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日快樂,華格納!
今年是歌劇大師華格納的兩百周年誕辰,生前生後都備受爭議的他,在這個特別的年度,也讓不管是愛他或討厭他的人,都得注意到他!全世界都備辦了各式演出活動向他致意,光是全本《指環》就不知演出多少套。台灣也不落人後,除了有國家交響樂團的新製作《女武神》,還有臺北藝術節的《華格納大爆炸》電音派對,更有四個劇團聯手製作的《華格納革命指環》。大師在地下,應該也覺得這個生日真是過得熱鬧非凡了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只美麗,也是毀滅與救贖
如唐懷瑟的終曲合唱中所吟唱的歌詞:「那神聖而純潔的人,已站立在上帝面前的天使軍中,她曾為之流淚的罪人,為之祈求上天赦免的人獲救了!」華格納歌劇中的女性形象呈現浪漫主義唯美特質,神聖而純潔,有真摯的愛情,果敢的犧牲。她們為華格納的歌劇增添柔性美麗的色彩,也為這渾沌混亂的世界,灑下救贖的盼望。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秉持浩然正氣 在愛中追求解放
身穿閃亮鎧甲、頭戴羽翅金盔、手持長矛鋼盾、騎著駿馬飛行這就是「女武神」,來自北歐與日耳曼神話中的颯爽英姿,在華格納歌劇中更被發揚光大、深入人心。她們的形象一路演化,在華格納歌劇中是天神佛旦鍾愛的女兒,卻也充滿人性情義,寧可叛父出手拯救兄弟與姊妹華格納抓住女武神最鮮明的特色君子浩氣進一步讓女性在愛中掙脫社會束縛、勇於追求解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律法約束「情」難為 佛旦的權力困境
面對最鍾愛的聰慧女兒,佛旦先傾吐心中的苦楚:「我作繭自縛,/是最不自由的一位。」接著展開了長大的敘述,這段敘述看似說給女兒聽,實則告訴觀者許多未在舞台上發生事情的始末,交待了由《萊茵黃金》到《女武神》之間發生的事情,還預示了後兩部的情節;如此的敘事手法亦是華格納成熟作品的一大特色。當青春漸逝時,佛旦轉向追求權力,卻也難忘愛情,成為他的致命傷。權力遊戲的縱橫捭闔,固然將他推上權力的高峰,卻也讓他為許多合約與律法所拘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許多人不知道的小秘密……
華格納 就在你身邊!
華格納的出現,對十九世紀音樂投下一枚震撼彈。時至今日,不僅在音樂界,華格納對於整個人類文明都有著全面的影響:巴伐利亞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接觸了華格納的作品後,就將他視為偶像,並以華格納的歌劇為藍本,建造「新天鵝堡」,是今天南德著名的觀光景點。有趣的是,迪士尼的城堡正是以新天鵝堡為雛形設計的。隨著迪士尼的享譽全球,我們的生活中早已處處可見華格納的蹤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亂倫之戀 叛父之罪
踏入劇院看歌劇前,何不先做做功課,搞清楚有那些精采劇情與唱段,正式上場時才能悠哉欣賞?本刊特邀歌劇達人林伯杰來為大家紙上導聆,風趣剖析中領你進入華格納《女武神》的神妙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武神》導演專訪
漢斯-彼得.雷曼 帶領觀眾接近真正的華格納
高齡七十九歲的德國歌劇導演漢斯-彼得.雷曼,曾製作華格納歌劇超過八十次,且擔任過華格納之孫、魏蘭德.華格納和沃夫崗.華格納的助理多年,對於華格納歌劇的詮釋,更強調貼近作曲家的原意。這次應邀擔綱國內首次完整製作《女武神》導演工作,雷曼強調,這部歌劇清楚地點出了整齣《指環》的張力、問題點、戲劇性,此外《女武神》中交織了各式各樣細膩的人性,這些特點,他都會在台北的製作中呈現出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武神》女高音專訪
費絲麥爾 乘著音符 站上舞台之巔
《指環》系列歌劇中,女武神布倫希德的戲份不但吃重,角色際遇、心境轉折更是起伏巨大,要擔綱這樣的角色,非能量強大的戲劇女高音不可。這回NSO製作的《女武神》,邀來這兩年在歐陸備受矚目的女高音依姆嘉德.費絲麥爾擔綱,本著日耳曼人嚴謹認真的性格,她從長年的配角升任舞台主角,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詮釋特色。趁此機會,本刊越洋訪問到費絲麥爾,與我們分享她對演出的準備功夫與生涯的未來規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原汁原味 深情詮釋
國家交響樂團於二○○六年以音樂會形式上演《尼貝龍指環》全本歌劇,創下國內歌劇演出史的記錄,今年更為華格納兩百歲冥誕,挑戰《女武神》全新製作。為了讓國內觀眾看到原汁原味的華格納歌劇,音樂總監呂紹嘉特邀長期在拜魯特劇院工作的導演雷曼與台灣藝術團隊合作,資深舞台設計師蔡秀錦擔任舞檯燈光暨服裝設計。一個暨經典又在地的製作即將登場,令人拭目以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海之詩」
聆聽大海的四種風情
國家交響樂團本樂季「法蘭西」系列的最後壓軸音樂會「海之詩」,音樂總監呂紹嘉精選四位法國重量級作曲家布瑞頓、蕭頌、拉威爾與德布西的交響曲,以「海」為主題,讓樂迷聆賞法式音樂的細膩與美好音響。
-
即將上場 Preview 明華園戲劇總團《么嘍正傳》
顛覆善惡二分 刻畫角色人性
明華園編導陳勝國寫完「八仙系列」,重返人間,他給自己的功課是,要將人性複雜的各種面向,赤裸裸呈現在舞台上,於是誕生了新作《么嘍正傳》。《么嘍正傳》敘述一群雖出身低微但重情重義的山寨嘍囉與官方糾葛的世代恩怨,由當家小生孫翠鳳、小旦鄭雅升、丑角陳勝在與第三代青年演員陳昭婷主演,四人分飾八角。
-
即將上場 Preview 唐美雲歌仔戲團《子虛賦》
愛情,不如想像中美好?
唐美雲歌仔戲團新劇《子虛賦》以漢賦大家司馬相如的辭賦入戲,重寫他與卓文君的浪漫情緣,以當代眼光重新審視,這對愛侶在歸於平淡生活後,看似幸福的愛情,是否可以長長久久?編劇陳道貴表示,《子虛賦》從人性角度切入,探討司馬相如愛情的純度,巔覆司馬相如的完美形象,浪漫中帶著詼諧。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莎士比亞遇見現代法國新舞蹈浪潮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éo et Juliette
坐落於瑞士日內瓦新廣場(Place Neuve)的日內瓦大歌劇院(Grand Thtre de Genve),與日內瓦音樂院、維多莉亞音樂廳(Vitoria Hall)、拉特美術館(Muse Rath)毗鄰而居,旁邊更有喀爾文創辦的日內瓦學院(現為日內瓦大學),是日內瓦舊城區的重要文化勝地。 日內瓦大歌劇院 早在一七六六年,日內瓦就擁有一座三層、約八百人席次的歌劇院(Thtre de Rosimond),然而劇院短短營業兩年就毀於祝融;一七八三年在新廣場蓋起了另一棟歌劇院,因此被稱為新劇院(Thtre de Neuve),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狹小的新劇院舞台已漸不符合演出需求,耗時近十年的徵稿、募款與施工後,新劇院被拆除,在原址新建的日內瓦大歌劇院(Grand Theatre de Genve)終於在一八七九年開幕,以巴黎歌劇院為範本,採用第二帝國建築風格,內部裝潢金碧輝煌,為歐洲最大、最豪華的歌劇院之一。 浴火重生與芭蕾舞團的誕生 一九五一年五月一日,當劇組人員正在準備華格納歌劇《女武神》第三幕的場景,一場大火意外摧毀了大半個劇院;在劇院關閉七年後,整修工作終於開始,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日內瓦大歌劇院重新開幕,演出法文版的威爾第歌劇《唐卡羅》;在歌劇院重新開幕之際,劇院也組織了駐院的職業芭蕾舞團,請來了世界知名芭蕾女伶、法國芭蕾舞團(Le Ballet de France)的創辦人嘉寧・夏哈(Janine Charrat)擔任藝術總監,之後曾帶領過舞團的世界級藝術家,還包括蘇黎世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派翠西亞.娜麗(Patricia Neary)、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馬丁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奧斯卡.阿萊茲(Oscar Ariz)、加拿大蒙特婁大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潘科夫(Gradimir Pankov)等,而現代芭蕾舞之父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於一九七○至七八年亦曾受邀擔任藝術顧問。在他們的帶領下,舞團以簡潔俐落的現代與新古典芭蕾風格著稱,網羅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舞
-
演出評論 Review
裸命的劇場
無論椅子上坐的是誰,無論演員沒說的話如何解,重點是,演員細膩的動作指引我們反覆閱讀記憶裡的片段,然後讀著讀著,發現這些關於死刑的片段,連結的不只是藝術和政治,更精確的說,是美學和法學。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誠實記錄下時代的觀點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初進行決選評審,並邀請國際決選評審舉辦專業講座。由評審之一的國際劇評人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Michel Vas)主講的「劇場評論的準則從職業道德和工作原則談起」,現場並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資深劇評人耿一偉與「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資深劇評人紀慧玲與談。本刊特地整理講座重要內容,以饗關心國內劇評發展的讀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編舞女原力
尼金絲卡、鄧肯、葛蘭姆、碧娜 20世紀的女生,赤著腳、深呼吸、閉上眼睛 踩出與眾不同的舞步,也為舞蹈踩出一條充滿魅力的嶄新道路 21世紀的女生,在這條路上依舊跳舞 舞動中,她們喚醒自己獨有的驕傲原力 陳韻如 ╳ 有機力 學院養成卻能悠游於不同舞蹈門派,身體自由,心靈強韌,置身黑暗依舊閃爍獨特的光。 楊維真 ╳ 母性力 台上的她,靈動慧黠令人矚目;台下的她,安然領會母親角色為創作引起的化學作用。 賴翠霜 ╳ 出走力 個子嬌小卻有雙強壯翅膀,飛行於台德兩地,在出走與停留間尋找叛逆和穩定的平衡。 楊乃璇 ╳ 戀愛力 一抹濃豔口紅成為正字標記,她的舞蹈劇場不是拼湊生活片段,而是認認真真地愛每個不同的舞者,不同的人。 余彥芳 ╳ 正義力 善於質疑的頭腦和果敢俐落的身體,賜予她豐沛能量,以舞蹈沖激公眾議題,以動作反省表演和生活的距離。 女生,請啟動原力,一起跳舞,一起推進新道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心靈力
陳韻如 編或跳 都要讓自己開心
很多人會告訴陳韻如,妳是有條件的。他們要她應該利用天分,可以換取很多,就會成就。「換什麼呢?對一般標準而言是換名氣、地位吧。但我只是想換我的舒服與開心,換得我想完成的。」她可以明白那些人的好意,但她也帥氣地補了一句:「So?我此生不為迎合別人期待而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母性力
楊維真 成為人母 創作視野更深廣
楊維真說:「年輕時你只關注個人的情感與哀愁,有了孩子後,雖然體能變差、時間變少,但整個生活的先後順序都會不一樣,思考的人生意義會從自己衍生到整個社會環境。你會對『付出』這件事有很不同的感受。」如何從孩子的眼光去審視成人價值,再轉換成舞蹈語言,成為為人母的她獨享的一種女性特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出走力
賴翠霜 不斷移動中 提煉舞蹈劇場
長期在台灣與德國之間來去,身兼舞者與編舞者的角色,賴翠霜把在歐陸的表演編創經驗與美學體驗融入舞作,開放多元的視野,形塑舞蹈劇場的另類風貌。時時在旅途中的她,對於五年、十年後的事,她不去想像太多,遠景是模糊的。她選擇活在當下,保有不設限的彈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戀愛力
楊乃璇 戀愛+跳舞=我的專業
創作主題為何總是關於愛情,楊乃璇自有一套說法,「我不敢說那些我不夠了解的事,所以,如果硬要擠出一件我做很久、很熟的專業,大概就是戀愛吧。」從初戀開始,她花了十多年演練愛情,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對象,她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十年,經驗值應該夠高,應該可以進出自如地在台上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