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音樂劇在表演藝術市場裡逐漸成為一種潮流,無論是小型場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現場樂團的高成本製作,都有不少粉絲追隨——有人追演員、追編導、追作曲,也有專門追劇團或題材導向的支持者,逐漸有形成與舞台劇有別的產業可能。
過去音樂劇演員與創作團隊多來自劇場創作者自我投資與訓練,養成的成本驚人,今日在民間培養與公家資源投注之下,已逐步培養一批專接音樂劇的演員與創作者,並持續與其他表演藝術產業交流對話,各種風格、題材與形式,日漸豐富創作者與觀眾的選擇,也出現得以輸出海外巡演的製作,市場不再滿足於由歐美日韓等海外輸入的作品。台灣音樂劇在發展成熟的亞洲與歐美列強環伺之下,正努力地走出自己的路,開創屬於台灣自身、難以取代的音樂劇風格。
音樂劇風潮從歐美吹向亞洲
大眾對音樂劇的認識多停留在百老匯那幾部爺奶級的劇目。在許多六、七年級生的記憶裡,與現代音樂劇的初次相見,是在國、高中音樂課上,透過厚重的電視螢幕或解析度較低的投影,播放至今仍在全球上演的長壽經典歐美音樂劇《貓》、《歌劇魅影》或《悲慘世界》影像。
當2003年首次有百老匯音樂劇《貓》登台,開出亮眼票房後,市場嗅到商機,2006年再次迎來《歌劇魅影》亞洲巡演,一連在國家兩廳院開出60多個場次,場場滿座、一票難求,百老匯音樂劇在亞洲地區造成旋風,也讓接下來10餘年,在台的表演藝術經紀公司樂於引進歐美高口碑的大製作音樂劇與歌舞秀,至今仍持續不衰,如《鐘樓怪人》、《獅子王》都於2022年再度登場。
於此同時,亞洲當地的劇團們也開始嘗試買進歐美版權作品,進行在地化搬演,其中又以韓國發展最為蓬勃,甚至將歐美原作活出韓國態度,成為經典劇目輸出海外,特別像是2018年來台演出中英雙版本的獨角音樂劇《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在韓國更被譽為明星演員的搖籃之作,如韓劇《秘密森林》的男主角曹承佑、《愛的迫降》裡飾演大反派的吳萬石,與《機智醫生生活》裡的濫好人醫生丁文晟都是其代表演員。
當年台灣也和亞洲鄰居們一起趕上了這波版權劇風潮,像是已於2008年解散的「嵐創作體」,使用中小型場地演出百老匯音樂劇如《拜訪森林》、外百老匯作品《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等等,也有學生自行購入版權的小型學期演出發表如2011年臺灣師範大學公演《RENT》;今日頗受矚目的瘋戲樂工作室也曾於2013年推出連演一個月的《搖滾芭比》,可惜都未能成功讓台灣的版權音樂劇市場發芽。
相較之下,改編國外文本、由台灣團隊全新譜曲作詞的製作,反而得到不錯的成績。例如:果陀劇場於1995年即推出台灣首個配置有現場樂團的大型現代音樂劇《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獲得產業好評,劇團也趁勝推出一系列選用國外劇本打造的音樂劇,其中最知名的即為張雨生擔任音樂總監與作曲的《吻我吧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