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池塘的表面(上)
攝影手札

池塘的表面(上)

劇場或是更廣義的劇場之前之後, 除了是語言敘事得以伸展,行為意義得以擴延,也是感官能夠拓展的異空間。時間,空間,重心,光線,色彩,質感,濕度在此被從日常規則的理解中舒展出來,彼此之間以脫軌的邏輯串連起來。 用非日常的機能去重新探測感受,瀰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資訊。照片來自過往為表演拍攝的現場記錄,或者是宣傳視覺的素材,來自不同現場的畫面,彼此之間也有串連對話的可能性存在。

文字|陳藝堂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攝影手札

池塘的表面(下)

劇場或是更廣義的劇場之前之後, 除了是語言敘事得以伸展,行為意義得以擴延,也是感官能夠拓展的異空間。時間,空間,重心,光線,色彩,質感,濕度在此被從日常規則的理解中舒展出來,彼此之間以脫軌的邏輯串連起來。 用非日常的機能去重新探測感受,瀰漫在文本之外的情感資訊。照片來自過往為表演拍攝的現場記錄,或者是宣傳視覺的素材,來自不同現場的畫面,彼此之間也有串連對話的可能性存在。

文字|陳藝堂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攝影手札

話說舞台「幕後紀實」——從《牡丹.吉祥》簡單說

人生諸事,因緣所致;緣聚則生,緣散即滅; 紀實攝影,就是眾緣和合。 若無眾生象,則無眾生相; 舞台幕後紀實,無象即無相。 每幅影像,都是身體;每個身體,是一齣戲; 每齣戲有多個身體,這些身體推衍無數人間戲碼。 幕後,並非台前另一頭的空間, 而是生命無數、層次無窮的世界。 舞台「幕後紀實」一言難盡;今以洪振宇編舞、導演的《牡丹.吉祥》開門,跟大家一起逛幕後、說舞台。 洪振宇幼年隨祖母偷渡澳門,蝸居《牡丹.吉祥》舞劇背景的祐漢新邨,以弟弟的身分進夜校讀書,直到「龍的行動」獲發澳門永久性居民身分證。《牡丹.吉祥》首作於2014年,二版創作於2019年澳門藝術節,洪振宇以生命經歷編舞、導演,藉祐漢新邨數說澳門50年史跡。 洪振宇的特殊人生,讓《牡丹.吉祥》幕後記錄,自然延伸至祐漢新邨實境。 人生,戲一齣; 幕後,無涯界。

文字|許斌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劇場ㄟ冷知識

掌中戲班的神鬼禁忌與解方

傳統戲曲的功能與展演場域,在時間推移間因庶民生活、傳播媒體而變化,但戲班仍保留世代相傳的規則。這些禁忌以及解方,隨記憶與技藝於父子、師徒等關係裡一起被傳承;進入現代劇場後,產生另種對應方式這些時有彈性、時有些不合時宜的準則,同時有血緣、生命承繼的意義。 本期的〈劇場ㄟ冷知識〉邀請於嘉義創團超過75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製作人黃錦章解說,以他父親留下的那句「只要有廟(有神、有鬼),就會有戲可以演」,作為這些代代相傳的禁忌與解方最好的註腳。

文字|吳岳霖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專題 平面設計師,換你「表演」

楊士慶 逛街找靈光 「有趣」就是我的關鍵字

打開楊士慶的作品集網站,濃厚的手作感馬上抓住觀者的視線,拼貼物件與手寫手畫的文字與線條,似乎更觸動人心底層根本的想望。從唱片封面到演出海報,楊士慶的設計會從逛街開始,在各種材質的集散地尋索創意靈光。 曾為動見体《不好意思,可以幫我們拍個照嗎?》、台南人劇團《大動物園》與楊景翔演劇團《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等演出打造主視覺,楊士慶說他喜歡做表演藝術的案子,因為相較其他類型的設計案,案主在乎戲劇作品要傳達給大家什麼,願意接受設計專業的新想法,對畫面的接受度高,設計師的發揮空間也相對豐富。而他也希望透過幽默、有趣的設計得以讓更多人、甚至越過同溫層的門檻,願意出門進劇場看戲,或購買一張實體專輯。

文字|王郁慈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30
專題 平面設計師,換你「表演」

陳世川 以簡馭繁 「客觀」幫創作者面對市場

操刀過《我的少女時代》、《刺客聶隱娘》、《行者》等多部電影的海報,陳世川以個性獨特的主視覺標準字與簡約的畫面令人眼睛一亮,成功讓作品在觀者腦中留下深刻印象。為布拉瑞揚舞團舞作《沒有害怕太陽和下雨》而寫的標準字,是他腦中一直想著海邊奔跑的布拉舞者肩上的漂流木,再轉化為充滿個性的線條,力道十足。 扛下主視覺重任的設計師得綜合行銷與創作兩端的意見,陳世川說:「我可以用很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創作,又能很自戀地去創作,我可以站在中間。」這個客觀就可以體現在視覺上面,也較有機會成為更吸引人的畫面,而設計要做的,就是幫創作者想像面對市場的個性,幫助他轉換和翻譯。

文字|王郁慈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22
攝影手札 紙上策展

劇場風景

演出之外,台下、幕後的等待、化妝、排練、謝幕、休憩、散戲都可以成為鏡頭裡的一幅幅動人景緻。因著演出者許許多多不設防的一刻,劇場生命才足以完成有血有肉的立體面向。 捕捉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藉戲劇、舞蹈各種肢體演繹,看他們耗用身體,為伊百轉千折傷痕累累終不悔,彷彿是上了癮頭似地,每個登場與謝幕,隱藏在身體後的是顏色、夢想與無盡的故事。 逝者是青春,青春會謝;身體是載具,身體會老;唯以快門捕捉不朽的美麗剎那,向用身體說故事的人們致敬。

文字|劉振祥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幕後群像 開演前的好幾個小時 開演前一百小時

國光劇團舞監林雅惠 閻羅夢境後的幕啟幕落

進入劇場時,舞臺監督林雅惠會先拍下第一張照片,然後在拆臺、準備離開時再拍最後一張照片,作為真正的開始與結束。 她說:「不可能有一百分的呈現。就是希望這個空間裡的靈可以協助我們,很順利地完成這次演出。」這完全是由心出發、屬於自己的。她是,國光劇團的舞臺監督林雅惠。從幕前到幕後,被稱做舞監的角色,在演出大幕拉起來前究竟有什麼工作,或專屬她自己的個人儀式? 她說,臺南市文化中心會在拆臺後把所有燈都調直,格外地美。她帶點俏皮地說:「恰恰你們都看不到。」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2/01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劇場ㄟ冷知識

要有光,就有了光——施展光影幻術的劇場法寶

一齣光彩絢人的劇場表演,除了我們熟知的編導演員外,實則仰賴眾多部門的專業技術投入與協力合作才能成就。這些看似冷門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方法,以往或許不足為外人道,但它們恰恰是標記劇場職人精神的重要內涵。 〈劇場ㄟ冷知識〉每期揭露各式表演藝術的內行人冷知識。首次,邀來燈光設計師莊知恆現身說法,在飛快變異的科技發展中,如何透過消逝中與進行中的設備器材賦予劇場「要有光,就有了光」的神奇魔法。

文字|孫志熙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日常身體劇場

拳擊的美感,關鍵在腳步

專訪拳擊教練潘振成

劇場不只存在於名為劇場的空間,也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專業的劇場表演者以身體為中介,對觀眾展露表演的技藝;而另一種身體(表演)的技藝,也棲息在不同職業、或你我扮演的生活角色中。「日常身體劇場」跨出劇場外,尋找以「應對身體」為職業的人們分享獨到的「身體觀測術」。本期邀請到國內推廣拳擊運動的元老、專業拳擊教練潘振成,來與讀者分享他「察身觀體」的心得,讓我們享受「表演」,就從生活中開始

文字|鄒欣寧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藝@書

提煉生活的戲劇性,讓真實闖入劇場

成立廿年,里米尼紀錄劇團可謂德國當代不可不提及的創作體,如果說當代劇場的特色是尋找戲劇的新形式,反映現實而非建立幻覺,且試圖從根本上去處理現實,閱讀《日常專家:你不知道的里米尼紀錄劇團》一書便可發現劇團於此嘗試上的不遺餘力與不可化約,透過各種的「日常專家」,呈現出世界的複雜度,也重新建構了觀演距離,讓真實與虛構不斷重新對照。

文字|黃馨儀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藝@展覽

禽獸入展場 藝術也勸世

今年的「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由藝術家姚瑞中策展,以「禽獸不如」為展題,是一次對台灣當代藝術創作中,與動物生態議題相關者的面向式梳理,共展出四十九位(組)藝術家逾兩百件作品,參展藝術家均為首次參加台灣美術雙年展,當中九成是年輕創作者。遊走展場猶如置身動物園,藝術家們以貼近在地文化的方式回應普世的生態議題。

文字|吳垠慧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藝@電影

傳奇的人生 透過銀幕開放參與

真人傳奇搬上銀幕,不管是劇情片或紀錄片,創作者透過不同的面向或是切入的角度,讓我們深刻進入主角的世界。十二月有三部人物傳記片:《生為女人》描繪傳奇女歌手海倫.瑞蒂的奮鬥故事;《只有悲傷才是美麗的》描述廿九歲英才早逝的波蘭天才盲琴師米提克.柯許狂野傳奇的一生;《情攝大師》以紀錄片形式觀看情色時尚攝影大師漢姆特.紐頓的創作秘辛

文字|田國平
第336期 / 2020年12月號
藝@書

整理記憶裡的劇場圖像

劇場影像設計王奕盛的《看不見的台前幕後》由多篇散文/短文組成,保留了說故事的口氣,並擁有回憶錄的性質。每篇短文都以「劇場」為核心進行寫作,同時也成為連結的依據。他用回憶書寫來呈現對劇場現象的觀察,更多的是將每個事件作為敘事基底,讓自己隱藏到文字背後,而其他劇場人的形象就會鮮明浮現;此書「口述歷史」的質性,也讓每個被記錄的當下都被鋪墊成劇場史的一隅。

文字|吳岳霖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藝@電影

亞倫.帕克 融合娛樂感與時代議題的大師

曾執導經典音樂片《名揚四海》、《迷牆》的美國大師亞倫.帕克,於今年七月辭世,金馬影展也特地推出他的七部代表作以紀念他精采的電影創作成就。他的電影總有著獨具慧眼的主題,獨特迥異的風格與類型,關心工人階級,控訴戰爭、批判暴力、反對階級、高呼和平、還有流行敏銳的音樂觸覺。不同於同時期作者論的大導演,他的電影同時充滿著好萊塢的娛樂感與發人深省的議題。

文字|田國平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藝@展覽

做夢造夢的劇場藏鏡人

「技術劇場」是表演藝術產業不可缺少的一環,包含與導演共同完成創意發想的劇場設計師,和在現場負責硬體與執行演出指令的技術人員,但相較於導演、編劇和演員,隱身幕後的劇場技術人較少受到關注。這次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展出的「Staff Only, Not Only Staff技術劇場人攝影展」就讓這些幕後英雄現身,透過介紹六位資深技術劇場人,讓觀眾一窺技術劇場的面貌。

文字|吳垠慧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藝@書

超越劇場的群眾心理學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已成某種劇場形式顯學,大眾渴求新型態的說故事型態,期待舊形式再生、開展另類體驗。傑森.華倫的《虛擬真實:沉浸式劇場創作密笈》試圖為劇場工作者打開這一道門,以其自身創作與參與的經驗,直接面對沉浸式劇場的本質,透過四種沉浸劇場形式,從創作核心、空間布局、選擇與互動建構進行分析與說明,只為能「優雅」地建構虛實間的劇場世界。

文字|黃馨儀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藝@電影

玩轉時空,讓我們穿越去!

時空穿越,總是能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興奮莫名,那些看似過去、古老、似曾相識的種種,我們跟著電影裡的角色,穿越時空限制,彷彿信手拈來如果你看過今年的夯片《天能》,對導演處理時間議題的才華嘆為觀止,不妨也來看看高雄電影節這幾部以穿越時空製造奇幻體驗的經典作品,前人的電影想像,是否不遑多讓?

文字|田國平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