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季劇場「春」長期公演《獅子王》。(李建隆 攝)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洋不敗之獅子王—東京四季劇場

《到全球戲劇院去旅行Ⅱ》書摘

到紐約去玩,你肯定不會錯過百老匯音樂劇,諸如《獅子王》、《歌劇魅影》、《美女與野獸》等。然而,你知道東京也能看到同樣規模的音樂劇嗎?除了語言改成日語之外,其他包括音樂、燈光、舞台、服裝,幾乎一模一樣,以日本人的「龜毛」要求,有些技術甚至超越紐約!「四季劇團」目前在日本有八個專用劇場,每年超過三千場的演出,一天估計大約有八場,如果加上巡迴公演等,多的時候全日本有十二個地方同時上演。在東京有「春」、「秋」、「夏」、「海」、「自由」五個劇場,其他還有北海道四季劇場、新名古屋音樂劇劇場及大阪四季劇場。

到紐約去玩,你肯定不會錯過百老匯音樂劇,諸如《獅子王》、《歌劇魅影》、《美女與野獸》等。然而,你知道東京也能看到同樣規模的音樂劇嗎?除了語言改成日語之外,其他包括音樂、燈光、舞台、服裝,幾乎一模一樣,以日本人的「龜毛」要求,有些技術甚至超越紐約!「四季劇團」目前在日本有八個專用劇場,每年超過三千場的演出,一天估計大約有八場,如果加上巡迴公演等,多的時候全日本有十二個地方同時上演。在東京有「春」、「秋」、「夏」、「海」、「自由」五個劇場,其他還有北海道四季劇場、新名古屋音樂劇劇場及大阪四季劇場。

一九五三年,由慶應義塾大學淺利慶太、日下武史與東京大學米村晰等法文系學生組成的學生劇團,最初並非以音樂劇為方向,而是以普通話劇為主。他們當時滿懷熱情,傾心於法國名劇作家季洛社(Jean Giraudoux)與阿努義(Jean Marie Lucien Pierre Anouilh)的戲劇,希望給予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感到筋疲力盡的人們心中些許心靈療癒。因為熱愛英國詩人艾略特的詩作,曾經一度想以他的長詩《荒地》為名,將劇團命名為「荒地劇團」,後來接受恩師加藤道夫的好友——文學座著名演員芥川呂比志的建議,放棄這個過於文學氣息的團名,改為「四季劇團」。「四季」在法文中有蔬果店的意思,芥川先生鼓勵他們在每個季節都能出產新鮮的東西,每年給觀眾四部清新的作品。

四季劇團成立十年後才開始慢慢告別舉步維艱的經營困境,迎來一線轉機。一九六四年,在日生劇場兼職經理的淺利慶太,邀請百老匯的《西城故事》到日本演出,這是日本第一次上演百老匯音樂劇,這部遵守劇場「三一律」,集歌、舞、表演為一體的作品,給淺利慶太很大的啟發,他開始有了製作音樂劇的念頭。一九七二年,前寶塚「香頌女王」越路吹雪擔綱主演,四季劇團組織上演了百老匯音樂劇日文版《喝采》;隔年製作日文版音樂劇《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一九七四年製作了日文版音樂劇《西城故事》,此時四季劇團越過漫長艱辛的準備期,隨著之後《艾薇塔》等音樂劇的相繼上演,正式開始了音樂劇演出的里程碑。

與《貓》邂逅  扭轉劇團經營窘境

雖然劇團的經濟狀況稍有好轉,但是扭轉經營窘境的轉機,要等到一九八二年淺利慶太在倫敦遇到音樂劇《貓》才真正開始,演出型態也因此改變。《貓》算是淺利人生中的一項重要賭注,四季劇團為此投入了超過八億日圓的資金,在日本最繁華的新宿興建「貓劇場」,並且爭取實現日本戲劇界前所未有的長期公演。「貓劇場」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五日,承受各界懷疑與矚目的壓力下如期動工,這個帳篷式劇場是當時四季劇團年輕的技術長所提出的建議,因為當時的資金實在無法興建一座大劇場,而《貓》劇的舞台背景,剛好是設定在大都會的垃圾場裡,即便有環境噪音進入劇場也不至於會影響到劇情,這個帳篷式劇場正大大地減少了劇場興建的預算。

同年的十月二十日,「貓劇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下完工,在東大工程部幾位教授的協助下,舞台上的音響、燈光、裝置,以及觀眾席、大廳等硬體設備都進了電腦系統,日本當時最先進的劇場技術全集結在這裡。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日文版音樂劇《貓》正式上演,直到隔年的十一月十日一年間,共上演四百七十四場,觀看演出人數達四十八萬一千六百七十二人次,創下日本演劇史上的奇蹟。但因為日本建築法規的限制,這個帳篷式劇場在開演一年後結束。隨後《貓》相繼在大阪、東京、名古屋、福岡、札幌、靜岡、廣島、仙台等地上演,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將近卅年歲月,演出超過八千一百七十多場,統計觀看人次有八百一十六萬人以上( 直至二○一二年四月三十日的統計),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貓》劇迎來日本上演卅周年紀念。《貓》除了給四季劇團帶來新契機,也帶動了劇場周邊的經濟,讓日本人對於四季愈來愈有好感,甚至有一種劇場界「高級名牌」的印象。

租用劇場邁入興建專用劇場

四季劇團從一九五三年成立後,除了一九八三年租用西新宿的空地,臨時搭建的帳篷劇場「貓劇場」以及與日生劇場合作的「日生名作劇場」之外,一直是以租用劇場演出的方式,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開始在北海道設立了第一座專用劇場——「JR劇場」。雖然因為札幌車站的再次開發讓「JR劇場」於一九九九年被迫關閉,但是從它開始使用後短短的十幾年間,帶動了四季劇團改建了將近廿座的專用劇場。如一九九五年設立大阪「MBS劇場」、一九九六年開設「福岡城市劇場」、一九九七年設立「名古屋音樂劇劇場」、二○○二年在京都車站裡設立了「京都劇場」。雖說是專用劇場,但都還是在舊有劇場的基礎上改造完成,一九九八年「春」、「秋」兩大劇場的開幕,使得四季劇團開始走向興建專用劇場的新歷史。

「春」、「秋」兩個劇場連為一體,是劇團成立四十五周年之際興建的專用劇場,一九九八年開幕後,「春」長期演出音樂劇《獅子王》。根據電影改編的《獅子王》音樂劇於一九九七年七月首演,十月開始美國百老匯公演後,大獲好評,當年獲得十一項東尼獎提名,其中得到包括最佳音樂和最佳導演在內的六項獎項,一九九八年即被四季劇團引進搬上舞台。

筆者於二○一三年七月十五日到訪劇場當天,四季「春」劇場《獅子王》的公演次數來到五千零四十六回,至二○一三年三月廿四日統計全國公演的次數也曾達到八千四百五十回。「秋」劇場則以上演四季劇團的原創作品為主,開幕時首演作品是音樂劇《李香蘭》,之後分別上演過《穿牆的男人》、《夢中醒來的夢》、《猶大與不思議的夥伴們》,最著名的還是要屬「昭和的歷史三部曲」——《李香蘭》、《異國之秋》、《南十字星》。「秋」劇場的觀眾席有九百零七個座位,比起「春」劇場的一千兩百五十五個座位要少一些,但是結構上幾乎相同。

這兩個劇場當初設計完全是為了服務觀眾,所有結構功能都以觀眾的角度為出發點,外觀上並不追求豪華新穎的造型,甚至坐電車經過時還可以俯瞰這個像是整齊大倉庫的劇場。劇場設計之初,為了配合各種不同劇目的技術需求,舞台基本上是一個空架子,既沒有音響燈光設備,舞台平面也只是五分板,可以自由地切割挖洞,吊桿以十五公分間隔共九十根的手動系統,非常精簡,葡萄棚高約廿三公尺,可以容納大型的升降布景。雖然每個劇目在初裝台時燈光音響的迴路都要重新安裝,但相反的,它卻不受限制更自由,有更多可能性發展的空間。

貼近觀眾之心的劇場設計

四季專用劇場有兩大特色,其一就是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非常靠近,這是劇團在設計劇場時始終堅持的理念,將二樓的觀眾席儘量向舞台延伸。從二樓第一排座位到舞台的距離來比較,一九六四年日生劇場的設計是十八點五公尺,四季有了專用劇場之後不斷地挑戰,從「福岡城市劇場」的十五點六公尺,到「名古屋劇場」的十四點七公尺,「秋」劇場與「海」劇場已經精簡到十一點七公尺。所以,二樓的觀眾要比坐在一樓後排的觀眾,更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出。這樣的近距離讓觀眾與舞台上的演員有處在同一個戲劇空間的濃厚氛圍裡,專心進入劇情當中。三樓的座位都貼心地放置了增高的坐墊,讓觀眾可以更舒服清楚地看戲,最後面也增設了「立見席」(站票),客滿時也能以便宜的價格一睹劇場魅力。

其二就是台口窄且高,日本的劇場因為沿襲歌舞伎等傳統舞台形式,台口多是寬大的,如此一來,可以容納更多觀眾賣出更多的門票;但是,兩側觀眾觀看的角度不佳,舞台的呈現也容易向兩側分散而失去焦點。四季劇場打破傳統參考歐美舞台的形式,將台口設計成窄且高(寬十二點五公尺,高九點五公尺),雖然座位數減少,卻提高每個觀眾的觀看品質。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編按)本文摘錄自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之《到全球戲劇院去旅行Ⅱ》一書,2013年12月出版。該書介紹四洲九國的十六個戲劇殿堂,從歷史到建築特色,並旁及周遭推薦景點及旅遊資訊,讓喜愛表演藝術的讀者,也能透過書頁,紙上巡遊這些極具特色的劇院空間。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