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韋伯強調,尋找積極的合作夥伴是英國文化協會最主要的工作目的。(林鑠齊 攝)
專輯(一) 看見英國的前衛劇場/幕後推手

最積極的合作夥伴!

看英國文化協會在台的文化行銷策略

在所謂「臂距」(Arm’s Length Principle)管理原則下,英國文化協會算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單位,其本質在於建立文化交流,而英國外交部提供了英國文化協會的主要經費。「積極涉入」(Looking for engagements)是英國文化協會在表演藝術這個交流領域的工作焦點;「工作坊」與「合作企畫」是該單位最傾向支持的交流方案,未來都將會是英國對台文化外交的重點。

在所謂「臂距」(Arm’s Length Principle)管理原則下,英國文化協會算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單位,其本質在於建立文化交流,而英國外交部提供了英國文化協會的主要經費。「積極涉入」(Looking for engagements)是英國文化協會在表演藝術這個交流領域的工作焦點;「工作坊」與「合作企畫」是該單位最傾向支持的交流方案,未來都將會是英國對台文化外交的重點。

分佈全球一○九個國家、二百一十六座城市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甫於一九九七年成立台北辦事處,而高雄辦事處也才在這一、兩年間開始運作。二○○○年八月,才剛修完藝術管理碩士的倪韋伯(Neil Webb),在完成一項為期八個月的「台灣藝術團體組織名錄」的計畫之後,在不須經過任何公務人員任用考試的情形下,無心插柳地獲聘為英國文化協會駐台辦事處藝術經理;「也許就是因為我既是勞碌命、又怕無聊的原因,跟台灣日益變動的環境活力相投契,」倪韋伯說,本來該是他對外一一造訪台灣的文化組織,解釋英國文化協會的運作目的與功能,然而近幾年來,卻不斷有來自各方的企畫案和策展人湧進他的辦公室。「英國文化協會」逐漸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尋求合作的一盞矚目的明燈。

藝術,是外交利器

「文化藝術」其實只是英國文化協會眾多對外業務的一小部分而已,英語教育推廣和科技文化交流是英國文化協會對台的業務重心。「英國文化協會的本質在於建立文化交流,而我國的外交部是我們的主要經費來源。」倪韋伯表示,對台灣來說,文建會地位相當於「文化部」,但英國的「文化部」(即英國的文化、媒體與體育部)卻不是像他們這種駐外文化單位的直屬主管機關。

在所謂「臂距」(Arm’s Length Principle)管理原則下,英國文化協會算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單位──尤其是派駐海外的辦事處,當然還有一些「必須達成」的工作目標;每個辦事處在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運作策略。例在如非洲等發展中國家,英國文化協會海外單位的工作重點在於爭取人權與推廣民主;若像在台灣這樣政治氛圍曖昧不明的情形下,「文化藝術」領域的合作便順理成章成為兩國人民文化交流最好的辦法。藝術,對英國文化協會而言,是外交利器。

呈現多元、前衛與創意的當代英國風貌,是英國文化協會運作文化交流的終極目的,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雙邊交流。今年,英國文化協會的亞洲工作重點在中國大陸,對台的文化交流事務並無受到任何影響,只是近年來九一一事件與SARS疫情的關係,讓很多事情都延後了工作期。「積極涉入」(Looking for engagements)是英國文化協會在表演藝術這個交流領域的工作焦點,而「工作坊」與「合作企畫」是該單位最傾向支持的交流方案,未來都將會是英國對台文化外交的重點。英國國內的「藝術造訪組織」(Visiting Arts)是一個將國外表演帶到英國的交流單位,而英國文化協會最大的目的就在於向海外推銷英國。

以多元出版物建立管道

自一九九七年起就和英國文化協會合作的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陳琪表示,每年每季英國文化協會都會發行一本叫做《巡迴》On Tour的季刊,介紹英國國內外的表演藝術生態與演出活動,提供海內外的策展人參考資訊,訊息非常齊全。英國文化協會不僅是表演藝術資訊的提供者、蒐集者,也是協助英國國內中、小型(成立約五至十年)極具潛力的表演團體的藝術行政單位。同時,英國文化協會每年都會細心安排「愛丁堡藝術節」的表演博覽會(showcase),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策展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跟英國表演藝術團隊「來電結緣」。

此外,英國文化協會每年都會透過國內的「藝術資訊團隊」(Arts Team),就國內各個不同的藝術領域如留學、設計、戲劇與舞蹈、電影電視、視覺藝術、音樂與文學等等,更新團隊資訊,發行專屬領域的刊物與名錄(如劇團與舞團等等),讓海外地方單位也能透過這樣的出版品,尋求邀約條件符合的藝術家與團體。雖然英國文化協會也會主動推薦,但選擇哪個團體來台表演,還是要由在地組織決定。在一定的藝術行政水準要求下,倪韋伯認為英國文化協會名錄內的團隊應該都是「品質保證」,儘管每次事後,他們還是得就合作企畫,提出參與人數、預算花費、新聞露出率與當地合作成果的評估。

規劃大型展演為交流平台

今年,英國文化協會與國家劇院企畫組首度合作,即將把三個英國前衛劇團帶來台北;上個月下旬,倪韋伯偕同陳琪和國家劇院企畫組人員同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獵豔」,為下年度的邀約做準備。倪韋伯說,愛丁堡藝術節與邊緣藝術節是英國文化協會籌辦的最大型戲劇展演,幾乎是「大家都會去」,事實上每年二月,英國文化協會也籌辦「英國舞蹈藝術全輯」(British Dance Edition)這個大規模的舞蹈展演,提供國際策展人觀摩交流的機會。

二○○二年秋天,倪韋伯為台北越界舞團推薦了編舞家夏洛特.文森(Charlotte Vincent),為其編作了一支《囍宴之後》的舞蹈,藝術總監羅曼菲便非常高興,而演出也相當成功。即使英國文化協會以藝術媒人的角色自許,但倪韋伯強調,每年的藝術交流目的與意義都因為來台表演的團體不同而改變,尋找積極的合作夥伴是該協會最主要的工作目的,而「徹底的對話討論」是相當關鍵的工作模式。「既然你們找上我,就別想擺脫我喲!」倪韋伯雖然是開著玩笑,但也表示了英國文化協會積極介入的立場。

平等完整的雙邊對話

每年十一月,英國文化協會都會開始規劃下一年度的工作重點,為了配合國內的會計年度,英國文化協會從四月份開始執行一連串的工作進程;「協會的運作不在於提供補助或贊助,而是建立雙邊合作關係。」倪韋伯再次強調。所以,一般商業性團體來台表演,通常不需要也不會尋求英國文化協會的協助,即使他們某種程度也代表了英國的當代印象,但是對於非商業性,深具前衛性、挑戰性與原創性的表演團隊,他們都會介入運作(Step in)、積極安排。

迄今,本地計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國際藝術村與新舞臺、台北國際藝術節/國際舞蹈節(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台北愛樂基金會、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實踐大學等單位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過。近來,該單位也首度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和當代美術館建立合作關係;年輕的倪韋伯,顯然在過去協會的累積下,深諳「敦親睦鄰」之道,讓英國表演藝術文化輸入台灣,如入無人之境。兩地相較之下,陳琪肯定文建會紐約文化中心撤銷劇場經營的做法,也更期待台灣的紐文中心與巴黎文化中心能同樣肩負類似的功能,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積極「輸出」。

不過,說情究理地來看,除了「國威遠播」能激發「西瓜偎大邊」的效應之外,不論如何綴飾「文化外交」,還是需要外交文化的手腕策略打頭陣吧。反觀國內對於文化外交的思考,如果外交部不把文化產業交流視為責任的話,台灣的文建會不論化身為文化部、文化體育或是文化觀光部,還是會有捉襟見肘之苦。

(本刊編輯 傅裕惠)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相關網站:

www.visitingarts.org.uk

www.britishcouncil.org

www.culture.gov.uk/default.htm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