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外交事務」藝術節 歐陸夏季新熱點
強調實驗性、表演性與前衛性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六月底至七月中舉行,這次活動聚焦旅德創作的美國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展現他的多面向創作能量。而開幕演出是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與新生代編舞家夏馬茲合作的《帕琵塔2號》,結合肢體、音樂與空間的實驗之作,令人驚豔。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重回歷史實境 無處不是真實舞台
在故事發生現場看相關歷史劇,感覺分外不同。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巡演,挑在莎翁描寫的玫瑰戰爭古戰場處,歷史記載傷亡最慘烈的陶頓、 蒂克斯伯里、巴內特及聖奧爾本斯四地演出。這樣的形式,不僅示範了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同時也更加地提高大眾對歷史的了解與參與。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部長推動人事變革 引爆表演藝術界爭議
上任一年的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近期推出人事變革政策,希望縮短各地戲劇中心總監續任可能及主張總監人選應儘可能達到男女各半。兩項政策都引發表演藝術界的批評爭議,前者從蒙帕黎耶市國立戲劇中心的十三風劇院總監貝司被換下一事引爆;後者則被認為很不可行,即便「性別平等」是目前法國左派政府的重要方向,但在實務上卻能難有足夠的適任人選來達成這個目標。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場如市場,藝術情何堪?
趙梁導演的舞劇《警幻絕》雖是取材《紅樓夢》的「太虛幻境」,表達人生如夢的禪意,但極盡奢華的視聽表現卻難免與此背道而馳。而在天橋劇場的觀賞過程,亦因觀眾的嘈雜言談進出與毫不忌憚的拍攝,令人難以體會藝術家意欲傳達的感動,如市場般的劇場,讓創作者與觀眾都成了受害者。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書店、團隊、出版社合作 首辦戲劇藝術書展
商務印書館剛在六月與香港話劇團合辦,並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同窗文化合作的「書香戲魅2013戲劇藝術書展」,目的在於推廣戲劇藝術和閱讀文化,讓在香港書市位處邊緣的表演藝術出版品聚焦露臉,也透過講座等活動,讓作者與讀者交流。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SMAP X SMAP》 哈日風下探九○年代
繼《麥可傑克森》談八○年代、《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談七○年代,王嘉明的常民系列這次來到九○年代,他以日劇與動漫導入,穿插同時代的社會事件,以日劇十一集的形式為敘事結構開展,拼湊升斗小民的生活面貌,書寫九○年代台灣人的幸福論。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阿喀郎.汗 奔向無止境的自我超越
阿喀郎.汗又要來囉!這位在台灣備受舞迷歡迎,次次到訪都給予觀眾驚喜的舞蹈家,這次將帶來探問自身身分認同的鉅作Desh,以僅僅自己一人的台上演出,搭配葉錦添獨特的舞台設計,顯然又是一次觀賞的驚豔!而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的阿喀郎,也在訪談中透露他將不再自己上台跳舞,未來將朝向電影創作發展
-
焦點專題 Focus
從新的角度 攀越另一頁風景
翻開國家交響樂團的二○一三/一四樂季手冊,眼尖的樂迷必能發現整體的節目內容中,從各個角度都有所突破不依循系列性安排,改以特色主題引導每場音樂會;從去年以精緻的法國音樂為主,回歸到德奧經典樂曲;歌劇從刻意遵循正統的《女武神》,跳到緊湊新穎的《莎樂美》;還有廣邀新作,並將帶著國人作品展開一場暌違已久的歐洲壯遊音樂總監呂紹嘉的第四個樂季,將有意想不到的巧思,等著讓聽眾遇見驚喜。
-
焦點專題 Focus NSO新樂季綜覽
滿滿「新」意 帶著樂迷一起前進
翻開熱騰騰的新樂季手冊,樂迷應該馬上就會發現,這次與以往有著大大不同少了系列規劃的導引,呈現的是一場場標題各異其趣的節目,每一場似乎都值得樂迷深入鑽研。音樂總監呂紹嘉把許多巧思隱藏其中,就像埋下寶藏提供樂迷挖掘,滿滿的「新」意,要帶著樂迷一起前進這一年獨特的尋寶之旅。
-
企畫特輯 Special
喜迎國樂盛世 盡顯海嶽豪情
入秋之際,由首席客座指揮閻惠昌領軍,臺灣國樂團將呈獻一場「蓬瀛狂想曲」音樂會,演出結合器樂與歌樂,並與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多元台灣風情的曲目如王明星的《廟會》、李哲藝的《馬卡道狂想曲》、盧亮輝的《海上桃花源》等,還有董昭民與李垂誼改編王立平作品的《弦縈紅樓》、莊奴與劉學軒合作的《祝願》,最後以王乙聿的《蓬瀛狂想曲》壓軸。
-
即將上場 Preview 小提琴家眼中真正的小提琴家
卡瓦科斯 絕美音色展露大師風範
曾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一同訪台讓樂迷驚豔,身兼小提琴家與指揮家的卡瓦科斯,將再度訪台展現他被譽為「人類能想像出最美的小提琴音色」。這次的曲目包含貝多芬、德布西、拉威爾與雷史碧基的小提琴奏鳴曲,精妙樂音中,台灣樂迷得見海飛茲之後的大師風範
-
即將上場 Preview 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精巧之作
《睡美人》聽見雷史碧基的奇幻樂思
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的歌劇《睡美人》,將由兩廳院歌劇工作坊舉行台灣首演。雖是大家熟悉的童話,但作曲家增添了許多靈巧可愛的角色,並且,充滿了奇幻想像的聲音。而他也使用了很多作曲家的音樂語言,來讓作品的多樣性與鮮明性更加突出,而且串連得巧妙自然。
-
即將上場 Preview 來自四國的組合 探討對異文化的渴望與畏懼
跨文化製作《赤鬼》 一則新移民的寓言
《赤鬼》由四名演員分飾廿多個角色,並不時地跳出角色,以敘述者的身分,利用肢體在空無的舞台上迅速轉換場景。嚴肅的「移民」議題,在野田秀樹筆下,成為語言詼諧犀利、節奏簡潔明快的幽默作品,令觀眾發笑的同時,反思現實的社會處境。這次EX-亞洲劇團的製作,團隊國籍跨四國,更將《赤鬼》落實為真正的跨文化作品。
-
即將上場 Preview 董怡芬與朋友們《我不在這》
聲音觸動 記憶與穿越之舞
編舞家董怡芬將「記憶」這個舉動和記憶的內容,揉合成如散文般的新舞作《我不在這》,與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來自德國的柯德.林科,藉著聲響觸動,彷彿重返了某些過往現場,但卻又感受不同,「我不是我,這裡也不是這裡。」
-
企畫特輯 Special 躍動半世紀的舞蹈風華
蘭陽舞蹈團《逆天行》 孫悟空翻跳時代新風景
致力於台灣民族舞蹈發展的蘭陽舞蹈團,今年再次向根文化探源,改編大眾耳熟能詳的孫悟空故事,取名《逆天行》。除了作品美學上的探求,同時帶入社會觀察,反映大時代之下,外在環境與個人內心的逆向碰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薩克斯風.金色狂潮
第一支薩克斯風在比利時被發明的一百年後, 台灣自製的第一支薩克斯風問世。 發明者一輩子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與財富, 台灣的製造者也沒有。 由於後者的不藏私, 一支又一支的樂器在后里產出,讓台灣成為全球重要的輸出王國。 年輕的樂器還不到兩百年,小鎮工業已滿是樂響。 從田邊掀起的一陣金色狂潮, 由東方吹回西方, 它是薩克斯風,也是台灣之風。 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 帶我們走進薩克斯風的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薩克斯風的天才十問
薩克斯風為什麼叫作「薩克斯風」? 為什麼它會被做成菸斗狀? 薩克斯風吹久了,臉皮會不會皺掉? 對於薩克斯風這個樂器,大家首先聯想到的一定都是爵士樂手吹奏時搖擺的瀟灑身姿,但真的只有爵士樂演出才使用這個樂器嗎?趁著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又要起跑,我們也來了解一下,這個迷人樂器的魅力所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潮曾起落 當下燦爛中探問未來
自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薩克斯風,一度在軍樂隊與民間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中,跟著電視台大樂隊的興起,有過一段輝煌的高度發展黃金年代。但隨著影視產業的轉型,薩克斯風一度暗沉失聲,但隨著管樂團的興起,校園學習的提倡,加上更多從國外學成的演奏家帶動,目前薩克斯風又成為備受歡迎的樂器。但在此再達高峰的當下,薩克斯風在台灣的未來發展,卻是混沌未明,更須探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稻禾畔的金色奇蹟
為何后里小鎮會成為台灣的「薩克斯風之鄉」?一切都要從畫家張連昌說起。他因為喜愛這個樂器,藉著拆解朋友燒燬的薩克斯風,分析繪圖,拚命研究,竟能無師自通打造出台灣第一把薩克斯風!之後更把他鑽研出的技術與鄉人分享,開枝散葉,讓這個產業在此地扎根!他的後人更以其名自創品牌,並成立紀念館,讓人人得以知曉他的傳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爵士薩克斯風演奏家
大衛.山契斯 文化混融中 找到獨特自我
被視為新一代拉丁薩克斯風明星的大衛.山契斯,將於八月底與夥伴們以四重奏形式來台演出。出生成長於波多黎各,以打擊樂為音樂啟蒙,卻能憑薩克斯風演奏在美國爵士樂界享有一席之地趁著他訪台之前,本刊特地邀請薩克斯風演奏家李承育越洋專訪,讓本地樂迷提早了解他的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