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北市國與全民大劇團共同打造全新歷史古裝中文音樂劇《賽貂蟬》
繼《情人哏裡出西施》國樂LIVE版後,臺北市立國樂團再度與全民大劇團聯手合作,推出第二齣歷史古裝中文音樂劇《賽貂蟬》,這也是北市國第卅一屆臺北市傳統藝術季中唯一一場國樂與戲劇的大型跨界合作。
-
草草戲劇節十周年《拾圓》 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
2018草草戲劇節將於本週末登場,主題《拾圓》除了呼應十年有成,也是回應草草戲劇節的初衷: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草草戲劇節現已發展為嘉義地區春天最熱鬧、最有活力的藝術節。
-
春季公演打頭陣 國光劇團傳統經典、新編戲、跨界製作、微劇場輪番登場
國光劇團今年獻演連檔好戲,包括傳統經典的春夏秋冬四季公演,第一波首先獻演「春季公演」,三月十六至十八日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演出三場。
-
舞蹈空間與伊凡‧沛瑞茲共同淬煉擴大版BECOMING 滲入台灣味
舞蹈空間舞團與西班牙裔編舞家伊凡‧沛瑞茲攜手合作BECOMING,本週於實驗劇場演出台灣擴大版,從三名舞者增加為十二名,並滲入「台灣味」,讓大家看到台灣環境與人群的動能。
-
現代舞一點都不難 八位台灣編舞家教你如何近距離接觸舞蹈
深耕推廣現代舞多年的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攜手台灣八位編舞家與華山1914文創園區合作,推出「相遇舞蹈節」,為期十四天,邀請觀眾一同體驗各具風格的舞蹈作品。
-
《唐吉軻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四月重返國家戲劇院演出
紙風車劇團今年四月將帶著百萬名孩子的笑容及近七萬名贊助者的心意與能量重返國家戲劇院演出《唐吉軻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讓所有觀眾身歷其境,為之驚豔。
-
女高音迪.妮絲「從莫札特到百老匯」 毫無保留展現最初的愛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十周年,特別邀請紅遍歐美的女高音丹妮艾拉.迪.妮絲與被華盛頓郵報盛讚「黃金般優美音色」的琉森節慶絃樂團連袂登台演出。
-
朱宗慶打擊樂團詼諧幽默的擊樂「告白」熱鬧開演
朱宗慶打擊樂團今年以「告白」為題,一次推出不同內容的兩套節目,「遇見五位作曲家的真實告白」特邀樂界五位中生代作曲家以「告白」為題委託創作;北中南三地則有集結打擊樂「非典型」曲目的另一種「告白」音樂會,邀請樂迷好友傾聽打擊樂的告白之聲。
-
河床劇團《當我踏上月球》 擁抱魔法奇蹟 踏上未知境地
如何離開地球表面,升騰空中?河床劇團全新製作《當我踏上月球》將帶領觀眾探索對奇蹟的渴求,勇敢踏出第一步,走在月亮之上。
-
睽違廿一年 碧娜‧鮑許《康乃馨》重現台灣舞台
一九九七年,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第一次訪台演出《康乃馨》,今年舞團第七次造訪台灣,將重現廿一年前感動無數人心的作品。
-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從二○一七年一百零一件被提名並同意參選作品中,合議選出十六組入圍作品,競逐「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及不分類的「年度大獎」三大獎項。
-
融和南北管 拾念劇集創造《蓬萊》仙境聲響
編導李易修與作曲家許淑慧兩人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超神話二部曲《蓬萊》承續以日本動漫音樂創作精神,將《無敵鐵金剛》旋律改編進曲子中,帶給觀眾獨一無二的「蓬萊」傳說。
-
蘇文琪《從無止境回首》 從身體最初狀態持續發展壯大
編舞家蘇文琪「彩虹三部曲」第二部曲創作《從無止境回首》,從基礎實驗Cloud Chamber的感官體驗裡延伸各種想像,探索宇宙、時間的起點,人在浩瀚的時空裡將如何自處並回歸自我。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閱讀碧娜,重新想像她的舞蹈現場
碧娜.鮑許持續對著舞者、對著我們提問,用她的排練清單、用她的經典舞作,這些疑問最終構成了作品、化成了無數令人驚豔、讚嘆,備受震撼又真切迷人的畫面,也讓觀舞者思考更多的問題,激發了無限的想像與可能。在本期雜誌中我們試圖重新閱讀碧娜,在她的編與舞之間,抽絲剝繭,從舞台的自然與奇觀、數不盡的男女關係和兩性糾葛,及其巧妙運用的曲目樂音等三種視角,看它們如何為作品建構出獨特且不凡的魅力。 用空心磚砌成的高牆、縫隙間淌流出的火山熔岩、鋪滿舞台的泥炭紅土,或是位於舞台上的深池、小型游泳池,當中甚至還有一隻河馬碧娜的舞台,包含了許多自然的成分,更是人工打造的奇觀,各式各樣的土石、令舞者痛苦受傷的水,還有,台灣觀眾曾有幸在廿年前見證了、那滿台的康乃馨。 本月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受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再次登台,我們也邀請了曾經目睹《康乃馨》一作,並受其影響深遠、印象深刻的三位創作者作家成英姝、建築師阮慶岳與香港劇場編導鄧樹榮,分享當年欣賞《康乃馨》後所感受的衝擊,或是分享屬於《康乃馨》的華麗與哀傷。而我們也邀請到插畫家朱疋,以碧娜.鮑許的舞作發想,為此專題獨家繪製多幅畫作,重新再現她的舞蹈現場。碧娜的舞蹈,激發了無限創作者的靈感,且讓我們在看罷《康乃馨》後,再隨著插畫家的筆,一同跳進舞的想像。 人稱劇場金童的法國導演托馬.喬利,四月也將帶著全長約四小時的莎士比亞名作《理查三世》來訪,如果您曾納悶,為什麼好像時常看見這個劇本在台灣、在世界各地上演呢?本刊也特別蒐羅了各國導演的近期《理查三世》作品:包括英國導演魯伯特.古爾德、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更訪問了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曉鷹與這次來台的導演托馬.喬利,談談這位莎翁筆下近年來復排次數眾多的劇碼,在他們心目中,又有什麼讓人又愛又恨的邪惡魅力?讓我們隨著導演的視角切入,看看這位英國歷史中,從地底下到舞台上,被人各自解讀的君王。
-
平心而論
各有收穫的「雞婆」
如果在大學上課時碰到器材有問題的狀況,來自她學校的學生多半是第一個發現老師「求救」的哨兵,也常是第一個衝出來幫忙的救援。她的學生在團體演出中,也是很可靠的「核心」,他們懂得「眼觀四方」,對不意出現的「閃失」能立即補救、補位;遇上需要協助的後台活兒,他們也不會做壁上觀,總讓人感受到在「一條船」上的溫暖。這種以身教養成的「雞婆」,讓她成就了更有「人味」的藝術家。
-
音樂飛行
沒有批評空間,就不會有真理存在
沒有期望,就不會有驚喜;沒有開放平台,就不會有展現新意的擂台;沒有批評爭論的空間,就不會有真理的存在;沒有自由戀愛,就不會有真愛,更不會有令人欣喜的愛情結晶;以少數人的品味作為國家藝術政策與演出節目安排基準,更是不會讓這塊土地找到它深層的聲音。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愛人,抑或被愛?
文化是集體對「我」的認同,藝術是「我」作為個體的提升,歷史烙印著多少由個人抹煞自我價值而產生的悲劇和教訓,所以,在沉重地提出反思的同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可貴,難得在於,即便看似只有花前月下,兒女私情,沒有生靈塗炭,逼害殺戮,但我仍能在有意或無意地擦肩而過時感受到,自由和自我的掙扎與搏鬥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花在欲迎還拒欲拒還迎的時間,加上後悔的時間,比相聚的還要多。
-
演出製作事二三
魔鬼藏在細節裡,而細節是要被管理的!
從一開始創建清單時,拉起觀察天線,揣摩摸索,提出疑問,也從犯錯中學習以及反省,檢查表成為劇場學習過程的累積。但也因為每一次的製作條件都不同,所以清單永遠從頭開始,也因為有了這個清單,經驗紮實地落實累積。而非事過境遷,故事一則。
-
紐約
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 接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藝術總監
以主辦紐約最重要藝術節「下一波藝術節」而知名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上月宣布將由百老匯製作人大衛.白登接任下一屆的藝術總監。白登最廣為人知的製作成就就是花了近廿年把音樂劇《搖滾芭比》帶上百老匯,另外他也有豐富的各類藝術節策展經驗,而要帶領「下一波藝術節」這個曾將眾多大師介紹給新大陸的藝術節,他未來的地位動見觀瞻,將面臨的新挑戰也不容小覷。
-
倫敦
楊維克劇院藝術總監連恩卸任 非裔劇場人奎厄瑪接手
擔任了楊維克劇院十八年藝術總監的大衛.連恩,於今年二月正式卸下職務,交給目前擔任美國巴爾地摩中心劇院藝術總監的夸梅.奎厄瑪。連恩任期中將楊維克打造成充滿新意與想像力,同時又富含年輕創造力的場域,而身為移民後裔的奎厄瑪,背景多元且才能與經驗豐富,被認為將為劇院帶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