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探討不法的國家暴力
真實政治犯現身 在劇場進行《非常上訴》
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看似討論得沸沸揚揚,但仍有判刑定讞的政治犯因《國家安全法》而無法為自己發聲。狂想劇場透過紀錄劇場,邀請楊碧川、陳欽生兩位政治犯參與演出,將劇場打造成法庭,觀眾化為陪審團,一同進行一場《非常上訴》。
-
音樂 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
當客家遇上爵士 台北東區撞出新火花
資深作曲家溫隆信,除了在古典樂界創作豐碩、備受尊崇,也是爵士樂的熱愛者。從早年就跨足流行、爵士創作的他,今年將自己出身的客家背景與爵士樂融合,策劃了第一屆的「東區秋季國際爵士音樂節」,國內外樂手以客家元素演唱、譜寫新作品,一連串沙龍音樂會、大師講座與大型音樂會,都將在台北東區各角落蓬勃發聲!
-
音樂 NSO「不朽.命運」
凡斯卡領軍 演繹兩首交響經典
NSO的「名家系列」在十一月下旬邀來芬蘭指揮家歐斯莫.凡斯卡,領軍演出「不朽。命運」音樂會,曲目就是貝多芬最為人所知的經典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以及同樣來自北歐的丹麥作曲家尼爾森之第四號交響曲《不朽》。前者以前四個音開創了音樂難以用筆墨形容的浪漫時代,後者則在一戰背景下以「活著」為創作核心,在重重混亂、衝突之後,宣告音樂與人類靈魂的不朽。
-
音樂 演繹俄國不同世代的鋼琴三重奏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 高手較勁的精采
曾數度訪台演出並舉辦研習營與大師班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將再度造訪並帶來精采曲目,讓台灣樂迷一享室內樂演奏的精緻與默契。參與演出的音樂家除了有近年備受矚目的台灣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還有多位美國樂壇菁英,這次將帶來蕭斯塔可維奇、阿倫斯基與柴科夫斯基的鋼琴三重奏,反映俄國音樂世代交替,可說是難得一見的高手較勁。
-
音樂 漂泊的詩人鋼琴家
阿方納西耶夫 黑白鍵上訴鄉愁
出身俄國的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早年逃離蘇聯投奔自由,雖從此在西方開展音樂事業,但人生也注定了無止盡的漂泊。這次受邀訪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類似離鄉經歷的貝多芬與蕭邦作品,本身也是詩人、文學家的阿方納西耶夫,將透過琴音,以詩意訴說濃濃鄉愁。
-
焦點專題 Focus
消逝中的台灣味
「台灣味」是什麼?作為一個名詞,它其實很抽象與朦朧,讓我們難以準確掌握定義與內容;但,我們往往會在碰觸到它的時候,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暖因為「台灣味」並非固定的物件、動作行為或技藝,更夾雜了我們賴以為生的記憶與情感,形成一種文化。於是,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生命裡的台灣味,散發著不同氣味、附著了相異溫度。 當城市環境改變、當科技產業發展、當商業行為轉型當這些曾經存在於我們周遭的「台灣味」,隨著時間漸漸消失。所以,我們開始在泛黃的記憶裡翻找,到底還剩下什麼?或者,是我們曾擁有過什麼? 將自十一月二日啟程的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製作《十二碗菜歌》,以傳統唸歌為名的劇碼結合了辦桌與戲劇,要讓各地的觀眾從中體會那些令人懷念、卻漸漸從現代生活中消失的「台灣味」。現在,不妨就讓我們翻開下一頁,跟著藝術出走的腳步,先從紙上開始回想那些令人魂縈夢牽的「台灣味」
-
焦點專題 Focus 總鋪師林明燦 劇場導演樊宗錡
做夥鬧熱來辦桌 搬演古早味與人情味
「辦桌」曾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回憶,在沒有什麼機會吃好料的年代,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的辦桌宴席,是大人小孩最期盼的打牙祭時機,但時至今日,生活型態改變,辦桌也漸漸式微,那些記憶中的好味道,那些濃濃的人情味,那些總鋪師用心現煮、費心調理的佳餚,要如何讓新世代品味知悉?且讓國寶級的總鋪師阿燦師林明燦與《十二碗菜歌》導演樊宗錡,分享他們的辦桌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金鐘歌王楊烈 新生代歌手蔡昌憲
熱情互動草根味 秀場就是台灣人的生活場
說起「秀場」,大家馬上想起的就是「豬哥亮」、「藍寶石」等往年歌廳秀的知名人物與重要表演場地,曾在民國八十年代前盛極一時的秀場,可說是許多觀眾的重要記憶,葷素不忌的生猛語言、歌唱演劇大鍋炒的豐富演出,讓觀眾在苦悶壓抑的生活中,藉此鬆開身心、暢笑開懷。且聽曾是秀場老將的金鐘歌王楊烈,與出身選秀節目、現在歌曲、影視、主持三棲的蔡昌憲,熱絡地分享他們的秀場回憶
-
焦點專題 Focus 「人間國寶」楊秀卿
唸歌 與時俱進的變與不變
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說唱藝術,大家對「唸歌」的印象,多是一至兩位彈著月琴與大廣弦的演出者,且彈且唱且說且演,娓娓道來各種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在國寶級大師楊秀卿的用心傳承下,唸歌藝術也與各種當代媒介嫁接,翻轉出令人驚喜的面貌。且聽楊秀卿彈起月琴,說一說她如何讓「唸歌」繼續走下去
-
焦點專題 Focus 那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從戲曲到工藝 曾經的炫麗與燦爛
時代的變遷,社會型態的改變,讓不少早年盛行的活動愈趨少見,而與之相隨的傳統技藝也隨之式微,如傳統戲曲中的九甲戲,宗教祭儀中的傀儡戲,祭典喪儀裡的紙紮,舞獅表演的紙獅頭,內台戲的手繪布景,還有手繪的電影看板等。它們都曾有過興盛燦爛的風華,而今,卻成為人們懷舊的視覺風景
-
戲劇
嬉笑怒罵中的家庭悲劇
《盛宴》不僅關乎劇作家個人生命,也是對家庭倫理的深沉思索。向來言簡意賅的劇作家,不可能會寫出如《長夜漫漫路迢迢》那樣叨叨絮絮的長篇作品,嬉笑怒罵的創作意識,也讓他避免陷入悲情自憐的陷阱,但《盛宴》的文本仍有如《長夜漫漫路迢迢》的深沉悲劇感:父母子女愛恨交織、糾結難理的關係,在人性、倫常、自由的慾望、情感的羈絆之間拉扯,無可化解的沉重和痛苦,幕落之後,仍如幽魂般流連不去。
-
戲劇
喚醒歷史的聲音
台上以白熾的燈光、充滿迴音的音場,接連充斥著槍聲、齒輪聲、腳步聲等各種聲響,混合一體,建立起審訊現場的詭譎氣氛,同時彷彿直觀地讓觀眾從聽覺的路徑,進入了受審當下渾沌且迷離的狀態。此戲不藉由打造寫實情境來讓觀眾旁觀,看似抽離,但事實上是更直接地浸入觀眾感官,不僅讓這場白色夢魘侵入人心,如此不斷迴盪的共感更進一步地讓聲音成了串合各零散故事、記憶碎片的主線。
-
戲曲
從布袋戲萌芽的當代精神
儘管作品後半翻出的主題別具新意,但在前段未能埋足伏筆,製造孟麗君對自我認同的不同思索。因此就結果看來,全劇內在精神大致斷成兩截:前半仍是那個講述女性身不由己的陳舊故事,後半才逐漸浮現自我認同的全新議題。若能進一步改善此現象,劇本確實有以相同素材,提煉出截然不同內在精神、與由當代浮現之核心問題的空間。
-
戲曲
僅有喧囂的一場雨
我以為,《西北雨傳說》是以「歌仔戲」(悟遠劇坊、蘭陽戲劇團)為主體的創作;但,戲曲表演近乎是被吞噬的。這可能是表演者並無法充分展現功法,也源於導演的編排裡,讓歌仔戲多半成為動作、聲音與畫面的一部分當戲曲演員被夾在舞者間,焦點往往會被舞者的動靜所拉走;同樣地,以量取勝、相對多元的肢體呈現,乍看填充畫面,實則喧賓奪主。
-
戲曲
傳承表演精華 亦須思考當代詮釋
我們是否能讓更多人看見不同「路子」的歌仔戲特色,並在時代思維不斷的更迭中,為這些戲找到存在的理由,而非僅只是「技術的留存」?畢竟,這些戲既要搬上舞台,在技巧傳承外,再花時間打磨情節、重新刻畫人物,或許會讓這一次的「看家戲」更別具意義,不是嗎?
-
ARTalks
持攝影機的即興室內舞
顯然,超越《委託製作》的主雇關係,陳以軒感興趣的,也是這部作品呼之欲出的潛台詞:更多是關於他們這一代年輕藝術家如何在創作與接案、發想與生存之際,能夠集體地聯合起來,扶持、相挺,於總是無法臻於理想卻逐步崩壞的大環境中,試圖強力突圍並前進。 這即是為何這一場集體的即興表演是無法預演與彩排的,它彷如生命與創作,永遠發展且變化著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一
一個舞評人的初生與成長
許多年前開始寫舞評時,我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若干年後有人讀到我的文字時可以想像與體會那支舞作的大致樣貌與核心質地,這與舞蹈作品只存在於演出的當下,而且許多舞團的舞作生命只有短短一個週末有關。這樣的想法到今天仍沒有太大改變,只是對於自己作為一個觀賞者的位置與視角有了愈來愈多的覺知。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TT不和諧開講「歷史的返視,評論的在場」導文系列之二
評論的當代性與評論的歷史性
《表演藝術》雜誌關於田啓元作品的評論或介紹、田啓元參與的座談記錄、本人提筆為文者,統計至少有十三期,以一份涵蓋音樂、舞蹈、戲曲、戲劇的「藝術生活」雜誌來說,如此「關照」一個不在國家戲劇院和實驗劇場演出的非主流劇場創作者,已屬熱情。不過媒體及大眾,甚至當時評論人、戲劇學者,卻未必真正理解田啓元的前衛劇場美學。於是這個謎團就留給了廿年後的我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電子音樂與當代文化 聲波中的激盪共振
自今年四月至八月在巴黎愛樂廳音樂博物館舉行的「電音」特展,以電子音樂為出發點,展陳與電子音樂一路共振發展而來的各種文化產物與現象,透過探索電子音樂的想像力、創新、神話,及與視覺藝術的對應,展示了電子音樂在當代文化中的重要歷史。整體展覽提供真實的聲音體驗和感官參與感,加上強大的視覺和空間效果,狂歡派對的氣氛召喚觀眾身上的青春身體記憶。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數位監獄中,被監控的性別、慾望與表演
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邀請知名藝術家鄭淑麗參展,她重新爬梳了台灣館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作為監獄的歷史,創作了全新藝術作品《3x3x6》。作品結合錄像、舞蹈虛擬化身和有著多重介面的沉浸式裝置,把台灣館裝置成拘禁空間,並透過十位因性別及性傾向而遭囚禁的歷史和當代案例,探詢不同時代法治系統如何建構及合理化關於性與性別的「正常」方式,以此提醒觀眾重新思考當代監視科技與社會身分認同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