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裕惠
臺大戲劇系博士後研究
-
百匯
從文本找回劇場的力量
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標榜劇場演出與經典劇作對話,邀請來自波蘭、日本、加拿大與台灣本地的五個劇團,分別展開一對一的「肉搏戰」。
-
百匯 劇作家特寫
日本卡夫卡─安部公房的荒謬之筆
把人變成蟲子、棒子或是人變非人,甚至是男人一頭鑽進箱子裡逃避現實的詭異情境,在安部公房的作品裡相當普遍;因此,日本文學界常以「日本卡夫卡」來形容安部公房。
-
百匯
標舉跨界,歡慶二十週年
皇冠藝術節前身為「皇冠迷你藝術節」,在皇冠雜誌四十週年時擴大舉行,轉型為「皇冠藝術節」。十年後的今天,鎖定「跨界合作」模式為主的策展方向,每月以不同主題呈現,演出自四月至七月分別舉行。 四月皇冠藝文中心會與「女人組劇團」合作,從女性議題、女性導演出發,將發表「二○○四年十全十、美女節聯演計畫」之八項製作。(參見嚐鮮篇) 五月則有舞蹈空間舞團運用機械裝置與舞蹈即興所呈現的《域之二》,除由藝術指導楊銘隆主導整體結構外,並將由所有舞者共同參與主題的創作與發展;而近年在偶劇及劇場藝術上表現傑出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也將針對皇冠小劇場的型態,利用充滿創意及使用環保材質的各類偶,製作以中、高年級兒童為對象的作品。 六月起,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三位主要導演鴻鴻、陸愛玲及傅裕惠,將各自發表一段半小時的獨幕劇,搭配下一週以結構即興為主的古名伸舞蹈團與比利時音樂家彼得‧蔡司(Pieter Thys)的現場即興音樂演出《新地界爭霸》。之後還有新生代頗具膽識與創意的「外表坊劇團」導演李建常,以與皇冠出版社相關的「書籍」來創作。 七月則由「水母漂集團」導演陳俊明,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年輕團員陳冠霖,合作《訊息消失》。二○○四年九~十月則有兩檔六場的「小亞細亞網絡──創作大匯」。邁入第七年的小亞細亞戲劇/舞蹈網絡,這次將結合來自新加坡、漢城、東京、京都、北京、香港及台北的藝術家,分為舞蹈類及綜合類兩組,於今年共同參與為期四週的「創作與創意會議」(Creators Meeting)。 (本刊編輯 傅裕惠)
-
嚐鮮
戀人絮語
六個表演工作者以獨腳戲的形式,用自己的身體表演,演述六個誠實的同志情感故事。
-
嚐鮮
美學訴求多元,「產值」仍可期待
許多有心的創作者不但從性別理論、人性剖面與生命現象來看同志題材表演,,深具前衛與邊緣特質的同志表演藝術,未來仍有各種「產值」的可能。
-
嚐鮮
第三屆女節,展現女性旺盛創作力
第三屆女節今年為共襄盛舉地慶祝第十屆皇冠藝術節,訂定「十全十、美女節」的主題。邀請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劇團「開檔褲」與六位國內女性編導,一起呈現各具特色的最新小品。
-
嚐鮮
搞怪導演又出招,讓你來「聽」戲
王嘉明說,這次來看戲的觀眾可能看不到什麼畫面。原因是,他希望觀眾用聽廣播的方式來「聽」這齣戲。
-
複合風
家族再聚,卻見分裂
前兩部《黑夜白賊》與《也無風也無與》,皆從一個家庭開始,然後逐步呈現它的崩解。但在《好久不見》中,紀蔚然則選擇逆向操作。
-
舊剪新裁
推演舊作,李國修再探兩岸情
今年屏風表演班推出兩檔重製的舊作,恰好都與兩岸故事有關。《OH!三岔口》將重新挑戰三人飾演十五個角色以上的記錄。而《西出陽關》也將重現舞台大雨造成的「聲淚俱下」劇場效果。
-
戲劇
下山,體會創作自由的感動
劉靜敏說,這些資深但還年輕的團員,需要體會一下創作自由的感動。這幾個來自四面八方的優人,參與優劇場的表演,從不計較角色、戲分,表演對他們而言,是工作,也是修行。既不是為了聽掌聲為表演的目的,一切為了追求本性。
-
表演人物
他的人生地下鐵,老有幸運的意外
他執導的《地下鐵》,一路從默默無名的地鐵站,直駛澳門、新加坡、廣州甚至上海等地,十場左右的演出已累計一萬兩千人次,而且數字仍以等比級數成長中。 「看起來,我好像可以靠做劇場導演這行活下去。」黎煥雄慶幸自己這個人生意外的轉折。
-
最PAR!
有法可循,給表演團體一個名份
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表示,這套規則不但能讓藝文團體建立公信,便利未來接受各界的贊助捐款外,亦能享有各種減免稅賦優惠。更重要的是,未來的政策制定,將有更明確的統計數字和參考依據,在明訂「權利義務」的情形下,讓表演藝術生態更具產業價值。
-
戲劇
打開另類感官經驗的舞台之窗
當習慣以視覺畫面來主導自己情緒動作的表演指導者與視障演員工作時,幾乎都要完全推翻原來自己習慣的指導方式,實實在在地以「身體」的接觸。這樣的「第三類接觸」,不僅視障者覺得是一項人際交往的挑戰,對所謂的肢體指導者而言,更需要開放自己,信任這群即將密切合作的夥伴。
-
戲劇
很特殊的緣分!
他們彼此認識的時候,都還是廿一、三歲左右的年輕小夥子,不管談什麼話題,通常最後都會回到「表演」這個命題。李立群表示,他們三人講到最後,經常是他和金士傑爭得面紅耳赤,雖然有時候他和顧寶明也會針鋒相對。就和訪談間,顧寶明總是表現地一副「置身事外」一般:「讓他們倆去說吧!」可是,相較過去的表演經驗,三個人倒都不約而同地指出,隨著時間的變化與年齡的增長,大家對於表演都更「小心」了,每一處表演細節都愈趨斟酌推敲。
-
最PAR!
面貌百變不執著,一以貫之來批判
劇場編導鴻鴻說,林奕華一向絕頂聰明,他擅於批判、作品論點犀利;所謂的「變化」,不過是他使用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他想說的東西。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則表示,他認識的林奕華一直如此,總是不斷改變,不斷變換作品形式,而且很有意識地選擇與傳達自己要談的東西。
-
戲劇
迎接兩岸小劇場界的「肉搏戰」
即將來臨的幾個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與相互邀演,兩岸的小劇場(實驗戲劇)將有機會密切交流、「互探虛實」。大陸近期表演藝術環境的偏向市場化,使北京邀演單位期待台灣小劇場的演出帶來多元的風貌;香港的表演工作者則嗅出未來兩岸三地合作的發展生機;那台灣劇場工作者又如何看待這樣的未來呢?
-
戲劇
打造一個台灣休閒消費的優質品牌
對於藝術總監梁志民而言,專業經營下的「創作自由」似乎是天經地義,而就藝術行政者林靈玉的角度來看,那是「天職與義務」。儘管經常面臨同業不同的評價,行政經營也屢次面臨開發市場的挑戰,「果陀劇場」卻仍是國內經營音樂、歌舞劇小有累積的少數一、二個團體。
-
專輯(一)
最積極的合作夥伴!
在所謂「臂距」(Arms Length Principle)管理原則下,英國文化協會算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單位,其本質在於建立文化交流,而英國外交部提供了英國文化協會的主要經費。「積極涉入」(Looking for engagements)是英國文化協會在表演藝術這個交流領域的工作焦點;「工作坊」與「合作企畫」是該單位最傾向支持的交流方案,未來都將會是英國對台文化外交的重點。
-
文化生態
讓表演藝術的「產業」面貌走向清晰
由本刊委託台灣表演藝術聯盟、號召業界藝術行政工作者所評析的第一本台灣表演藝術團隊產值報告,即將於本月出爐。透過對兩百多的表演團隊的訪查,以及相關產業單位的分析,也許可以讓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產業」面貌較為清晰。期待這本《表演藝術產值報告》的出版,讓我們能重新認識這門行業的活力特質,從而更關心台灣表演藝術產業。
-
戲劇
以專業精神向家鄉致意!
除了新增的歌舞場面,楊呈偉表示這次《囍宴》的創作改編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開始說這個故事」,以及如何將全劇翻譯為英文,好有別於一般觀眾印象中的電影版本。負責《囍宴》演出行政與技術協調的汪慶璋表示,這次楊呈偉聘請的編導創作群幾乎清一色都是美國百老匯的資深設計者,整齣戲的製作遍及美國紐約、西雅圖與亞洲的台北與新加坡,讓《囍宴》的製作過程更富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