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重識李元佳 走入「點」的視觀世界
李元佳是何方神聖,國內鮮有人知。台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觀.點:李元佳回顧展」,整理爬梳這位長期在英倫活動的華裔藝術家作品。此次共展出李元佳在台北、波隆納、倫敦與坎布里亞等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及文獻一百九十逾件,涵蓋水墨、複合媒材、裝置、聲響、攝影等。並透過這次展覽,試圖重塑其定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魔幻嘉年華 感官的奇妙享受
吸引人又變化多端的神秘魔幻力量,始終牽引著人們的好奇心,五月起上映的多部電影,在古今穿越、神秘力量、內在人性的多種變化下,帶給人們魔幻般的神奇感受。另外,今年二月才拿下柏林銀熊獎的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於三月一日辭世,享年九十一歲;「記憶的迷宮──經典.雷奈 回顧展」,彙集大師包括長片、短片、紀錄片等類型作品,可一探導演開創與實驗許多電影的可能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M如盲腸般的一九八四
M的一九八四記憶,如他中年之後惡劣睡眠裡的人事雜沓之夢,M也許只想記得那年中秋節的前一晚,他與父親母親一起登上剛完成灌漿工程的家屋頂樓灑水,山影寂靜,幸福的堅毅憧憬與幽微的憂傷並存,在未知未來之前,那時,M和他的家人非常沉默。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直面現實的空間實踐
人作為空間的主體,空間如何反映人的內在與需求?主體如何形塑空間?城市風景如何詮釋出多重文化議題?面對混亂,現代性的力量為何加以排除?畢恆達新作《空間就是想像力》聚焦方法與實作,穿插大量案例,以輕鬆幽默的方法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生活空間,提點讀者:「每個空間都是為了人而存在,從觀察、體驗、詮釋中,進一步理解如何改造空間,讓空間適應我們生活的樣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跨界三美 音樂風景炫目迷人
廿一世紀的音樂品味原本就非常多元包容,跨界音樂更是當今的主流。台灣鋼琴家林佳靜演奏爵士樂奔放恣意,另人驚豔!美國跨界小提琴女神卡洛琳以古典手法拉奏耳熟能詳的電影配樂,曲曲動聽。丹麥創作美聲天后席絲.史東不但跨界古典與爵士,更在作曲與演唱之間恣意遊走。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當代經典讀劇節 美、法、日四齣劇作現「聲」
「讀劇」原為一齣戲在上演之前,導演與演員在排練場上,面對劇本必經的工作階段,近年不少公開舉辦的讀劇活動,則藉此形式引進國外文本,成為創作者與觀眾接觸當代劇作的重要平台。同黨劇團的「當代經典讀劇節」今年邁入第二屆,由團長邱安忱發起,從近年出版的劇本中,精選四齣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作品。 《巴比羅大街》Rue de Babylone是一段發生在兩個身分階級懸殊的陌生人之間的浪漫愛情故事,由多次獲莫里哀獎提名、得獎的法國劇作家尚馬力.貝塞(Rue de Babylone)所寫,首演於二○○二年。美國劇作家約翰.洛根(John Logan)橫跨影視與舞台,兩度獲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作品《紅色》Red於二○○九年首度搬上舞台,講述一名抽象派畫家與助手之間,關於藝術品商業價值的激烈爭論。 《杏仁豆腐心》是日本劇作家鄭義信向契訶夫致敬的作品,寫於二○○一年,故事以一對相戀七年的情侶分手前最後一個平安夜為場景,穿插《櫻桃園》為戲中戲情節。活躍於英美電影圈的編劇賴瑞.克拉瑪(Larry Kramer)為同志運動領袖,首演於一九八五年的《平常心》The Normal Heart,描述一名關懷社會運動的作家及其同志愛人與朋友,在愛滋病爆發後,社會的壓迫與歧視,一般視為其半自傳作品。
-
戲劇新訊
湘崑與臺崑「臺湘爭風」 各排經典好戲大PK
兩岸崑曲交流日益頻繁,繼去年邀請浙江崑劇團來台,合作演出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後,台灣崑劇團今年特邀湖南崑劇團訪台。湖南省崑劇團重組成立於一九六○年,為中國七大崑劇院團之一,在崑曲系統中,雖「腔出吳中」,但「聲各有變」。湘崑音樂既有文雅的共性,又有質樸的個性,表演上優美細膩中顯出粗獷豪放的風格。受本土地域文化的影響,加之前輩藝人擅於從人民生活與土地獲取養分,湘崑有山野氣、有泥土味,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藝術總監洪惟助表示,湘崑風格不同於蘇崑,節奏緊湊,戲劇性強,可看性高,很能吸引觀眾。 此行「臺湘爭風」公演,湖南崑劇團帶來兩齣經典全本大戲《白兔記》、《荊釵記》及折子戲〈山門〉、〈出塞〉,臺崑則排出拿手好戲《風箏誤》及折子戲〈佳期〉、〈斷橋〉。湘崑的《白兔記》吸收並綜合了地方戲的特色,在表演上具有濃郁的鄉間氣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荊釵記》則由該團的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傳承意味濃厚。臺崑的《風箏誤》是由洪惟助參考李漁原著和浙崑版本,修編而成,通俗中見典雅,妙趣橫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國光劇團《探春》 故事工廠《白日夢騎士》
追著黃宇琳看戲很久了,沒想到能在王小棣導演的獨角戲《丈夫的一千零一夜》中,看到「京劇小天后」串演不同年代、族群背景的相關人等,九十多分鐘的寫實表演精采入戲,半點不含糊,如此全才,跌破我「有一好、無兩好」的有色眼鏡。在「紅樓戲」裡,探春的份兒向來邊邊角角到幾乎可有可無,劇作家王安祈曾以王熙鳳、曹七巧打造了魏海敏,這回要看看她如何別開生面,量著黃宇琳的身手,與三姑娘探春通了靈犀,讓這個庶出的幹才站上台中央! 但紅樓的人情世故,畢竟是剪不斷理還亂,想「夢」一場狂野的,就看小劇場的《白日夢騎士》,龍套演員如何夢見英雄救美。「人活著沒有夢想等於死亡,但,如果實現夢想的代價是死亡」,離開屏風的羽翼,黃致凱的幻想和現實,當另有一番風光。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TCO「克拉茲兄弟的拉丁狂熱」
爵士音樂對於台灣人而言,就如同外國人看著大書法家揮毫一般,特別有感覺、心神嚮往地憧憬著,但真要自己來卻又完全不知從何下手。說到爵士樂,不免讓人聯想到放鬆、慵懶、失戀、破碎的心等等,其實是我們在聽爵士樂時,總恣意地蔓延思緒、放鬆地解放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藩籬,與束縛。 於是,大家都愛爵士樂,因為我們活得太壓抑了,工作責任制讓我們眉頭深鎖,不擅長享樂的台灣人總習慣過多承擔,所以,一遇上爵士樂,就如同一帖心靈的解藥,短暫療癒了我們的心。 「克拉茲兄弟與古巴打擊樂團」的音樂會吸睛程度已不需多做琢磨,無數獎項與大量邀演就證明他們是大家最愛的古典/爵士跨界大師。這回竟然遇上國樂團,如此令人想破頭也無從揣摩起的組合,正是我們得親自走一趟音樂廳的理由。 工作暫時丟一旁吧!讓我們的心靈奢侈享受一番,連手腳都解放、舞動跳躍吧!
-
音樂新訊
NSO德意志系列 「浪漫德意志」 品味三位大師的經典交響曲
NSO的五月將以德意志系列節目貫串,如同遍覽流派樂史。系列節目第三檔「浪漫德意志」聚焦浪漫樂派與集大成的新古典主義,由客席小提琴家亨寧.克拉格魯德(Henning Kraggerud)與NSO帶來舒曼、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的經典交響曲,與樂迷們一同沿著萊茵河畔遍覽五月春神乍臨的自然風光與民間活力。 來自挪威的克拉格魯德曾獲葛利格音樂獎、西貝流士音樂成就獎,合作樂團、巡演音樂節橫跨歐陸,除了與管絃樂團合奏外更投身室內樂團,這次演出將使用一七四四年耶穌.瓜奈里所製之小提琴。 舒曼的第三號交響曲《萊茵》,透過雄渾細緻對比的管絃樂編制描寫鄉居民情與壯麗景致科隆大教堂。孟德爾頌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三樂章綿密相連演奏不中斷卻又可獨立存在,異於傳統協奏曲式安排小提琴華彩段落,旋律間顯見富麗高雅。布拉姆斯的《第三號交響曲》則集浪漫與古典樂派特色,全曲瀰漫英雄晚年成熟性格的舒坦。
-
音樂新訊
當鋼琴遇上洗衣板! 最佳拍檔展現無限魅力
哲人梭羅有言:「友誼的交流貴在意會而非言傳,不經點滴年歲。」兩人的默契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鑄成,二○一四年誠品沙龍音樂會便企畫「好朋友的音樂時光」系列,邀請音樂家們與朋友同台,將趣味漫談融合樂曲演奏,復歸友情最純粹的狀態。首先邀請范德騰與他的好朋友霍力(Tim Hogan)帶來「當鋼琴遇上洗衣板!!!」,延續過往詼諧幽默的演出風格,讓樂迷們一同感受最佳拍檔的無限魅力。 來自「泥灘地浪人」(Muddy Basin Ramblers)樂團的霍力以自行研發的家用品「樂器」,例如洗衣板當作打擊樂器、臉盆綁上線模擬低音大提琴的聲音用這些「樂器」帶來全新聲響創意,將與范德騰一搭一唱,讓古典樂交織民謠爵士,通俗即興搭配經典新詮。出身學院教育的音樂家,與巡演街頭的實驗樂手,兩位美國人各自在音樂旅程中兜兜轉轉而後聚首台灣,在這次音樂會也將道出他們醇厚情誼與人生思考。當鋼琴遇上洗衣板會產生什麼化學變化?就像久別經年的好友再度激盪,意想不到的驚喜將隨處發生!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誰怕莎士比亞?
說白了,莎士比亞在台灣,從來不是劇場的主流。雖然莎士比亞是劇場史上必讀的經典,但對大部分的國內創作者而言,卻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供在象牙塔裡的聖典;或不過是已經退流行、博物館中展示的一件文物。學院內研究、討論、搬演莎劇,與學院外的舞台實踐,往往存在著斷裂,甚至是落差頗大的鴻溝。為什麼科班出身的創作者,走出校園之後,不再繼續鑽研莎劇,甚至視莎劇為畏途?是不是累積了太多莎士比亞的偉大圖像,腦子裡只有這些刻板印象,而不再嘗試去理解它?到底誰怕莎士比亞?身為當代人,如何跟四百五十歲的老莎,稱兄道弟,當個相見不恨晚的好朋友? 以老莎的故鄉英國來說,四百多年來,莎劇並非一成不變。近幾年的莎劇製作而言,不斷地在挑戰、突破前人的作品。 例如,皇家國家劇院藝術總監海特納執導的《哈姆雷特》和《奧泰羅》,兩齣製作的場景都設定在當代,並融入當代議題,因此哈姆雷特穿著西裝T恤,奧泰羅則是穿著現代的陸軍迷彩服,更能增進觀眾的莎劇的認同。海特納說:莎劇的文本常是複雜的,即便是他,很難不在觀賞莎劇的前五分鐘陷入慌張,任台詞從他頭上飄過,卻不知道台上演員在說什麼。因此,在排練時,他花最多時間的常是在釐清文本、修辭和韻律,讓台詞能夠更易理解。 儼然視自己為莎氏的真正「傳人」的德國人,則更敢跟老莎勾肩搭背裝熟!沒有英國人所承載的傳統包袱,他們一開始就毫無忌憚地誤讀、曲解、改編與再創莎士比亞。不像英國人那般唯恐玷污莎翁似的小心翼翼、縛手縛腳,更能有機地「活化」、「發明」其語言,讓老莎與現下社會無縫接軌。因此,跌破眼鏡的翻新詮釋,層出不窮的形式風格,不論在質,還是量上,都讓英國人自嘆弗如。曾來台上演《哈姆雷特》大獲好評的列寧廣場劇院藝術總監歐斯特麥耶就說:我們用很無禮、嬉戲的態度處理這個素材,並不是想破壞它,而是希望能藉此回歸到素材本身。 在法國,莎士比亞的地位足以和莫里哀相提並論。有別於英德兩國,法國人以「劇場性」表現莎劇的「文學性」,著重於舞台視覺、場面調度的導演手法,表現出當代劇場多元的可能性。早在一九八○年代,太陽劇團導演莫虛金就以歌舞伎風格改編《理查二世》與《亨利四世》,極簡禪意的舞台空間、東西元素交融的服裝、大幅度的舞台動作和鏗鏘有力的唸詞,展現歷史劇氣勢萬千的史詩性。莫虛金認為,每當重新工作莎劇
-
專欄 Columns
奇人異士
再三挑釁豹子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因為牠已經失去耐性而心煩了,牠會突然間就凌空撲過來,你只要站穩步子,腰腿合一用力出拳,打中豹子的鼻子,重力加速度,豹子會突然像貓一樣半暈在地上,雙爪會搓鼻子。這個時候你就快點上去用繩子把牠綁起來,套進麻布袋裡,扛起來下山,你愛怎麼扛就怎麼扛!
-
專欄 Columns
「我」的行旅
從「我」的這個整體拆解起,體會到肌肉彼此牽引的狀態,骨骼排列與移動上的支撐,皮膚觸感傳導的訊息,以及五臟六腑可能的知覺。然後再進一步漸漸地明白了身體與心靈原來就在咫尺之遙。所以當身體由內而外地舞動時,隨時在透露的,都是內在非語言能說得明白的祕密。
-
專欄 Columns
海邊的石頭樂隊
朋友驚訝的發現,石頭不是只能敲出扣扣聲,而是每顆石頭都有它自己的音高。輪我玩時,我把石頭照音高從低排到高,但不幸的,他們並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音階,但我還是從中挑出了七個有準確音高的石頭。我們試敲了四、五首歌,但總會缺了幾個音。最後,我試了貝多芬的〈歡樂頌〉,那居然成功了,我可以從頭到尾敲出所有的音。我倆開始一陣歡呼~我們有足夠的音演奏貝多芬了耶!
-
專欄 Columns
大(下)
軍中處處臥虎藏龍,什麼樣的人都有,有身具風範的大哥,也有欺善怕惡的俗仔。我十分欣賞兩位大哥的個性,其實也突顯了我這大專兵固執的黏著點。當時遇到這群來自社會不同階層背景形形色色的阿兵哥,這所有一切彷彿誤入了另一個世界的大觀園,時時讓我驚奇不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環球音樂巡禮來到夢幻之城 維也納愛樂歷史真相遭批判
卡內基音樂廳近年每季推出的環球音樂巡禮今年走到維也納,三週的音樂節內容包羅萬象,包括交響樂、歌劇、室內樂、藝術歌曲,搭配展覽、電影、研討會等,面面俱到。維也納愛樂的表演更是主要號召。但同時愛樂與納粹的歷史關係也無可避免地被提起與批判。這也是維也納愛樂與維也納市民共同要面臨的考驗。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藝術獎」頒發 現代作曲家史巴林格獲最大獎
一年一度的「柏林藝術獎」於三月十八日在柏林藝術學院舉行頒獎典禮,除六大類別的得主外,主辦單位再選出現代音樂作曲家馬堤亞斯.史巴林格為「大柏林藝術獎」得主,讓人振奮。而「表演藝術」類別的得主則是位居幕後擔任Dramaturgie工作的女性劇場人,意義非凡。今年的柏林藝術獎得獎名單讓人信服,肯定大師,也鼓勵新秀與幕後工作人員,呈現多元的藝術風景。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We Will Rock You將熄燈 點唱機音樂劇期待強力新作
二○○二年開幕的We Will Rock You是根據皇后合唱團作品創作的「點唱機音樂劇」。儘管開幕之初評論不佳,仍吸引許多忠實樂迷踏進劇院,締造票房佳績。劇院外高達數公尺的金色雕像,宛如倫敦街頭地標。前陣子宣布We Will Rock You將於五月底熄燈,果然震撼社會大眾。這是否也意味著「點唱機音樂劇」的未來發展,亟待各界持續觀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向莒哈絲致敬 以作家的三部曲演繹作家
跨足文學、劇場、電影,在寫作及編導領域都自創一格的莒哈絲一生多采多姿,莒迷也遍佈全球,今年是她的百歲冥誕,巴黎劇場界先後推出十個莒哈絲的作品演出向她致敬。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是導演兼演員的貝薩斯所策畫的三部曲──《三個年紀的瑪格莉特.莒哈絲》,選三個年齡點,用作家自己的作品來演出作家這個人物,極具創作趣味,也值得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