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二) Focus
2017新點子劇展 全能真相改造王 劇場「後真相」
真相,能愈辯愈明? 在這資訊爆炸、內容農場充斥的世界裡, 謊言,或是說,完全無關乎真偽的胡言亂語, 只要愈多人相信你,就能成真。 在真相之後、演出之前, 新點子劇展三位編導演, 試著以各種方式與前人們對話、 用自己的武器和原著對決。 不光是翻譯、移植、改編, 而是用多次的嘗試與實踐, 或用偷渡的,或用心得回應, 從現存的架構裡,說出他所感知的真相, 他想挑戰的真理,他所依據的真實。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召喚劇場! 肢解「後真相」
「後真相」(Post-truth)是二○一六年的關鍵詞,在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興盛的當下,讓假新聞氾濫成災,即便是標榜自由民主開放多元的英美兩國也成為重災區。劇場作為真相的試煉場域,叛逆者、革命者的出產地,在「後真相」時代如何因應?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
混音莎士比亞 社群網站裡的玫瑰戰爭
歷史是怎麼寫成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王嘉明透過《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理查三世》,與即將為新點子劇展揭幕的《血與玫瑰樂隊》,兩度三番地深入探究這段歷史╱莎劇的構成,甚至演出全程開放拍照與上網,在社群媒體當道、假新聞很日常的當下,讓觀眾切身體驗「歷史真相」的曖昧難解。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高俊耀的《親密》
偷渡品特 留下曖昧、藏匿真相
高俊耀的《親密》並不以哈洛.品特的任何一齣戲為底改編,而是設法以品特的作品結構出發,編寫全新的劇本,「我會說是『偷渡』,這個概念很有趣,好像我把一個東西變成我的了。」如果真要說的話,《親密》與哈洛.品特的《往日時光》有些接近,品特劇本特有的曖昧性,也在此發揮,從嬉鬧到認真再轉為曖昧不明、從誠心獨白到恣意說謊最後創造過往,真相即使不清,卻也能從中發現試圖構建權力的野心,以及彼此勢力的潰散或消長。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李銘宸《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面對戈爾德思 劇場就在生活前方
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是一篇長達六十三頁、完全沒有句點的獨白,是一個男人用他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文字留住一個陌生人。這樣一個文字分量沉重的劇本,鮮少執導文本的導演李銘宸要如何處理?他與編劇鄭智源、表演者楊奇殷,用年輕劇場世代的與戈爾德思展開一場全新的對話。從戈爾德思劇中社會邊緣人的角度出發,李銘宸和鄭智源試圖探索一個熱愛劇場文化的人,如何迷失在這被文創侵蝕的現代生活之中。
-
演出評論 Review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
演出評論 Review
世界即舞台 人生即扮演
主角自我調侃,經典自我毀滅,這一笑,讓觀眾更加跳出情境,看似解除了這悲劇的悲劇性,然而,仔細一瞧,始終置於中央的妝台及兩側的衣架,早就點破了情境、解放了此戲,而戲謔舞台、笑看人生的視角,更是將全劇抬升到了一個更大的規定情境劇場。於是,隨著全戲落幕,舞台上的百般人生也就此落幕,世間所有束縛個體的規範和情感都消亡殆盡
-
演出評論 Review
結實有力 典雅大器
當晚的演出是筆者多年來在台灣聽過最精采的古樂器樂音樂會,結實、有力、不花俏,卻氣勢非凡、典雅大器,絃樂減少揉音的使用,不強調華麗的音色而追求紮實的聲音,使用演奏較為困難的自然號,呈現質樸的音色,雙簧管強而有勁的獨奏片段,在整場音樂會中顯得非常耀眼,加上訓練有素的聲部重奏,不到四十人編制的樂團,卻發出非常強大的能量,聲音迴盪於整座音樂廳。
-
新銳藝評 Review
風月染,染出現代國樂創作新意象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曲者對演奏技法的了解,如曾毓忠的《路轉忽見》,以古箏獨奏與電子音樂的互動而成之曲,透過電腦將古箏的音色、音量改變,探索樂音的更多可能;同時,也善用古箏的特殊定弦,創作的旋律須以具有難度的快速指序來演奏,對於彈奏此曲的演奏家也是相當大的挑戰與嘗試。
-
回想與回響 Echo
《潮》作為儀式劇場的死亡性
在《潮》中,對薩滿自然崇拜的表現可說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的編舞家一直讓她的舞者都保持著,薩滿那般靈魂脫離肉體的出神狀態。從表演的舞台通過出神狀態,進入到另一個超驗世界的精神地理,薩滿對有關死亡的知識,在《潮》讓我們看到許多幽靈、遊魂的非人之物,像神話史詩般的華麗境地卻是飄浮著死者的一個暗黑王國。
-
企畫特輯 Special
原音入樂的兩種想像
歐洲中心論在廿世紀下半葉逐漸解體,東方主義進而成為顯學,於是歐洲核心文化相對失去優越性,以在地民謠、節奏、樂器入樂在古典樂界司空見慣,在兩人的作品當中,顯見受到前人影響的印記。最終,王希文、李哲藝兩人不約而同,破除流行音樂與精緻音樂之間的界線,企圖讓兩者平行共融,而非將流行音樂手段視為次等,並拋開運用精緻音樂裝飾原音或提高原音走進殿堂的價值思維。
-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帶著「台灣」去歐洲
一百廿餘人, 跨越六、七個小時的時差, 飛行歐陸六趟、跨越歐亞兩次, 五個國家、六個音樂廳 他們無視時差與身體的疲累, 演出、打包、旅行、再演出 以《臺灣》交響曲作為介紹自己的名片, 再以經典作品展現實力。 面對西洋古典音樂發祥地,他們無所畏懼, 為了讓歐洲看到台灣, NSO帶著「台灣」,出發到歐洲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NSO的一封信
Dear NSO, 在翻過一個山巔之後,會是什麼? 當然是另一座更高的山峰! 彷彿才從美加巡演回來,現在,又要出門!廿來人的辦公室分成兩組,一半守著家,繼續每週演出的票房衝刺;另一半跟著出門,忙著打包樂器、整理各種「伴手禮」CD、專書,順便準備如何繼續幫你「寫履歷」、做紀錄片!一切都已經auto-pilot自動在軌道上運作。也正是在這出門的前夕,收到了《美國唱片指南》三/四月號雜誌傳來在美國加州及加拿大溫哥華巡演的兩篇樂評,這三頁小專輯的大標題:「臺灣愛樂(註)的北美首演」,副標小字「中國愛樂也在城裡!」兩個樂團當然各有所長,然而樂評家簡短兩個字的結論卻令人振奮:Advantage, Taiwan。(台灣,勝出!) 過去幾年團裡團外經常有人問我,「NSO的自籌款壓力這麼大,為什麼一定要出國巡演?」「在國內營運都已經負債了,怎麼還要籌措經費出國?」也有國外的媒體問我,「出國巡演的目的是什麼?」 是呀,為什麼? 為什麼二○○六年我剛上任時,堅持取消在國際性音樂雜誌買廣告,卻從此年年花錢邀國際媒體來台欣賞你的演出?為什麼次次堅持要參加亞太地區、歐洲地區的交響樂團聯盟與音樂經紀人年會?為什麼你可以從與其他亞洲樂團的(自費)「交流互訪」進展到讓歐亞音樂節、音樂廳場館、經紀人出資邀約演出?為什麼對「名字」那麼介意,介意到不斷地爭取「正名」從Philharmonia Taiwan到Taiwan Philharmonic!? 現在,讓我告訴你,為什麼?! 我跟你的十一個樂季裡,一起經歷了十次國際巡演,感受過卅個不同的音樂廳的音場。過去我們只看到歐美天團高貴的票價、昂貴的演出費,卻未曾深刻體驗其中可能的「各種風險」:體能、耐力、時差、天候可抗力與不可抗力的種種因素。這幾年咱們一起「冒險」巡演,配合在地主辦需求、場館的檔期、行程路線的不便性等,有的行程吃緊,有的倒吃甘蔗。我當然知道「演出者是沒有『時差的權利』」,逼著你在廿四小時內、在長途旅行後,立即面對六~十三小時時差,十~十五度的溫差,各場館舞台大小不同、寬窄深淺迥異、音響的殘響各有個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孕育音樂家的搖籃
布魯塞爾亨利.拉寶芙音樂廳
NSO二次歐巡的第一站,就是歐盟所在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演出地點在國際樂壇上可說非常具代表性,就是每四年一次的「伊利莎白女王音樂大賽」的賽場之一「寶薩藝術中心」中的「亨利.拉寶芙音樂廳」,曾經誕生過許多優秀的演奏家,包括這次隨NSO歐巡演出的小提琴家陳銳。此廳的聲響效果號稱是全球前幾名,此外還有兩大亮點不可錯過有著新藝術風格的管風琴,還有高雅氣派的皇室包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布魯塞爾
舉足輕重的「小城」 音樂藝術之都
布魯塞爾不但是比利時的首都,也是歐盟的總部所在,除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藝術之都,尤其是在音樂領域,除了聞名世界的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音樂大賽,還有在歐洲樂壇舉足輕重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與收藏豐富、頗具特色的樂器博物館。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見證波蘭的一頁歷史
華沙愛樂廳
首度造訪波蘭,NSO的演出地點居然就是知名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場地華沙愛樂廳!這個音樂盛事的殿堂,與兩位知名的波蘭音樂家關係匪淺,其一當然是「鋼琴詩人」蕭邦,另一位則是波蘭的「音樂外交家」帕德瑞夫斯基。原建於十九、廿世紀之交的華沙愛樂廳,在二戰中毀於戰火,到一九五五年才重建啟幕,新建築以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風格呈現,是波蘭目前唯一國家級的音樂廳。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珍愛鋼琴詩人 處處遇見蕭邦
說起波蘭,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人物可能就是蕭邦,這位愛國愛鄉的浪漫鋼琴詩人,生前無法返鄉的他,也堅持要在身後將心臟送回故鄉埋葬。到了華沙,總是想讓人探尋蕭邦的足跡,從埋葬他心臟的聖十字教堂、他曾經就讀的學校、豎立著他的巨大雕像的「瓦津基公園」、蕭邦博物館你會發現,這充滿藝術氣息的華沙,無處不是蕭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瑙河畔的音樂之窗
林茲布魯克納音樂廳
NSO到訪的第三站,是以「電子藝術節」聞名、作曲家布魯克納的家鄉林茲,演出地點即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布魯克納音樂廳。在市民請願募款下才建成的布魯克納音樂廳,以高水準音響設計聞名,而除了古典音樂演出外,該廳更主動參與推動林茲新媒體藝術潮流等事務,傳承奧地利古典音樂文化外,也順應著國際當代音樂趨勢脈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訪林茲
工業之城現在未來式 融合古今的藝術基地
有古典的氛圍,也有前衛的色彩,這就是林茲,一個融合古今的奇妙城市。如電子藝術中心、蘭多斯美術館呈現了新媒體與當代藝術的探索前線,而老建築如郵務中心、新主座教堂,也在藝術家的巧思中,呈現顛覆想像的新穎風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化立國的見證者
柏林音樂廳
柏林,是德國重要的音樂城市,也是藝術文化之都,在過往君王、政府的建設與推動下,藝術活動的蓬勃可說是歐陸的重要指標。NSO造訪歐陸的第四站,演出地點是有「世界五大最佳音響音樂廳之一」美名的「柏林音樂廳」,這座一八二一年建成,從劇院轉型為音樂廳的演出空間,回顧其歷史,可說是與柏林的文化史緊緊相繫,亦象徵著德意志文化歷程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