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音樂新訊
北市國「瘋.原祭」 兩岸「原味」來拚場
台灣原住民族在台灣雖然是少數人口,然而卻是南島文化的承載者,其歷史文化不僅豐沛多元,更可說是世界級寶貴的資產。尤其是歌舞音樂,純樸而優美,早已成為各地作曲家靈感的重要根源。 在今年台北市傳統藝術開幕音樂會中,臺北市立國樂團將以「瘋.原祭」為主題,演出台灣作曲家李哲藝親自走訪原住民族採集素材,以七個族群傳統歌謠為藍本所創作的同名作品。整整六十分鐘的大型合唱,邀請兩位原住民實力派歌手舞思愛、徐帆擔任領唱。此外,更委託作曲家王希文同樣以原住民素材譜曲,創作了《南島奇想》來呈現不同的國樂合奏風貌。旅居美國的知名琵琶演奏家楊惟,也受邀來台共襄盛舉,演奏協奏曲《西雙版納的晚霞》來展現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的三個生活場景。一場以原住民為主的盛會,將展現兩岸原住民族的多樣風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梅尼可夫鋼琴獨奏會
俄國鋼琴家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少年早慧,十二歲即與樂團合作演出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同時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成為俄國鋼琴學派傳奇教師瑙莫夫(Lev Naumov)年紀最輕的學生。即使在學生時期就已經是數個國際大賽的得主,其氣韻生動的演奏實力又深獲鋼琴巨擘李希特(Sviatoslov Richter)的賞識與提拔,梅尼可夫卻並未以「天才」或「炫技」之姿展開他的音樂生涯,相反的,畢業後他繼續追隨薇莎拉茲(Elisso Virssaladze)、史戴爾(Andreas Staier)與許納貝爾(Karl-Ulrich Schnabel)學習。面對音樂始終虛懷若谷的態度,讓他的彈奏風格同時具備了細緻清晰的觸鍵與恢宏大度的格局,在充滿靈氣的感性中亦能創造出有血有肉的個性美。 再次訪台的梅尼可夫,這次準備的蕭斯塔可維奇《廿四首前奏與賦格》正是他的錄音中獲獎無數的桂冠之作,英國《BBC音樂雜誌》於二○一一年將其列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五十張CD」之一。此外,以「幻想」為主軸的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與布拉姆斯《幻想曲》,更是他一向擅長的浪漫時期經典曲目。梅尼可夫會賦予這些作品什麼樣的生命呢?現場演出永遠令人期待
-
音樂新訊
日本長笛小天王上野星矢 華麗多元的幽雅笛音
橫跨古典、現代、流行樂界的長笛小天王上野星矢,生於一九八九年,九歲起學習長笛,十二歲開始接受長笛專業訓練,二○○四年起便以十五歲的新生代長笛家之姿,開始固定於東京與大阪兩地演出。期間,他不斷在多項音樂大獎掄元,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在二○○八年獲得了第八屆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首獎。 隨後他與法國大巴黎區管絃樂團合作演出,曾以獨奏家身分與東京交響樂團、捷克愛樂八重奏團與新日本愛樂共同合作。在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院就學後,他旅居此地,並經常在法國、日本及歐亞各地演出。優異的表現,使他獲頒日本松方廳音樂特別獎和東京都杉並區文化成就獎。此次再度來台,除了帶來梅湘《黑鳥》、巴爾托克《匈牙利農民組曲》及坂本龍一的《東風》等經典作品,還特地選了久石讓的幾首宮崎駿動畫如《神隱少女》、《天空之城》等主題組曲,風格華麗優雅,多元又創新。
-
優人神鼓新作《墨具五色》 結合潑彩科技投影展繽紛新風格
優人神鼓新作《墨具五色》舉行試裝台演出,磅礡震撼的鼓聲搭配變幻萬千的潑彩投影,團員在舞台上快速移動展現新的肢體風格,呈現出優人神鼓歷年來最科技也最色彩繽紛的作品。
-
台北新劇團青年匯演 挑戰《宏碧緣》和《穆桂英》
台北新劇團從二○一二年起,每年春天的「青年匯演」皆由青年演員獨當一面,今年將有別以往以折子匯演的方式,推出兩檔大戲《宏碧緣》和《穆桂英》,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
果陀劇場《愛呀,我的媽!》 再掀台灣音樂劇新高峰
睽違五年,果陀劇場再度打造大型中文音樂劇《愛呀,我的媽!》,集結導演梁志民、作曲人鮑比達、編劇及作詞人陳樂融、演員曾國城、黃嘉千等人,將帶來一場震撼感官的極致饗宴。
-
盜火劇團與平田織佐合作演出《台北筆記》
盜火劇團首度與日本重量級導演平田織佐合作,改編其經典作品《東京筆記》成為台灣版的《台北筆記》,將於二月十五、十六日在亞洲最大國際表演藝術交易市場TPAM演出三場。
-
明華園創團八十八周年大作 《龍抬頭》上演王子復仇記
在明華園戲劇總團創團八十八周年之際,首席編導陳勝國挑戰個人原創作品,將經典舊作《王子復仇記》新編為《龍抬頭》,由鐵三角孫翠鳳、陳勝在與鄭雅升主演,重構皇子復仇大計。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師法自然
許多人認識無垢舞蹈劇場,甚至變成「鐵粉」,是因為《行者》這部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時間,記錄了編舞家林麗珍的創作與生活,並以台灣少見的舞蹈電影(Dance Film)手法拍攝,讓舞蹈作品跳脫劇場的黑盒子,將場景拉至山巔海濱的美麗秘境,舞者的動與靜,與大地山水融為一體。全長一百五十分鐘的紀錄片,鏡頭節奏一如無垢舞作風格 安靜、沉緩、純淨,卻張力飽滿。「大自然有一股力量,祂會帶著你走,看到舞者在青苔上跳舞,在那個瞬間,空間都凝固了,彷彿天地都動容了。」林麗珍在《行者》首映後的座談會上如是說。 林麗珍的創作心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師法自然。以廿年淬煉出的「天、地、人」三部曲而言:《醮》以民俗祭典為引,喚起對土地的深厚感情,恢宏如史;《花神祭》頌讚生命,天地大化、日月山川、花草蟲獸的遞嬗變遷,轉化進人身的微型宇宙,宛如自然史詩;《觀》是一則寓言,藉蒼鷹之眼映照神性、人性、魔性共存一心的掙扎,講述大地生靈的悠長記憶。貫穿歷來作品的「空緩」美學,「動如不動,不動如動」的肢體語彙,若要形容,就如同天上的雲,看起來不動,其實雲一直在動,靠的不僅是外在技巧的鍛鍊,更在乎養心的內在哲學。 祭典與儀式,是無垢舞作中重要的元素,對林麗珍而言,祭典對人、對生命來講都是很重要的,大至對天地的崇敬,小至對自我的思慮,雖然不是每天在做,卻時刻都存在。林麗珍強調:「祭典很沉靜,是一種對於周遭事物、天、地、人的尊重,就像是我很誠懇地請你幫忙,為了表達那個誠心,會從心裡細細地思考。」因此,無垢舞者每次登台前,都必須花上三小時準備,從梳頭、點妝、拍粉、抹身、穿衣,在靜默中放下自己,與呼吸和空間合而為一,這就是一種演出儀式。從內在意志的專注,向外發散能量,因而憾動人心。 睽違八年後的新作《潮》是《觀》的續篇,源頭來自一個遺憾 《觀》白鳥與鷹族之子Samo間未盡的際遇。林麗珍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白鳥和Samo還是在我的身體裡面,有時半夜我會醒過來,想到他們,我不能這麼殘忍地讓Samo與白鳥沒有回到他們的土地。」為了延續他們的故事,林麗珍重拾創作,從一個缺口踏上追尋圓滿的道路。或可說,藝術創作都來自於匱乏,來自於渴望述說,這也是自然法則。就像本刊作者在排練場的觀察:「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無垢美學中
-
專欄 Columns
就這麼回事
「雖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的人,是我們經常可以欣賞得到,又很願意羨慕並且學習的人,但那是一種什麼人?舉個例,舉不出來!也就是偶而會發生的一些人和事,當他們沒有天天發生的時候,犯不犯錯誤?老天會扣幾分還是加幾分?大概不是這樣計算的。是人,都得先想清楚了再決定怎麼活!那還真是很難活了,我到今天還經常是迷迷糊糊的。
-
專欄 Columns
一種無法確認的確實
當眾目睽睽注視著一位即興表演者,用他們不預設立場但充滿好奇的眼光詢問著「你想要做什麼?」時,表演者到底以什麼心態與內容餵養著觀眾的胃口,是會使結果產生莫大的差別的。所以說一位即興表演者在每一個剎那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去累積呈現給觀眾的訊息,是一個不容輕忽的舉動。
-
專欄 Columns
現實的幻想曲
當我們一出生,就會開始使用邏輯來理解我們的世界。嚎啕大哭讓我有奶喝,逗弄會讓我笑,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雖然我們學習的速度很快,但仍需要很多年,才能區分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想的。事實上,作為一個孩子,我們被鼓勵要生活在一個有幻想的世界裡,因為這樣比活在現實有趣。
-
專欄 Columns
合
創作當然想突破僵化的合理,引領觀眾重新看到眼前的人事物,這很難,但更難的是重新的「合」也必須是放在另一個限制中,解開束縛並不會有自由,就像名廚並不發明食材,他透過烹調和組合,還是得擺入食器中,讓顧客重新認識食材的味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唱跳不若當年勇 他們如何找到舞台第二春?
平平都在表演舞台上,殘酷的是,聲樂家與舞蹈家的舞台生命受到相當限制,到了一定年齡,無法再如當年歌聲高亢或敏捷舞動,通常都得告別輝煌。但也不是沒有轉型成功的例子,如芭蕾舞星巴瑞辛尼可夫近年與名導羅伯.威爾森合作,演出風格化的劇場作品;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不能再飆高音就改唱男中音角色,亦受好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不平靜的謝幕 柏林兩大劇團總監向觀眾道別
跨入二○一七年,柏林劇壇迎來人事變動巨浪。說是巨浪並不為過,因為動的是兩大老牌劇院的藝術總監:柏林劇團的克勞斯.派曼與人民劇院的法蘭克.卡斯多夫,兩人即將卸任道別,但過程並不平順:派曼酸繼任者不夠叛逆,不是一流藝術家;而人民劇院的繼任者德爾孔,以藝術策展人身分空降令劇院工作人員質疑,而其言語又冒犯整個城市以上種種,讓這場人事風波,看來還有好戲可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性別平權里程碑紀念 劇場同溫經典作品
今年適逢英國性別平權歷史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一是六十年前《沃爾芬登報告》主張保護同志私人權利與性行為除罪化,二是五十年前英國政府通過性犯罪法案,將英格蘭及威爾斯年滿廿一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於是今年各地博物館等藝文組織紛紛在今年推出相關活動,探索及反思歷史上的同志與酷兒文化,皇家國家劇院也將推出廿世紀同志經典《美國天使》,意義深遠。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音樂劇地標 夏特雷劇院封館整修兩年半
創立於一八六二年,在總監夏普蘭手下成功轉型為巴黎音樂劇地標的夏特雷劇院,將自今年三月起展開封館維修,預計為期兩年半。這次工程主要為了翻修老舊的電力、空調系統及舞台機械設備等,使其符合最新的安全規範,同時也將改善櫃檯與內部空間動線。期間,原本已排定的演出計畫將移至其他場館,原總監夏普蘭也將轉任「樂之塞納」音樂廳總監。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 創新視角中與傳統相遇
去年歲末的最後一票好戲「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匯集了京、崑、梨園戲、河北梆子、川、楚、粵等七個劇種,共有十一場演出。泉州梨園劇團復排的《劉智遠》、《朱文》、《朱買臣》三齣南戲殘本,即便有語言上的隔閡,但也找到上海知音。而上崑的《傷逝》、《四聲猿.翠鄉夢》,老生王珮瑜製作、京崑合演的《春水渡》,從體裁主旨和舞台樣態來看,最能接近小劇場的意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主題呼應時代 「西九外劇場節」危機中上演
「天邊外劇場」主辦的「西九外劇場節2017」於一月初至二月中旬舉行,主題為「被消失後的城市」,徵選三組本地新進團隊並邀請來自澳門與台灣的兩個團隊參與。選在「西九」尚在動工時於「未來文化核心外圍」舉行一個「隨時會被消失的劇場節」,「去中心化」的意圖鮮明,試著讓劇場工作者和觀眾思考本土劇場發展的不同形態,挑戰實踐的多元方式和找尋城市「在地」議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與湯顯祖四度同行 點描繪出時間無常
二分之一Q劇場再推新作《流光似夢》,四探湯顯祖,這次著墨的不是被譽為「臨川四夢」的《紫釵記》,而是它的前身,湯顯祖未寫完的作品《紫簫記》。導演戴君芳透過劇中最後獨自面對人生寂寥的女性角色,以點描手法塑造人物,呈現原著想要闡述的「時間」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