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未
未,如果有口,一定也可以料理出各種很有風味的觀點,偏偏它無口,如果有口說得出來就不是未,那「未」會易怒和急躁嗎? 未,其實就是劇場的處境,那最美的狀態,是在風中搖啊搖,在滴滴答答雨聲中點頭的那一橫小枝枒。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藝術表演帶動發展 布魯克林窮區大翻身
在廿世紀前曾一度是全美第三大城市的布魯克林,在歸劃入大紐約市後,光采就被曼哈頓給蓋過,沒想到在進入廿一世紀後又再度蓬勃,而其過程走的也是紐約市地產由衰而盛的老路:因為住不起高級地段而來的藝術家,給當地帶來藝術的光環,引來追求時髦的人,重新開發起原來窮哈哈的地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侵犯同志隱私?行動劇場藝術? 柏林HAU劇場新作惹爭議
HAU劇場邀來荷蘭行動藝術家凡厚芬製作的新作《要玩嗎?愛在Grindr蔓延時》,因為利用線上交友軟體「釣」出男同志,並完全呈現對話內容,引爆侵犯隱私爭議,也掀起同志社群的憤怒,為此HAU劇場提早結束展演,並對外公開道歉。除了被迫出櫃的男同志受傷,原本HAU劇場的優質形象也大受傷害。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尋找新秀英才 BBC將辦舞蹈大賽
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宣布將在二○一五年開辦第一屆「BBC青年舞者大賽」,分芭蕾、現代舞、嘻哈和南亞舞蹈等項目,邀十六至廿歲間,並已在英國居住滿三年,且從未與舞團簽約成為專職舞者的好手來參賽。「BBC青年舞者大賽」尋找的是想望專業舞蹈生涯的年輕人,進入各類別決賽的舞者,將和年輕編舞家一同創作出獨舞作品。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劇團與陽光劇團演出 見證世界戲劇交流史
布萊希特與「柏林劇團」於首度在巴黎演出《勇氣媽媽》的六十年後,重回舊地再演此一經典;今年歡慶創團五十周年的陽光劇團,在莫努虛金帶領下演出《馬克白》。上述兩位劇場大師與兩大劇團在發展歷程中,都接受過東方戲劇藝術的啟發,也回過頭去影響東方戲劇的變革。這個秋季的巴黎劇場,見證了世界戲劇文化之間的對話歷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舞蹈家變身脫口秀藝人 金星《一笑值千金》熱翻上海灘
知名的變性舞蹈家金星,近年來在選秀節目中以犀利點評被封為「滅絕師太」,號稱罵誰誰紅,快人快語備受矚目。九月初更推出脫口秀演出《一笑值千金》,票房隨即售罄,還出現搶票、售假票、黃牛票等「盛況」。金星以男女通吃,犀利又諷刺的舞蹈劇場綜合演出,開啟了相聲、獨角戲以外的模式,熱潮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占中」運動更勝表演 藝文界發表支持聲明
香港「占中」運動沸沸揚揚迄今未歇,場內不時有學者開講,也有藝術家表演舞蹈和音樂、做人人都可以參與的雨傘摺紙、畫雨傘畫等,整個占領區內的行為,構成了一場馬拉松式的表演。而對於香港特區政府與警方的作為與反應,藝文人士也聯合刊登聲明,表示:「唯有在一個平等、自由而開放的社會,文化藝術才有可能長足發展。」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完美與頂尖的最高等級!
睽違七年,指揮大師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這將再度訪台,以解樂迷思渴之情。楊頌斯這位備受讚譽的指揮家,今年初宣布不再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絃樂團續約,卻將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長合約至二○一八年,可見後者於他而言是多麼契合的音樂夥伴。此次訪台也邀到鋼琴大師齊瑪曼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次的演出對樂迷而言,不啻是完美與頂尖的最高等級!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寓言承載沉重議題 輕盈啟動思維革命
透過身體力行的土地行腳,三缺一劇團成員走入台灣社會,親身體驗到令人哀傷、深思的現象,於是他們透過閱讀、討論、田野調查與排練,將所觀察到的人、事、物,轉化為寓言體裁,說給大家聽、演給大家看。即將演出的《土地計劃首部曲》包含魏雋展的《蚵仔夜行軍》與賀湘儀的《還魂記》,分別論及海岸污染與水源乾涸問題,除了將以歌隊形式演出,也將利用物件打造劇場的象徵與隱喻。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政治,說穿了就是人性
與之前常演女性細膩內心戲碼不同,國光劇團這次推出的《康熙與鰲拜》,透過兩個男人驚濤駭浪的權勢爭奪,鋪陳男人內在的深沉心機。編劇林建華大幅改寫原名為《康熙出政》的劇碼,從人性出發,大幅提升鰲拜的內心轉折,成為兩大主角鬥智、角力、對啃的戲,並由崑曲小生溫宇航與國光當家老生分別主演康熙、鰲拜,詮釋雙雄間的對峙張力。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帶頭的首席,也是背後的靠山
採訪完畢,攝影師想捕捉他們拉琴的樣子。有人提議莫札特小夜曲,其他兩位都同意。音樂一開始,悠揚的齊奏立刻飄揚在空氣中,但說完開場白,進到主旋律時,三人卻不約而同地跳伴奏的部分,讓大夥兒笑成一團。 薛志璋、姜智譯、李宜錦,三位小提琴家分屬高雄市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台前他們是樂團的首席,在台下卻是認識很久的好朋友。雖然一個外冷內熱,一個陽光型男,加上一個高EQ美女,無論個性外型都很不一樣,但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年輕就當上首席。即使三人面對這個頭銜都相當謙虛,但聊到工作卻是欲罷不能。在一個回答、又有另一個補充後,我終於可以了解,他們要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領軍、還要隨時救援,而他們的存在,就是教人安心。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影視編導
徐譽庭 練習過「失去」 才懂得「擁有」
曾六度提名,終於以《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金鐘獎編劇獎殊榮的徐譽庭,對於「擁有」與「失去」有深刻的體悟。卅歲那年首度執導屏風表演班製作《黑夜白賊》頗獲好評,卻在此關頭與恩師李國修失和離開劇團;一直想得獎同時上台向恩師致謝,卻槓龜多次這一切都是人生的練習,「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十二月編導搬演新作《聖誕快樂》,徐譽庭想讓大家知道:練習過失去,會懂擁有;練習過不快樂,會懂真正快樂;練習過不敢,會讓你變勇敢。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微塵.起舞──議題性舞蹈在台灣
看某些舞,落幕時的掌聲令人份外沉重, 比如《薪傳》,比如《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比如《我的鄉愁,我的歌》, 比如《家族合唱》, 比如即將上演的《微塵》。 在現實與舞台之間,擁有片刻的靜默,似乎更適合它。 不只林懷民,有不少的編舞家也以同樣心情,凝視我們身處之地。 藉著雲門的新作《白水》、《微塵》, 讓本刊與您一併回顧近年台灣議題性舞蹈的發展, 在掌聲響起之前,凝神諦聽生活的真實聲音。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用身體 逼視時代容顏
成立於一九七三年的雲門舞集,和台灣的政治經濟轉型的歷程並行迄今。從有限資源裡逐步開拓台灣現代舞的創作展演環境,雲門舞集著眼的不只是創作製作,亦思考著以一個表演藝術團隊所能產生的社會能量。而這樣對社會的關懷,自然也反映在創作上,即便是最為抽象純粹的作品,背後都隱含創作者對於身處時代的觀察與體悟。自創團起,雲門每一階段的創作特色,除了是編舞家林懷民對舞蹈美學的探索和其個人所思,台灣社會的變動和歷史轉捩點,更在在影響他決定舞作的方向與選材。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不能迴避的微塵人間
即將在十一月下旬推出新作《白水》、《微塵》,林懷民特地在帶團出國演出前,讓媒體一覽新作樣貌,並接受本刊專訪。《微塵》展現了雲門近年少見的隱抑憤怒,林懷民表示「它是憤怒的」,面對世間的種種問題,「所有事情加起來,到最後你不能迴避。」「積累了很多年,這個音樂,這樣的情感,到了這個時候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夜空之中 薄薄的明亮
我想著《白水》與《微塵》一則以白、一則黑,竟像是雲門近年作品中很重要的兩個軸線,前者接續著《聽河》、《稻禾》,而成為林懷民省思人文地理的作品;而相隔一些年,雲門就會有一齣為人之臉容肖像的作品,那會是《微塵》的表情嗎?橫渡的人群仍在,吶喊仍在,足下的塵間卻有著各自的悲慟、宿命的拮抗,以及,隱隱在前的曙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他們用舞力 激盪我們的思考
將社會性議題編織入舞,在台灣早有先例:從蕭渥廷主持的「蔡瑞月舞蹈節」每年推出與社會議題和脈動貼合的主題,到年輕一代的編舞家如布拉瑞揚.帕格勒法、蕭紫菡、賴翠霜、余彥芳等,積極回看台灣這方土地,深入研究相關議題,或在事件現場起舞,或選擇另類空間與各種觀眾接觸宣揚理念,以舞作介入社會是一條漫漫長路,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與支持。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以庸俗反對當下 讓笑聲減輕痛苦
今年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的秋季公演推出英國劇作家麥克.佛萊恩的喜鬧劇《大家安靜》,由資深劇場演員暨導演林如萍執導,導演陳培廣擔任戲劇顧問。《大家安靜》的劇情呈現一個劇團演出的前後台荒謬情節,緊密的節奏不僅考驗導演調度的功力,也考驗演員的體力與技術。雖然沒有特別想傳達的人生哲理或深刻的社會議題,但《大家安靜》卻是近年來作者導向的劇場風潮折返以演員為核心的一次劇場實踐。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劉鳳學交棒盧怡全 新古典舞團推新作
《客風.漂鳥之歌》 舞動逆風而行的客家精神
新古典舞團年度製作《客風.漂鳥之歌》由新生代編舞家盧怡全編導,世代交接意味濃厚。盧怡全從歷史、文化、哲學角度切入,卻抽離了敘事,而是要呈現「客家族群在不斷地遷徙的過程中,逆風而行的精神」。舞作結合傳統祭儀與現代舞,呈現客家生活型態,音樂上也與作曲人李和莆、客語「金曲歌手」謝宇威、黃珮舒合作,嘗試統合傳統與現代。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領域創作展演《誓.逝》
誓言或逝言? 辯證無常人生與永恆執念
由老畫家王攀元親身故事發展而來,編舞家姚淑芬與策展人吳牧青合作的「誓.逝」一展邀集國內外近十名創作者,以殊異媒材反覆辯證存在的當下,探討人生、愛情、環境變遷等,皆環繞著誓言的不可確定性與生命的無常。展出期間亦有舞者行動演出《誓.逝》,與身體表演者劉守曜每日「行走」,以身體展現相關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