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婷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灌溉舞蹈未來的繽紛花園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雲門舞集2,今年也屆滿十週年了。這個充滿年輕活力的舞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培養國內年輕編舞家與舞者、為了把舞蹈推廣到台灣各地而成立的,雖然歷經了青年編舞家伍國柱、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陸續病逝的沉暗歲月,但雲2仍舊卯足力氣繼續為舞蹈而走。今年的「春鬥」依然由藝術總監林懷民領軍,帶著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與黃翊推出新作創意,在這方花園中持續綻放不歇。
-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旅美舞蹈家 奧運開幕式上揮毫驚艷
沈偉 融合東西的舞墨人
去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中,〈畫卷〉一段舞者以現代舞肢體揮舞沾墨長袖,在雪白地板上留下揮舞的墨跡,創意表現令人驚艷,而這正是中國旅美舞蹈家沈偉的創意,源於他二○○四年的舞作《連接轉換》。沈偉可說是中國在美發展最受矚目的舞蹈家,他創立了「沈偉舞蹈藝術」舞團,且是美國甘迺迪中心的駐院舞團,並曾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與前輩編舞家模斯.康寧漢、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等並駕齊驅。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現代舞大師
保羅.泰勒 樸實的製舞者
高齡七十八歲的保羅.泰勒,成立同名舞團已經五十四年,迄今仍創作不輟,這次舞團應邀來台演出,還會演出他二○○八年的最新作品《變》。雖然聲名卓著,但大師仍維持著樸實務實的編舞態度,低調、謙卑地形容自己為一個「製造舞作的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隆重開幕
荷蘭舞蹈劇場 季里安師徒台上比一比!
第四界香港新視野藝術節將於十月廿三日揭幕,開幕演出就是曾經訪台驚艷台灣觀眾的荷蘭舞蹈劇場的《原.迷月.虛凝之間》。這是一晚上三齣舞碼的精采演出,包含了荷蘭舞蹈劇場當家招牌與精神領袖季里安的新作《虛凝之間》,該團最新雙人編舞組合賴福特/利昂的《迷月》,以及特約編舞家、英國當紅炸子雞韋恩.麥葛萊格的最新舞作《原》。這次季里安與賴福特/利昂的作品難得同台,師徒作品據說風格相近,正好讓觀者一賞其中趣味!
-
特別企畫 Feature 搶看《奧菲歐與尤麗蒂茜》創作點滴
瑪麗.書娜 另類解構「玩」舞神話
前年以《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翻新台灣舞蹈觀眾視野的瑪麗.書娜,又將以她最新的舞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到訪。這位才華洋溢的編舞家,不但本身就是優秀的舞者,更跨足詩、攝影等多元創作領域,正如她所說「編舞的點子已經用不盡了!」精力充沛的才女如她,這回要給我們怎樣的視覺驚艷呢?
-
舞蹈
五月.舞風.舞型男
今年的「新舞風」再邀「男人跳舞」,包括國人熟悉的日籍編舞家勅使川原三郎、去年與法國編舞家傑宏.貝爾合作《泰國製造》的泰國舞者皮歇.克朗淳在內的五位型男編舞家,來自五個國家,將各自展現獨特的文化底蘊與舞台魅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熱情馬祖卡》 一場充滿葡式情懷的旅遊記憶
讓我們歡快共舞!—碧娜.鮑許與烏帕塔舞蹈劇場
碧娜.鮑許終於又要來了!二○○三年因為SARS,我們與她的《拭窗者》擦身而過,今年她將帶來另一齣「城市旅行」系列的名作、為葡萄牙里斯本所編作的《熱情馬祖卡》。相較於她早期作品凸顯男女衝突與對立的殘酷場面,這支作品散發出表演者肢體舞動的歡樂與激情,是長久居住於陰冷德國的鮑許等人,少數較陽光的一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探討生命的變化多端——
瑪麗.書娜:創作的出現,就是另一種重組的結果
瑪麗.書娜(Marie Chouinard)是加拿大法語區現今最活躍的編舞家。一九七八年,她以第一支獨舞作品《結晶體》Crystallization成功打響知名度,後來一直以獨舞形式演出,代表作有《時間、空間及其他》Space, Time and Beyond, or S.T.A.B.等等。十二年過後,她才於一九九○年創立自己的舞團,並改以群舞為主的形式和觀眾見面。 瑪麗.書娜的生活經驗相當豐富,居住過紐約、柏林、峇里島甚至尼泊爾等地。她對生命的好奇心以及身體的各種可能性,驅使她創作超過五十齣作品的原動力。 或許有些讀者還記得,瑪麗.書娜曾於一九九四年帶領舞團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春之祭》(1993)與《牧神的午後》(1994)。兩支作品雖然很湊巧地都是二十世紀初天才舞蹈家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的原作,但瑪麗.書娜的重新詮釋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引起台灣舞蹈愛好者的熱烈反應。當時除了有舞評,作家陳義芝在看了演出後,還有感而發地寫了一首詩投稿本刊;我當年也以本刊編輯的身分,訪問了瑪麗.書娜(參見「延伸閱讀」)。事隔多年,如今又有機會與她交談,實屬緣分。以下就是瑪麗.書娜與舞者剛從巴黎演完這支《身體重組╱郭德堡變奏曲》(2005)後,透過舞團聯絡人Lyne Cote所安排的台北蒙特婁越洋電話專訪內容摘要:
-
環球舞台
挽臂共舞,思索未來
「亞歐舞蹈論壇」活動集結了十二位編舞者兼舞者演出獨舞聯展,呈現歐洲舞者與亞洲舞者因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創作特色;並有舞蹈相關的研討會與講座,讓與會者得以實質交流。可惜因政治因素而導致台灣舞者缺席,期待未來主辦者能以「城市」代替「國家」,讓文化交流不致陷入僵局。
-
回想與回響 Echo
新世紀備忘錄
這六帖備忘錄的意義不在每位創作者單獨的藝術成就,而在於他們集體見證了香港現代舞所走過的路,及預告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
台北
新非洲舞蹈的誕生
許多人初聞「非洲現代舞」一詞,會感到訝異。非洲的傳統舞蹈歷史悠久,擁有與音樂、戲劇密切結合的特色,功能多屬祭典或社交娛樂。但想理解非洲當代舞蹈劇場化的趨勢,不得不提起歐非兩大洲──尤其是西非與其前殖民者法國──近百年來的密切關係。非洲新型舞蹈直到最近十年,也就是九〇年代開始,在前歐洲殖民者(如法國)的贊助下,逐漸開花結果,並受到歐美各地的邀約。 這整個發展的過程應該從來自塞內加爾的傑緬.阿肯妮(Germaine Acogny)談起。阿肯妮是從體育界轉到舞蹈發展的教育家。她小時曾向擔任巫師的祖母學習非洲尤陸巴(Yoruba)祭典舞步,後來和法國舞蹈界的頭號人物──莫里斯.貝扎(Maurice Bejart)習舞,被他的西方舞蹈訓練所吸引。往後便致力於推廣歐非兩地的舞蹈交流。 一九七六年,法國與塞國合辦貝扎舞蹈學校(Mudra)的非洲分校時,阿肯妮出任主任。雖然後來因塞國新政府不支持,經費不足而僅維持了六年,但在這短短期間,讓不少非洲年輕人首度接觸到西方現代舞,同時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到非洲學習非洲舞。 非歐文化交融生長的代表 八〇年代正逢法國當代舞蹈的迅速發展期,編舞中心相繼成立,培養不少編舞者與舞者。位於法國南部蒙布里耶(Montpellier)市的編舞中心,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與非洲交流甚密。現任藝術總監莫妮耶(Mathilde Monnier),在一九九三年接任早逝的著名法國編舞家巴古葉(Dominique Bagouet)之位。九二年,她爲了編排探討非洲文化的舞作《安提歌妮》(For Antigone,1993)和《夜》(Night,1994),而到非洲尋找合作的舞者。來自西非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的舞者薩力亞(Salia Sanou)與劇場工作者席渡(Seydou Boro),就是因此與莫妮耶結緣,而受邀到法國推廣非洲舞蹈,以及發展他們編舞方面的才華。其中,薩力亞在非洲時,還向阿肯妮習過舞。 九〇年代,法國政府積極協助非洲當地推廣舞蹈創作。九二年在巴黎成立的「非洲創作」組織(Afrique en Crations),於九五年在非洲飽受戰亂的安哥拉首都盧安達舉辦第一屆的「非洲編舞大賽」(Rencontres de
-
里昂
分享異國情調
同樣由里昂政府舉辦的第五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往年都在單數年推出,與舞蹈雙年展錯開,但一方面爲配合千禧年的慶典,本屆首度同年推出,熱鬧非凡。 這次雙年展邀請前龐畢度中心主任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的漢名)擔任策展人。他於一九八九年辦的《大地魔術師》展覽,因將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藝術家並列推出而受到相當的爭議。事隔十一年,馬爾丹這次在五位人類學家的諮詢下,再度邀請來自全球三十幾國的一百二十位藝術家,按照食衣住行等人類共同的生活機能分類法,來探討在今日資訊如此發達的全球化時代裡,各地挪用外來文化的現況。 展覽設計讓觀者依循固定路線行經各個作品。除了省思西方嚮往非西方文化的作品,也有亞非等地區的藝術家對自己社會西化的反省。其中權力關係的不平等,當然是關鍵所在,但是作者透過藝術所提出的批判性,更値得思索。如雙年展的海報與簡介封面,就以披上印地安式獸皮/羽毛衣冠的白人引人注目,畢竟金髮碧眼和那身裝扮不甚相稱。不過雙年展的用意就在挑戰人們既定的刻板印像,及文化「純粹性」的保守思維。 參展的十七位華人藝術家中,大陸谷文達的《異國情調之廟宇》用頭髮編成看似中文、英文、及阿拉伯文的透明牆,中間擺設半中國、半西方的骨董椅子,椅面並改裝成電視螢幕,凸顯異國情調的神祕氣氛。台灣的兩位代表之一梅丁衍(另一位是陳界仁)的作品,以細珠串連成的千元新台幣吊飾。其中眨著眼的蔣介石取代領袖原有的威嚴,而李登輝的名言「戒急用忍」則被用來做鈔票的大標,以幽默消除台灣的社會緊張。馬來西亞的Liew Kung Yu則將中國式的佛堂改裝成膜拜西方消費主義下的偶像,乞求的標語不外乎股市興隆等拜金的願望。這項名爲《東方極樂》的裝置藝術,成功反諷外界奢求東方宗教得到解救,與雙年展的主題密切相關。 里昂的當代藝術與舞蹈兩個雙年展,不約而同地探討起目前盛行的東西交流這股的不可忽視的潮流。舞蹈與美術兩者運用的媒介或許不同,但思索的議題絕對相輔相成。 文字|林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舞蹈博士班
-
里昂
台灣舞團集體躍上國際舞台
藝術總監紀.達梅以絲路的地域槪念,沿路親自拜訪了從日本一直到伊拉克,甚至荷蘭的舞團。來自東亞及印度的舞團深受佛教儒教的影響,讓整個舞蹈節瀰漫在宗教性靈的氛圍當中。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二十世紀表演藝術大事記
舞蹈篇 黑色字體為舞蹈藝術記事 橘色字體為政經科技大事 〇表西方 ●表台灣 ※表大陸 〜1919 1909 〇狄亞基列夫將俄國芭蕾舞者引進法國,並在巴黎造成轟動。 1911 ※辛亥革命成功。 1912 〇尼金斯基推出《牧神的午后》。 1913 〇尼金斯基推出以斯特拉溫斯基的樂曲而作的《春之祭》。 1914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〇瑪麗.魏格曼代表作《巫舞》推出。 1918 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〇英國婦女獲投票權。 1920〜29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7 〇第一部有聲電影問世。 1928 〇喬治.巴蘭欽以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編出《阿波羅》。 1930〜1939 1931 〇瑪莎.葛蘭姆以美國西南部印地安部落為靈感所編的作品《原始的神祕》。 1932 〇德國編舞家庫特.尤斯的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世界的舞蹈潮流裡尋求自身的認同
回首舞蹈史二十世紀培養了許多舞蹈家,他們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求足以代表自身文化的風格與特色。從「現代舞」的誕生、芭蕾舞的改革、流行舞步的變遷,甚至到非西方國家中傳統舞蹈的傳承,這一切的興起與沒落,隨著二十世紀社會的文化變遷而不斷修飾。
-
慕尼黑
搭起世界的橋樑?
今年三月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區舉行的第七屆慕尼黑國際舞蹈節,以「世界之間」為主題,聚集了來自十一個國家的當代舞團,這些受邀團體的美學大多源自非西方傳統卻融入獨特現代感。大會精心安排的「肢體文化/肢體 言語」研討會,更廣泛探討當代舞蹈面臨的各項議題。
-
舞蹈
繁簡相呈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
研討會
文化外交新頁?
研討會邀請來自亞洲及美國的表演藝術相關人士,台灣受邀的代表聲勢浩大。但如何有效運用我們的資源、協助我們的藝術家,才是另一門眞正的藝術。
-
舞蹈
旣感傷又愉悅的一晚
四支獨舞凸顯兩位成熟藝術家的獨特性,能欣賞兩位成熟的舞蹈家演出以誠心所創作的動人作品實在是一場難得的雙人舞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修與奧修中心
奧修於一九三一年印度出生,一九九〇年逝世。由於小時與祖父母同住,因此當祖母過世後,對他產生了極大的打擊,因而決定要找出如何在生命中達到永恒的境界。 在他廿一歲完成學業後,奧修在大學中敎授哲學,同時到印度各地與宗敎領袖們公開辯論,並廣泛地閱讀關於現代人的信仰及心理學上的知識。 一九六〇年代末期,奧修開始發展自己的一套靜坐技巧(dynamic medita-hion technigue),並在印度廣爲推廣。七〇年代,西方人也開始接觸到奧修。一九七四年,在孟買城南方120英哩的普尼城(Pune)成立了一個奧修共修中心。 八〇年代末期,還成立了奧修綜合大學(Ozho Mulfiversity),其中還有十個系所,全年提供東方或西方的治療、心靈成長等方面的課程與訓練。如今,國際奧修共修中心(Osho Commune International)每年有上千的訪客。這些課程均爲提供人們了解與進入「靜坐」──無干擾地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情緒、與動作。與大部分的東方靜坐不同的是,奧修提倡的靜坐與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與人的互動,或甚至純然地生活密不可分。 奧修綜合大學中的一所「禪、武術與精神集中」(Osho School for Centen-ing and Zen Martial Arts)──提供戈齊福神聖舞蹈、動作察覺、合與道、氣功、太極、按摩等課程。 著|孫得‧吉凡 Sunder Jivan,神聖舞蹈教師 譯|林亞婷 舞蹈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