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齊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張大眼睛,迎接TIFA舞台饗宴!
是誰?是哪場古典音樂會?是哪位大師能讓宣傳海報才剛印兩張,台北場的座位就賣完了?啟售兩天,全台票房就直逼百分之九十?短短十五天內,北、中、南三場完全售罄、一票難求?而且在向隅的觀眾中,還包含了許多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們。沒錯,那位大師就是本期的封面故事人物日本作曲家久石讓。上月份久石讓隨節目訪台時,本刊很難得有一獨家專訪的機會,訪問中,大師首度對台灣的觀眾,透露了許多他在華文世界從未談過的話題,以及尚未曝光的計畫。喜愛久石讓與他的音樂的朋友們,你絕不能錯過這次,可以近身了解久石讓的創作理念與他未來最新動態的機會。 雜誌這月份的重頭戲,當然就是兩廳院即將舉辦的「<span la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位「不務正業」的藝術園丁
朱宗慶vs.嚴長壽
今年七月,朱宗慶因為嚴長壽的一通電話邀約,帶著打擊樂團副團長何鴻棋一起到台東。在那裡,宣布從亞都麗緻退休的嚴長壽才剛創辦的「公益基金會平台」正舉行著花東青少年藝術創作營隊。嚴長壽邀集大批藝文界好友,來到此地和這群原住民少年們分享他們如何走入藝術、為何選擇藝術,以及,若要駐足於藝術世界中,該懷抱怎樣的熱情、執著與努力。 找上朱宗慶,嚴長壽笑稱,全因兩人擁有太多相似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兩個都不務正業!」朱宗慶自一九八六年創立打擊樂團以來,不僅鍾情於創作表演,更致力推廣音樂教育,成立打擊樂教學系統,從多年來台灣打擊樂的學習人口僅次於鋼琴便可見其成效;此外,朱宗慶延展自身的藝術管理長才,歷任兩廳院藝術總監等職,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徹底展現「不務正業」的特質。 嚴長壽尚未自亞都麗緻飯店總裁退休前,便堪稱台灣最關注藝文生態的企業家,他從飯店旅館和觀光業的角度出發,熱切著書、演講分享台灣文化永續經營的可能;近年更與花東的地方發展成為「命運共同體」,甚而運作公益平台基金會,以推動最終目標「希望學堂」的設立。 兩位以高度熱忱投身藝術教育的音樂人、企業家,都來到關鍵的時間點朱宗慶打擊樂團即將滿二十五週年,公益基金會平台甫成立一年多,藝文品牌如何走下去?如何介入、深耕台灣在地的藝文生活?本刊特別邀請兩位進行對談,笑談間,感受到最多的,仍是他們身上源源不絕湧出的熱情。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藝術交錯孕育 綻放創作力量
藝術是有生命的。不但單在創作時,其自身能夠逐漸成長茁壯,臻於完美。更神奇的是,如同上天的恩賜,它還能讓自身所散發的光芒,與其他的創作元素進行光合作 用,產生微妙的化學變化。繁衍成延續另一個創作的力量。在本月份雜誌【封面故事】與【特別企畫】單元所介紹的兩個作品,都是在如此藝術創作的交錯孕育中, 綻放的生命之花。 在 水墨柔韻潑灑下、雲霧飄渺間,不同層次的景深交疊,讓舞者彷彿置身於虛實交錯處,流轉氣象萬千。從《行草》、《行草貳》到《狂草》,編舞家林懷民讓接受完 整西方現代舞訓練的雲門舞者,重新歸零。以靜坐、太極導引、拳術、書法等中國傳統訓練,用肢體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絕奧。在兼具粗獷與細膩氣韻流動中, 「以書起舞」的雲門,艷驚全球。本月【封面故事】所介紹的雲門舞集的新作《屋漏痕》,雖然亦是延續此一創作脈絡,但不同的是,它更進一步地掙脫了觀舞者對 於書法的既定印象與想像。 屋漏痕,它所代表的不單只是一段見形辨意、指事辨物的理性思考過程,而是一種書法的意境,也是一種創作的態度。「山水畫裡面或書法裡面都同時講究留白、虛實這類的趣味,所以我們就從這樣的趣味出發;那麼大家會說你不表現書法你要做什麼?沒有!我們在跳舞,跳一個從書法的美學出發為跳板,所創造出的舞蹈。我想它有它獨特的一個面貌!」林懷民如是說。但是要如何具體化、落實化這個「獨特的面貌」,如何從「以書起舞」到「引墨為舞」,而至「一一自然」,是一位藝術家對自己的挑戰,也是雲門舞者們在傾斜八度角的舞台上,不斷地跌倒、爬起、跳躍的背後,對自己的期待。 同樣地,即將來國家兩廳院演出,被喻為「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的「合拍劇團」,這次也是從日本的古典文學出發,企圖在劇場表演中,找出全世界人類共通的語言。雖然台灣觀眾對於日本大眾、精緻文化並不陌生,但是能夠跨界請來日本劇場、電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台灣,當一位愛舞人是幸福的
「在台灣,當一位喜愛舞蹈的觀眾是幸福的!」當編輯部完成本期的特別企畫【金黃時節.舞正奔放】的時候,我們都不禁發出如此的讚嘆。讓我們概述每年在台灣發生的舞蹈活動:從年初的春寒料峭、又忽地金風送暖的多變中,以雲門舞集2的「春鬥」為始,台灣豐富的舞蹈饗宴於焉展開。其後尚有兩廳院主辦的「新點子舞展」,為觀眾帶來不同的創意;接著我們還可以在新舞臺打造的「新舞風」中,迎接夏天!然後,還有這期介紹的重頭戲「舞蹈秋天」,把屬於舞蹈的台灣,推向了歡樂的頂峰。當然,這其中還不包括「台灣國際藝術節」、「台北藝術節」、「關渡藝術節」等活動中所穿插的大大小小的舞蹈節目,及台灣各舞團每年固定發表的新作等。 此外,在台灣觀舞,不但有量,更是有質!細數世界名團從瑪莎.葛蘭姆、模斯.康寧漢、保羅.泰勒、碧娜.鮑許、大野一雄、荷蘭舞蹈劇場、基洛夫芭蕾到年輕一輩的莎夏.瓦茲、阿喀郎.汗等,都曾站上台灣的舞台,而從台灣邁向國際舞台的雲門舞集和許芳宜,更是仍堅持留在這塊土地上,持續為這塊土地創作。您說在台灣若不樂當一位愛舞人,豈不是太可惜了? 本月份開始的「舞蹈秋天」,將由以色列巴希瓦舞團精華作品集結的《十載精采》揭開序幕;接著有台灣初創的Meimage舞團與新生代的驫舞劇場,為觀眾帶來極具省思的作品《Woo!芭比》與《我》兩支新作。而企圖將影像科技的結合,讓「舞蹈科技化」、也將「科技舞蹈化」的澳洲塊動視覺舞蹈劇場,利用抽象、冷調與純粹的肢體動作所架構出的《致命引擎》,也絕對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擔綱最後壓軸的「雲門舞集」,更是不遑多讓地一口氣推出了兩支舞碼,一為經典作《流浪者之歌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新人新政新樂季
在國內廣大樂迷的引頸期盼下,曾任漢諾威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台灣之子」呂紹嘉終於回到台灣,出任國家交響樂團(NSO) 音樂總監。這大概是即將展開的新樂季中,最令人興奮且期待的大事件。呂紹嘉是台灣在國際樂壇中地位最高的指揮家,多年旅德,卸任漢諾威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 之後,呂紹嘉客席多國歌劇院指揮歌劇與音樂會,邀約不斷。返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是國內樂界人士的期盼,也是呂紹嘉義無反顧的重責大任。在今年的 新樂季節目中,呂紹嘉除了跟樂迷一起回顧大作曲家馬勒、也邀來許多國際樂壇名家與NSO同台外,更令人矚目的是,呂紹嘉安排了現代音樂,要帶給樂迷嶄新的聆聽經驗,一如他對NSO的期許:「不討好樂迷,更不討好樂團團員,我要讓外界看見國家交響樂團真正的實力。」 除了呂紹嘉即將為NSO帶 來全新氣象外,本刊也為樂迷精心策劃了新樂季的完全導聆指南,歸納整理出「指揮」、「名家」、「未來大師」、「現代音樂」、「首演作品」、「節日派對」、 「歌劇音樂劇」、「東西同台」與「跨界」等十個焦點,讓讀者輕鬆掌握國內各大交響樂團在新樂季即將端出的誘人菜色。除了國內的樂季總覽外,本期的特別企 畫,我們也將搶先報導國際樂壇的最新樂季動態,從德奧、法國、美國、英國等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團中,從人事更迭到曲目選擇,標誌出這些古典樂龍頭的現今發展與未來趨勢。 一九八○年代台灣,社會上正經歷著政經改革開放的解嚴時期,反映在戲劇上,則是充滿活力的小劇場運動。彷彿是相互呼應似地,一九八二年的北京,在首都劇場三樓,北京人藝的導演林兆華執導作家高行健的《絕對信號》,這場實驗性質的非售票「內部演出」,亦開啟了中國八○年代的實驗話劇和小劇場的風潮。如今革命的信號響起三十年,以北京為首的大陸劇場經 歷七○年代末和八○年代的探索劇和實驗話劇運動、九○年代的先鋒劇場、和九○年代末迄今鋪天蓋地的商業劇場等階段,如今究竟呈現了什麼樣的面貌?我們透過 林兆華、孟京輝、李六乙、王曉鷹、田沁鑫五位如今在大陸劇場各擁一片天,導演風格與關注主題各異的導演,帶讀者深入了解大陸劇場現況的多元發展。 除 了走進劇院看戲、聽音樂會,還有什麼方式,可以讓藝術走進我們的生活?本期藝活誌規劃的「舞動身心靈」單元,將與讀者分享人與舞蹈互動的更多可能。在生活 中,在公園裡,在教室中,從舞蹈作為肢體律動開發
-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訪文建會主委從「2010華山藝術生活節」談文創政策的未來
盛治仁:過去都只看創作這端,現在也同時要看消費者這端
去年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順利在立法院通過,今年也就成為台灣的「文創元年」。除了日前已完成「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案的簽約,十月文建會也將在華山創意園區舉辦首屆的「華山起藝2010華山藝術生活節」,期待能長期經營為表演藝術市集,擴大表演團隊的市場能見度。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請他一談舉行「華山藝術生活節」的想法與願景,以及近期文建會在文創政策上的規劃方向。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百變爵士女伶
爵士樂從早期流傳在黑人中下階層社會的音樂,在二十世紀初期一躍成為中產階級品味的象徵,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匯流,爵士樂的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多,大樂隊搖擺、咆勃、酷派、硬式咆勃、自由、前衛、Bossa Nova、融合,每個階段都在社會、經濟、政治等大環境的交相撞擊下,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爵士樂特色。其中,為廣大樂迷熟知的爵士樂手包括:薩克斯風手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鋼琴大師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小號手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查特.貝克(Chet Baker)、邁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歌手莎拉.沃恩(Sarah Vaughan)、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和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這一連串名單列下來,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以樂器演奏來說,爵士樂幾乎是男人的天下,但要說人聲演唱,能名留樂史的似乎都是女人。 爵士樂,為何偏愛女「聲」?在洋溢著爵士風情的盛夏,本期的特別企畫提出了這個問題,並請到資深爵士樂評人深入剖析,究竟爵士女伶迷人的地方為何,能在男人當道的爵士樂圈獨領風騷,讓樂迷為之傾倒,成為票房賣座保證?從歷史演變、聲線表現、詮釋風格、舞台魅力、爵士女歌手有何能耐與男歌手分庭抗禮?當前走紅的爵士女歌手跟前輩們,又有何不同之處?此外,在眾多的爵士女歌手中,本刊也為讀者歸納六種類型,從自由揮灑的狂野唱功、柔情可人的甜美女聲、撫慰人心的鄉村民謠、低沉感性的慵懶嗓音、進階版的即興擬聲、以及才藝出眾的樂壇奇葩,只要你願意打開耳朵,必定能選到最合你胃口的爵士女聲。 台灣這幾年流行的「創意市集」,是許多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將創意和想法付諸成商品,透過或設於街頭、社區或大型活動的生活風格場域,實踐從創意到創業的夢想。而在國外行之有年的「藝術市集」,又是什麼呢?本月在德國,將有一個專為舞蹈所舉辦的表演藝術市集「杜塞朵夫國際舞蹈博覽會」,這是個能讓藝術家與策展人交流的平台,許多表演者的心血在此被看見,從而踏上全球的舞台;但這也是藝術家理想與現實的殺戮戰場,
-
焦點專題 Focus 四個面向構思細密 借力使力打開市場大門
定位清晰的南韓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
從二○○五年起舉辦的「PAMS首爾表演藝術市集」(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讓韓國的表演藝術團體躍上世界的舞台,跨足海外市場。韓國政府捨得花錢行銷文創產業,但在做法上也有縝密思考,從PAMS的活動設計與內容,可以看出主辦單位在挑選節目、時間安排、交易補助與國際交流這四方面,都有讓活動成果加成的巧思。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真正的藝術是危險的
強烈的視覺衝擊、錯亂的感官體驗、重複的聽覺節奏、混亂的旋律樂章這似乎是後現代劇場與現代音樂,給坐在台下觀眾的一個試煉。你到底要看什麼、聽什麼,不是由台上的演員來決定或是由幕後的導演決定,卻要以你你自身直覺的官能感受去認知。這是一個新的看戲角度與音樂經驗,觀眾已不再滿足於接受,而是參與。當「跨界」已逐漸不能再代表後現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傳統藝術與劇場被電視、電影等多媒體影像呈現逼向無路可出的時候,「雜交」與「混血」的表演形態逐漸成形。如今一群不從劇場出發的創作者走進劇場、邁入音樂,這些創作者的思維又是為何?他們又要如何掀起一場新的藝術革命? 在本期編輯部規劃的兩個專題「Shake it!劇場官能新體驗」與「打破框架的異響藝想」,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區塊,前者是針對美術人在劇場的新創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追尋;後者是依循著現代音樂的發展,深入淺出地為聽友剖析現代音樂的趨勢。但異曲同工的,卻都直指著當代表演藝術結構上的轉變,似乎都有著一個不安定的因子跳躍在兩者之間,引動著微妙的牽連。正如同義大利劇場導演卡士鐵路奇所說:「真正的藝術是危險的。危險來自另一世界、來自無法辨識的語言。」作為一個藝術家,冒險是內在條件。他們都面對生命的謎團,並藉著藝術創作和觀眾一起經過危險的試煉。而他們都決定要採取用不同的方式與型態,通往另一個世界。拉斐爾藝術合作社的卡士鐵路奇如此,秉持著「美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的楊.法布爾、曾來台演出的拉夫拉前衛劇團與德國作曲家郭貝爾等亦如是,都等著觀眾您親身去體會藝術的混搭雜沓,接受震撼。 「我想像鬼從早已被廢棄的城堡中飄出來,像飄飛在空中的花。當我在歐洲用這個音樂跳舞的時候,我感到有奇怪的靈魂在凝視著我在恐懼中,我見看美與突然怒放盛開的花朵。」這是本刊在一九九四年二月號中、於舞踏家大野一雄訪台前刊登,摘錄自《死海維也納華爾滋和鬼》舞作中的一段文字,同年六月他首度訪台,當時已經高齡八十八歲的他與其舞作,仍是同樣地帶給台灣觀眾無比的震撼。大野一雄,這位走過一世紀的偉大舞蹈家,在今年的六月一日與世長辭。沒有他的日本舞蹈界會有什麼樣的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關於經典
經典,何以為經典?從今日的眼光看來,一部作品的顛覆性與開創性,似乎是成就經典的必要條件之一。經典作品書寫世界的方式,彷彿前無古人,它們重新定義世界可以是什麼、應該是什麼,讓每個讀者、觀眾,對文學、對藝術、對劇場、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開始不由自主地質變。這樣激烈的革命家,例如,名列「最常被國外搬演的當代法國劇作家」的戈爾德思,其劇本揉合了古典文體與街頭黑話,藉由文字的張力與原創性,刻畫邊緣族群的卑微處境,直指現代社會的生存本質,強烈的批判與實驗精神,在八○年代劇壇掀起一股革命性的風暴。另一位「惡名昭彰」的法國抒情詩人波特萊爾,則是透過對性、死亡和慾望等黑暗意象的赤裸描寫,大膽挑戰世俗道德價值,作品出版時被視為淫猥禁書,卻也開啟了現代主義的大起義。 又如,二○○二年被瑞典的諾貝爾學會選為人類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作品,評論家稱為文學史上第一部現代小說的《唐吉軻德》,作者塞凡提斯表面上寫的是一部中古騎士文學,但實則藉由這位瘋狂虛妄的荒謬英雄,嘲弄騎士精神,宛如唐吉軻德面對風車的衝鋒陷陣般,對抗了西班牙長久以來的文學傳統。此外,被喻為「現代戲劇之父」的契訶夫,其劇作是寫實主義的「徹底實踐」,在乍看一個通俗劇的框架套式中,上演著無悲無喜,亦無高潮迭起的真實人生,可說顛覆了我們對戲劇「衝突」的定義。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集結這四個經典的作家與文本,透過四個風格迥異的導演轉譯詮釋,讓當代的讀者和觀眾再次發現,經典的價值。 而身為中國繪畫史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潘玉良,她在藝壇上除了傳奇人生受到矚目外,其創作同樣具備突破與前衛的藝術特質。在那個民風保守的封建舊社會裡,裸體在中國畫作裡是一個絕少觸碰的主題,光是畫人體模特兒,都足以讓美術學校停課,然而潘玉良卻最早觸及女性的裸體畫。她的作品雖然在當年引起極大爭議,甚至被批評為輕薄、寡廉鮮恥;但她不惜與時代抗爭,為藝術犧牲與毫不妥協的性格,終讓她的繪畫大放異彩。潘玉良的故事曾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但這次卻是由國家交響樂團邀請作曲家錢南章和劇作家王安祈合作,將這個題材以中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上海世博的啟示
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正式宣告了中國的崛起,邁向開放改革的新中國展示了傲人的經濟實力。今年,中國再接再厲,五月一日登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將讓上海經由這個平台,躍升為國際重要城市之一。這場號稱史上規模最大,共有二百四十二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預計吸引七千萬人次參觀的國際盛會,不僅中國政府提撥四十二億美元經費,上海市更再投注了四百五十億美元提升大眾運輸和公共設施,讓地鐵長度倍增至四百二十公里以迎賓。 到底讓全世界注目的上海世博有多夯?根據統計,二千四百萬張門票預售目標在三月底已完成百分之九十三,定價人民幣一百九十元的開幕日門票早已銷售一空,人民幣一百六十元的平日普通票在網路亦喊價到三倍。而台灣,也將在睽違四十年、自年參加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後,以「山水心燈」重回世博。國內各大旅行社紛紛推出旅遊套裝行程,台北上海直航的機票漲了八成依舊搶手,人人都不想錯過世博熱潮。然而,我們對這個從台北直飛,只需要兩個小時航程的上海,有多少認識?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一九三○年代的上海,由於英法租界湧入大批外僑,繁華的景象就如同電影鏡頭下十里洋場的國際化氛圍,專家形容上海是當時「最成功的中國現代化社區」。重商、開放的性格,也讓上海成為當時亞洲最繁榮的國際大都會。然而,上海的資本主義性格在一九四九年後被打壓,加上西方人的撤離,而漸趨沒落。直到一九八○年之後,中國重新打開大門,改革開放的腳步,上海才重新站起來。如今,上海的人口、人民平均GDP、經濟規模、對外貿易都是中國第一大,也是外資公認最愛、跨國企業總部最多的中國城市,更是台灣人聚集最多的海外城市。 對西方人而言,上海是一個瑰麗奇幻的東方之夢;對中國人而言,上海也代表著通往世界的大門。這回,上海似乎也想透過世博,重新創造它的歷史定位。它不再以樓高、房價高、奢華敗金定位自己;上海或中國清楚,要和世界級城市並駕齊驅,不只是努力建設硬體,更要成為有藝術與文化的都會,除了表象的耀眼,內在也得迅速累積文化的底蘊。因此,在一百八十四天中,將舉行兩萬場以上的知名表演團體的文藝活動。卅二個室內外演出場地,平均每天的場次將超過一百場,估計容納的觀看人數在二十萬以上,節目總數為八百○七個、總場次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八場。然而,這場用錢堆砌出來的大型活動(mega event),是否會流於觀光性質的展演?會是錦上添花?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劇場、文本、國界與燈
在台灣的劇場生態中,以寫劇本作為一項工作,投資報酬率極低;作為一項志業,又似乎完全看不到未來。劇本這個既冷門又邊緣的文類,少有人閱讀,其效果往往要到劇場演出才能被看見,自然很難被重視。然而,劇本之所以為劇場之本,在文學傳統和戲劇發展上,卻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不過國內戲劇教育對於西方劇作的理解和吸收,往往從希臘悲劇、莎劇、易卜生、契訶夫、到貝克特、品特,就停止了。甚至過去四、五十年來,整個西方劇壇有什麼劇作家,關注些什麼,台灣基本上是不了解、也不關心的。從八○年代開始,台灣劇場的演出要不是「棄絕文本」,專注導演美學的開發,要不就是集體即興的「共同創作」,或者編導合一的「原創文本」,少有跟世界劇作對話。 進入二十一世紀,當我們以為全世界已經拋棄文本了,卻發現國際劇壇仍有這麼多的劇作家,前仆後繼地投入劇本生產的行列,而且都這麼的生猛有趣,這麼的有創造力。如果說上個世紀末有一波重形式輕文本的潮流,新的世紀似乎有一股回歸文本的趨勢已經發酵;只是,我們也發現了劇作家、文本和導演之間的關係,正在產生空前的變革:劇作家以語言重返劇場,「新文本」不再主宰劇場的詮釋權,而是換一個角度,提供一個觀點、一個視野、一個場域,與導演共同激盪、創造出一種屬於這個時代的劇場性文本。在本期特別企畫中,我們從「新文本」的角度切入,從德國、法國、英國的劇作家所呈現的劇場觀與世界觀中,反思國內劇場的創作方向。 古典音樂是西方的產物,少有東方音樂家能在歐美樂壇大放異彩,更遑論是帶領一個交響樂團的領導人物──指揮。本期雜誌的封面故事聚焦即將率法國廣播交響樂團來台演出的亞裔指揮家──鄭明勳。自一九八○年代起,鄭明勳即以韓國人的身分,在歐美大型知名樂團擔任音樂總監暨指揮。在接受本刊專訪時,他說:他是一個「人」,然後是音樂家、然後才是韓國人,「音樂深入我心中,它是那麼巨大,大過任一國家。音樂含有強有力的力和美,超越任何國籍。」正所謂「藝術無國界」,鄭明勳就是最好的見證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傾聽生命之河
舞台像是一面鏡子,上演著真實的人生;河流是生命的倒影,映照著我們內心的風景。河流不僅是人類的母親,孕育世界的古老文明,也是流淌在心中、隨時汲取養分的活水泉源,更是多少藝術創作的靈感溯源,從涓涓細流、潺潺溪水到滔滔洪水,呢喃的小溪、沉靜的大河、湍急的瀑布,不同的河流面貌,匯流成舞台一幕幕生死離合的動人場景。 在雲門舞集編舞家林懷民的作品中,一直脫離不了「水」的主題:一九七八年,《薪傳》中胼手胝足的先民開拓印象,醞釀於新店溪畔;一九九四年,他赴佛陀悟道的印度菩提迦耶,在廟外的尼連禪河外靜思佛陀渡河決心,編出《流浪者之歌》;一九九八年的《水月》,舞台上鏡中倒影水光粼粼,舞者身影輕盈流動,交織「鏡花水月畢竟總成空」的虛實之美。新作《聽河》,林懷民與河再續情緣,以河為題、以舞為言,這次他要透過「河流」傾訴些什麼?在本期「河的舞台.生命之書」特別企畫中,我們帶讀者與河相遇,潛入詩經與神話、歷史與文明、文學與音樂、宗教與心靈的深河,聆聽召喚,一探河流如何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繆思。同時,編舞家林懷民也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新店溪、恆河、尼連禪河、峇里島之河,他生命中四條重要的河流,如何相伴交織歲月中的種種故事。 女人似水,擁有千變萬化的模樣,舞台上的女人千嬌百媚,萬種風情,自是精采極了。然而過去,女人長期處於邊緣和弱勢,社會地位如此、文學藝術領域亦然。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時代,女人甚至不被允許上台,因此莎士比亞筆下的女角都由男性反串。十九世紀初,大部分的劇場工作都還是男性主導,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就曾在《自己的房間》一書中,以一個虛構的角色「莎士比亞的妹妹」,來闡述女性藝術家的困境與受到的壓抑。直到一九八四年,英國導演吉兒.格陵后發起「瑪大蓮娜計畫」,為的就是建立一個不依男性的思考系統,挖掘女性自覺,以女性為主體的國際藝術節。 作為一個全球最重要的女性創作者連線之一,這個命名來自聖經典故的瑪大蓮娜計畫,集結了五十多國的女性劇場工作者,讓女人以自己的方式為自己發聲。這回,瑪大蓮娜計畫首度與台北串連,三齣全由女人編導演的劇作,或挪借詩作、或取材小說、或改編經典,呈現當代女性對社會結構、對自我生命、對劇場美學的省思。本刊特別獨家專訪瑪大蓮娜計畫發起人吉兒.格陵后,以及三齣劇作的核心創作者,帶讀者了解這群二十一世界的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傳唱的歷史,原音的故鄉
在台灣東部,有一個以卑南族人為主的南王部落,方圓僅五百公尺,人口不過一千五百人,但十年內卻出了九位金曲獎得主。從歌手陳建年在第十一屆金曲獎,率先拿下南王部落的第一座金曲獎座開始,包括早期的民歌之父胡德夫,還有紀曉君、高田、昊恩和家家及南王三姐妹,總共獲得九座金曲獎座。這個在台灣地圖上看不見的原民部落,為何能在台灣音樂版圖中強佔一席之地?根據部落族長陳冠年的說法,南王部落是「原音的故鄉」,大家都有一個「好嗓子」,除了與生俱來的歌唱細胞,更因為傳統祭典的從不間斷,如少年猴祭、婦女的除草祭,成年人的大獵祭、年祭和除喪祭,都必須吟唱古調和古詩,因此卑南族人從少年就開始唱歌和體驗音感、音律,音樂已經和南王部落結合一起,部落裡三分之二的族人都是歌手。 挖掘出這些「留在部落裡的美聲」的「角頭音樂」社長張四十三與製作人鄭捷任,在十年前製作紀曉君專輯時,對原住民音樂的美感相當感動,曾許下「總有一天,我們要把這個音樂帶到國家音樂廳」的心願。如今,經過十年的籌備,南王部落的傳奇即將拍攝成紀錄片,且登上國家音樂廳的殿堂。這齣連取名都很原住民口吻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音樂劇,由前NSO音樂總監簡文彬領軍,劇場導演黎煥雄、電影導演吳米森、編曲李欣芸和美術蕭青陽等共同製作,這個空前的超級夢幻團隊,要將他們對原民部落歌謠的感動,以戲劇、以影像、以音樂,傳達到更多人的心中。本刊【尋找.在南王部落】特別企畫,跟你來去「原音的故鄉」,揭開南王部落的神秘面紗,並紀錄這部音樂劇珍貴的創作過程,帶讀者一窺這個製作的台前幕後。 如同原住民音樂,布袋戲也是這塊土地獨特的傳統文化資產,曾被票選是最能代表台灣意象的第一名。出身雲林虎尾的「五洲園」布袋戲世家的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不僅以「霹靂布袋戲」打造華人布袋戲的第一品牌,更成功進軍國際市場。究竟,「霹靂王國」是如何運作的?他們又如何讓傳統布袋戲,變身文化創意產業的熱門商品?本月,霹靂布袋戲將與交響樂團合作,將霹靂系列精心雕琢的配樂以交響樂的磅礡氣勢呈現。藉此機會,本刊一探「霹靂」的基地,聽聽黃強華與黃文擇怎麼說。 二○○九年,是德國藝壇沉痛的一年,享譽全球的舞蹈家碧娜.鮑許的驟逝,讓全球舞迷深感遺憾,之後兩位重量級的戲劇大師尤根.勾許與彼得.查德克相繼辭世,更令人不勝唏噓。然而,正當大師們隕落之際,令人不可忽視的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個音樂頑童 共釀夢想之酒
一個從主修鋼琴轉為揚名國際的指揮家;一個原本想當歌手變成唱片企畫、地下電台主持人到角頭音樂創辦人,簡文彬和張四十三,這兩位古典和流行音樂界的風雲人物,原本互相不認識,卻在各自領域中有著類似的理想和信念,堅持和別人不一樣、也都在非常年輕時就肩挑重責大任。 兩人因《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這場製作而相遇,過程中激盪出無數火花。為了呼應這個劇名,在這場對談中,我們特別準備了一瓶紅酒助興,在微醺中,兩人從相識經過、節目構想,聊到他們工作體悟出來的人生觀。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變動中的十年
「史上最糟的十年」、「地獄十年」、「消失的十年」這是美國《時代》週刊對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二○○○年至二○○九年)的形容詞。就國際局勢而言,美國歷經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隨後發動兩場的反恐戰爭,令美國政府疲於應付;全球金融海嘯,具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二○○八年九月轟然倒下,打破了泡沫經濟,引發信貸危機。中國迅速崛起,從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搖身一變成為這個世界上第二重要的國家,政經版圖此消彼長、快速移動。就生態環境而言,大至溫室效應、地球暖化,小至足以殺死人的病毒,過去十年地球上發生了多起嚴重的自然災害,被奪去的性命不計其數,大自然正在對人類發出警訊。 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台灣也正處於快速變動的年代。十年間,我們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不僅在政治上標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展開,也是台灣民主化歷程的重要里程碑。在後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型態的轉變,影響了台灣產業核心價值的思考,「文化經濟學」成為一門顯學,「文化創意產業」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計畫之一。網路世代興起,大幅改變人們閱聽和溝通模式,也直接衝擊了媒體生態,平面媒體傳遞訊息的優勢不再,首當其衝就是報業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大環境的轉變,對國內表演藝術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在二○一○年的開頭,為讀者規劃了台灣表演藝術十年回顧,透過八個角度,一探走入二十一世紀的表演藝術生態和現象輪廓。此外,十年來台灣又發生了多少值得記上一筆的精采作品?從戲劇、舞蹈、音樂、戲曲四個領域,編輯部也歸納出台灣表演藝術創作的大趨勢,與讀者一同分享、探討。 迎接下一個十年,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第一件盛事「二○一○年的兩廳院國際藝術節」,即將在春節後隆重登場,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為藝術節揭開序幕,由國際視覺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與優人神鼓合作的全新作品《鄭和1433》。從前年台北藝術節的《加利哥的故事》,去年為魏海敏量身打造的《歐蘭朵》,羅伯.威爾森這回直接取材中國歷史題材,從鄭和下西洋的史跡,述說一個海上英雄的內在心靈航程。羅伯.威爾森的西方劇場語言,獨樹一格的視聽美學,如何與優人神鼓「道藝合一」的東方美學對話?在東方歌仔戲、擊鼓、西方爵士樂的交融下,羅伯.威爾森又將在這趟航行中,帶我們看見什麼樣的跨文化風景? 此外「新舞蹈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法國知名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自然對話
二○○四年,賣座的好萊塢災難電影《明天過後》,讓我們親眼目睹了因為全球暖化所導致北極冰山融化;二○○六年,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喚醒了人類所居住的地球即將面臨摧毀的危機意識;今年六月上映的《盧貝松之搶救地球》更是以對比手法,記錄美麗地球之餘,突顯大河斷流、冰川融解、森林消失等駭人現狀。「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只是電影中的虛擬情節,科學家口中的專有名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根據全球大多數科學家的統計,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一場大浩劫,足以讓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造成嚴重的氣候遽變,包括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熱浪。這不是災難片的末日場景,而是即將發生在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的事實。 環保問題可說是廿 一世紀全球都在關注的議題,這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艱困挑戰,宛如一座超出想像的大山;而文化正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投注,不論是對自然界的對立所衝擊出的創造 力,或是與自然融合、謙卑學習的另一種面向,反映的都是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變化。以表演藝術的領域來說,近年來也掀起了一股回歸自然,探索人跟自然、生命 合而一的綠色風潮。究竟,表演藝術從創作手法、使用媒材到表現形式,如何呼應這個趨勢?明年即將登場的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關注地球暖化、海洋污染等環保議題,邀請英國配樂家喬治.芬頓與NSO演出的「藍色星球」音樂會,西班牙索爾.比克舞團的戶外演出《火烤美人魚》,將提供國內創作者可以借鏡的經驗和思考。 在台北讀中文系,到巴黎學戲劇表演,在紐約外外百老匯當導演,後來旅居德國擔任駐歐特派員,永遠漂泊的「異鄉人」陳玉慧,以文字和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連結、對話。年輕時急於離開家與台灣,對任何事的好奇都遠勝對台灣的好奇,如今她卻以小說《海神家族》重返家鄉。全書透過一個台灣女子的尋根溯源,以複瓣的結構層層的揭露家族幽黯與祕密,各自獨立又緊密銜接,一波波推展出衝突、分裂、對抗,而至和解的家族、國族寓言。這部即將搬上國內舞台的史詩作品,也是睽違劇場十八年的陳玉慧,重返舞台之作。陳玉慧早年的作品,向來就以突破性的大膽美學令人驚豔,而長年駐居歐洲,讓勇於冒險的她創作視野更加開闊,錯過了二十年前她自編自導的《戲螞蟻》,這回《海神家族》搬上舞台,絕對值得期待。 百老匯的大型音樂劇《歌劇魅影》、《獅子王》、《吉屋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與未來同步
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幾乎是每個表演藝術工作者一生必得去一趟的「朝聖」之旅。每年七月,城內外近百個你可以想到的表演場所,可能是宮殿、可能是修道院、可能是貴族宮邸的庭園、也可能是河畔、街道、學校操場的任一角落,上演著上百齣大小不一,形式各異的表演節目,生活在這裡,幾乎只要走出家門,出外曬曬太陽,就可以和藝術不期而遇;通宵達旦、舉城若狂的節慶氛圍,更著實令人欣羨。 然而攤開法國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亞維儂雖然號稱法國中南部普羅旺斯省的第一大城,卻只是一個徒步走完一圈僅需一小時的彈丸之地。出了亞維儂城,便是野郊農地,和南邊的馬賽、尼斯,或者北邊的南特等其他城市相比,幾乎沒有其他競爭的優勢。但令人驚訝的是,六十三年來,每年夏天亞維儂藝術節依然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究竟這個老字號的藝術節擁有何種魅力,能夠與時俱進、歷久不衰?而亞維儂經驗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創造表演藝術的未來趨勢,引領而非迎合觀眾品味的策略,不僅是亞維儂藝術節成功的祕訣,更是國際各大藝術節共同追求的策展理念。本刊從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世界重要藝術節的觀察中,展望二○一○年即將登場的第二屆台灣國際藝術節,提供這個與世界同步創作,具備深厚潛力和旺盛企圖心的國際藝術節,一個值得借鏡的方向。在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的策展理念,「自製」、「原創」節目的品牌精神下,明年台灣國際藝術節所帶來的一系列精采節目,本刊帶讀者搶先目睹「未來之眼」。 從過去中發現未來的潮流,從傳統中找到創新的可能,「南管女兒」王心心不斷跨越藝術形式與藩籬,打造「南管」的現在進行式,為傳統再造新生命,其成績有目共睹。這回,她要和林肯中心全本《牡丹亭》的最佳杜麗娘代言人、崑曲青年旦角錢翊同台,堪稱是傳統戲曲史上五百年來頭一回,兩種戲曲音樂破天荒融合。究竟,南管和崑曲要如何攜手彈同調?身為聯合國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王心心和錢翊如何定義「傳統」?兩位離開藝術原鄉的藝術家,又如何在他鄉吸取養分,滋養個人技藝發展?透過越洋對談,我們看見兩位女子要傳統在自己手上發光發亮,推動傳統大步向前行的堅毅步伐。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古文化 新創造
「十年磨一劍」之於無垢舞蹈劇場編舞家林麗珍來說,是最好的寫照。被歐洲藝術文化電視台ARTE喻為世界當代八大編舞家之一的林麗珍,一齣沉澱醞釀九年的全新舞作《觀》將於十二月底在兩廳院與觀眾見面。一九九五年成立的無垢舞蹈劇場,創團至今已經十餘年,雖然其間的作品雖只有《醮》與《花神祭》兩部,但卻都成績斐然、質地精湛,名列國際各大藝術節爭相邀演的台灣節目之中。他們不但曾多次赴法國演出,足跡更遠至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義大利、美國、墨西哥等地。而這部二○○九年的新作《觀》雖然尚未首演,但就已經接到許多國際藝術節的邀演,受到眾人的矚目。 為什麼一個在台灣的舞團能在國際間受到如此的重視呢?我想是和她浸淫創作的「儀式劇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很多民族的文化當中,祭典與舞蹈或是劇場一向都是有著很深的淵源,而環顧現代的表演藝術,許多創作者也將古老的儀式,當作汲取靈感的泉源,並將其轉化成為現代劇場的元素,而無垢舞蹈劇場的新作《觀》亦同。這部作品延續了林麗珍所專注的一貫風格,更加入了對地球環境、氣候變遷的關照,她以自身在舞蹈中多年的沉潛,以及浸潤常民文化的生命體驗,鎔鑄宗教儀式、集體記憶及神話寓言為一體。在靜、緩、沉、遠之間,企圖以她原創性的肢體語彙,完成創作生涯中天、地、人三部曲的最終章。所以本刊藉著這次機會,將與讀者一同追尋祭壇與舞台到底有何關係?探討台灣當代劇場儀式的救贖美學,與記錄、呈現編舞家林麗真漫長的創作歷程。 然而以前人藝術文化為師的方式,只有運用在舞台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您可知道現在許多正夯的線上遊戲的配樂,本質還是古典音樂嗎?如今E世代的浪潮蔓延全球,許多年輕的網友們都是藉著網路與線上遊戲,認識了我們所不知道的古典音樂,「網路」似乎在世代交替之中,重新詮釋了古典樂,而且讓它以不一樣的方式再次回到舞台。當網友們聽到音樂時,他可能不知道那是貝多芬或是孟德爾頌,想到的卻是《太空戰士》或是《魔獸世界》。而在這各大交響樂團都焦慮著樂迷流失的同時,「電玩音樂會」似乎也成了一股銳不可擋的勢頭與救贖,最起碼這類演出的票房令眾人驚豔。回顧自二○○八年首度來台、二○○九的三次來台演出的VGL就可說是場場爆滿,近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宅經濟」,似乎也跨足到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到底「電玩音樂會」要怎麼玩?該怎麼聽?年輕的網友們又是怎麼想?就讓我們在本刊「電玩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重建之路不應漫長
八月份的風災造成了台灣南部五十年來未有的慘劇,連身為新聞工作者的我,都不忍再看每天輪番的災區報導及許多無謂的口水論戰。在嘆息之於不禁深思,是不是每次都要等到災禍降臨時,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才會驚覺到某些事情的可貴與重要,而在新聞事件過後,我們善於遺忘的個性又讓重建、監督、防災的腳步趨緩,導致悲劇一再重演,週而復始地耗損著這上天賜與我們的福爾摩沙。 就如同這次的災禍一樣,一年半前,雲門八里排練場無情的大火,也燒出了台灣表演藝術界所有人的痛。「場地」一直是各團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今事隔十九個月,在當時各界亦討論地沸沸湯湯的議題是否已經解決?還是碰到了瓶頸?當時無法用「現行法令」改變的狀況,至今是否已經修法?或是有一套新的法令來推動?或試行?在「採購法」、「促參法」等相關法令規範下「閒置空間再利用」是否真的能照顧到文化藝術長遠發展?商業價值的利益適用於文化創作的評斷?多如牛毛的行政法條、公務員動輒得咎的怕事心態這些似乎都在在地顯示執政者難以讓大象跳舞的主因。於是,本月編輯部製作了「為表演藝術找個家」專題,在其中除了探訪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場地現況,帶領讀者一覽政府關於表演藝術場次之相關法令與作法之外,也提供各國的案例,供大家參考。盼望無論是甚麼樣的災難發生後,重建的路都不應再漫長。 而「文化的保存」在這次風災重建中,亦成為重要的課題,如何讓原住民文化在受到最少影響的狀況下能持續的發展、茁壯,並進而與現代社會共存,也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所以本刊亦藉著一向深獲好評的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節目上檔的前夕,規劃了「傳統再生.當代日本」特別企畫,希望藉著欣賞這個與我們無論是在地理位置、文化傳統、經貿往來等都與我們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鄰國,他們現在表演藝術的呈現,來探訪他們如何以傳統為基石,進而開出讓世界驚豔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