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曉劇場《毛皮瑪麗》 男扮女裝扣問社會道德準則
今年適逢寺山修司逝世卅五周年,曉劇場取得《毛皮瑪麗》正式授權並翻譯演出,本週將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登場。
-
海納百川的文化大業 巴黎秋季藝術節的發展與演變
每年九月至十二月在巴黎綻放的藝術盛會,莫過於「巴黎秋季藝術節」!自一九七二年創辦以來,這個匯集了戲劇、舞蹈、視覺藝術、音樂、電影等不同領域創作的藝術節,挖掘出許多深具潛力的新銳創作者與叱咤世界劇壇的大師,可說是法國極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今年秋季藝術節邀請了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與國家兩廳院共製、由王嘉明編導的《Re:親愛的人生》前往,將於十一月底演出,與此同時,讓我們也認識這個重要藝術節的前世今生,一探其高瞻視野與重要地位。
-
余彥芳獨舞作品《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I》 探索自我生命歷程
藝術家余彥芳以黑眼睛駐團藝術家身分開啟更多未被定義的表演方式,結合舞蹈、戲劇、影像、音樂、燈光、舞台設計,帶來全新的獨舞作品《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III》,十一月廿二至廿四日於新北市板橋區驫舞劇場演出。
-
故事工廠《他們等待的那位果陀》 男男情慾舞台上真實呈現
故事工廠《他們等待的那位果陀》為第廿屆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首獎,編劇丁啟文致敬經典劇目《等待果陀》,採其對話形式套入現代思維,劇中以男同志Alan與阿喜間的嘲諷對話,講述潛藏在城市邊緣,藉由交友軟體匯聚的慾望暗流
-
台灣莎妹劇團+丹麥屋舍劇院跨國製作《人民之王》 瘋狂政治馬戲
葉利尼克針貶時事的劇作《人民之王》,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與丹麥屋舍劇院共同製作,導演Baboo與丹麥導演莉芙.海爾姆合力執導,於十一月廿日起在哥本哈根的屋舍劇院連演三週,這將是《人民之王》首度在非德語區演出。
-
亞洲首屆Camping Asia跨文化世代領域藝術營 百場活動開拓藝術想像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共同策畫,在台北舉辦亞洲第一屆Camping Asia,透過營隊形式,打破機構、藝術家、學院之間的疆界,實踐人才培育、國際交流、跨領域對話的核心理念。
-
蕭邦大賽大滿貫得主布雷查茲本週訪台演出
被公認為當今蕭邦作品最佳詮釋者的鋼琴家布雷查茲受邀訪台,十一月廿一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一場獨奏會,帶來的曲目包括莫札特輪旋曲及鋼琴奏鳴曲K.310、蕭邦四首馬祖卡舞曲及波蘭舞曲《英雄》等,精采可期。
-
帕佛.賈維與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來台演出
英國《留聲機》雜誌讚譽為全球頂尖樂團之首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本週再度登台,十一月十四至十五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十一月十六日將移師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
-
明華園戲劇總團《大河彈劍》 少年英雄點亮舞台
明華園戲劇總團以廿年磨一劍的精神,以知遇、權謀及人心掙扎的衝突交織出創團九十周年壓軸代表作品《大河彈劍》,帶出隋唐英雄的升沉聚散、悲歡離合,本週末將於國家戲劇院首演。
-
共享創作中的風景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2019 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
國家兩廳院從二〇一四年開始了藝術基地計畫,拉近與青年藝術家之間的關係,陪伴他們創作及給予各種資源需求的支持。今年首次舉辦開放工作室,讓藝術家作品的「現在進行式」首度展現在民眾眼前。
-
朱宗慶打擊樂團2019擊樂劇場《泥巴》 打擊樂X陶瓷工藝一再打破、重煉
朱宗慶打擊樂團今年歲末推出壓軸鉅獻──擊樂劇場《泥巴》,以「陶瓷」結合「台灣在地風土」為跨界創新之本,與打擊樂共構出蘊含真摯情懷的新篇章,追求將「好」做到「最好」的極致境界。
-
阿芙蒂耶娃攜蕭邦《英雄》 並首次獻上《展覽會之畫》來台會樂迷
被《BBC雜誌》譽為「真正的蕭邦」,國際矚目且備受推崇的俄羅斯籍鋼琴家阿芙蒂耶娃,邀請台灣民眾一起進入台北國家音樂廳,跟隨她一同漫步神遊蕭邦與穆索斯基兩位大師的音樂世界與曠世名作。
-
國際級卡司與台灣好手齊聚「衛武營馬戲平台」 好玩、好看、好刺激的冒險之旅
邁入第四屆的「衛武營馬戲平台」,十一月十八日至廿四日,以「好奇、探險、體驗、生活」為策畫主題,讓民眾不僅可「看」馬戲,還可以身體力行、全民「玩」馬戲。
-
我們正處在具有挑戰性的時代 林懷民 ╳ 阿喀郎.汗
上週甫結束台中、台北兩城巡演的《陌生人》XENOS,是當代舞壇的傳奇編舞家阿喀郎.汗帶來的獨舞之作,作品講述一戰時的印度傭兵,被迫在異地為殖民母國打仗,戰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又不被認同,成為了異鄉人的心理狀態。 本作囊括了英國舞壇的重要大獎,同時也是阿喀郎告別獨舞舞台的最後作品。在台北場演出前夕,國家兩廳院「2019舞蹈秋天」特邀同樣作出了告別宣言的林懷民同台對談,訴說對彼此作品的想法與對世界局勢的觀察。
-
河洛歌子戲團新作《順天1786》 獻給離世老團長劉鐘元
成立多年的知名歌仔戲劇團「河洛歌子戲團」,將於本週末在台北大稻埕戲苑進行最新製作《順天1786》,特別邀請歌仔戲資深藝師陳美雲演出,飾演林爽文之父。他與陳禹安昔日為師生關係,此次首度同台合作飾演父子,意義重大。
-
紙風車《白蛇傳─許仙家的秘密》 以創意打開孩子的藝術視野
紙風車劇團改編傳統民間神話,帶觀眾一同參與白娘子與許仙的浪漫愛情故事、與法海的糾葛鬥爭,在許多精采大鬥法後,最終也讓孩子體會到該心中有愛,互相體諒,才能化解紛爭。
-
世紀當代舞團《噤聲.近身》 姚淑芬與舞者以身獻祭
世紀當代舞團廿周年之際,編舞家姚淑芬受鳳甲美術館邀請策展,重返美術館場域,以《噤聲.近身》回返編舞家的自我質問,再探舞蹈創作者追尋的「美的當下性」及空間藝術靜態性質中的本質差異。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你呷飽未?」
「大腸麵線、臭豆腐、碗稞甜不辣;筒仔米糕、蚵仔煎米粉湯、藥燉排骨蜜酥雞排;珍珠奶茶、木瓜牛奶、小籠湯包、東山鴨頭、魯肉飯、牛肉麵 肉粽肉圓、四神湯」咦?這些是台灣味嗎?沒錯,這正是董事長樂團的《眾神護台灣》專輯中的一首歌〈台灣味〉,不知道和你的台灣味是否相同?也許台灣味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不盡相同,菜色不同、曲調也各異,但正如我們這次專題「消逝中的台灣味」前言所述,若是以「台灣味」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當我們在碰觸到它的時候,會自然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而其所交集的,正是這塊土地上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的共同底蘊。 「你呷飽未?」可謂是我們公認最有台灣味的問候了,無論是在街頭巷尾、清晨或深夜,這句話都不時地在我們耳邊響起,從這個在稀鬆平常、人與人之間親切的問候就可以看出,「吃」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意義,而「辦桌」,更可以說是在是台灣人早年生活中很重要的「常民儀式」,舉凡婚喪喜慶都離不開它。這次兩廳院「藝術出走」的《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就是以「辦桌」為創作基底,並且抓住台灣人愛「吃」的心理,他以人稱「阿燦師」的國寶級辦桌師傅林明燦的成長故事作為發想,在舞台上辦桌兼扮戲。 「上個世代的父親很威嚴,不太會對孩子噓寒問暖。」這是樊宗錡寫劇本時訪問了阿燦師與幾十位阿伯,所領悟到的傳統父子間的普遍群相。「父子互動冷淡,親子之間有一段很大的情感距離,很多兒子直到爸爸過世了,都不知道爸爸在想什麼。」在這齣戲裡他想要料理的,正是這許多家庭都無解的跨世代難題。而出身「總舖世家」的阿燦師,也將遵照「八慶一喪」禮俗,親手烹調一道又一道的辦桌大菜,隨著父子間的親情大戲端上台。此外,兩廳院也請到不同世代的唱將楊烈與蔡昌憲,聯手演繹這對不擅表達關愛、又無法忽視彼此的父子,可想而知,演出中除了兩位巨星精采的對手戲外,國台日語的流行金曲也一定不會少。 「辦桌就是兩個味,一個古早味,一個人情味。」編導樊宗錡如是說,而他也惋惜地這麼獨特的料理文化,正在漸漸消失中。其實,隨著歲月的腳步,許多以往我們身邊以往未曾留意的東西,的確不再復存。
-
平心而論
分分秒秒的步步為營
如果是舊製作演出,時間大致不會有差別,完全可以預計,也可以準確地說出上半場時間、中場休息、以及下半場的時間長度。但對於新製作可就真不容易了,例如原本預計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可能到了最後變成三小時。這從劇院的角度來看,好像是增加了票券的價值,似乎是對觀眾有利,但往往有些觀眾可不會這樣想,於是「害我回家太晚」、「坐車不方便」,都會成為客訴的內容。
-
音樂飛行
音樂之外的多樣化學習
「精疲力竭」是現今音樂學生的普遍現象,「準備充分」的為數不少,然而許多懷著夢想但「準備並不充分」的孩子,在進入音樂教育體系學習後,更是「精疲力竭」;現今在上百個音樂學生中,可能只有少數幾個會有全職管絃樂團工作,能獲得專任教職的更是少數中的少數,其餘大多數都是在一個接著一個的兼任鐘點與演出「GIG經濟」中打轉,雖不至於真的跛腳,但的確在他們的藝術與人生之路上顛簸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