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帖備忘錄的意義不在每位創作者單獨的藝術成就,而在於他們集體見證了香港現代舞所走過的路,及預告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英文簡稱CCDC)創立於一九七九年,是香港歷史最久、且最具代表性的現代舞團體。藝術總監及創始人曹誠淵當年從美國習舞返港,便與一群熱愛舞蹈的年輕人,共同爲香港的現代舞界開啓了一道門。CCDC的創作風格不獨鍾特定一人,而是採較開放、多元的多人編舞傳統,於是培養出台灣舞蹈觀衆也熟悉的黎海寧、彭錦耀、曹誠淵這幾位香港第一代編舞家,及近年來作品或本人也曾出現在台灣舞台上的香港中生代編舞家梅卓燕與伍宇烈。
舞在九七四周年前夕
CCDC此次演出的「驚鴻六瞥」,正是邀請這五位目前在香港具代表性,且與CCDC合作較久的編舞家,共同爲新世紀的中國現代舞下註腳(註1)。由於該團在香港回歸時,便已經重新將自己定位爲推廣中國現代舞的使者,因此這次選在回歸四周年(七月一日)前夕於香港大會堂的首演,又恰巧增添了另一層意義,或許舞團會希望藉此機會提出華人現代舞的多種可能性。
開場的節目《備忘錄》是由十四位團員各自編的一段獨舞所發展出來的。在Karl Jenkins《藍色波烈露》樂曲的陪伴,以及舞台從上而下的聚光燈襯托下,展現了這群來自中、港、台及東南亞等地區舞者的特色與功力。第二支作品是由目前在澳洲研讀語言學的彭錦耀所編創,他曾在一九九二年爲台灣的舞蹈空間舞團編作《琵琶行》,這次新創續篇《琵琶行.其二》。藉由對傳統琵琶曲樂《霸王卸甲》細微、巧妙的分解及詮釋,彭錦耀以詼諧的手法將音樂「舞蹈化」。群舞展現機械式精準的舞步,同時又透過兩位古裝扮相的演員穿插出早期港式武俠片中俠女與採花賊的劇情,讓擁有共同記憶的香港觀衆,看了甚至開懷大笑,點頭稱許創作者的原創性。
中場休息前的作品,則是黎海寧的《1997/2001》。這支小品取材於她一九九七年回歸前夕所編的整場作品《革命京劇──九七封印》中的結尾,並加以改編成全新的爵士版。舞者也是挑選當年曾參與原作,如今仍留在舞團的六位資深舞者──包括兩位來自台灣的前雲門舞者吳易珊及張慈妤。黎海寧將當年演出的影像(陳德昌錄製)投射在舞台的天幕;舞者們則看著自己當年畫上京劇臉譜的面孔及驚慌失措的肢體,背對著觀衆而舞,凸顯出兩者強烈的對比。此次新版演出中的抒情音樂,是由女歌者卡門.麥克瑞(Carmen McRae)主唱的三首歌,分別爲Get it straight、It's over now,及Still We dream(暫譯爲《搞清楚》、《結束了》、《繼續夢下去》。)由於舞名及歌詞的關係,難免令筆者聯想到該作所可能影射編舞者對回歸前後的心情寫照──從九七年的徬徨無措,到二〇〇一年的無所謂或自在。雖然黎海寧在筆者的訪談中透露,她的出發點主要在實驗舞者大部分時間背對觀衆表演的新嘗試,但不可否認,某些觀衆所解讀到的,或許也是藝術家另一層對社會變遷的詮釋。
見證香港現代舞之路
下半場則推出伍宇烈與二位分別喜好攝影及鋼琴的團員──陳宜今及黃狄文,所共同發展出來的雙人舞《沈沒的廟寺》,舞碼名稱取名自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的同名曲目。一開始由一名舞者手提攝影機,從觀衆席走上舞台,而台上則擺設一架鋼琴,由另一名舞者展現著琴藝。兩人從各自的領域,逐漸在台上產生交集與互動,在鋼琴上發展出些富創意的舞姿及組合。但整體而言,似乎少了某種吸引力或高潮,或許是因爲排練的時間不足,不過仍期許伍宇烈這位芭蕾底子紮實的後起之秀,有更好的成就。
接下來是由擁有中國舞背景的梅卓燕,爲另一位來自台灣的女舞者蔡欣怡所編的獨舞《花葬》。如同梅氏一九九七年在台北演出自編的《獨步》是一支與道具(一把傘)的「雙人舞」(註2),這次舞者在台上的「舞伴」則用了一卷奇長的鮮粉色布料。《花葬》的靈感源自香港服裝設計師鄧達智以折疊式布料所設計的服裝(有些類似三宅一生)。梅卓燕發揮了中國舞中的捲、抖、掃等應用於水袖的技巧動作,以呼應中國古典文學中黛玉葬花的意象。嬌小的蔡欣怡,不但沒被舞台給吃掉,反而展現出了梅卓燕作品貫有的細緻及哀愁,値得喝采。
壓軸的作品,則是由目前身兼CCDC、北京現代舞團以及新成立的廈門歌舞劇院現代舞團三個藝術總監頭銜的曹誠淵所編創(註3)。舞碼的中文取名《異域》,英文則與他的音樂作品名稱Al Nur相同。據曹誠淵表示,"Al Nur"源自《可蘭經》,意指「光明」。舞作由一名女舞者(喬揚飾)探索由群舞所代表的另一族群或社會。整個感覺像是一齣長篇敘述舞劇的開端,或許還能繼續發展出更明確的主題。
這六支小品,有舊作新編,有新作的預告,更有僅是單獨的側寫。《1997/2001》有的運用美國較娛樂性質的爵士舞,《異域》以西方現代舞蹈技巧出發,《琵琶行,其二》將中國傳統音樂搭配上西方芭蕾與康寧漢技巧的舞步,或甚至像《花葬》以中國舞蹈對道具的掌握加到西方接觸即興的原理上,整體而言,豐富而多元。這六帖備忘錄,其意義不在每位創作者單獨的藝術成就,而在於他們集體見證了香港現代舞所走過的路,及預告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如此看來,或許本節目的英文名稱更貼切地形容了這次策展者(舞團總經理鄺爲立)的企圖心──「新世紀的六項備忘錄」(Six Memo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註:
1.節目之所以取名為「六瞥」,是因為原訂有六位編舞家的新作,可惜受邀請的編舞家潘少輝,因擔任CCDC的教育及社區推廣部主任,公務繁忙而退出,因而改由團員合力創作第六支舞。
2.參考筆者於發表於《表演藝術》雜誌第五十七期〈既感傷又愉悦的一晚〉一文,評梅卓燕與古名伸雙人舞展「她們在跳舞」。
3.曹誠淵目前身兼三團藝術總監之職,分別起於:CCDC,一九八九年;北京現代舞團,一九九九年;甫於去年新成立的廈門歌舞劇院現代舞團,二〇〇〇年。
文字|李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舞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