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仕龍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推廣藝術教育 公立劇院首辦群眾募資
為了推廣藝術教育,巴黎的國立奧德翁劇院為「奧德翁世代」計畫發起群眾募資,期能讓較為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認識並親近表演藝術,是以政府預算為主的公立劇院中,第一所進行群眾募資的劇院。雖然企業贊助或群眾募資只占公立劇院財源的一小部分,從文化部也在所屬網站上建置專門的群眾募資平台來看,群眾募資似乎已成為法國文化部解決經費短缺的一劑良藥。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法國劇場界風雨同舟 齊心力挺言論自由
《查理周刊》遭遇宗教極端分子攻擊事件,深深打痛了向來自豪於言論自由的法國人,尤其是劇場界,更是體會深切,不僅於一月十一日大舉參與全國各地發起的「我是查理」大遊行,也以聲明或表演,表達深切的哀傷與對創作自由的堅持。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導演手法簡潔大氣 深邃幽微再探經典
義大利劇作家皮藍德婁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是現代劇場的經典,雖然首演距今已超過九十年,但其探索劇場真實與虛幻的主題卻歷久彌新。巴黎市立劇院總監德摩西-莫塔在今年一月復排此劇,將十四年前版本搬上舞台,由前輩導演薛侯的愛將擔綱主演。德摩西-莫塔不特別強調視覺驚豔,而是從大處著手,於細部順勢導入個人新的詮釋以簡單,在最小的改動範圍內,讓一齣觀眾已熟知的現代經典,從戲裡到戲外都具有更豐富的意涵。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一代導演湧現 年輕觀眾成劇場票房主力
法國近年來湧現一批三十世代的年輕導演,常自組劇團,喜好集體創作,偏愛有挑釁性質的形式或題材。他們執導的劇場作品數量還不多,但每一齣都吸引許多法國年輕觀眾。過去被視為中產階級藝術的法國劇場,因為他們的投入,選材與形式能與年輕人互通聲息,也就帶動養成了新一代的觀眾族群。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八○後」劇場新銳 挑戰莎翁長篇驚豔世人
莎翁上中下三本、十五幕、一萬句詩行、一百五十個角色的長篇巨構《亨利六世》,在法國少見全本演出,但一九八二年出生的年輕導演湯瑪斯.裘利,則不畏艱辛,從重譯、整編劇本開始,從二○一二年開始,終於在二○一四年七月於亞維儂藝術節推出十八小時的全本演出,舞台視覺豐富,敘事流暢,角色刻畫立體,贏得媒體一片讚賞,裘利也因此成為法國劇評界最看好的年輕導演之一。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出版、讀劇、檔案數位化 「開放劇場」讓大眾更認識當代劇作家
由亞維儂藝術節創辦人尚.維拉創立的「開放劇場」,多年來以發掘仍在世的優秀劇作家,發行並推廣其劇作為職志,透過出版、讀劇等多樣活動,讓觀眾更接近、認識劇作家。去年十一月舉辦「當代劇本寫作週」,透過劇本甄選尋找新文本與新形式;也將多年來累積的各種文字與圖片檔案,包括出版的劇本、期刊、劇作家手稿、演出劇照等數位化放上網路,親近劇作家更為容易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剔肉削骨、拼貼重生的《波希米亞人》
去年底在巴黎北方劇院演出的《咪咪》,說是改編自浦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其實更是一群年輕藝術家對傳統經典歌劇去骨削皮的實驗腳本與音樂只保留《波希米亞人》的情節主幹,隨意取用其他歌劇的零星片段,拼貼出一幕幕貌似《波希米亞人》的圖樣,再予以連綴而成五彩斑斕的《咪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高等戲劇學院開設預科 弱勢生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法國學制中的「高等學院」重視實務操作,是各領域菁英的來源。為了落實受教機會均等,促進社會階級流動,法國政府近年來努力拓展高等學院的預備班學生來源,讓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而法國中部的聖艾堤恩國家戲劇中心暨高等戲劇學院也在今年開設全法第一個戲劇學院預備班,遴選出五位出身較為弱勢的學生,以一年課程與補助經費協助他們踏上未來的戲劇之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難以定義的百變劇場咖——歐利維耶.畢
誰是歐利維耶.畢?國人或許不熟悉這位即將來台扮裝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館》的「演員」,但他真的也不只是演員他是劇作家、導演、劇院總監、亞維儂藝術節總監,可說是位多才多藝、表現備受肯定、不畏保守勢力、堅持為社會議題發聲的藝術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劇作家
以「詩」為中心 拼貼堆疊追尋戲劇本質
文學底子深厚的歐利維耶.畢,受到求學歷程影響,歐利維耶.畢的劇本創作具有強烈的文學性與哲學性,尤其本身虔誠的天主教信仰,使得作品裡常流露宗教意象或末世般的想像。他取材廣泛,時事、訪談、雜感等,都可以拼貼成劇本。然而玩弄形式並不是他主要的考量,而更強調回歸文學本身,以詩體文學追問生命宇宙之真理,以劇場形式與古今世人對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當他是一位導演
融匯多元表演 打造虛實辯證
就舞台呈現來說,歐利維耶.畢喜愛結合多種表演方法,諸如喜鬧、雜技、歌唱、人偶、現場互動等,創造出活靈活現,令人目不暇給的觀劇感受。舞台樣貌繽紛多彩,穿插著突兀、驚奇的元素或極大比例的物件,以彰顯劇場演出的真實存在,不斷提醒觀眾戲劇正在進行。在劇場空間方面,常用水平多層、前後多進、可移動式的階梯或台座、旋轉式舞台或旋轉式觀眾座位等方法,賦予豐富的觀看視角。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劇團與陽光劇團演出 見證世界戲劇交流史
布萊希特與「柏林劇團」於首度在巴黎演出《勇氣媽媽》的六十年後,重回舊地再演此一經典;今年歡慶創團五十周年的陽光劇團,在莫努虛金帶領下演出《馬克白》。上述兩位劇場大師與兩大劇團在發展歷程中,都接受過東方戲劇藝術的啟發,也回過頭去影響東方戲劇的變革。這個秋季的巴黎劇場,見證了世界戲劇文化之間的對話歷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新任文化部長佩勒蘭上台 先解決劇場人事難題
法國內閣八月底改組,新任文化部長由韓裔的國務秘書佩勒蘭接任。表演藝術界對新部長頗多期待,而她一上任面對的難題不少,如表藝工作者失業保險問題,還有國立劇院的人事紛擾,如國立史特拉斯堡劇院總監「鬧雙胞」的人事糾葛,雖然佩勒蘭終於讓事件落幕,但未來挑戰勢必層出不窮。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資深演員艾瑞克.茹甫 接任法蘭西戲劇院行政總監
法蘭西戲劇院新任行政總監艾瑞克.茹甫於八月初正式上台,身為法蘭西戲劇院資深演員的他,與多位其他劇院總監一起角逐,最後在總統奧朗德圈選下出線。茹甫表示將停止舞台演出,全力投注於行政事務,將促進法蘭西戲劇院與其他公立劇院合作,並推動該團朝國際化邁進。
-
工作坊
反傳統的RSC,樹立新標準的RSC
雖然演出劇碼並不局限於莎劇,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簡稱RSC)最爲世人所熟知的,恐怕仍然是招牌上掛著的「莎士比亞」劇作。每年超過三十齣製作、旗下兩團各八十餘名團員同時於倫敦、雅坊上的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兩地五處劇院演出、年度二至三齣重要製作國內外巡演、去年超過一百萬人看過一次以上的RSC演出、自詡「百餘年來在世界各地樹立莎劇製作的標準」。這些難以望其項背的記錄,一直鞏固著 RSC在莎劇表演業界的「正典」地位。 然而,一如作爲「西方正典中心」的莎士比亞不斷地遭受挑戰與質疑,RSC的表演風格也不斷地在做調整、創新,而非固守傳統地那樣「皇家」。此次來華指導工作坊的團員Virginia Grainger就表示,「反傳統是我們RSC一貫的表演政策」。 從節目單的安排可以發現,RSC的演出素材既有莎劇,亦旁及其他(可能近四百年未曾演過的)伊莉莎白時期戲劇、當代戲劇,以及較爲早期、或觀衆較不熟悉的歐洲經典。而團員們除了劇場演出經驗外,更多曾在電視、電影圈演出。長期以來RSC致力於與各國不同的導演合作,近期更積極尋求與年輕導演的交流。這些因素都說明了RSC在表演風格的雜揉與吸納。若要尋求RSC的表演風格,或許就像Grainger所說的,「完全得看導演來決定,沒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門的內在心靈開發方法,那不是可以輕易解釋的」。 RSC的教學課程 由於「RSC的演員都是世界一流的演員,所以團裡並沒有任何固定的訓練課程」。相反地,RSC裡頭成立有陣容龐大的教育部門,來訓練、指導外界想一窺莎劇表演堂奧的民衆。這次於台灣舉辦的工作坊,就是屬於RSC在海外推廣莎士比亞的計畫部分,其目的是「爲了讓更多人了解、欣賞並喜愛莎士比亞」。此外,RSC在國內還特別針對戲劇教師、藝術教育者設計工作坊與短期課程,內容包括如何翻出莎劇新意、如何指導學生演出莎劇、個人表演技能的開發與提升、協助學生準備學科能力會考的表演指導等等。至於在劇場技術部份,RSC也備有燈光、音效、舞台等實務課程可供選擇。 聽起來RSC的表演方法好像有點遙不可及,但曾經擔任戲劇教師多年的
-
工作坊
莎劇體驗進行式
此次工作坊的總體教學目標以「扮演意圖」為主,旁及莎劇語言的節奏練習與詮釋實驗。主講老師Ginny 完全捨棄角色的内心建構,代之以種種外在的刺激、環境變化,讓角色依此尋找他所必須採取「對應策略」(tactics)。對於語言的態度,更是棄正典文學意涵不顧,而專就其結構開膛剖腹。
-
台前幕後
戲弄眞假之間
同樣是刻劃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東施眼裡出西施》不只呈現表面的光怪陸離、男歡女愛,更藉由「戲中有戲,戲外也有戲」的方式,企圖在表相與内裡、真實與虛假等極端之間遊走。
-
現象視察
舊瓶.新酒.量產化
從國內近年來「舊戲重演」的現象中所透露出的訊息,其實是一種逐步制度化、商業化的跡象。換言之,目前國內具有「定目型態」的「重製公演」,是在爲其具有「商業性質」的「長期演出」作前導,目的在先行吸收、培養穩定支持的觀衆群,也方便劇團對於長遠經營的規畫。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統合現有資源,放眼戲曲未來
在成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之後,敎育部「國光、復興兩團校整合計畫」的下一步是將現有的國光劇團、國光豫劇隊、戲專國劇團與戲專綜藝團統整,再吸納一本土劇種劇團,預計於二〇〇一年一月改制成爲「國立戲劇藝術中心」。曾經負責規劃兩校合併案、目前主持兩團統合事務的國立國光劇團團長吳瑞泉表示,將承續「不增員額、不加預算」的原則,完成劇團整併的目標。整併之後最大的好處在於,原有兩團團員行當互有見長、角色配當不齊的狀況將可望改善;同時,「資源統合運用」的結果,將使劇團有更充裕的人力資源演出大戲。 新成立的「國立戲劇藝術中心」,在體質上屬於社敎機構,負有「社會敎育、宣導政念,配合政府指導民間社團」的功能。可是對於吳瑞泉來說,「國立戲劇藝術中心」無非只是換個名字的劇團,未來每年還是繼續會大量爭取國內外演出機會、支援大專院校相關戲曲社團、推動中小學校園巡演,或是錄製電視戲曲節目等等,這些都與現今所爲相去無幾。劇藝中心設主任一名。副主任則有兩名,分別來自國家編制與藝術工作者,擔負劇團行政與表演的業務;表演部門的副主任可由團員兼任。除了前四團是沿用原有團員之外,本土劇種劇團將採取逐年徵選的方式,期能吸收最優秀的藝術家,發揚本土劇種。中心的經費則完全來自國家編列的預算,票房收入與募款所得都必須繳交國庫。吳瑞泉說:「我們就是一個職業劇團。像一般劇團有演出,也有競爭的壓力。」 設置國家本土劇團的政策考量 面臨著生存競爭的課題,劇藝中心在設置劇團的時候,是否兼顧各戲曲愛好族群的公平不是惟一的考量。如同吳瑞泉表示的,劇藝中心有一般劇團的票房壓力,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勢必得以觀衆的口味爲優先。他說,國內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閩南族群,因此使用台語演出的歌仔戲是最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瞭解與喜歡的劇種。同樣是以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因爲舞台小,不適合大型演出,加上藝術流派紛雜、統合不易,又有濃烈的迎神賽會性質,與國立劇團的性質略有出入。 對於部分民間藝術家質疑國立歌仔戲團成立,是與民爭利的做法,吳瑞泉特別指出,大學也有公私立之分,這純粹只是性質的差異,公立單位做的反而往往是民間不願做的賠錢事;在戲路上,因爲肩負國立劇團的使命,所以會稍與民間的藝術性格作出市場區隔。至於與民間藝術家的交流方面,吳瑞泉則採取了比較保留的態度。
-
回想與回響 Echo
《出埃及》:首部曲
新編京劇《出埃及》不談瑣碎的典章誡命,而讓觀衆見識到了一個景觀萬千、氣度恢弘的異域想像;摩西不見史籍的大逃亡前私生活歷歷在目,周旋在多個女人與權力的運作之間,「前傳」意味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