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軒
舞評人、舞蹈戲劇構作、表演工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蘇威嘉X周倖如
樂齡舞者的自由步,用舞蹈撐開身體的可能
蘇威嘉與周倖如相識於2019年的《自由步當我盡情搖擺》,當時蘇威嘉在樹林藝文中心與樂齡長輩們進行兩週的舞蹈排練與演出,剛退休的周倖如則因朋友相揪而踏入了排練場,從那刻開始,兩人就因舞蹈成為忘年之交。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詩凡 X 王甯
「你們會如何定義彼此的合作關係?」 「彼此是彼此的成分吧!」 「好肉麻!!」 (兩人同時大笑) 看起來很有默契的蔡詩凡與王甯,其實一直是到王甯於2020年發表的《十五分鐘運動提案》,才開始第一次的正式合作,在那之前,兩人僅因工作關係偶遇了兩次:一次是在2017年由編舞家余彥芳領軍、王甯擔任排練助理的《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臨時被找去幫忙拍照的蔡詩凡,在劇場裡第一次見到王甯,兩人連話都沒說,僅有一面之緣。隔年,王甯在新人新視野發表《丨丨》,蔡詩凡再度被當時的影像設計唐健哲徵召擔任救火隊,但慢熟的兩人依舊沒有深聊,僅是進化到點頭之交而已。不過,或許某種可以歸因於星盤或人類圖的原因,王甯在創作《十五分鐘運動提案》的前期,「不知道哪裡來的直覺」就約了蔡詩凡出來閒聊,憑著「就有種感應吧!」而成行的兩位女子,莫名的一拍即合,從此開始成為創作上的夥伴。 提及那次「超詭異」的邀約,蔡詩凡坦言沒有想太多,畢竟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常會跟「很free」的人合作,倒也習慣了這種臨時興起的機遇。當時,兩人隨意漫談起攝影、身體與觀看的關係:例如蔡詩凡不太喜歡被稱呼為「攝影師」,而更習慣被稱為「拍照的人」,因為攝影對她來說,是個很動作的事情;例如王甯身為創作者,其實每次被問「你要什麼」的時候,都覺得異常奇怪又彆扭,因為對她來說,唯有在不刻意預設結果的前提下,創作的可能性才會開始蔓延、生長;例如蔡詩凡曾經在拍照時,意識到自己會停止呼吸、身體僵硬,後來練了瑜伽後,才開始能一邊拿著相機、一邊深吸深吐;例如王甯很投入在這樣沒有結論的漫談,似乎在如此無形無狀的模糊裡,才能清澈地看見自己究竟會被什麼樣的事物吸引與召喚。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評人、舞蹈構作、策展人
吳孟軒書櫃裡的秘密
01 《Choreographing Problems:Expressiv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Dance and Performance》Bojana Cvejic,Palgrave MacMillan,2015 Cvejic是比利時的舞評人、舞蹈構作與表演學者。或許是因為彼此身分的相似,她的Choreographing Problems總能給我很多啟發,尤其是她如何將創作現場的經驗作為研究的起點,並能從編舞、表演與書寫的實務工作裡,提煉兼具哲學性與歷史意識的理論化思考,且總能在不慍不火的書寫風格裡,提出具顛覆性的論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耿一偉 X 鴻鴻
無論策劃藝術節或擔任戲劇顧問,耿一偉不曾間斷譯介國外表演藝術書籍進台灣。與他有志一同的還有導演鴻鴻,他過去也曾主動與出版社合作出版歐陸經典劇本,並在旗下雜誌刊載了近30部劇本。這些出版品,對於劇場的重要性究竟是什麼?又替劇場留下些什麼?且聽兩人暢談他們如何將出版視為一種「策動」,逐漸搭建起眾人與劇場的橋梁。
-
ARTalks
他只能跳舞:僻室《半金屬》
編按:作為編劇陳弘洋「星際計畫」系列作品,《半金屬》從金星於占星學中所代表的關鍵字:「婚姻、愛情、藝術、交際、和諧、奢華、審美觀、娛樂」出發,以How-you-like-that的方式,雜揉元素週期裡半金屬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特質,嘗試以複雜的聲響及多重敘述線的Stupid-love,再現夜店的糜爛和歡快。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舞蹈中體驗民主,觀看中開啟政治性想像
身體的社會性一向是當代舞蹈裡的重要面向,也是許多當代編舞家的創作關懷,而當我們縱覽至今曾出現在台灣舞壇的諸多作品,大致可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徑:從早期的舞蹈前輩蔡瑞月、蕭渥廷、陶馥蘭,一直到近年的賴翠霜、王世偉,此類編舞家擅長以舞蹈劇場式的敘事手法,與強烈多變的視覺符號意象,在舞作中建構鮮明的批判文本與角色關係,以此針對特定的政治與社會性議題,呈現編舞家獨特的視角與觀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上)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叁式:透過跨域協作、共創,加速刺激成長(下)
叁式是個奇妙的團隊,很難一時定義他們在做的到底是什麼,就連叁式的官網都以「哎,這是一個難以簡短回答的問題」,來說明他們的服務項目。的確,從金曲獎到劇場表演,從手機app到台灣設計展,叁式的合作案橫跨了表演藝術、科技藝術、娛樂產業、互動科技與設計策展,每個案例都十分亮眼,更曾被稱作「台版teamLab」,這些成果,比起明確的團隊定位,都更能定義叁式是什麼。也因此,叁式究竟是如何跨足這麼多不同的領域,又是如何在10年間成長為如此活躍的團隊,就令人十分好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我們討論團隊的工作方法時,往往會試著從他們的經驗累積、主事者風格、機緣巧合等因素裡找到「準則」當然,這個準則會隨著各種特殊情況,找尋各種因應之道。於是,從2020年初開始影響世界情勢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團隊們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須在混亂裡有所應變。 那麼,這些以創作、製作為主的團隊如何回應疫情時代,又怎麼看待這段可能停滯的時間,並找尋「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們或許重新檢視過去、開發線上作業、盤點現有資源、維持創作能量、開發全新形式等,這些方法在這8組團隊無法如常的日常裡施展
-
舞蹈 黃懷德「闖劇場」創團作 《老人流》
尋找另一種詮釋「老」的方式
這兩年,編舞家黃懷德照顧爺爺、觀察老人、在創作中挖掘老人議題,這過程匯聚成了他創立的「闖劇場」創團作《老人流》。他從「人類的、動物性的」方式,去找尋老人的身體,也從傳統戲曲中「老人」的扮相與身段找靈感,除運用照護老人的日常物件,予以象徵與轉化外,也透過學習傳統的身體程式,去找尋人在不同年齡的身體型態,以及當中隱藏的動物性慾望。在具象角色與動作模仿之間,黃懷德試圖在找尋的,是另一種詮釋「老」的方式。
-
焦點專題 Focus
數位未來 改變你的表演藝術「觀」
在無法進劇場看演出的當下,許多創作者與團隊選擇將過往錄影開放觀賞,或舉辦新作線上直播,除針對當下觀眾進行宣傳並維持疫情後的消費意願外,表演藝術影像其實一直面對著另一群存在於未來的觀眾:「研究者」,這廣義地包含了所有想要了解表演藝術脈絡的觀眾群。而現行的表演藝術記錄方式,其實難以滿足未來觀眾的需求,透過新科技如VR的介入,則能保留更清晰的「表演」細節。透過對不同技術的探索,不只是開發新的可能性,也是在反思過往表演藝術所習慣使用的記錄媒材,如何形塑人們對「真實」、「表演」的想像與認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世代藝術家群像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 他們的人生
關於藝術這條路,他們有的剛自起點出發不久,志氣昂揚,興致盎然;有的是走至中途,回首感懷深刻,前望兢兢業業;有的是走過千帆,放下後更登自在從從「四年級」到「八年級」,人生總有起伏卡關,也有豁然開朗,創作的「成年禮」會在哪一刻發生,暗黑的恐懼何時迎面襲來,且讓這五位藝術家,藉著快問快答(或者慢答),分享那些夢想、偶像、期待、恐懼、未竟之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八年級
高旻辰 家人是永遠的羈絆 最愛誠實面對自己
才廿六歲的高旻辰,已是布拉瑞揚舞團最資深的舞者,台上風姿百變的他,台下卻是擁有家人滿滿寵愛的「公主」,也因為家人的愛,他最怕辜負家人、讓家人擔心,於是拼命努力、想證明父母對自己的栽培是正確的。看似幸福的人生,過不去的總是情關,但也因為家人給他的愛,讓高旻辰長成了一個溫暖且樂觀的人,他總是坦蕩蕩地哭,傷心得理所當然,該哭就哭,該脆弱就脆弱,從不裝酷。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立編舞家、舞蹈教師董怡芬
牽著女兒,重新思索未來
自從去年夏天女兒出生,董怡芬的人生就大大改變了,「有了女兒之後,就沒有時間感了,因為時間完全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因此,讓她對工作、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比起創作,她發現自己更重視小孩與後代的未來,除了想幫助年輕的舞蹈工作者磨練經驗,也想讓舞蹈的世界更寬廣、讓台灣的藝文環境再提升董怡芬想從追趕時間表與緊繃的身心中緩下來,好好檢視自己的生活、照顧自己的身體、陪伴女兒成長,是董怡芬給自己的功課。
-
焦點專題 Focus
社運軸線下的土地童話
從二○一二年開始,三缺一劇團展開了為期七年的「土地計畫」,發展出《還魂記》與《蚵仔夜行軍》兩部作品,皆以虛構的鄉野傳說與童話寓言,轉化並批判台灣著名的環境議題。透過持續的田野調查,劇團深入土地、挖掘故事與人物,在七年的不斷交會中,創作者與田野地,早已交織在彼此的生命裡。
-
企畫特輯 Special
挖掘「內在動物」 探索人與非人共處的異世界
相遇於二○一七年的德國漢諾威國際編舞大賽,台灣編舞家賴翃中與西班牙編舞家Mario Bermudez Gil可說是「英雄惜英雄」,種下了雙方日後合作的契機。曾獲《美國舞蹈雜誌》選為「廿五位必看編舞家」的Mario,年僅卅二歲卻已是經驗豐富的舞者與編舞家,此次為翃舞製作編創的《優雅之外》,試圖挖掘台灣舞者們的「內在動物」,藉以探索「人」與「非人」的界線與轉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4:各地場館、藝術節,跨地域連線搶搶滾?
縱橫串連「打群架」 成敗關鍵皆在「人」
這兩年來,不僅可看到地方文化局串聯所舉辦、數量爆棚的藝術節,也可看到場館之間日益緊密的合作網絡,現今台灣表演藝術的運作機制,團體戰不僅是現在進行式,也是未來的趨勢。場館之間的合作,不僅在節目的共製,也在空間的分享運用;而縣市文化局的連線合作,更是造就地方藝術節的蓬勃關鍵。但在藝文資源串聯的過程裡,「人」是其中最大的關鍵,需有願意投注心力的承辦者與主事者,成果才能延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雲門舞者練起《12》……
陶冶 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陶身体劇場的「數字系列」,原本是要在《9》集其大成,卻因為編舞家陶冶與鄭宗龍的抽菸閒聊,互邀對方到彼此的舞團編舞,而繁衍至《12》,也讓陶冶成為雲門舞集與雲門2合併之後,第一位為「新雲門」編創的編舞家。對雲門舞者來說,與陶冶工作是「重新學習」、「打掉重練」,在陶冶安排有序、仔細打磨的指導下,進入「陶」的身體世界。林懷民曾以「破」來形容這次的交換編舞,然對陶冶而言:「離開舒適圈,應該就是我的破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科技╳機器╳人 是哲思隱喻
科技與機器,在當代劇場中常作為舞台背景或氛圍塑造的功能性運用,但對編舞家而言,還能發展出更多深層與寬廣的思考與路徑:如《黃翊與庫卡》中的機器人舞者展現表演性,或如蘇文琪創作中以宇宙大爆炸來延伸、探問人類存在的哲思隱喻,又或如南韓藝術家鄭錦衡《油壓振動器》瓦解了人機之間的主體界線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極簡與理性中 測量創作的溫度
從二○一○年開始創作的比利時編舞家楊.馬騰斯,作品多是關於人在社會網絡中的肖像與關係,及身體如何透過自身在空間的運動,與表演者在執行動作時的狀態,提供一非戲劇性的敘事、但具有辨識度的視覺景觀,勾出觀眾的想像與詮釋。這次訪台的《嘗試》與《三之律》,前者透過跳舞、寫作與語言,如解剖學般剖析創作的步驟;後者則透過組合動作、音樂與燈光,在重複且規律的時間推衍下,將舞者的個人性與表演性逐漸抹去,舞者身體的真實、敏感與荒蕪,得以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