奧地利境內疫情趨緩,藝術節如期開演,這次重頭戲是漢德克委創新作《阿達梅茲》世界首演。阿達梅茲是一位捷克青年,於二○○三年三月六日清晨由布拉格國家博物館一陽台自焚,並躍下至博物館前廣場,送醫不治。漢德克在劇中拼貼前述事件發生的時地、各式媒體報導和相關研究說法,夾以說者自身心境,以「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立場,傳達給讀者/觀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關鍵時期重現經典之必要?
現任國立珂嶺劇院總監的全才劇場創作者穆阿瓦德,特地在暑假推出其經典舊作《海濱》,曾四度執導本劇的他,這回找來十四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演員,想要透過這群表演者初生之犢的活力,帶領大家走出災難後的哀慟,重新體驗人生百態與生命價值;但倉促的排練、血脈賁張的表演、一成不變的場面調度讓整體演出成果顯得差強人意。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台灣】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疫情趨緩後,國家兩廳院在推出下半場節目之際,共融服務與節目措施也不斷升級,集結認同共融理念的團隊如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唐美雲歌仔戲團、國光劇團等推出口述影像場次,與舞蹈空間舞團、NSO 國家交響樂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等團隊舉辦輕鬆自在場演出,且推出台灣首次售票輕鬆自在場;此外,並持續規劃情境字幕、觸覺及聾翻譯手語導覽、托育、演前導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多元、平等、包容與具有歸屬感的共融劇場。 今年八月到十月將推出五場輕鬆自在場演出,包括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神秘失控人聲樂團《人聲FUN輕鬆》、玩弦四度《古典born 爵士》、由管風琴音樂家陳韵芬所策劃的《一鍵鍾琴貝多芬》,及NSO 首席們所帶來的《現在您懂國家音樂廳了!》。 今年兩廳院也大幅增加口述影像場次,有雲門舞集《定光》、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及國光劇團《閻羅夢天地一秀才》。此外,兩廳院兩位駐館藝術家周東彥、樊宗錡分別以作品《虛擬親密》及《十二碗菜歌》,挑戰頗具難度的節目情境字幕。情境字幕是為有特殊情況或者需要的觀眾而準備,例如觀眾在聽力上有障礙,或者需要無音條件下觀賞節目,此時字幕中可使用一些解釋性的語言來描述節目內容。讓有需求的觀眾透過字幕更理解舞台上的情節,身歷其境。 兩廳院導覽活動今年也大幅升級,嘗試運用模型輔助,加深視障朋友對兩廳院空間的理解;手語導覽則在下半年規劃聾翻譯手語導覽場次,由聾人翻譯與聽人手語翻譯合作,呈現更視覺化、生動。 此外,演前導聆的AI 語音辨識系統「雅婷逐字稿」也同步優化升級2.0 版本,提高準確度及台語、英語等其他語言辨識能力;受到家庭觀眾喜愛的托育服務也將在每一場兩廳院主辦的戲劇院與音樂廳節目進行,解決愛好藝文的父母的最大痛點。 第332期更正啟事 p.27,〈莊東杰 接掌樂團與音樂廳 自許打造時代之聲〉一文第二段應為:「莊東杰於二○一五年獲大賽首獎、而得與北歐諸
-
藝@CD
三道「光」 疫情暗黑期的心靈希望
肺炎疫情讓世界停頓、未來茫然,在一片暗黑中,期盼著光明的你,或可透過這裡推薦的三張專輯來感受不同的「光」。喬治亞小提琴家莉莎.巴蒂雅許薇利的《城市之光》訴說著十一座與她最密切的城市,帶你聆聽十一首代表經典,是暖色調的光;法國鋼琴家里歐皮《光之樹》充滿新世紀風,是冷靜沉潛的藍光;克羅諾斯絃樂四重奏演奏、泰瑞.萊利作曲的《太陽光輪》則是貨真價實來自宇宙的扛鼎之作,音樂與太空真實聲音的交織,讓人更能體悟人類在宇宙中渺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