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義維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那些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二)
04. 陳弘洋(編劇) 停止發展的「不那麼音樂劇」的音樂劇 在面對創作時,我的速度很快。很常是憑藉著一股內在的火大多時候是自己對於這個題材、故事、形式的興致和熱忱便能直衝到終點。對於那股火,我很是珍惜,也因此,當它在我心裡生起並猛烈燃燒之時,我便會義無反顧朝著那個方向前進。曾經,我帶著這股火,發展了一個「不那麼音樂劇」的音樂劇。 會以不那麼音樂劇來作為這個作品的形容,源自整個曲式、文本的鋪排、行進方式,皆和我曾習得的音樂劇知識背道而馳。該作以相對迷幻的曲風,討論著生死、憂鬱,最後亦推至存在主義式的詰問:人到底該不該出生?生死題材本身就不好處理,再加上音樂等元素的加入,讓一切變得更加複雜但這些選擇,皆是我在實際學習音樂劇的書寫方式後,選擇走的、不那麼尋常的路徑;這條路走得相對辛苦,但在面對成果時,我毫不後悔。 後來因著題材過於耽溺、音樂形式不那麼符合標準、題材太過陰沉、憂鬱諸多不若期待的文本走向,讓這個作品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機會。也因此,那些寫完的歌和文本,只能繼續擱著,等待下一次機會的來臨。 所以說到底,創作雖在很多時刻得以任性,但也在許多時刻,得要考慮外部因素及影響,甚至必須嘗試去符合他人的期待和喜好。至今回想,對於計畫的被迫中止,我反而十分感激這讓我有了空間得以去反思,這樣的形式在與觀者的對話上,出了哪些問題。透過這些反思,我才能更加確定自己想要寫的,究竟是什麼,並透過反覆的提問,來找到下一步的可能。也或許,這是一種必須。因為知道了這些限制,讓我更加確知自己想要朝向的方向,而作品也才能真的在限制之外,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 05. 趙菁文(作曲家/策展人) 那Lego堆積到舞台上的肖想 那些「還」未能實現的創作野望一直都有,其中一個是歌劇,大概從2017年就在。那要開始劇透一下了,版權所有,也歡迎合作。 文本是來自一位朋友的真實故事。60至
-
跨界對談 王安祈X王墨林
爬梳觀眾面貌,重塑劇場歷史
兩廳院35周年系列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 35」由文件展、展演與論壇3部分組成,論壇以「情感」、「自由」、「實驗」、「世界」4組關鍵字為主軸,首場邀請台灣當代戲曲靈魂人物王安祈老師,與長期耕耘小劇場的王墨林老師共同主講,兩位主講人在關鍵字「情感」命題之下,生動細述由台下觀眾成為創作者的歷程,其中交叉環境與個人歷史,不時引起現場熱烈反應。論壇也期待透過感性視角的對望與回看,揭露在小劇場與傳統戲曲的劇場時空裡,觀眾與創作者情感交流上的同質性,並藉此對台灣近代審美脈絡的發展與流變進行整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呂協翰X張日麟
仙角攻蛋,讓「老」不再老是印象中的「老」
「仙角(先覺)」為台語中稱呼有智慧的長者,「百老匯」則帶有歌舞秀,以及聚集上百位老珍寶在此地的意涵。「仙角百老匯」為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自2012年開始辦理的公益大型舞台秀,每年初向全台招募有志表演的65歲以上團體,選出10組團隊進行集訓,並在該年10月於台北小巨蛋進行演出,向全民開放免費索票觀賞。預計在今年完成後,稍作休息,重新調整步調再出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宛凌X劉龍溪
戀愛般的世代對話,從「有約」到共融與共創
兩廳院於2022年推出一系列以藝術為橋梁、促進青銀交流的工作坊,包含《聲音旅人我的未來不是夢》聲音工作坊、《陪伴者的戲劇百寶箱》戲劇工作坊、《和你跳一支雙人舞》舞蹈工作坊、《跨世代記憶》書寫工作坊,以及與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陳懷萱教授合作的「青銀有約」表演藝術欣賞與討論,以豐富的師資與課程面向,邀請台灣青銀世代在藝文中找到彼此溝通與了解的契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一壺音樂劇特調
近年台灣音樂劇在表演藝術市場裡逐漸成為一種潮流,無論是小型場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現場樂團的高成本製作,都有不少粉絲追隨有人追演員、追編導、追作曲,也有專門追劇團或題材導向的支持者,逐漸有形成與舞台劇有別的產業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明日和合製作所X進港浪製作
在內容串流時代,建構劇場新體感
2020年開始,無論是外在大環境的疫情,或是科技的發展,都使得人們對於「體驗」的定義開始有著更加數位與科技的想像。表演藝術也在這波浪潮下,開始快速的找尋生存之道,明日和合製作所與進港浪製作皆為台灣非典型劇場重要且具開創性的團隊。 藉著回顧2021年,我們邀請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創作者洪千涵、張剛華、黃鼎云與進港浪製作團長洪唯堯、導演孫唯真進行線上對談,進一步提出各自對於此創作、製作趨勢的觀察。
-
佇遮 ê 門道
李芷蔚:「人情味」是台灣藝術行政的文化基因
「藝術行政」是個繁複的職稱,要能多方溝通,也要懂得靈巧付諸行動。而這名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畢業生,為何捨棄聚光燈下的舞台,遠赴台灣從事藝術行政與管理工作?關於港、台藝術生態的幕後門道,聽聽李芷蔚怎麼說。
-
跨界對談 郭文泰X蘇匯宇
搭建通道,讓觀眾前往他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郭文泰與蘇匯宇,兩個穿梭在劇院、美術館與各色展演場的名字,從影像、實體演出到展示,各有創作媒材與風格,有時並肩攜手,有時各自打拼,無論是工作或生活上,都是相互陪伴靈感演進的夥伴。 2021年兩廳院秋天藝術節《被遺忘的》為郭文泰創立的河床劇團首次登入國家戲劇院大舞台,同樣由蘇匯宇擔綱影像設計,合力經營起與展場、中小型劇場或電影院不同的觀演關係。這回,我們邀請兩位分別從美國、台灣進行遠端共話,在總忍不住想開彼此玩笑的話語中,嗅得到多年來合作無間、韌性充滿的同道情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驚喜製造:謹慎評估市場,行銷、製作專業分工
從《明日俱樂部》到《微醺大飯店》系列,「驚喜製造」這一個「不是劇團的團隊」進入劇場觀眾的購票選擇,更獲得不只有劇場人的熱烈討論。他們乘著「體驗設計」在劇場、展場與商場掀起的熱潮,提供劇場創作與生態的外部觀點跳脫補助為主的思維,極力開發不同領域的觀眾,規劃更長期的演出週期,達到商業娛樂加上藝術創作的營運、製作、行銷等思維與實踐。 在我們還在討論表演藝術到底是不是「產業」時,驚喜製造可否在原有的劇場製作生態裡闢出一條路徑?
-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我們討論團隊的工作方法時,往往會試著從他們的經驗累積、主事者風格、機緣巧合等因素裡找到「準則」當然,這個準則會隨著各種特殊情況,找尋各種因應之道。於是,從2020年初開始影響世界情勢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團隊們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須在混亂裡有所應變。 那麼,這些以創作、製作為主的團隊如何回應疫情時代,又怎麼看待這段可能停滯的時間,並找尋「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們或許重新檢視過去、開發線上作業、盤點現有資源、維持創作能量、開發全新形式等,這些方法在這8組團隊無法如常的日常裡施展
-
佇遮 ê 門道
歐子凌(Daniel Ostling):翱翔舞台世界的男孩
他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為何此時此刻選擇「佇遮」?〈佇遮門道〉每期介紹一位劇場幕後移人,從移人們的生活、工作門道,重新審視台灣表演藝術日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不(只)在劇場」計畫廣發英雄帖
疫情催化下,找尋未來劇場的樣貌
面對上半年國內外節目被迫取消或改期的衝擊,國家兩廳院因此獲得緩下腳步的喘息機會,整合資源,投入走期長達半年,實驗性高的方向性計畫「不(只)在劇場」。由「跨媒介」、「跨現場」與「跨領域」的指標概念延伸,此計畫分為兩部分進行:一為表演藝術創作者與各式領域專業人士攜手,擴大探索劇場可能的四檔委託創作;另一部分則是期待拓展觀眾光譜,開放大眾主動提案競選的網路徵件活動。企盼透過集思廣益,探尋出未來劇場的面貌。
-
戲劇
新創沃土在南村 六月音樂劇響不停
坐落於台北信義區四四南村的「PLAYground南村劇場」,在肺炎疫情下仍積極維持展演活動的運作,且在集會活動逐步解禁開放的六月時節,將以四部音樂劇/音樂劇讀劇作品為先鋒,在與觀眾連結緊密又不失優雅活潑的空間裡,透過音樂與文字,重新在疫情喘息之後,找回這個世代表演藝術與觀眾的互動關係。
-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在跨界融合中 與當代共鳴
第四十八屆的香港藝術節,將自二月十三日登場,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豐盛表演饗宴,將呈現包含音樂、舞蹈、戲劇、歌劇共計四十七檔、一百廿三場的演出。今年藝術節以「共鳴」為主題,除了一貫的經典作品展演,也邀請了不少融合多種形式的跨界製作,揮灑異聲共鳴的主題。本刊分別從戲劇、音樂、舞蹈三類切入,為讀者介紹這回不可錯過的精采演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科技同行 尋找未來與觀眾
創立已屆卅年的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於一月中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劇場.遇見未來」國際論壇,邀請來自台灣、香港、中國、英國、美國等地資深劇場工作者、相關意見領袖與「總監」們,分場呈現、共同討論四大關於表演藝術文化的趨勢主題,包括「提昇觀眾觀賞經驗」、「現代科技對劇場硬體之衝擊」、「文化政策與表演藝術之未來」及「表演型態的趨勢預測」。多位貴賓,齊聚一堂,以個人經驗分享所見所思,在聆聽與提問間相互激盪、彼此討論,對於劇場及未來的想像。
-
新銳藝評 Review
資源有限,慾望更有限的社會實驗遊戲
「自我」在慾望在公眾化的情況下,無限縮小至近乎消音,玩家在眾目睽睽下,更願意選擇更多人受益、更「均善」的選項,而非支持個人私慾滿足的玩家提議。即使在藝術自由的安全保護下,玩家們仍難以跳脫「眾好」的社會主流規訓,讓更多人受惠是否就等於較為公平?而公平真正的價值又是什麼?個人在民主社會追求更大利益的同時,是否真的如同演出般,願意放棄心中所欲,成全看似與己無涉的利益?
-
企畫特輯 Special
融匯文學與生活 讓人輕鬆享受的影集音樂劇
今年,C MUSICAL將二○一四年首演的小品創作《不讀書俱樂部EP.1冬之夢》與一五年續集作品《不讀書俱樂部EP.2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重新搬上舞台,在今年春季與秋季,於水源劇場與新北市藝文中心,讓這部陪伴著C MUSICAL主創團隊走過近五年的起步系列作品,重新於中大型的劇場裡,以更加精緻與縝密的編排,再次帶領觀眾領略生活中俯拾可及的音樂性與幽默。
-
戲劇
父子關係的各說各話 相互激盪的雋永靈光
甫獲《聯合報》文學大獎的臺灣文壇重量級創作者駱以軍,二○一四年時集結於臉書分享的家庭軼事與父子互動隨筆,出版了《小兒子》一書。書中描述的世代異視角交鋒、相互吐槽,及生活瑣事的奇思妙想,令人閱之捧腹後仍覺其韻無窮。有感此作品的超時代性,夢田文創將《小兒子》開發為「IP」 (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開發多方位創作,今年七月推出同名動畫,舞台劇則委由故事工廠改編,將於九月登台。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
戲劇 時代對望中的凝視 《媽媽歌星》
跳躍於時空之間的母女情
魏于嘉的劇本《媽媽歌星》,靈感來自女歌星的未婚生子與她在東京歌舞伎町的旅行經驗,描述一對棲身日本歌舞伎町的台灣非法移民母女的世代差異,情節在空間與時間上活潑跳躍,角色則於年代間穿梭自如。導演陳侑汝透過三面舞台,劇本中的台語、日文老歌元素,搭配具有辨識度的環境音效,喚起觀眾對於特定空間的想像與回憶,進一步靠近角色非法移民的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