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
專題
絕美經典 耀眼重現
將在八月底在台中登場的「世界芭蕾舞星饗宴」,邀請十一位頂尖舞星,演繹十多個經典節目,包含巴蘭欽以梵克雅寶珠寶為靈感創作的舞劇《珠寶》中的兩段:〈綠寶石〉與〈鑽石〉,還有多段經典大雙人舞、獨舞,以歡快、抒情、唯美等各種風格展現。
-
舞蹈 余能盛推出芭蕾新作
《失落的幻影》回顧歷史文明的興頹
旅歐多年的編舞家余能盛,在歐陸長期的浸潤下,對歷史文明的更迭興衰感觸深遠,繼《失落的影像》之後,再度以歷史感懷出發,推出新作《失落的幻影》,除了在舞作中以指涉意味強烈的色彩映射他對歷史交替的想法,也編入了許多世界災禍傷亡的紀錄影像,並將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邀來加勒斯特國家劇院芭蕾舞團首席舞者一同演出。
-
舞蹈 2018鈕扣計畫
四位舞蹈遊子 將生命點滴編織入舞
每年邀請旅外舞者回家編舞跳舞的平台「鈕扣計畫」,今年邀請了余采芩、劉方怡、李明子與陳崇賢回台展演自己的創作。他們或自問自剖,或探索人際關係,以舞作抒發生命走過的種種感受,以多樣風貌呈現各自的歷程風景。
-
舞蹈 2018新點子舞展—微舞作
陰間、垃圾、酷刑 新世代解讀《春之祭》
今年的兩廳院新點子舞展以《春之祭》為主題,在「微舞作」專場中邀來三位新生代台灣編舞家鋪陳他們對《春之祭》的解讀:林素蓮《小姐免驚》探討紅衣女孩犧牲後踏入陰間的歷程;劉彥成《垃圾》提問物件的用與被用「之間」的曖昧過程;劉冠詳從《春之祭》的祭祀聯想到酷刑,而舞蹈與酷刑的本質是相似的,《酷刑姿勢練習》就是透過酷刑來探索姿勢(舞蹈)。
-
舞蹈 第十二屆國際芭蕾舞星GALA
頂尖舞者齊聚 展現顛峰精采
持續迄今已經第十二屆的「國際芭蕾舞星GALA」,今年邀請了全球七大芭蕾舞團的十二名舞者,六位首度來台,表演舞碼中有經典舞段,還有比重逾半的現代芭蕾,透過頂尖舞者的演出,讓台灣舞迷也能看到韋恩.麥奎格、普雷祖卡、David Dawson的精湛創作。
-
焦點專題 Focus
布拉瑞揚 在他人部落中 認真學歌
二○一七年年底,部落巡演到布農族的南投羅娜部落勘查演出地點,布拉瑞揚意外撞見羅娜薪傳音樂團的每週固定練唱,離開山後,唱著Pasibutbut等古調的耆老的身影與聲音仍脹滿腦中,像多年前那晚腦中質問自我的多重聲部,讓他決定帶著十一名舞者走回山中,創作《路吶》。他們跟隨耆老學歌,發現「唱歌跳舞」完全不再容易,田野蹲得深了,精神進入歌裡了,他很難無視歌曲背後的意涵與族人護衛自己傳統的心意
-
焦點專題 Focus
何曉玫 壁虎之眼 穿透信仰文化背後的生命
「你看,三太子穿溜冰鞋、土地公把雷射光裝在頭上、白沙屯遶境有GPS定位廟會的陣頭日新月異,彈性地包容著時代的轉變,台灣人好能接受這樣的融合,對他們來說這是創意、是舞台。」何曉玫觀察,台灣人的彈性除了在形式上,也表現在陣頭、神將的精神上,表演者神/人狀態的瞬間切換,「神跟人的界線好自由,走得時候很搖擺,是神,停下來表情馬上轉變了,又回到自己。」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香港、澳洲兩地攜手 舞寫四季人生
匯聚香港、澳洲兩地編舞家同台創作的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製作「易季」,選擇以「季節」為主題,面對自然的規律,探尋人類文明在季節變換中的共向,將呈現城市當代舞蹈團副藝術總監黃狄文的《尋常》,澳洲Expressions Dance Company藝術總監娜泰莉.維亞的《四季》與澳籍華裔獨立編舞家陳小寶的《夏》,三位創作者從不同角度切入,訴說人與自然交織的季節感知。
-
舞蹈 雲門2「春鬥 2018」
劉冠詳、蔡柏璋 以瘋狂與提問啟動舞蹈新能量
今年的「春鬥」,找來兩位特別的藝術家合作,一是編作《我知道的太多了》的劉冠詳,一是縱橫編、導、演的蔡柏璋,雲2藝術總監鄭宗龍說:「我很想看看舞蹈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性,像拿著手電筒照一照,讓舞蹈、身體更廣闊一點。」於是劉冠詳將狂亂帶進排練場,不走脈絡地發展他的科幻舞作《變態》;本要告別劇場的蔡柏璋因編舞邀請留下,透過一再提問,他與舞者鋪陳人生的《Aller Simple》
-
舞蹈 明和電機打造機械樂團
《跳吧!!Robot》 人與機器人趣味起舞
《跳吧!!Robot》由八位人類舞者攜手七位小巧的機器人舞者共舞,結合法國藝術家Charles Carcopino的立體舞台投影、日本設計及表演團體明和電機的全自動機械樂團,再加上法國奧爾德巴蘭公司發明的人工智能機器人NAO,布蘭卡.李透過開場的投影中機械/人體的轉換,直觀地消解了人與機械的界線,機械成為人體想像的延伸。
-
企畫特輯 Special
走入華山 與舞相遇的三種方式 2018相遇舞蹈節
由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策劃,將於三月下旬在華山登場的「相遇舞蹈節」,以三大主題「翻轉空間」、「議題關照」、「注目新人」,匯聚八組創作者,在重新出發的烏梅劇院,與觀眾「相遇」。而為了消弭行內外的隔閡,創造相遇的場所,舞蹈節也推出演前導聆、校園包場、工作坊等活動,建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平等」,期待透過身體的體驗,讓觀眾理解舞蹈,也讓創作者接觸素人,養成溝通傳達的第一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二:舞台上的自然與奇觀
跳上崎嶇濕漉舞台 舞出真實痛苦人生
碧娜.鮑許的舞台,往往讓觀眾一見難忘,卻也讓舞者痛苦萬分,如同現實的世界,有土石瓦礫,有斑斕植物,還有到處流淌的水這些艱困的舞台逼使舞者思考「為何而跳」,他們的妝花了、晚禮服濕透了,離開舒適圈,冒著受傷的危險,重新理解身體的痛苦以及心靈對自由的渴望。
-
藝號人物 People 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
簡珮如 我要做的事情,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簡珮如追尋自我的舞蹈之路沒有太多曲折迷惘的過程,甚至可以說是筆直得沒有任何岔路。五歲學舞,廿三歲隻身赴美,在競爭激烈的紐約舞壇打拼逾十年,從不愛說話的社交障礙者到繼許芳宜之後、成為第二位跳進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的台灣舞者,奪獎無數,被紐約舞評家譽為「瑪莎.葛蘭姆的化身」,她只淡淡地說:「我喜歡挑戰。我要做的事情,拼也好,忍也好,我都要做到自己的最好。」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表演藝術碰上影像
視覺的舞台遊戲 身體的現身到消失
舞蹈以身體作為言語意義逃逸之所的空間調度,身體作為唯一「著像」的方式,可說是極其視覺導向的創作形式,但當代編舞家也不甘僅止於此,而嘗試在身體與地面之外,增加一些新的、干擾閱讀身體的面向,而影像就是最早也最常被運用的方式,從玩弄影像低限的的錯視、投影與舞者重複影像的奇幻景觀,到數位科技「上身」塑造的虛擬身體、VR的運用讓觀者幾乎感覺身體已消失科技影像與舞蹈的探戈之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舞蹈 跨國交流的舞蹈實驗平台
圓桌舞蹈計畫 歐美與亞洲的舞力尬陣
兩年一度的「圓桌舞蹈計畫」今年走到第三屆,今年推出了的節目包含「歐美舞思雋永」、「亞裔新浪潮」,前者邀請了優秀的歐美舞者、編舞家來台演出,後者則推出台灣、香港、印度等地新銳編舞家的作品,讓觀眾看到歐美與亞洲的最新「舞」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黃翊與庫卡》走到2017 口述影像說分明
從二○一二年首演迄今,由舞者與機器人共演的《黃翊與庫卡》已經走過多個城市,也一直在發展中,今年舞作來到新北市藝文中心,除了有今年全新發展的段落,也配合口述影像,讓視障觀眾得以領略舞作內容。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一
周東彥: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作為一個結合了商業設計、動畫、新媒體的團隊,最初我想,舞台是不是可以不只是地板與背景,還用石拍、火烤、流動、3D的河海,呈現有機的文字,但老師都覺得不對。我們開始學習layout,學習林懷民的舞台哲學,他只是把畫紙攤開,就這樣,沒有其他東西了。我們加,老師減,就這樣走了三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二
詹朴:讓布料和顏色一起傳遞那些斑駁,那些美麗
懷民老師創作的主題中沒有角色,沒有劇情,有的是強烈的氛圍與情感;這些情感我們吸收之後,試圖讓布料和顏色成為舞者身體的延續,讓這些延續可以一起傳遞一樣的訊息,一起傳遞那些斑駁,那些美麗,那些衝撞,那些經歷。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年輕藝術家遇上林懷民之三
桑布伊:他讓我丟掉原本會的,去做簡單有力的事情
他發掘我的潛能,讓我丟掉原本會的,去做簡單有力的事情。過程中有討論與磨合,因為誰都不知道老師要做什麼,或許他要透過我的聲音找他要的東西。創作通常都有主題、對象,這次是沒有主題的哼唱,非常辛苦。直到進錄音室,歌唱的核心都不明確,他只要我不要唱自己的創作、不要部落的歌,只要哼唱。
-
即將上場 Preview 蒂摩爾古薪舞集《Varhung~心事誰人知》
放鬆說出口 沉醉中保持清醒內在
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新作《Varhung~心事誰人知》脫胎於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二○一六年的卅分鐘短篇同名舞作,前作為女性發聲,本作則拓展了關懷對象,在部落生活中扮演要角的植物月桃,也成了舞作發展的動作元素。習於壓抑的屏東排灣族舞者藉著唱歌小酌難得放鬆,但沉醉之中,仍須清醒感受;對巴魯來說,沉醉中保持清醒的內在,是本作最艱難也最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