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著《魔笛》 輕鬆走進歌劇殿堂
如果把《歌劇魅影》或《芝加哥》視作音樂劇電影,那這部莫札特的《魔笛》類型,就是歌劇電影。瑞典大導演柏格曼也拍過一部歌劇電影《魔笛》,幾乎是忠實地記錄舞台的演出,而這部由肯尼茲.布萊納執導,與歐洲室內管絃樂團合作的超大型歌劇,是一部充滿著電影語言的歌劇電影。
如果把《歌劇魅影》或《芝加哥》視作音樂劇電影,那這部莫札特的《魔笛》類型,就是歌劇電影。瑞典大導演柏格曼也拍過一部歌劇電影《魔笛》,幾乎是忠實地記錄舞台的演出,而這部由肯尼茲.布萊納執導,與歐洲室內管絃樂團合作的超大型歌劇,是一部充滿著電影語言的歌劇電影。
Kafir人的住屋傍山而建,幾乎是門窗開敞,夜不閉戶,我們很容易底在屋宇間穿梭過一戶又一戶,也許是這樣的建築格局與生活風格,他們好客開朗。我四處晃蕩,不時停下加入正在裁縫的女子或編織籐籃的婦人或與一群懷抱小孩的媽媽們一起眺望遠山。
在廣告媒體界相當知名的李鼎,眾人對他的印象可能僅止於廣告導演的身分,但其實,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前身)戲劇系出身的李鼎,是個真正的劇場人。灌溉於李鼎的所有才華養分,熟成於藝院的求學時代,而李鼎更以此揮灑於跨域工作中,讓他眼下的影像,總是最貼近人群的心靈。
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作品的深斂層次久撼人心,與茶邂逅久矣:「一杯茶,是自己的享受,當茶喝下去,它的色澤、香味、水質、溫度都導引著身體內的氣,合的話氣行全身,不合即感覺牴觸。」她說。喜歡「簡茶」的她,不拘泥於茶具和步驟的完整性或規矩性,以自身感受組合成整套茶具,在過程中融入個性特質與悉心巧思,調整適切的氛圍,「喝茶如同編排風景,像個小舞台。」
傳統戲曲出身的李小平,除了當年是當代傳奇劇場的創始團員之外,也曾當過小劇場人,他的演出遊走於現代與傳統間,而兩者皆收放自如、精采耀眼。後轉進擔任劇團導演,並持續在國光劇團貢獻心力,李小平的創作多元豐富,與他豐沛的生命茶能量兩相輝美。
成長在福建泉州的南管藝術家王心心,從小浸潤在南音繚繞、茶香瀰漫的環境中,茶,是她生命中、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特別講究茶道的她,認為喝茶就是生活上簡單的一件事,最愛用蓋杯泡茶飲用,一方面古意文雅,一方面兼具聞香賞葉的功能,一舉兩得呢!
改編自音樂劇《理髮師陶德》的電影《瘋狂理髮師》,陰暗奇詭的劇情與角色,由擅長奇詭陰暗的導演提姆.波頓與男主角強尼.戴普合作詮釋,怎麼想都好像是量身訂做。不過能看到「史船長」強尼.戴普又唱又跳,應該是看這部片最大的挑戰與刺激吧。
源於對鄭愁予詩作的感動,建築師兼作曲家的張世儫,在一九九五年製作了《旅夢》,除了有歌手李建復、陳儷玲的美聲,此次復刻版的專輯還收錄了文學家楚戈首次登場的演出及已逝舞蹈家羅曼菲的舞作影像,更有鄭愁予親自為每一首詩作朗誦及創作動機解說,益增典藏價值。
「藝術家不哭泣,他們發怒。」他疾病纏身,他還失去音樂家最重要的聽覺感官,然面對命運的挑戰,貝多芬如是說。他的音樂豐饒炫麗,超越前輩莫札特、海頓,更成為後繼浪漫派的先導。貝多芬為古典音樂注入嶄新的對位法、旋律、曲式,登上「樂聖」地位,背後靠的不僅是天才創意。鑽研貝多芬近五十年的莫瑞斯,帶領讀者探尋十八世紀末維也納的社交圈,描述樂聖如何與出版商討價還價,如何迎合貴族的喜好,又同時與貴族保持一定距離,此交際手腕是貝多芬音樂天份之外,較不為人知的一面。這本傳記融合貝多芬畢生的創作和遭遇,你將會驚奇,某個旋律原來出自某種情緒,某個新式節拍,原來是對生活最深沉的抗衡。(周倩漪) 讓舞者精進的訓練專書 《舞蹈意象與身體訓練:各種舞蹈中舞出巔峰的自我訓練法》 艾瑞克.富蘭克林著 林文中編譯 藝軒圖書出版 「不要老是想著你的恐懼與焦慮。」作者艾瑞克.富蘭克林建議舞者:「花心思去感受空間、節奏、舞句和以你身體的特定架構,去創造良好協調性。」本書藉著強化身體核心,同時改進協調性、平衡能力、體位排列與柔軟度,幫助舞者改善所有舞蹈類型的技巧與表現能力。在一百六十個舞蹈專門練習和一百七十張插圖說明的豐富並陳下,將助你達到身心協調訓練的最佳效果。這個結果,是不增加緊張的,更省力的,更事半功倍的。書中所介紹的創新與實證技巧可改良關鍵動作的執行能力,例如使用意象來幫助你以適當的體位排列來起始動作與移動身體;經由有趣的小滾球練習來改善你的平衡能力與放鬆身體的緊張;發展能產生更高跳躍與更完美轉圈的腿部與軀幹力量;經由觸摸、動作察覺與意象來達到最佳柔軟度等等。告別盲目的操練,結合身體探索與心靈力量,藝術與身體潛能將極致發揮。(周倩漪)
嚮導的聲音有些緊張,提醒我們不要將頭伸出車外張望,他隔著車窗為我們介紹沿途「風光」:頹圮髒亂的阿富汗難民營、被炸彈攻擊燒毀的美軍卡車殘骸、當地最大毒梟的豪宅離開後,我們獲贈一只證書,書寫著日期及我們赴此一遊彷若恭賀我們全身而退毫髮無傷。
練功之後,王冠強拿來運用於京劇表演與教學。京劇的各種招式,加入了呼吸運行及太極原理,走位更加順暢而富節奏感,隨著氣的細膩轉換,肢體多了份細緻韻味,方硬的招式霎時變得圓潤,表演訓練不僅重外在形體之功法,更著重氣韻流動之心法。
走進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王美珠的研究室,淡淡的香氣隨即撲鼻而來,而喜愛各種香氣的她,最鍾愛的卻是味道雖不討喜、但實在非常實用的茶樹精油,本著學者認真研究的精神,王美珠深入茶樹精油的世界,發現這小小一瓶萃取物的深奧無邊,讓她甚至想為它寫一本書!
台北民族舞團前團長與資深舞者李為仁,將太極同時當作養生及表演者的身體訓練功法:「運用於舞蹈中的慢動作,多了許多呼吸和流動,身體變成沉緩細膩而多層次的轉折歷程。」太極導引是底子,是種子,是神奇的渠道:「接通宇宙本質,創造力才會源源湧出。」李為仁如是說。
村上先生提到自己的音樂收藏,CD不算,黑膠唱片就超過六千張,我想應該還在持續增加中。從村上的隨筆中知道,他住在美國那幾年,最大的樂趣就是到二手唱片行尋寶,村上說:「不成系統地一味亂買特價唱片的結果,如今看來,這種不成系統的雜亂性反而有可能增加聽音樂的樂趣。愛好上沒有過於偏重某個方面,未嘗不可以說是沒有人提建議的結果。」
編按: 本期刊出黑眼睛文化「劇場手邊書」系列的第三本書《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精采摘要,針對「社區劇場」提出精采的見解。該系列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 作者序言:歌劇與現代劇場 歌劇經常被看成愚蠢的藝術,或殘缺的藝術你最好閉著眼睛聽,或是假裝無視於不合理的劇情、矯揉造作的表演。伏爾泰即曾如此嘲諷:「歌劇裡的故事都是那麼蠢,以至於無法用言語說出來,只好用唱的。」當然那是針對十八世紀而言。時至今日,歌劇演出的美學已經和伏爾泰的時代大不相同,在現代表演藝術的衝激下,一世紀來的製作觀念刷洗出許多被傳統演出風尚所覆蓋的珠玉。歌劇演出已經變成一門全新的藝術。 當代劇場無不以「總體藝術」為標的,歌劇並不獨獨例外。事實上,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個概念,還是華格納在一八五○年首倡的。歌劇的義大利原文opera即「組合」之意,意味著歌劇本來就是門綜合藝術。華格納更推進一步,為未來的藝術作品描繪出一種統合了音樂、歌曲、舞蹈、詩詞、美術、甚至劇場空間的表現形式。他以歌劇的「進化」形式「樂劇」作為此一烏托邦的解答。雖然,今日在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領域,對總體藝術的實踐早已去華格納的臆測甚遠,但我們驚訝地發現,他提出的原則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 華格納的理念有許多實際的細節。他主張演出時讓觀眾席陷入全暗、將燈具遮蔽、將樂團放置在深不可見的樂池中凡此種種讓觀眾得以專注於舞台藝術呈現的現代劇場成規,莫不肇始於華格納。他甚至首先採用左右對開的大幕來取代升降大幕,以免幕啟時觀眾先看到的是演員的腳,如今這種對開大幕仍叫做「華格納幕」。雖然之前每一代的歌劇革命家,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到莫札特,率皆以增強戲劇表現幅度為革新音樂語言的動力,但華格納的整體劇場策略更為徹底而影響深遠。一八七六年拜魯特歌劇院開始營運,華格納為自己的理念創造了實踐的場域。劇場史往往將後來的易卜生、史特林堡、或契訶夫作為現代戲劇
《4月3週又2天》拿下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使得國際的探照燈都指向羅馬尼亞,跨過共產體制的瓦解與共和體制的動盪,羅馬尼亞的電影爆發了更大的創作能量!
古典樂壇才女解瑄的Scarlet Sarabande專輯,記載的是「一個旅人隨性的拼貼故事」、「一段生命取捨間的自由告白。」藉著薩拉邦這古代緩慢的舞曲節奏,隱喻旅人漫步於天馬行空的世界。以各類感官敏感的意會,記述旅途中的一切。
車輛彩繪裝置幾乎是巴基斯坦最知名的特色與工藝,據說是來自舊時駱駝商隊裝飾駱駝的傳統,不僅大小汽車,連田裡工作的牽引機、賣冰飲的三輪小車、築路挖土機等都多少可見彩繪美容他們投注著巨大熱情,且所費不貲,我不禁揣想往昔絲路送迎繁華榮光。
力晶半導體,這個身為業界領先的記憶體晶片專業製造公司,在台灣的名氣是無人不知曉,而力晶文化基金會,則從藝術節、管絃樂團、音樂名家、博物館到紀錄片等等,在精緻藝術活動中從不缺席。總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總是帶頭創造奇蹟,商場上叱咤風雲的董事長黃崇仁,在藝術文化的推動中,一樣賣力向前衝!
師大夜市附近的泰順街上,最近開了一家有趣的Club,偌大的空間裡,最顯眼的是一個小小舞台,好萊塢電影裡面常看到的脫口秀場景,就在這個舞台上演,台上的人講笑話,台下的人聊天吃東西,有時聊天有時看看台上,很Free的美式氣氛。此店的「藝術總監」正是大名鼎鼎的前台灣渥克劇團團長──暱稱為Social的張碩修!
白天,他是個規規矩矩的上班族,戴著斯文的眼鏡,勤奮地在電腦前工作。 晚上,他進入一個充滿鏡子的大房間,換上貼身的衣褲,勤奮地舞動身體。 這不是電影《超人》中的變裝情節,而是新古典舞團舞者陳逸書的真實生活情景,說他是「超人」,其實也蠻接近了。
轉進愛國東路的小巷,推開古樸的店門後迎面而來的是氤氳水氣與繞室茶香。滿屋精緻的茶具及骨董,更襯托出懷舊幽情。女主人煮水泡茶,舉手投足間優雅輕盈,話語溫軟細柔。不說,你絕對看不出來這位聲音纖弱到讓人幾乎開始擔心錄音機無法收音的女主人,正是樂團中最大聲量的製造者現任國家國樂團打擊樂手的邵淑芬。
編按: 本期刊出黑眼睛文化「劇場手邊書」系列的第二本書《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精采摘要,針對「社區劇場」提出精采的見解。該系列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 大約從二○○○年開始,戲劇教育、社區劇場、應用劇場等相關的研討會與研習營已越來越多,幾年下來,不僅從事教習劇場的團體變多了,地區的分佈更廣了,和國際相關領域的交流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成為許多從業者不得不認識的一位劇場先驅,他的理念和技巧,即使以當代世界劇場的高度來看,其影響力也是與日俱增的。 這本小書第一章介紹波瓦的生平背景,第二、三章介紹他從受壓迫者劇場到立法劇場(legislative theatre)的幾個主要概念與技巧,第四章則介紹英國教習劇團GYPT和波瓦受壓迫者劇場之間的「相遇」,這樣的例子在國外幾乎數不勝數,我之所以挑選GYPT,一方面因為我個人參與過當年的互動劇場研習營,比較熟悉,二方面也可以讓相關從業人士回頭檢視過去十年來台灣在教習劇場方面的成長歷程(註),第五章則以一場研討會的記錄文章,作為本書正文的結束,但這並不代表受壓迫者劇場在台灣經驗的結束。 波瓦的生平與時代背景:流亡與返鄉(1971以後) 出獄之後(編註1),波瓦開始了海外流亡的人生,途經阿根廷、秘魯,他的第一本書《受壓迫者劇場》,就是一九七四年在阿根廷出版的;後來他又輾轉流亡到葡萄牙,最後來到了法國巴黎,在這裡他一直待到一九八○年代末期才又回到巴西。他的被捕下獄與出獄流亡,也讓創團將近二十年的阿利那劇團(編註2)搖搖欲墜,先是阿如汀(Luis Carlos Arutim)導了一齣內容貧乏、了無新意的關門之作《甜美的拉丁美洲》Doce Amrica La
導演鴻鴻展現他超人的想像力,拍出了台灣電影從未出現的科幻片。新作《穿牆人》靈感來自法國小說家馬歇爾.埃梅的短篇小說,深具奇幻風格,在美術與攝影的經營之下,影片成功地打造出末世與科幻質感。
電影《練習曲》的配樂作曲人李欣芸推出新作《托斯卡尼 我想起你》,自己一手包辦製作人、作曲/編曲、鋼琴演奏,並邀來音樂夥伴們,以十首創作曲,記述托斯卡尼的艷陽,北歐斯堪地的天空,以及旅程中的點點滴滴。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