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志
以文字為生,喜歡聽故事,也喜歡用文字把聽到的故事寫出來。平時不是在前往採訪的路上,就是人已經在採訪現場抄筆記;不採訪的時候,會窩在家中各個角落寫稿,或是出沒在咖啡廳靠窗的座位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02
國家語言發展法推行,補助母語創作
2023年1月3日,文化部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及民間團體推廣國家語言」,訂定《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作業要點》,為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增加學習管道與使用機會。 再把時間軸往回拉一些,2020年文化部辦理「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調查」,發現除了華語外的語言復振工作已刻不容緩。隔年(2021)7至10月,邀集教育部、原民會與客委會共同召開首次國家語言發展會議,隨後行政院出馬邀集相關部會多次研商,最終在2022年7月15日,核定由文化部、教育部、原民會與客委會共同提出的「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111年-115年)」,預計在5年間投入321億經費,支持面臨傳承危機國家語言的各項復振與發展。 在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中,將優先推動5項語言,分別是由原民會主責的台灣原住民族語、由客委會主責的台灣客語,以及由文化部主責的台灣台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至於教育部,則負責推動整體國家語言的教育相關業務。 文化部除了在2023年初訂定補助作業辦法外,同年5月18日以主責的台語復振業務為基礎,並延續「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中所提出的改善措施之一:「提升年輕人使用意識及動機」,再訂定「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補助方案,舉凡演出內容使用台語發音部分之比例應達50%以上的表演提案,若通過申請,原則將補助計畫80%總經費。此計畫不僅聚焦在表演藝術使用台語的製作與演出,也將受眾界定在15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希望將台語使用融入孩童的日常生活。 8月29日,文化部長史哲出席「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鬥陣來看戲 做伙講台語」宣傳記者會,會中表明文化部偕同56組表演藝術團隊推動國家語言傳承,將從8月至12月在全台各地演出200場次以上的節目。史哲並強調,說台語不是中南部的事、不是中下階層事、更不是中高齡的事,期望說台語能「克服三中」,達到傳承目的。 文化部領頭推動,相關表演藝術單位陸續有相應行動。在文化部指導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3月初首次規劃辦理全國性傳統戲曲競賽「歌仔上青2023全國歌仔戲比賽」,以歌仔戲為主題,鼓勵青年學生與民間各界積極參與,同時發揚傳統戲曲與國家語言的內涵及重要性。 另外,致力於傳播法律新聞及知識普及性的「法律白話文運
-
少年往事
柏油路縫隙裡長出的樹苗
「我其實是要走幕後的,對表演沒有什麼興趣,到現在也還是這樣。」柯一正悠悠說出這段話,對影像感興趣,先後在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世新大學,後簡稱世新)以及美國加州哥倫比亞學院攻讀電影學位,執導出不少作品的他,還是得承認自己是綠光劇團的固定班底,攤開經典劇目《人間條件》系列的演員表,從一到八,他的名字沒有缺席。 前些日子,柯一正首次參演的電影《油麻菜籽》重返大銀幕,他在戲裡飾演一位父親。再到近期在影集《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及舞台劇《清明時節》2023昇華版,幾十年的表演經驗下來,不論是影像或是劇場,他的確常以父親形象示人。說來或許是種因緣巧合,當初影響他踏入演藝一途的,正是自己的父親。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持續修正體制,為非行少年增能
2021年8月11日,監察委員葉大華、王美玉、紀惠容召開記者會公布「誠正中學桃園分校霸凌、性侵、搖房、聚賭」的調查報告,並在會中提案糾正法務部矯正署,指出矯正署與誠正中學桃園分校均有嚴重違失。 這些來到矯正學校的觸法青少年們,本來應該在進入司法體系後,經由矯正機關妥善輔導,復歸社會,但若在矯正機關中更接觸到負面的人際網絡,可能會落入再度觸法的循環中。究竟那些犯錯的青少年們,後來怎麼了?現階段的輔導機制,又能如何協助他們呢? 從「虞犯少年」到「曝險少年」 在青少年不慎誤入歧途,因觸法而需要進到司法體系之前,社會安全網其實已有相關規定,想設法接住這些年輕的朋友們。「以前他們被稱作『虞犯少年』,意指可有犯罪之虞。在過往的規定中,逃家、逃學,或是跟有犯罪記錄的人交往,都會被視作虞犯。」葉大華解釋道,「虞犯」的定義模糊,整體而言,這些人多半是家境貧窮的高風險家庭出身,卻不代表他們一定會犯罪。 長年與少年們接觸的桃園地方法院主任調查保護官王以凡也指出,在2019年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以下簡稱《少事法》)修法前,7歲以上未滿12歲的兒童若觸法,仍然要被納入司法體系中處遇,「但你想想,成年人的街友躺在路邊,只要沒有違法,就不能說他有觸法可能,但在街頭流浪的小孩子,卻要被當成虞犯來看待,這是不合理的。」王以凡直言,使用「虞犯」這個概念,其實是將身陷可能誘發犯罪環境危機中之少年視為另一種「身分犯」,是種標籤,而成年人有相同情形並不會被視為虞犯,這也與國際的兒童權利公約不符,於是2019年的《少事法》修法,將未滿12歲的觸法兒童剔除在司法體系之外,改用社福和教育的方式來對待,並且將「虞犯少年」改為「曝險少年」,強調的是這些孩子們是暴露在危機風險之中,需要行政系統先行輔導,而不是視其為有犯罪之虞的人。 《少事法》作為一部專為保障青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所制定的法律,針對12歲至18歲青少年,在觸犯法律或是有相關曝險行為時,將過往的預防犯罪、管訓的思維,扭轉調整成保護的思維,排除影響少年成長的障礙,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接受輔導與矯治。王以凡身兼少年調查官與少年保護官,她說道,調查官的職責是針對個案作審前調查,彙整出調查報告供法官評估,若法官認為個案少年有「需保護性」,就轉由保護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曝險中的重重關卡
身處特殊境遇的青少年們,該如何被層層的教育、社福等網絡接住?他們的生命登入時,面臨哪些關卡?本文嘗試走進錯綜的生命迷宮,探問社會支持系統如何協助曝險的非行少年們找到力量,迎來破關的可能。
-
佇遮 ê 門道
馬慧妍:劇場勞動條件低落是現實硬傷
才華可以當飯吃嗎?意外走上編劇之路,來自澳門的馬慧妍一字一句地摸索文字、劇場工作的專業所在,也在重重的現實考驗中,引入專業外援,尋找文字工作者的身心健全之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大慕影藝:學習各自產業的優點,讓1加1大於2
一位是在影視產業耕耘多年,以《做工的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引領潮流的戲劇製作人、投資者;一位則是台灣劇場的鬼才編劇,《新社員》、《服妖之鑑》等作更是話題不斷、票房保證。2020年,大慕影藝執行長林昱伶邀請簡莉穎加入大慕影藝擔任內容總監,並啟動「找樣造劇」計畫,透過影視與劇場的跨界合作,期望能培養更多說故事的好手,並創造能多元轉譯的IP作品,替兩個領域注入一股新的養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我們討論團隊的工作方法時,往往會試著從他們的經驗累積、主事者風格、機緣巧合等因素裡找到「準則」當然,這個準則會隨著各種特殊情況,找尋各種因應之道。於是,從2020年初開始影響世界情勢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團隊們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須在混亂裡有所應變。 那麼,這些以創作、製作為主的團隊如何回應疫情時代,又怎麼看待這段可能停滯的時間,並找尋「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們或許重新檢視過去、開發線上作業、盤點現有資源、維持創作能量、開發全新形式等,這些方法在這8組團隊無法如常的日常裡施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爵士
殿堂之外,酒館內的爵士練功坊
在20世紀早期,發源於紐奧良的爵士孕育於城市酒館的喧囂,時至今日,酒館依然是樂手們的街頭學校,他們在此會友、學習與成長。對爵士演奏家來說,絲絨般的絃樂、黃金般的銅管不是賣點,最重要的,就是大家一起玩的精神。趁著微醺的氛圍內跟著音符搖擺之際,樂手們拿起樂器使出全力,夥伴們輪流接力各顯神通,止不住手癢的隨時可以加入一起Jam。在哪裡立足演奏,哪裡就是舞台! 有別於殿堂級大舞台的演出高門檻,小巷內的酒館主人們多半秉持打造沙龍的開放精神,歡迎所有愛樂者,致力消泯樂手與聽者的距離,營造玩家們能在此打磨技藝,更自在地拋接樂句,進行音樂探索的非典型演出空間。酒館,不只是樂手的秘密基地,更是他們的練功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瞬間
一夜的閃電迸發 打開城市想像
來到第五屆的台北「白晝之夜」,今年發生的地點選在南港,以「南港通電」為主基調,藝術總監林昆穎提煉出南港這個區域的「匯聚」特性,並針對南港站至昆陽站之間廊道的六個選址,分別規劃與各場域原有氛圍相呼應的表演,此外也邀請團隊呈現「游擊式表演」,藝術家會將當晚所見的風景、人群,轉化成即時創作的表演。這樣的形式剛好與今年的主題不謀而合,觀眾唯有來到現場,才能親炙藝術家與南港此地在一夜甚至是數年醞釀的能量與綻放。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選擇改編台灣原創IP 論壇形式邀觀眾一起反思
除了原創作品,故事工廠已有《一夜新娘》、《小兒子》與《偽婚男女》等IP改編經驗,執行長林佳鋒認為和不同領域的搭接,代表故事工廠這個品牌是被認可的,而藝術總監也身兼編導的黃致凱也指出,劇團主要選擇台灣的原創IP改編,這回選擇改編《我們與惡的距離》,也和文本的當代性有關。由於原作的議題特性,黃致凱將以論壇形式呈現,讓觀眾投票決定劇情發展與結局,期待藉此在觀眾心中撐出反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