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SO經典畫作,彰顯當代觀點,是許多藝術家愛玩的手法,台灣藝術家近期展出的「出古入今II:玩轉古畫」個展中,則是回到十四、五世紀「老大師」的時代,借用他們的經典繪畫,加入台灣元素,讓國外生長、習畫後返台定居的他,逐步建立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方式。
出古入今II:玩轉古畫
即日起~3/2 台北 MOT/ARTS當代藝廊
INFO 02- 27782908
一九一九年,杜象在印有達文西《蒙娜麗莎》的海報上,添加了兩撇鬍子;日本當代藝術家森村泰昌將自己扮裝成古典繪畫中的角色,一百多年來,挪用經典為創作基底的手法,盛行於各個藝術領域,持續不墜。台灣藝術家盧昉的時光機器則是回到十四、五世紀「老大師」的時代,借用他們的經典繪畫,梳理自身的文化認同。
古畫中的台灣味
乍看盧昉在「出古入今II:玩轉古畫」展出的十二幅畫作,猶如墮入文藝復興歐洲的街坊巷弄,土黃色的民宅建築和各行各業的人們,在街頭「演出」日常生活,盧昉臨摹得可謂維妙維肖。只不過,盧昉在這些經典畫面中,巧妙地融入你我熟悉的台灣街景元素,如在荷蘭台夫特的巷弄裡,多出一整排摩托車;原本描繪孩童遊戲的熱鬧街頭,多出公車、計程車等大眾交通工具擠成一團,人車在爭道;此外,台灣辦桌常見的炸湯圓、燒酒蝦、紅蟳米糕等經典菜色、「尚青」的台灣啤酒,也躍入原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當中。
盧昉大量挪用的經典畫作,出自布魯哲爾、凡艾克及維梅爾等人,尤以布魯哲爾為最,這位十六世紀尼德蘭相當出色的風俗畫家,在藝術為宗教、權貴服務的藝術傳統下,卻以描繪當時平民百姓生活,作為藝術純然表現的堅持,也以此在美術史奠定重要地位。
布魯哲爾是盧昉最早「認識」的藝術家之一,也因其繪本式畫風而喜愛。對於這段仿古歷程,盧昉以「扮演性」自喻,「我在自己的繪畫中,就像一個演員,要去扮演和我相隔六百年的古代大師,又同時扮演生活在當代的自己,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看我自己,看當代,這個很過程有趣,也很艱難。」
為了臨摹大師作品,盧昉從畫布、顏料乃至畫用油等繪畫物件的本質,進行考究,而非只在色彩與線條上照本宣科。從材料學下手,與盧昉曾於西班牙留學期間、在賽維亞大學美術系繪畫與藝術修復組修習博士班課程的背景有關。盧昉一九七七年生於美國,十一歲隨家人來台,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西班牙留學並取得薩拉曼卡大學美術碩士學位。二○○八年回台定居,二○一○年在台灣舉辦第一次個展「出古入今:大鼻子的異想世界」。
從排斥到逐漸融入
在「出古入今」中,盧昉以自己曾是「小胖子」時的臉,打造出一個「大鼻子」的角色代表自己,出入古代大師的畫作世界。這個大鼻子與古典畫作的氛圍格格不入,盧昉以這樣突兀的對照,道出自己返台兩年顯露的適應問題。
盧昉不諱言自己面對複雜的認同課題。出身外省家庭,從小接受「大中國」的教育認同,雖然自己的第一語言是英文,「我是中國人,可我對那裡一無所知;但我是台灣人嗎?」來台後,無法認同台灣的生活方式,大學畢業,盧昉迫不及待「逃離」台灣,遠赴嚮往的歐洲國家,「我對西方文化的熟悉與認同,可能更深於其他。」再回台的這五年,盧昉對台灣環境的認識,從排斥到逐漸融入,從畫中可見一般。
因工作室在西門町附近,當地融合閩、日、外省等不同族群、階層的地方文化特性,讓盧昉覺得有趣,霞海城隍廟及便利超商、吉野家等常見連鎖店,一一入畫。從覺得「亂」到找尋「亂中有序」,盧昉逐步建立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