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的紅樓想像
紅樓.台北.音景大觀園
如果要以《紅樓夢》創作,我會把整座現代的台北城,當成是一個大觀園。我會像劉姥姥般,帶著無比的好奇,先好好地、仔細地逛遍這個城市,然後從中發掘,我覺得最獨特的幾幅角落與風景,將這些地方,比擬、妝點成紅樓大觀園中的幾個不同的場景。沒有演員的扮演,場景中的主角是聲音,觀眾可以隨自己喜好的時間來,隨自己的步調駐足其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的紅樓想像
李紈的雙面人生 用夢境傳達真實的慾念想望
如果以《紅樓夢》中的李紈為創作題材,我會從她兩極的心理層面來著墨,利用她的夢境來傳達她退去禮俗教義層層外衣下,赤裸真切的潛意識世界與自我內心的表白。藉編織各式各樣片段不成形的夢境,放大她被壓抑的慾望與情緒,並利用音樂暫停或群舞正在舞動時突然靜止的手法,突顯她內心與外在衝突矛盾的窘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的紅樓想像
挑戰多種角色 演到欲罷不能
薛寶釵,一個冷靜理性、沉穩端莊的大家閨秀,與林黛玉相較之下顯得平凡。但是,現代女性要成為薛寶釵何等容易?女演員要讓薛寶釵的形象立體並讓人同情更是難上加難。她是一朵牡丹,「豔冠群芳,任是無情也動人」,這樣的氣度和圓融又怎是輕易能成就的呢?因為如此,薛寶釵的形象其實並不容易呈現,卻非常值得玩味,這也是我想挑戰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志高情重一金釵 人生自選不順命
賈探春在《紅樓夢》中是唯一能和黛玉、寶釵、湘雲匹敵的賈家少女。編劇王安祈放大了探春這個角色,考掘其在母女關係中的心理層面,探春既被推到前台,與之密切相連的趙姨娘也同時成為主角。在編劇筆下,探春已經突破閨秀面貌,她不能挽回自己的家族命運,也無法改寫所處的時代,可是編劇賦予她更高的主動性,遠走的結局,最後是她自己拍板定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京劇大觀園 兩代名伶知遇相惜
二○○三年,國光劇團推出由魏海敏主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讓她表演能量全面發揮,穩坐「京劇天后」的地位。「紅樓老作手」陳西汀的劇本,將人性寫得通透,「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的鳳辣子,在魏海敏的鮮活詮釋下,盡展潑辣狠毒。 相隔十年,王安祈為「京劇小天后」黃宇琳,再訪大觀園,新編《探春》,為她磊落清勁的舞台特質,量身打造。其中一場「抄檢大觀園」,將可見黃宇琳與特別跨刀飾演王熙鳳的魏海敏同台飆戲。《王熙鳳》與《探春》聯演,世代接棒的傳承意味頗為濃厚。 魏海敏與黃宇琳,一個是台灣最重要的戲曲名伶,一個是備受各界力捧的新生代旦角,兩個不同時空背景養成的京劇演員,不見《紅樓夢》裡明爭暗鬥的女人攻防,卻有前輩提攜後輩的惺惺相惜。 在藝術追求的道路上,他們有相同的體悟:唱老戲,是新編戲的基礎,演新編戲,則為老戲加入創造角色的意識,兩者相輔相成,而傳統,就是培養一個京劇演員最好的養分。 說台灣京劇名角後繼有人,或許還太早,但相信所有戲迷的內心,一定都期待著,這麼一天的到來。
-
即將上場 Preview 小提琴名家 笑容與琴音一樣迷人
凡格羅夫 訪台首度指揮兼演奏
小提琴界的曠世奇才凡格羅夫,十幾歲時就已擁有高超的演奏技巧,獲得的唱片大獎不計其數。他近年也嘗試指揮,這次帶領波蘭室內樂團亞洲巡迴,身兼指揮與演奏,演出曲目從古典的優雅至浪漫的技巧絢麗,是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演出。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命運德意志」中的法國風
鋼琴家薩洛 輕盈靈動詮釋拉威爾
已來台三次的鋼琴家薩洛,演出形式與曲目廣泛,音樂風格靈活且獨具一格。這次他與NSO將在指揮大師赫比希的指揮下,演奏擅長的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其靈動的氣質與亮麗、絢爛的音色,必將這首廿世紀初法國重要的鋼琴協奏曲發揮得淋漓盡致。
-
即將上場 Preview 北市交演出貝多芬唯一歌劇
《費黛里奧》 裸鑽般輝映自由與人權的珍貴
貝多芬的唯一歌劇《費黛里奧》,從交響曲的精神發展出前所未見的新音樂理想,將政治思潮與個人自由以悲劇與人道頌歌融成一體。北市交這次以音樂會形式搬上舞台,由曾道雄執導,日籍指揮大勝秀也指揮,國內歌手孔孝誠、林慈音擔綱男女主角。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外國音樂家眼中的台灣
「旅人樂記.台灣」 樂說所見所思
台灣國樂團客席指揮閻惠昌開啟國外作曲家來台采風計畫,邀請盧森堡、日本,及德國的作曲家到訪台灣,並依所見所聞創作樂曲。簡單的多媒體投影,呈現當時采風的過程;豐富的節目透過不同國際作曲家的觀察視角,用他們的音樂語言來表現台灣的人文民情。
-
即將上場 Preview 稻草人舞團「希勒微Silhouette.2014獨白剪影」
從文學發想 兩個女子書寫「恐懼」與「自由」
以「剪影」概念為命題,稻草人舞團的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左涵潔、蘇鈺婷各自從文學作品發想舞碼。左涵潔《女流》從法國女作家柯蕾特的《秀場後台》出發,以各種面向刻劃女人們的大膽嘗試與挑戰。蘇鈺婷《小心輕放》以胡晴舫《濫情者》及卡謬《異鄉人》為靈感,描述個體在制度下被迫成為道德規範裡的棋子的無助與無奈。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
投影結合舞蹈 讓人驚歎魔幻的《幻影王國》
美國碧洛伯樂斯舞團擅長以人體影戲結合各種議題,他們以開放的性格與各領域的傑出藝術家合作,積極跨域創作,並以流暢肢體讓觀者自由出入夢境般的奇幻王國。這次訪台帶來的《幻影王國》結合幕後投影與幕前舞蹈,讓夢境與真實空間交互進行,也不避諱讓觀者看見那些在幕後神乎其技的影像,是如何由這些敏捷得不可思議的舞者們所堆疊、創造出舞台的奇觀。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紅新文本劇作家馬克.瑞文希爾
《游泳池(沒水)》 變調的人生歡樂頌
這齣本無具體人物、語言交錯疊置的劇作,因四名演員各具互補特質而得以立體化,能更深掘人性矛盾或差異的精神狀態。《游泳池(沒水)》拆解功成名就的虛像,解剖殘酷暴力的多重面向,演員如同在黑洞般的競技場中載浮載沉,透過肉身搏鬥、語言辯證,褪去虛偽更深探人性幽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的專業是評論人
什麼是評論?評論人人可寫嗎?評論和觀後感有何不同?評論一個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功課?評論的主客觀性如何平衡?評論有方法嗎?評論寫給誰看,觀眾還是創作者?評論會因發表媒體的不同而變化嗎?評論的價值為何?評論是一項專業嗎?有沒有評論的評論? 在表演藝術的產業生態中,評論人大概是一般人最陌生的角色,但評論的重要性,卻是毋庸置疑。 近十年來,由於網路的崛起,評論的環境看似眾聲喧嘩,人人都可以發表評論,然而,愈是多元與分眾的評論取向,評論的專業價值,愈加值得建立與捍衛。 我們從評論的歷史展開,通過藝術評論與閱聽媒體的牽連發展,深入探索評論核心的變與不變。 同時,藉由國內評論環境的觀察,與國外藝評現況的相互對照,試圖建構出成熟健全的評論機制的想像與期待。 此外,我們也邀請戲劇、戲曲、舞蹈、音樂四個領域的評論人現身說法,看他們如何實踐評論這門專業。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評論藝術 也是評論的藝術
網路平台方便快速,人人都可以成為評論者,充滿學院式理論語言的文章敵不過大眾取向的欣賞習慣。這呈現出藝術評論的多元與分眾化,藝術評論不該被一群學院象牙塔裡的學者,以艱深的文句、以理論綁架或假象式的抬高自己的身分與地位。雖然一些沒有學術專業背景的文章介紹被詬病為主觀偏頗的評論,但是當多數大眾認同時,也反映了對藝術欣賞的時代品味改變。藝術評論不再只是對藝術的評論,評論本身也可能成為被評論的對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網路時代 評論舞台開闊更多樣!
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從報紙專欄首開先例,平面媒體沒落後,逐漸轉入網路平台各自發言,從個人感性抒發到培養專業理性批判,可謂眾聲喧嘩,各有立場。評論的累積、演後討論形成的文本,都是建構台灣表演藝術立論的知識檔案,如果我們不當評論的生產也是匆匆流逝觀後感而已,則更多好文的產生將足以協助我們觀視著台灣的創作力如何、為何,邁向未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寫評走上專業之路
為培育專業的藝評人才,國藝會首度啟動「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通過補助機制,鼓勵長期觀察、書寫,提升知識、評論實力的累積,培植有志於評論書寫的老將新秀,共同為表演藝術評論領域深化耕耘。不論劇評、舞評、樂評,乃至跨域評論,都能提升其自身涵養,擴充自我認識,在創作與觀賞者之間,扮演引介、論述、教育、傳播的知識功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劇評觀點
郭亮廷 評論者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
郭亮廷認為,除了理論的基礎訓練,評論人還需要累積文學涵養。評論不是發明理論,一篇評論可能沒有恢弘的、偉大的理論,但它可能創造一個很迷人的表達方式,當評論人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那也就是一種音樂,一種文學的感性。「理論是現成的,可是沒有現成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會根據個人、環境、對象有所不同,評論者某種程度是從理論發明表達方式的人。」郭亮廷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評觀點
陳品秀 雜食閱讀豐厚功底 一刀切下就是觀點
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的風氣漸起,然而多為即時性的短評,少見主題論述的長文。陳品秀認為網路評論因時間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覺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訓練駕馭文字和快速轉換感受與觀點的能力。因此平時需廣泛大量地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了解世界動態,找到自己可以不斷關注的脈絡,也才更能理解作品與時代的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樂評觀點
陳漢金 夠廣博 才能有深度
由於音樂的領域太廣,各種樂器吹拉彈唱、不同時代的風格,學問也很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夠廣博」。陳漢金解釋:「每位音樂學者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但這作為一個評論人卻是不夠的,因為要面對的音樂是千變萬化、各式各樣都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戲評觀點
謝筱玫 提供外在視角 重新審視作品
「對我來說寫評論可以是很主觀、很個人的。每一個人的美學喜好、品味都是依生命經驗慢慢累積的。我就是一個觀眾,把我這個觀眾看戲的感受、想法書寫下來。我很期待看到非常個人化的劇評,好比看完戲寫首詩,也很美麗。」人人都有說話的權力,劇評的沃土,人人都可栽種,謝筱玫如此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