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城市如何文化》書封
藝@書

《城市如何文化》 誌記香港目前階段性的發展和變化

在反送中運動與世界疫情趨烈的當口,茹國烈(編按)出走香港。他以客觀靈敏的眼光,透過遊歷歐亞主要城市所寫下來的體會與觀察,即是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待「香港」這座城市。他有意無意地,讓自己針對每座城市的寫作,保持著一種理性與平衡的距離;不為批判也不是診斷,更不是莽撞和衝動的推崇,整體而言,本書相當有條理地歸納了這些重要城市的多層次社會發展,並且他以BEAM的「文化光譜」觀點(註),提供他認為當代城市需要這些人類生產的「動能」,作為建構文化事物與生存的基本要件。 作為一本誌記香港階段性發展的「情書」,茹國烈從質性概念出發進而量化的分析,能讓讀者更深入理解香港各區域「地區行政架構」的發展和構成。他採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供的「文化專題指標」,對照「文化光譜」的類別,標誌香港各行政區域的「文化密度指標」,以及不同區域之間彼此的差距。例如油尖旺區、中西區與灣仔區,是香港文化密度指標總數最高的3個區。油尖旺區作為都市的中心之一,便與遠離中心的元朗區,分數差距超過10倍。 從規劃都會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本相當具有理念的文化政策建言書。身在台灣,此時讀到本書的「香港篇」,真是混亂時局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然而,香港都會化的本質,除了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背景,還有特殊的政治性、地理性,甚至冷戰後地緣政治角力下的權力象徵,這讓香港構成的內涵顯得極為複雜。相反地,「文化光譜」折射下所顯示的城市理念,便又是那麼地珍貴且難得。我相信作者試圖提醒我們的是,每座城市均有它特殊的發展體質,或說根據時間和歷史所形成的「文化光譜」,絕非能以一個標準作為普遍性的價值衡量或政策做法。「文化光譜」所強調的都會主體性,不是城市資本主義經濟打造的平等或不平等;作者不強調(或許也不認為)都會文化建設與意識形態和權力介入相關,他循循善誘地說明我們可以從「文化光譜」看到更多具體的城市文化理念,而那正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關於西九文化區的經營,本書作者著力甚深,竟選擇在落成完工之後離開,顯然是更珍視自己看待人事物的客觀距離與眼光。他針對戲棚相關的交際社群,有一定的敏感度,所以在建設初期便刻意為戲棚區打造更多可以容納市場交易的空間。這種由上而下的機構空間規劃,值得我們思考

文字|傅裕惠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20
藝@書

精進古典音樂的講座精華

《未解的問題:伯恩斯坦哈佛六講》 無止境的音樂思辨

光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與古典音樂難以構成聯想;但一看到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李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想必一定是關於音樂創作或樂團指揮的相關書籍吧?!待翻開內容又看到了許多譜例,相信許多讀者心中必定充滿詫異,這本書究竟在說什麼? 事實上,本書的標題《未解的問題》來自於伯恩斯坦1973年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時所進行的一系列講座名稱,其發想源自美國作曲家艾伍士(Charles Ives)在1908年所寫下的同名小品。艾伍士的這首曲子激發了伯恩斯坦的靈感,那就是「進入到20世紀後,音樂要往何處去?」,而伯恩斯坦在哈佛大學的系列講座便以此為名,以6場講座的規模為學生們闡述他的想法與理念。而本書就是這6場講座的演講內容,經過編輯們的潤筆挑篩精練而成。 雖然這已是近半世紀前的講座了,但伯恩斯坦精闢的觀點與見解放在身處於21世紀的當代仍歷久彌新。首先,他以跨學科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分析音樂、解釋音樂歷史的新方法。在第一場講座中以柯普蘭的《鋼琴變奏曲》作為楔子,援引簡單的音樂主題向聽眾闡明音樂發展的各種可能,同樣的4個音可以成為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中的主題,也可以演變成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甚至是烏德香卡舞團中的印度音樂。由此觀點出發,伯恩斯坦嘗試以美國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語言理論為基礎,向聽眾建構起他對於「音樂要往何處去?」的思考邏輯。 在前3場講座中,伯恩斯坦試圖從音韻學、句法及語義學來分析音樂在聲音、結構與意義上的組成與發展,並將焦點著重在古典時期的音樂。到了第4講〈歧異的樂趣與危險〉中,伯恩斯坦解釋了浪漫時期音樂中關於和聲的不確定性與結構自由等特色,並仔細分析了華格納在《崔斯坦與伊索德》裡大膽卻又充滿創見的和聲手法。第5講〈二十世紀的危機〉則介紹無調性音樂的衍生過程及此一潮流所可能引發的重大危機,同時也在此揭示了艾伍士在《未解的問題》一曲中對於此一潮流的憂心與反諷。最後一講〈大地之詩〉則將重點放在斯特拉溫斯基的創作觀,伯恩斯坦認為斯特拉溫斯基已為這個「未解的問題」找到了答案。 而本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將近一百則譜例,洋洋灑灑地分布在書上各處猶如一本專業的音樂分析教材。事實上當年伯恩斯坦在演講時時常信手彈奏他所要示範或舉例的音樂段落,有時也

文字|呂岱衛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6/10
藝@展覽

藝術作為歷史的隱喻

威廉.肯特里奇首次在台個展

以執導《烏布王》、《魔笛》等劇作為台灣觀眾所知的南非導演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1955-)也是國際著名的視覺藝術家,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RA)共同推出「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大型個展,首度將他40年創作生涯的90餘件代表作在台呈現,並且梳理探究其創作軌跡。在他跨足雕塑、動畫、戲劇、歌劇、電影等多元觸角的背後,回歸一切創作生成的原點:一張紙、一支炭筆所構成的素描繪畫開始,肯特里奇以此發展出記憶、歷史和風景形貌交織的獨特藝術視野。 由素描轉譯延展的動畫語彙 肯特里奇的炭筆素描是他在1982年從巴黎返回約翰尼斯堡後,於「路口大道劇團」(Junction Avenue Theatre Company)從事劇場布景與海報繪製工作,才開始專注於視覺藝術創作的摸索。相較於油畫顏料層層上色的堆疊與昂貴,被一般視覺藝術家視為繪製草稿用的炭筆來自天然材料、更便於操作、具直覺和偶發性、易於塗抹且充滿不確定性等特質,反而貼近於肯特里奇的表現需求,因此成為他視覺創作的慣用媒材。這次展出的早期繪畫包括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1985)和難得曝光的《船上的午宴》(1985)等皆為多聯屏炭筆畫作,從不同視角繪製場景內發生的事件細節,就像劇場觀眾從不同角度觀看舞台上的演出一般,而這些繪畫的主題都與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社會現實有關。 「對於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記憶甚至早於任何藝術創作的記憶。」肯特里奇曾如此說到。南非自1948年實施種族隔離起,至1990年代初廢除、1994年首次舉行不分種族的總統選舉為止,40多年的種族隔離政策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與排擠,在此政策階段下成長的肯特里奇透過藝術省視這段惡名昭彰的歷史,他以象徵主義的手法為詮釋:畫中土狼、疣豬和獵豹等野生動物代表官員,燃燒的輪胎是隔離期間用以對付黑人的「火鍊刑」,《卡斯皮爾充滿了愛》(1988)指涉的是南非國防軍鎮暴裝甲車「卡斯皮爾」等,在畫面中與暴力相對的是沉溺於奢華生活的南非白人,兩種極端的場景一同構成南非社會的現實。 有感於真實世界並非如畫作一樣靜止,1989年肯特里奇開始創作定格動畫,他以炭筆素描作為動畫的源頭,在工作室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5/21
劇場ㄟ冷知識

當代歌仔戲編腔的鋩角(mê-kak)

「音樂設計」是1980年代台灣歌仔戲進入現代劇場後才出現的專業職稱(註1),但概念與執行早存在於過往演出中,「被設計」的有腔調、配樂、鑼鼓三種所謂的「編腔」主要負責的就是「腔調」。歌仔戲腔調隨時代演進、市場變遷與文化變遷,逐漸出現常見用法,諸如【七字調】有各類變化、【都馬調】多用於長篇敘述、其他曲調有聯綴慣性與特定用途等,也因觀眾喜好、演出需求等,產生「新創曲調」、或「舊曲新編」。當代劇場歌仔戲編腔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編劇寫出來的唱詞,「安排」適合的曲調來演唱這個「安排」包含找尋舊有的腔調,也可能量身打造。(註2) 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到知名編腔設計陳歆翰,分享他體會到的基本能力與小訣竅。

文字|吳岳霖
第359期 / 2024年03月號
攝影手札

「慢」、「漫」來!

在媒體工作超過30年,因此有了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舞台攝影,更精確地說:我很榮幸曾是《PAR表演藝術》雜誌從創刊以來至今的特約攝影,「它」是我攝影工作中最開心的一件事!雖然這麼多年來在雜誌上發表過的作品遠不及其他更優秀攝影師們的作品讓人驚嘆;但這次在《PAR表演藝術》雜誌雙月刊發行的最後一期紙上攝影展單元「Gallery」,我想呈現的卻是完全不曾在雜誌上曝光過的系列作品 「慢」、「漫」來! 若是問我:舞台攝影的魅力是什麼?為何喜歡用慢速快門拍攝? 其實,對我來說,每一次拍攝舞台演出都像是一次隨堂考!編舞家會出什麼題目?舞者會如何呈現舞作?燈光設計會如何讓你眼花撩亂?舞台設計會如何考驗你的取景角度?要用什麼拍攝條件才能精準表現以上這些無數組合的精髓?坦白說:我每次都「不及格」!不是沒對到焦,就是沒捕捉到最精采的瞬間、或是站錯拍攝位置等等讓人失望的結果。 但在每次舞台攝影的過程中,我最快樂與期待的,竟然不是用高速快門把舞者的姿勢凝固下來,或是凍結住舞者跳躍的瞬間畫面,而是我會偶而用低於1秒到10秒的快門速度拍攝出來的感覺。它就像是畫一幅抽象畫,相機成了「畫筆」,我用我喜歡的「慢速快門」畫出我對舞作的「虛實相間」和「夢幻浪漫」。舞台攝影的魅力就在這!

文字|林敬原
第359期 / 2024年03月號
攝影手札

睽違五年 美麗不安的現代傳說《毛月亮》再現

寓言來臨的末日派對 月光暈開未知之途 上帝的手隨處塗鴉 人性與科技隨之起舞 這場充滿奇妙與美麗的身體寓言源於天文現象「月暈」,又稱「毛月亮」。當鄭宗龍第一次看到月亮周圍泛起銀白色光暈時,深深著迷。他心中想著,有一天要為它編一支舞。 古語「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睽違五年,《毛月亮》再度於舞台上映照虛實。 2019年,鄭宗龍與冰島搖滾天團席格若斯Sigur Rs合作,將空靈既躁動的音樂橫跨在無盡舞台;藝術家吳耿禎和世界劇場設計大獎的王奕盛,打造LED拼接巨型螢幕,穿透在迷幻的音樂氛圍裡。80片的螢幕像月亮牽引著浪潮般浮沉、翻轉或橫移,舞者以汗水、肌肉及全身力量與之對話,以原始純粹的身體動力,突顯身處這個時代的大哉問: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螢幕上的幾次輕觸,滿足各樣需求和慾望,那麼身體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有身體本身能夠回答。 大疫之後,所有計畫都被迫取消,《毛月亮》仿若預言,肉體重新拓荒。2024年,恍如隔世,這場交織人性、科技和身體的派對再次降臨。舞者化身為獸,姿態蟄伏,慾望呼之欲出,引領觀眾圍觀這座巨幅的身體地景,也藉著月光看照自身。

文字|張震洲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3/07
藝@書

家庭是一道不確定與不安的界線

《母親 父親 兒子:費洛里安.齊勒 家庭三部曲舞台劇本》

家庭是世上許多人必須面對的課題。不論是原生家庭的父母、子女,抑或是因應個人生命與社會環境變遷,進而衍生的各種家庭型態。法國作家費洛里安.齊勒(Florian Zeller)的舞台劇本《母親》(La Mre)、《父親》(Le Pre)和《兒子》(Le Fils),就是圍繞著「家庭」所創作的三部曲。 這三部劇本的故事各自獨立,但故事之間的角色名字重複,且其扮演的家庭身分又有類似之處,以致於隱隱約約之間似乎可以理出一條軸線。彷彿是以一對離異的夫妻為核心,延伸到上一代的失智父親,以及下一代心理狀態不穩定的兒子,同時又牽涉到夫妻兩人現在的情感狀態,以及回溯兩人曾共享的生活點滴。劇情背景設定在巴黎,召喚出的情感糾結卻是不分國界的。名字是個代號,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才是重點,並且可以輕易連結到我們每一個觀眾及讀者的經驗,對照著我們每一個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處的位置。 齊勒生於1979年,22歲出版第一本小說。2004年以劇本《他者》(LAutre)進入劇場界。此後劇本創作不輟,並常與法國知名劇場演員合作。2010年至2018年間,齊勒陸續創作《母親》、《父親》和《兒子》,其間還穿插了多齣劇本創作,包括《謊言》(Le Mensonge)、《幕後》(LEnvers du dcor)、《起飛之前》(Avant de senvoler),以及翻譯為英文後揚名國際的《真相》(La Vrit)。這段期間創作的劇本題材未必有一致性,但有些元素確實有重疊之處。例如《起飛之前》裡有位年長且思緒恍惚的父親,不免讓人聯想到《父親》裡的主角。 或許因為齊勒的劇本常以看似鬆散的片段串連而成,台詞淺顯明快,沒有複雜的情節起伏,也沒有高深的生難詞語。正是通過這樣的風格,齊勒的劇本往往給人一種貼近生活、無所不在的現實感,但又似乎隱藏了許多未曾開口明言的事實。齊勒於2018年出版《兒子》一劇時,接受《舞台前》(LAvant-scne thtre)雜誌訪問,坦言他的劇本語言一向非常簡單,而正是這種簡單的語言令他喜愛劇場,在表面上看起來平凡無奇的文字背後蘊含張力,在簡單之外保存了各

文字|羅仕龍
官網限定報導  2024/03/01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劇場ㄟ冷知識

國家兩廳院劇場硬體秘辛

關於表演藝術場館硬體設備的故事,北中南都有。但是作為場館龍頭的國家兩廳院,在傳統宮殿的外型下,內在空間設計卻有不少匠心獨具的巧思。即使落成於30多年前,在當時為往後使用上的考量,卻是既周延又實際。走過富麗堂皇的殿堂,也逛過美輪美奐的駐店,但你可留意過隱藏在這兩棟建築物的秘密?跟著我們的腳步走,一起探訪這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吧!

文字|李秋玫
第358期 / 2024年01月號
攝影手札 2023表演藝術年度回顧

制勝決定性瞬間

表演藝術平面攝影與表演者,彷彿是競賽場上的選手,只不過,一個在明(舞台),一個在暗(觀眾席)。 在舞台上,表演者個個神采飛揚,有如絢麗明珠;平面攝影,像黑暗中蓄勢待發、撲向閃亮星點的猛獸,目光如電,聚精會神,抓住熱力四射的演出。 兩者差別在於,一個照著劇本進行,一個卻能在劇本之外,開展個人創意。平面攝影唯有出奇制勝,方能捕捉精采瞬間。

文字|張震洲
第358期 / 2024年01月號
攝影手札

聲音的另一種樣貌

如果聲音是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那我想音樂便是傳遞自我價值與想像的主要媒介。我總是探究著每個音樂人內心最深處的樣貌,想要讓它可以自然地呈現在最後生成的影像上,用另一種影像的語言去傳達每一位音樂人內心想說的話。在音樂裡,那是一種無比自我的時間。我們所接觸的不只是音樂,而是每個音樂人所生活的樣貌、情感、思緒與經歷。只是用著「樂器」產生「音樂」來表達「人生」。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從音樂出發,轉移,再回到音樂裡,只是轉換了方式,去探究,去深掘。我們皆是不一樣的個體,也有這不一樣卻又相像的人生體驗。也許,舞台下的那個自己,才會是真正想要表達自我,卻又害羞的本體。而我只是用我的眼與手,連結相機去拍下每一位音樂人想要表達的初衷。

文字|高敏智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劇場ㄟ冷知識

神秘禁忌,還是人文情懷?

懸絲傀儡少見多怪的小秘密

「傀儡尪仔╱傀儡尪仔╱咱敢不是傀儡尪仔」不斷重複的歌詞,出現於陳小霞1991年首張專輯《大腳姐仔》的第一主打歌〈傀儡尪仔〉,其以「一條線,兩條線,十條線,百條線,傀儡尪仔的運命,條條著靠人來搬」為開頭,表現中文語境中的「傀儡」常被用來比喻無法自主、而受他人控制。對傀儡的印象除了歌曲,或看過街頭藝人操演骷髏,持拿吉他伴隨音樂舞動,或聽說傀儡戲的鄉野禁忌。然而多數人雖「聽聞」過懸絲傀儡,卻少「見」其真身,如此神秘的懸絲傀儡,其實是飽滿人文情懷的儀式戲劇。

文字|蔡易衛
第356期 / 2023年11月號
藝@書

史詩與扮演:《雷曼三部曲》與表演傳統的恢復

一開始,是有人要說故事。 在沒有印刷術的年代,古老大地上的吟遊詩人,譬如荷馬,將八方搜集來的故事重新編纂,儲存到google時代的人會歎為觀止的龐大記憶中,接著,他輾轉漫遊,四處說給人聽。故事中有角色,有場面,有動作,說故事的人得自己全部包辦這就是最原初的扮演了。 等到《伊里亞德》、《奧德賽》透過文字保存下來,史詩就成了供人閱讀的文學經典,原來說故事的表演傳統則隱匿在書寫之後,逐漸被遺忘。 被遺忘,但是沒有消失。在後來希臘悲劇的劇場裡,或是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舞台上,這個視語言與說話為中心的表演傳統以改頭換面的姿態繼續活躍,只因為在這兩個地方,文字一樣是被說的,被演出的,而不是被閱讀。 這個持續逾千年的表演傳統,後來還是式微了。不到兩百年前,角色開始成為戲劇的中心,演員工作的首要在為角色服務:角色要逼真,要立體,要有靈魂。這幾乎是現今演員對自己工作的全部認知,也占據了演員訓練大部分的科目。但也在不知不覺間,造成了今天表演視野的偏頗與狹隘。 根據《雷曼三部曲》中文版譯者朱安如的〈譯後記〉,義大利作家馬西尼(Massini)在2010年的時候,是以工作坊的形式開始醞釀《雷曼三部曲》,兩年後再以廣播劇的形式首次發表。換言之,從一開始,《雷曼三部曲》的創作就不是為了閱讀,而是為了演出。全書充滿了無數的人物,但多次搬上歐陸舞台的製作,則只用了12、15或其他數字不等的演員。一直到因為英國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而為台灣觀眾廣為熟知的《雷曼兄弟三部曲》這個演出,導演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更是只使用了3位演員。所有這些演員與角色數字的極度不對等,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認知:角色的優越性在這些演出中被降低了。演員的首要任務,再一次,是訴說故事,並在說故事時不但要一人分飾多角,還要包辦會出現的角色、行動與場面。角色在這裡不用逼真,不用立體,不用靈魂,或者用這個像病毒一樣流行但從不成立的字眼,不用「寫實」,只要做到讓觀眾與對手演員承認就好。就像小孩子玩扮家家酒一樣,沒有人(包括小孩與旁觀的大人)會因為小朋友不像扮演的爸爸或媽媽,就阻止遊戲的進行。角色只需要被承認就好,在扮家家酒的遊戲中,在《雷曼三部曲》的舞台上,一如荷馬在講述史詩的表演中。 《

文字|何一梵
官網限定報導  2023/10/11
攝影手札

婚禮之內,婚禮之外

身為一個主要拍攝藝文表演類的人像攝影師,一個月裡面,還是會有幾天的拍攝工作是婚禮當天的訂婚、宴客記錄。 記得幾年前讀到一篇網路貼文,內文說台灣的婚禮攝影技術,其實是全世界最高,讓我不禁疑惑,那如果像我這樣的不專職婚攝拍出的婚禮照片,也可以被接受嗎? 在努力成為一個創造感動時刻、拍攝新人奇蹟美照的攝影師同時,我還是忍不住會順手記錄那些在婚禮舉辦當天才會出現的情境物件、以及構築起整個婚宴所需要的元素們。 這次藉由這個策展主題,把最終留在自己資料夾,沒有給新人的NG婚攝照片,全部重新排列組合成為一系列的「婚禮之內,婚禮之外。」

文字|劉璧慈
第355期 / 2023年09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藝@電影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回溯那份劇場的初衷

1983年,還在輔大德文系就讀的王耿瑜,在南海路的臺灣藝術館,看了蘭陵劇坊的《演員實驗教室》,感動之餘毅然決然降轉文化影劇系,雖然當年父母因此終日以淚洗面,卻也在日後默默蒐集著王耿瑜努力打拼闖蕩後的各種簡報。而王耿瑜在青春正盛、大家都迷茫的年紀,就已立定一生的志向,不斷努力。在最新的紀錄片《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中,除了記錄著金士傑號召蘭陵的老團員重回排練場與巡迴演出《演員實驗教室》外,也透過影像真情告白這齣影響她一生的作品,以及最後回望自己掀起的家庭革命,在拍攝期間、母親過世後,發現母親在簡報與相片間,默默地留給她的隻字片語。 1978年,金士傑接任耕莘實驗劇團團長,隨後邀請吳靜吉與李昂擔任指導老師,1980年參加第一屆「實驗劇展」時,劇團正式更名為「蘭陵劇坊」,開啟了台灣第一代的小劇場運動,蘭陵的實驗精神與訓練方法也為之後的台灣劇場發展埋下種子。即使1990年蘭陵劇坊正式解散後,依然持續影響台灣劇場生態。「蘭陵30」時,再製代表作《新荷珠新配》與卓明、王墨林以報告劇呈現《貓的天堂》,2018年「蘭陵40」時,金士傑找來當年演出的演員包含馬汀尼、楊麗音、鄧安寧、王仁里再度聚首外,再加入前後期的蘭陵人:劉若瑀、趙自強、游安順、陳芑旂、柯清心、王耿瑜、賀四英、馬修、黃哲斌等來參與排練。

文字|貧窮男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8/31
攝影手札

金門來了眾志成城的老虎

晚風徐徐的夜,金門大橋邊,紙風車劇團熱鬧上演《武松打虎》。 晚餐後,人們攜家帶眷走出家門,自備座墊的,讓孩子坐在肩上的, 親朋好友一群一群坐在馬路邊的, 一起享受在自己的家鄉熱鬧開心的看戲時光。 一位牽著小孩的觀眾在演後人潮漸散時,經過蹲著拍照的我,對我比了個讚, 滿臉笑容地說:謝謝你們把這麼精采有趣的表演帶來這裡。 被誤以為是工作人員的我,有點錯愕但也與有榮焉。 憶起自己看戲滿足時,也是對呈現一切的人,萬分感謝在那短暫的時光努力工作的人們。

文字|林韶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8/29
攝影手札

故事裡的答案。

與舞台上保持著一段距離 也維持著一段關係 起初是想找答案 而開始聽人們說故事 愈聽愈多 似乎離答案愈來愈遠 也因為怕忘記 所以開始拍攝 捕捉故事的碎片 或是幻想 也許不說完 就可以成為別的故事 劇場裡 每個人都流露著情緒 無論是演員還是舞者 大家都做著同一件事情 用自己的身體、情緒還有聲音 說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使我沉迷 透過鏡頭 看著故事的發生 攝影是安靜的 站著遠遠的看 可以看得愈清晰 可能最後不會有答案 但 我最後聽了也看了很多的故事

文字|Ken Wang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劇場ㄟ冷知識

樂團調音給問嗎?

當觀眾和樂團都在音樂廳內坐定後,音樂隨著漸暗的燈光緩緩浮現。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多達上百人一同創造音響時,擁有同樣的基準音顯然是人們關心的第一要務。畢竟若各自有各自的音高標準,一個樂團便不再是一個樂團,而是幾十個獨立的個體。 現在我們已然熟悉調音的「官方」流程,但細思之後往往會發現其中已習慣成自然的舉動我們竟不知從何而來,雖然知悉與否對於音樂的鑑賞毫無相關,但能知其來由或許也能在未來踏入音樂廳時為我們增添一部分樂趣。

文字|吳曜宇
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
藝@書

幕起之前,神聖的半小時

《劇場演員大補帖》書摘

資深舞臺劇和電視演員邁克爾.科斯特洛夫(Michael Kostroff)與朱莉.加尼耶(Julie Garny)合著的新書《劇場演員大補帖:百老匯演員手把手教你劇場潛規則與禁忌,一本搞懂戲劇職人的神祕世界》中譯本於今年6月出版,以演員角度,揭開百老匯的各種秘辛,淺顯易懂(且苦口婆心)地說明演員的的工作倫理、注意事項,堪稱演員教科書。書中也介紹了趣味十足的劇場禁忌與迷信,比如演員們上台前半小時都在做什麼?如何成為一個好觀眾?莎士比亞的《馬克白》被認為帶有詛咒?以上這些問題,科斯特洛夫都給了答案,不只讓內行人看門道,也讓外行人看熱鬧。 下文摘錄書中談論演員在演出開始之前的部分段落,也讓讀者一窺演員的自我修養,與大幕開始前30分鐘,演員到底在做些什麼事。

文字|邁克爾.科斯特洛夫、朱莉.加尼耶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8/02
攝影手札

《素度》方妤婷系列

從我的美術養成時期延伸至今的人體動態速寫,藉助律動中的舞蹈身影為筆,輔以攝影的中途曝光技法,將手操作炭精筆摹寫對象的動態過程,轉換為速寫對象直接以光影形式印記於感光載體上。 此《素度》子系列,邀請舞蹈家方妤婷,運用有限的肢體結構為素材,演繹嵌合體生物的無窮想像、或複合表裡的顯/潛意識。 構成嵌合體生物形象能用的素材僅限於表演者肢體與衣著,在長時間曝光下紀錄模擬生物類型的律動軌跡,過程中以閃燈凝結影像,選取特定動作節點構成嵌合體。 而承載潛意識與顯意識的視覺語彙,便是貫穿《素度》的中途曝光基調,正像與負像既是同一主體,正負之間又產生局部反轉的視覺特性。 素度,以身為度的動態素描。

文字|陳長志
第353期 / 2023年05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劇場ㄟ冷知識

街舞最前線

Popper、Locker、B-boy的尬舞穿搭圖鑑

街舞的發展與影視傳播相生相息,在1980年代後尤為如此,從舞蹈電影、商業廣告、音樂錄影帶,到流行巨星演唱會、音樂獎項演出、運動賽事表演、舞蹈競賽節目,再至今日的社群媒體短影片與限時動態,街舞總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媒體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舞蹈風格裡殊異的族裔文化,則幻化為街舞裡複雜多變的形象。本篇文章將從5個常見的街舞形象切入,一窺街舞的複雜性與豐富樣貌。

文字|吳孟軒
第353期 / 2023年05月號
攝影手札

走進劇場的曾經

如果觀看表演是一種享受,可以拍下表演時隻字片語的瞬間,絕對是另一種快感。每個表演的呈現,是每一個創作者、表演者及無數默默工作人員所展現出來的美。在光影變換、故事人物流轉、時節更迭中串聯起的一點一滴,絕非瞬間。但拍下屬於自己的瞬間總是帶來無可取代的回憶,如走進帳篷中看到既生活又疏離的遊走,或是台上舞者飛舞伴著落英繽紛的悵然,抑或是台上盪氣迴腸的時代變革引來的淚眼矇矓,雖說在病毒入侵電腦後,有的照片已蕩然無存,但感受與記憶依然深刻入心。每次拍攝演出時光所帶來的一切,好像也跟著體驗了無數的人生變化。舞台表演的魅力在現場是最可見的,不論那一種演出類態,都是獨一無二。經典雖有再製的可能,但屬於我和演出者那當下的氛圍,仍是場場不同。劇場內的輪轉是如此真實又魔幻,沒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放肆地讓自己隨心所欲徜徉的,也只有那個短暫的璀璨瞬間。

文字|林韶安
第352期 / 2023年03月號
劇場ㄟ冷知識

變裝皇后的自我增幅變妝術

美國指標性變裝皇后露波(RuPaul)說過:「We born naked, and rest is drag.(我們生而赤身裸體,而剩下的都是變裝。)」言簡意賅地帶出「性別」除了生物身體性,其餘都是建構的,也標示了在二元性別框架下,如何塑造與展現社會性別(Gender),我們擁有絕對掌控權。近年常在劇場、影視作品裡發現變裝元素的使用,如台南人劇團《仲夏夜汁夢》、【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X妮妃雅Nymphia Wind】變形記、《華燈初上》的寶寶、以及我自己的《我是既快樂又悲傷》等,顯示「變裝表演」跨越場域與媒介現影。因著《Judy秀:美可敵國》將來台,藉機分享變裝皇后的台上台下、妝前妝後,以及表演裡的美麗與哀愁。

文字|高偉恩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快門作為視覺總和的瞬間,記錄了無數秒間當下,攝影本我自述的世界觀、源於創作者的概念、演出者的情感及表演動能,比起最終那場獨一無二的完美構圖,每一次的攝影,都仍思索在這過程中,有什麼隨時間流失而未完成的記錄?在看不見的角落中,還有更多嗎? 劇場內迷人的是反覆排練所累積的時間,建構彼此的總和,我情衷排練時走進劇組,尋找彼此創作的核心,遇見不同的過程;日常則流解在隨身經過的風中,拍攝成為與相遇的暫別,你無法時時與四季纏綿,但仍期盼累積下一次相會。時間是我們目前最能計量的共同單位,也是在繁複的旅程中最容易丟失的:我在想,攝影凝結了輾轉思辨人生的一種跨度。 註: 名稱也意表指時間╱在地╱蓄積,照片不應僅止於框景,透過不同的時光流程,輾轉變貌成不同的時空嫁接。 繁複的升降吊桿,是機械幕後數學小數點及指關節的操作、升起鐵捲門要同時彎腰的登場、等待平交道的每1分鐘,火車已經多行2公里,而等待在不同地域也相繼存在與消失。數時段排練,都為了演出那時片刻。

文字|林育全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藝@展覽

狂80:回首眾聲喧譁的反叛年代

80年代真的有什麼偉大意義的話,我猜想是對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存在著某種神秘的啟示。從80年代到90年代,我所看到的台灣宛如通過一場「精神叛變」,許多價值觀因為新事物的出現一瞬間轉變,原本遵循的典範開始移轉,權力開始重組。 黃威融〈1989,一場精神叛變的開端〉(註) 202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迎來40周年館慶,這座1983年12月正式開放的台灣首間現代美術館,現以「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打頭陣,透過檔案、文獻物件和藝術作品並陳展出的形式,回溯1980年代(以下簡稱80年代)狂飆氛圍下的藝術和各式新興文化面貌,並試圖映現彼時的藝術不盡然各自發展,有時會是自發性地跨領域連結、滾動,形成強大的創作動能,一起朝向渾沌、未知的藝術世界奔去。 獨一無二的80年代 80年代是充滿激情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年代:政治上的動盪,一方面承續1970年代外交挫敗的事件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等所引起的民族意識與身分認同上的論戰,另一方面,1979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及至隔年初的大逮捕全台風聲鶴唳,然而,威權政體的基底卻已見鬆動:1987年解嚴和開放返鄉探親,1988年初報禁解除等桎梏一一打破。 與之伴隨的是,1970年代歷經兩次石油危機仍躋身「亞洲四小龍」且於80年代初締造外匯存底突破百億美元等經濟奇蹟,中產階級興起,台股噴發、消費主義和大眾流行文化正興等,都為80年代鋪陳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背景,在此氛圍下的知識界與文化界在承接西方思潮的同時,也思索著如何面對熟悉又陌生的島嶼正在劇烈改變中 1983年北美館的開張,率先迎來正值青春少壯的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他們才正初試啼聲、昂然踏上未來在哪並不明朗的藝術家職涯之路上,延續19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精神,急切地想回應外在超載又滾燙的能量,生產出那些名

文字|吳垠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22
劇場ㄟ冷知識

聲音藝術給問嗎?

2010年英國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Turner Prize)由蘇珊.菲利普茲(Susan Philipsz)以聲音裝置作品《低地》(Lowlands) 奪得,是該獎首度頒給以聲音為主角的作品,一時間在許多媒體報導中被視為聲音藝術在當代藝術中展露頭角的重要指標。菲利普茲以自己哼唱的一段16世紀蘇格蘭民謠《低地》改編為3個版本,將哼唱的聲音置放在一座經常有人跳河自盡的橋下,希望透過歌曲中愛的故事改變輕生者的心意。預錄聲音的內容、聲音裝置位置使聲音在空間中產生的回響,與橋上橋下自然發生的,人群、河流的聲音等,合而構成這件作品的意義。但,聲音藝術到底是什麼呢?

文字|許雁婷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