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慧玲
-
戲劇
愛上麥可
整場戲,編導以極其跳躍又極其敏銳、慧黠的手法,將近百項八○年代曾經發生的人、事、物,拼湊在近兩小時的戲裡。如此綿密、不著痕跡的補釘式文本,讓人對編劇連綴能力大感佩服。但一再東拚西湊,即使銜接手法五花八門,讓觀眾不致沈悶,但遊戲久了,不滿足感就浮現了。
-
戲曲
既在當代,何必等待?
論表演,五位表演者用盡全身力量撐出表演能量,展現坐科的「工」的優異總成,但僅僅如此;論詮釋,上半場硬生生將所有關於基督信仰的台詞全改為佛陀經義,移花接木,讓人宛如丈二金剛。
-
戲曲
一齣無邊浪漫的意象京劇
《三個人兒兩盞燈》絕對是網路虛擬世代養成的新一代語言寫手寫出的新風格之作,那重重疊疊畫面、快速短暫的對話情節,受電影、網路、新世代小說影響之深,已是「戲曲之外」的另一個故事了。
-
戲曲
從《韓湘子》看「台灣百老匯」的無窮潛力
明華園機關變景、主角人氣及舞台調度的高明特色,都在《韓湘子》一劇裡盡現無遺。設想,如果有一座常設「明華園劇場」日日開演,一定轟動亞洲,更有文化創意產業潛力。
-
戲曲
《試妻!弒妻!》好似一場「八月雪」
正如《八月雪》定位為新歌劇,《試妻!弒妻!》也不適合定位為新戲曲或現代戲曲,它就是一部現代戲劇,或說,導演說它是「聲音劇場」──一齣以聲音表現為最主要實驗核心的創作,差可比擬。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間天堂裡的芭蕾舞者
在湖光山色、一大片天藍水藍包圍下的的蘇黎世城,三十餘萬居民享受著人間天堂般的美景;而隸屬於歌劇院的蘇黎世芭蕾舞團舞者,就在這樣的美好環境下,享受她們摯愛的舞蹈!
-
戲曲
多一點激情更好的《血染情》
《血染情》有「台灣霹靂火」味道,二男一女恩義情欲糾雜的劇情,劇名擺明了悲劇肅殺收場,但很遺憾的,看完兩個小時長的戲,男女主角的痛苦不夠深刻,悲情不夠「山地饅頭」(sentimental)。
-
戲曲
更待去蕪存菁的《古鏡奇緣》
《古鏡奇緣》最讓人不滿意的是劇本詞文。儘管盡力追求詩文層次,但無法達於雅俗共賞,傳情達意。
-
戲曲
龐相壽,你在哪裡?
這是一齣具有高度實驗意義的戲。難度在於,既拋除了歷史劇敘事功能的「便宜行事」,又要創造李世民與魏徵兩人君非君、臣非臣的獨創角色個性;敘事不強,抒情卻要勉強;要析透出人性,衝突與語言卻又顯得疏淡,這些,對演員、導演、舞台、唱腔設計,都不容易體會與理解。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就是好「丑」!
二十多年前明華園被學者專家們力捧從屏東躍上台北,看上的就是明華園保留了歌仔戲小生、小旦、三花「三小」鼎足的詼諧歌舞特性,其中,陳勝在對丑行角色的淋漓發揮功不可沒。可以說,明華園的崛起是家族長期經營歌仔戲戮力不懈的堅持與毅力使然,但那臨門一腳,陳勝在是該被記上一筆。
-
戲曲
遙望長安,情歸何處?
放下文人含蓄身段,直接訴諸地方戲的大膽寫實,善用了歌仔戲「談情說愛」的本領,讓宮廷愛情變得「有血有目屎」,有體溫、呼吸,煽情得恰到好處,是此次《長生殿》從崑劇改編為歌仔戲調適得最成功的地方。
-
專欄 Columns
保存弱勢傳統藝術的文明生態
台灣的傳統藝術似乎也可以放在人類共同文明續存問題的角度上重新思考。保存某些項目不能純以劇種強弱資源思考,對一些日漸稀微的藝術生態,是不是 可以照顧其原生生態,鼓勵社區、部落、民間子弟繼續學習?是不是可能緩和推動保存正當性的焦慮,並且另覓生機,保其不絶如縷,空谷傳音?
-
戲曲
何苦一段冥黃路?
由於〈殺女〉、〈釘板〉情節皆過於迂腐,篇幅過大,掩蓋了劇本批判的空間, 致使改編成績功虧一簣。論唱唸做表,演員表現與導演場面調度令人擊節叫好, 證明台灣京劇演員尚有可發揮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鞭長莫及?還是悔不當初?
台灣是大陸戲曲最熱的海外市場,然而台灣傳統戲曲的登「陸」情形,完全感受不到相同的熱度;台灣傳統戲曲凋蔽多年,難與大陸水準抗衡,如果不能拿出具有獨特與代表的佳作,前進大陸市場恐怕仍是一廂情願想法。
-
戲劇
被框住的英雄人物 評《商鞅》
商鞅精神一如雷鋒精神,無比銳利地刺中中國國家體制,是這樣地切合實際,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才讓中國總理朱鎔基觀劇落淚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國劇」團的定位與迷思
成立國立戲劇藝術中心一案近來引起各方爭議,其癥結何在?對傳統戲曲界與政府有關單位而言,又同時反映了哪些値得深思的問題?
-
戲劇
本土化的迷思與難題
「本土化」並非台灣京劇唯一生路,「本土化」更是個弔詭的名詞,它的內涵實則包括了定義的界定、歷史的想像、意識的區隔,把京劇完全自外於台灣「本土」,也是歷史的誤謬理解。不如把「本土化」心胸放大爲「當代化」,讓本土涵納更多的可能。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留下一個版本,但憑人說
陳士爭說:「廿四歲之前,我還在中國,與自己的文化太過貼近,看不淸許多事。來到美國,經過這些年經歷,有了距離重新看待中國戲曲,覺得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戲。傳統不是一成不變,傳統要靠創新力量來推進、保持她的活力;《牡丹亭》是我對中國戲曲的一種詮釋,是領悟後的心得。」
-
回想與回響 Echo
傳奇出土,異域還魂
紐約版《牡丹亭》不是你我想像的含蓄、虛擬、靠唱唸做表撑持起來的中國戲曲美學形式。它走的是寫實路線,把劇本提及的所有內容盡可能地具象化,它邀請觀衆直接進入四百年前中國人生活的一段時空。紐約版《牡丹亭》很難用特定的形式框限或解釋。或許它更接近舞台劇,或許它是戲曲與電影的混合體,更或許它還原了四百年前演出形式也說不定。
-
戲曲
囝仔轉大人
《秋風辭》顯然有龐大的企圖,企圖把史實點滴一一交代,卻囿於支線太多,敍事凌亂,無法像《曹操與楊修》簡明暢快,大切數塊。在試圖用人物獨吟、唱唸之中交代內心情緒之矛盾痛苦時,又無法像《金龍與蜉蝣》賦予凝聚的畫面。所以,用內容演繹悲劇,《秋風辭》劇情還有待爬梳簡化,用形式塑造悲劇,《秋風辭》導演手法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