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6:藝術創作陪伴,作品製作期拉長
乘著共製經濟的網 活化創作與製作生態
今年的表演藝術舞台,有著「豐收」的氛圍,因為幾個令人矚目的製作,都歷經了二至六年的製作期,因為場館或機構的長期奧援與陪伴,讓作品得以醞釀發展,終至冒芽生長,甚至成熟茁壯。這股支持的精神與視野,鬆動了過去公部門補助與藝術家之間的僵固關係,也透過場館機構多向連結與共製關係,編織出一張培育藝術家的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7:重演、巡演節目大增,延續製作壽命?
增加場次分攤成本 打響口碑也面對票房難題
因應北中南場館增加、各地藝術節蓬勃展開,許多團隊在創作之初就會考量日後重演或巡演行程,以往巡演多是大團專利,現在許多中小型製作也多了許多全台走透透的機會。巡演重演雖然有可分攤製作成本、增加作品曝光度的好處,但巡演人事費成本往往被邀請單位低估,讓團隊看見大餅卻吃不到,而且走出舒適圈,也需面對票房行銷壓力,這些都是團隊必須評估的因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8: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不只「面向」青少年 更要並肩共學、用戲說話
今年國家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特別以「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為題,推出以青少年為核心的作品,同時舉辦工作坊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也讓人關注到青少年這個少被關注的族群。而已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嘉義阮劇團的草草戲劇節、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與影響.新劇場的「少年扮戲計畫」,都在這一年看到相當的積累與成績,讓人感到不管是「為青少年演出」或「由青少年演出」,都值得劇場工作者繼續努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獎助計畫更多元 評鑑與陪伴並行
接手原文化部辦理的「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國藝會除了從去年起先展開專案評鑑,再邀請專家學者探討補助機制,歷經一年研擬,將原「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修訂為「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新辦法打破「分級」概念,免除團隊受級別限制、框住對營運的想像,也設計了六種計畫類型,提供團隊更多的選擇。作為中介組織,國藝會自許是一個服務平台,抱持同理心,站在團隊立場,為其解決可能遭遇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10:各種體驗參與,各場館延伸推廣活動多元化
賣力突破同溫層 想方設法拓展新觀眾
隨著北中南各地場館的陸續開張,各場館的藝術推廣活動也如火如荼地推展開來,讓藝術殿堂不再神秘的各種Open House、線上線下與實境互動的劇院手遊、體驗空間奇妙的各種活動這些,標誌著這是北中南各大場館戮力拓展舒適圈、突破同溫層的一年。各場館力圖開發新的受眾,以設計多元的體驗活動,試圖讓從未接觸表演藝術的觀眾從無感到有感,由未知引發好奇,無痛地進入藝術世界,進而知曉「有一種生活叫表演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布拉瑞揚 自廢武功返原鄉 讓舞力自土地與生活中迸發
在中生代舞蹈家中,布拉瑞揚的返鄉創作發展動向,始終是關注焦點。這位編舞家在如何在回應傳統與當代的思考中,重視的似乎更是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團體動力、社會情境、能量改變、意識提升,這些取決於創作者在原鄉的第一手經驗,與夥伴們長時間的參與認同累積,與其說是布拉瑞揚,或許我們更可以期待「布拉瑞揚舞團」往後的精采表現!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
特別企畫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8
林勤超 指揮長才備受肯定 歐陸樂壇站穩腳步
繼呂紹嘉、簡文彬後,林勤超成為台灣指揮家在德國歌劇院中擔任重要職位者。近年來多次受邀回國與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合作,備受讚賞,為新生代指揮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灣的交響樂團紛紛向外探詢指揮長才之際,PAR雜誌給予百分百的推薦!
-
回想與回響 Echo
隱而辯:朝聞道,夕死可矣?
如果鍾喬的劇場作品往往具有想像革命的意涵,《范天寒》則是在後革命氛圍,一方面調度差事慣常戲劇元素(歷史事件與人物、反抗意涵、大合唱等),一方面衡量創作者自身、演員群與主事團體、戲劇主題之間距離,進行更向演員開放的排練方法,以含納先於排除的創作意識回應差事及舞台上涉及的這些歷史、這些表演的人,從而再結構。
-
戲劇
古典悲劇的延續
《葉瑪》以肢體取代語言,以能量取代情緒,以展現取代敘事,直觀地呈現出劇中的張力,也表露出劇中多種如生命與死亡、秩序與失序、神聖與褻瀆、規訓與自由等二元對立概念,一方面提煉出了此劇純粹的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可惜的是,整體下來不免因過度象徵而少了細微的人性糾葛,著實作淺了原著該有的層次和厚度。
-
舞蹈
美化了的戰爭死亡場景
雖然這支作品中的舞蹈動作有著後現代舞的極簡風格,但卻與後現代舞蹈追求理性的抽象非敘述性不同,反而是透過精煉的動作語彙,搭配豐富的劇場元素,創造強烈的情緒張力,表現出古典現代舞對感性美的重視,而這樣對完美的追求,也隱約讓人感覺到一絲不安,這個不安或許來自創作者神聖化、抑或「昇華」了戰爭成為劇場藝術元素的美學態度。
-
ARTalks
我們都是食譜的繼承人
這故事是為了和誰產生連結呢?是背著過去來到異鄉的移居者?是尋根者?還是一無所知的聽故事的人們?於是,我終究想到了那鍋散戲後人人有份的牛趴敷湯,想到了說不出泰緬滇的山啊河啊,卻能輕易喚起印象中泰緬滇料理酸辣滋味的大多數台灣人。在族譜的世界,以一翻兩瞪眼的血脈傳承;在食譜的世界,被我們消化的一切,讓我們也跟著成了記憶的繼承人。
-
新銳藝評 Review
物質作為情欲之表徵
物質雖便於人憑寄情感,但也同時是最脆弱的存在象徵。繡襦化身的李亞仙,是李亞仙對於鄭元和的情感延伸,也是鄭元和對於李亞仙的理想想像,因此繡襦的變化,毋寧是李亞仙與鄭元和在五十年之間彼此思念的共同產物。而此物件的脆弱在於,「繡襦本是無情物,喜樂幸與亞仙同」,但當今生結束、人與物同時消亡之後,「來生再無有什麼鄭元和與李亞仙了」,因此物質憑寄的情感是既真且幻的存在,建構出人存在的無限悲哀。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中西樂團獻「美」聲
燈光暗下,故事說起。儘管指揮在空中揮灑,音符仍無法被眼睛捕捉。但隨著耳際的樂聲起伏,仍能「看」見眼前一幕幕生動的畫面。演奏家窮盡機鋒的拋接、對峙或唱和,就像舞台上的一場遊戲,讓作曲家的思維飛翔──想像上千人比鄰而坐,在同一個空間度過同一段時光,那人生再也無法複製的經歷,才是表演藝術可貴的地方。 二○一八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NSO與TCO不約而同赴美巡演。前者接續去年打響的名聲,在西岸再度展現實力、創下佳績。後者前往東岸,作為首次台灣的職業樂團登上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為此,本刊特地帶您同遊雙團規劃精采節目、與獨奏家對談,並且近身窺探背後奧秘。當樂團用台灣的音樂獻「美」時,閉上眼睛,您也能在東西兩岸,聽見東西兩方的聲音。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音符流轉中 林望傑、呂紹嘉相見歡
國家交響樂團再度展開美國巡演,首站來到加州的聖地牙哥,在大團抵達前,音樂總監呂紹嘉率領幾位樂團首席,在聖地牙哥臺灣中心以室內樂方式,為當地觀眾介紹這次的演出,現場出現了令人驚喜的嘉賓NSO前任音樂總監林望傑。兩位前後任的音樂總監在異地相見歡,開心暢談樂團今昔,共同為NSO的成長與成就驕傲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用熟悉的語言 呈現台灣多元特色的縝密思考
繼二○一六年首度赴美巡演、得到當地肯定後,國家交響樂團(NSO)今年十月再度前往美國西岸展開四場巡演,向世界介紹自己。音樂總監呂紹嘉試圖打破競爭的思維,不朝演得「像」什麼,而是用經典曲目展現樂團高度的音樂素養,並且在這基礎上,再帶出屬於自己的一家之言。因此曲目的設計有樂團拿手的德奧經典、有首度在國外展現的法國曲目,有來自國外及台灣的兩位當紅的獨奏家為節目增添亮彩,更有彰顯自我文化的本土創作帶來話題。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把餘韻帶回台灣 NSO的美式歲末樂聲
今年適逢伯恩斯坦百歲冥誕,才剛從美巡載譽歸國的NSO,將在這歲末年初,以美國為名舉辦「美國春秋」及「搖擺美國」兩場音樂會,在呂紹嘉帶領下,邀請小提琴家林昭亮、鋼琴家嚴俊傑,及剛獲得第十屆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牌的小提琴家林品任,演出以上美國傳奇作曲家的作品。在那一片自由奔放、跳脫隔閡的樂風中,讓熱情的音符陪您度過寒冬、也陪您一起倒數計時、迎接全新一年的到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分享比賽經驗的大師班
曾宇謙 與年少的自己相遇
小提琴家曾宇謙在三年前獲得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小提琴大賽後,已經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這次擔綱NSO美巡的壓軸場,他也在演出前應邀至舊金山音樂學院及「北加州華人音樂教師協會」舉行兩場大師班,並以「如何為參加國際音樂比賽做準備」為題,與年輕學子們分享經驗。不像成名大師的「明星式教學」,曾宇謙如鄰家大哥哥般帶著羞澀進行指導,誠懇分享他準備比賽的種種。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登上卡內基 讓世界看到台灣
今年十一月初,將滿四十歲的臺北市立國樂團達成了台灣樂團的重要紀錄踏上美國卡內基音樂廳演出!可說是意義非凡。而為了讓美國樂迷認識台灣、也認識台灣的國樂,此行樂團規畫節目以「台灣音畫」為題,團長鄭立彬表示:「我們希望藉由這次的演出,不僅讓北市國登上重要的國際舞台,也分享台灣的文化藝術成就給當地樂迷及朋友們。」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宛如劇場的城市 到代表城市的劇場
應國家兩廳院之邀,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的文森.波迪耶,於十月中來台分享他多年經營藝術文化機構的經驗與策略。無論是藝術節規劃或劇院營運,波迪耶認為都應該放手一搏、勇於嘗試。他協助藝術家完成夢想,也挖掘深具潛力的創作者。而劇院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突顯出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前衛感,及多向發展的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