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戲劇

迎接兩岸小劇場界的「肉搏戰」

從十一、十二月兩岸小劇場學術研討會與交流演出談起

即將來臨的幾個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與相互邀演,兩岸的小劇場(實驗戲劇)將有機會密切交流、「互探虛實」。大陸近期表演藝術環境的偏向市場化,使北京邀演單位期待台灣小劇場的演出帶來多元的風貌;香港的表演工作者則嗅出未來兩岸三地合作的發展生機;那台灣劇場工作者又如何看待這樣的未來呢?

即將來臨的幾個月中,透過學術研討會與相互邀演,兩岸的小劇場(實驗戲劇)將有機會密切交流、「互探虛實」。大陸近期表演藝術環境的偏向市場化,使北京邀演單位期待台灣小劇場的演出帶來多元的風貌;香港的表演工作者則嗅出未來兩岸三地合作的發展生機;那台灣劇場工作者又如何看待這樣的未來呢?

跨界與對話──兩岸小劇場學術研討會

11月1~2日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廣州話劇團.97實驗劇坊《押解》

11月7~9日

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無常.女弔》

11月12~16日

北藝大荒山劇場

台灣小劇場聯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等

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1日

北京北兵馬司劇場

近日股票市場的飆漲看揚,大量外資湧入亞洲,等候中國大陸人民幣的升值,各行各業期待景氣回升之際,大陸所謂「先鋒戲劇」的表演生態,正遭受經濟發展的影響;前一陣子香港基本法第廿三條的通過與否,引發特首董建華的政治危機,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帶動了香港劇場界的題材討論。相形之下,台灣小劇場界產生了什麼樣的位移現象與化學變化?

純粹為了兩岸交流

除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於本月初舉辦「兩岸小劇場學術研討會」,邀得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及廣州話劇團與九七實驗劇坊來台演出作品《無常.女弔》與《押解》外,北京北兵馬司劇場也率先邀請台灣四個知名演出團體──外表坊時驗團符宏征作品《早安夜車》、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動作──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金枝演社王榮裕的《可愛冤讎人》與親愛的劇團單承矩作品《收信快樂》──於十二月二日至二○○四年元月在北京舉行大規模聯演。

過去曾經獲得上海戲劇學院邀請、爾後又被拒絕赴滬演出《群蝶》的金枝演社,這一次為了尋求出團補助、千辛萬苦到大陸北京表演,背後的動機純粹是為了「交流」;團長游蕙芬笑笑說,無非是為了「探看對手功力」。台灣劇場界對對岸的劇場生態相當陌生,游蕙芬希望能去北京看個清楚,並沒有預設進一步彼此合作的計畫。北兵馬司劇場藝術總監袁鴻表示,他個人一直以來對台灣劇場的印象是「深具活力與創新,並能融合中國文化傳統又有現代意義」,這次的邀請便期許為北京消費時代影響下的戲劇環境,帶來一些多元化的演出氣息。

消費時代主宰北京戲劇生態

袁鴻表示,自北京申奧成功之後,藝文活動相當活絡,到處可見大型商業性表演,反而少見中小型的創意演出;對於台灣劇場的認識,一般劇場觀眾的印象也只限於表演工作坊的賴聲川與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而已。由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北京所謂的前衛、先鋒戲劇創作,不僅在空間認識上與台灣的不同,卻更強調市場訴求;除了政府所屬院團與藝術院校的表演如北京人藝小劇場,份屬民間的北兵馬司劇場成了北京唯一積極推動中小型戲劇表演的企畫中心。袁鴻認為,如今民間的前衛劇運尚未形成氣候,絕大多數的實驗戲劇創作者還得倚賴票房維生,可想而知,北兵馬司劇場此番的邀演,也面臨了經費籌措的困難。正因如此,袁鴻希望藉著這次台灣劇場團體赴京,增加北京觀眾接觸實驗戲劇的機會。

即將來台於北藝大主辦的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消費時代的戲劇》論文的前北京青年藝術劇院院長林克歡,針對兩岸三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即提出市場競爭衝擊劇場藝術創作的隱憂。他為文指出在今年八月的SARS疫情過後,北京演藝市場迅速反彈,一時之間大型商業演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媒體與商業經紀公司主宰表演藝術消費市場,許多表演藝術創作紛紛向時尚與流行靠攏,他更沈痛指出「在消費時代,戲劇無可挽回地走向通俗、媚俗、庸俗……。」北京的戲劇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小劇場表演幾乎是「硬碰硬的肉搏戰」;據了解,連堪稱「實力雄厚」的日本小劇場團體「少年王者館」(曾於一九九七年左右來台參加小亞細亞展演,於台北皇冠小劇場演出《劇終》),都在北京遭逢票房打擊。也難怪此番台灣四個小劇場團體前往北京「一戰」,大概都抱著「姑且來看看」的隨緣心態。

兩岸三地各有異同

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表示,如今要在大陸創作所謂先鋒實驗戲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香港地區的戲劇創作,近年雖因政治氣候劇變,一連串創作題材猛打起「政治性的噴嚏」,基本生態並無受到太多影響;茹國烈強調,那是因為香港政府對藝文界的補助並無明顯短縮,而香港對民間藝文表演的補助一向遠高於台灣,遑論對岸。相較之下,近年來大陸表演藝術環境急速往市場趨勢靠攏,然而除了公營戲劇單位,民間戲劇工作者得完全倚賴票房維生,不像台灣、香港能獲得政府補助。

茹國烈指出,在大陸各地有意從事戲劇創作的人,可能只有三個選擇:一是投靠國家單位,在票房營利的前提下,創作「正確、適當」的戲劇作品;二是自營製作公司或工作室,例如孟京輝、牟森與林兆華等知名先鋒戲劇時期的戲劇導演,利用明顯的市場操作,試圖創作實驗性的表演。三則完全不售票,抱持娛樂親朋好友的目的,只開放五、六十名觀眾於小空間裡表演,即是所謂的「地下演出」。他認為第二類的戲劇製作型態最為活躍,而產生實驗性作品的可能較高,最能展現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其運作方式與台灣的「創作社」劇團相當類似。

從「市場層面」思考交流

大陸經濟環境的改變,正逐漸影響著兩岸三地劇場界的「對話」方式。茹國烈認為,兩岸三地電影、音樂界幾乎早在經濟商業因素操作下「統一」,長期以來,戲劇界總是以「文化交流」的名義對話,也以「文化交流」的邏輯運作製作模式,反而不斷遭到政治操作阻撓。如今大陸經濟起飛,劇場界似乎可以嘗試從「產業」和「市場訴求」的層面「交流」,讓兩岸三地的劇場發展更形方便。

茹國烈表示,政治環境的變化讓香港人(劇壇)對政治開始敏感,大陸經濟門戶開放,讓他嗅到了一個新的發展生機;在市場層面的訴求下,兩岸三地勢必逐漸出現大型合作演出,屆時,香港劇場界在兩岸三地的交流之間,又會有「天時地利人合」之便。大陸戲劇界憂患藝術創作良心蕩然無存,香港戲劇界看準三地發展優勢,台灣劇場界(尤其小劇場界)對未來有著什麼樣的思考呢?

(本刊編輯 傅裕惠)

兩廳院-微笑聖誕季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