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新古典」與「十二音」(上)

在這段從戰前過渡到戰後的沸沸揚揚時期,畫家、建築師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號,正符合時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創辦的《新精神》雜誌上宣稱:「此後的藝術創作應以明晰的概念為基礎。」在強調明晰、簡潔、單純的「新精神」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新古典」的傾向,使得戰後「狂熱年代」的藝術與戰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文字|陳漢金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藝妙人物事 從電影導演跨足戲曲舞台

林正盛 「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相遇

電影導演林正盛的劇情片中,總是細膩地呈現女人情感的幽微,這也是他創作上長期關注的主題,而這一回,也是「女人的命運」讓他與豫劇結緣。第一次執導舞台演出,他就顛覆了原來豫劇團習慣的工作流程,他要求演員先用生活化的語言讀本,有了真實的情感基礎,再進入戲曲演員熟稔的唱念程式。他對演員說:「我們來演一部電影吧。」

文字|朱安如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一本藝術經

孫維新 寓教於樂 天文學者打造劇場夢

知名天文學者,現任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的孫維新,曾經是個愛好舞台藝術的「文藝青年」,從京劇演到舞台劇;當他成為一個科學教育者,他也欣然透過他醉心的表演藝術,來傳授他一樣醉心的天文科學,三年內籌劃三場大型舞台劇,展現科學家的戲劇人生。

文字|鄒欣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藝@CD

縱橫古今之氣 跨越東西的韻

國際唱片品牌BIS最近與北市國合作了第二張國西樂跨界專輯《氣韻》,由法國薩克斯風大師克勞.德隆演繹鍾耀光《第二號薩克斯風協奏曲》,其中德隆表現了許多美妙動聽的長線條樂句,展現出融合「氣.韻」的東西方元素。另一也與北市國合作過、亦屬BIS旗下的長笛家莎朗.貝札莉也推出長笛經典曲目專輯,展現紮實功力。

文字|林仁斌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談畫說樂

從寫實到寫意

莫內的畫與德布西的音樂

台北市立美術館的「莫內花園」特展,展出法國瑪摩丹美術館典藏的莫內晚期卅餘幅傑作。這些以花園、池塘、睡蓮為主題的巨幅畫作,如何在筆法、用色、風格各方面顯得超凡脫俗,而有異於莫內先前印象主義式的風景畫?德布西的音樂為何與莫內晚期的繪畫較相似,而不是一般人所謂的「印象派音樂」?

文字|陳漢金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幕後群像 當代藝術家、舞台裝置設計

陳界仁 讓舞台幫助擴散演員的能量

活躍於當代藝術界,創作類型涵括攝影、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的陳界仁,雖然參與舞台設計裝置的作品只有《軍史館殺人事件》與《荒原》,但以精簡、詩意而強悍的意象,令人驚豔且難忘。他說他的任務,是「讓舞台幫助擴散那能量」,「我常想的,不是台詞講了什麼,而是當演員沉默,意象仍然流動。這才是舞台的作用。」

文字|鄒欣寧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談畫說樂

視覺與聽覺藝術的匯流

荀貝格的繪畫與音樂

康定斯基與荀貝格都主張,繪畫創作應嚮往著音樂般的純粹、高超境界,繪畫應是一種視覺的音樂。以下是荀貝格的說法:「眼睛總是專注於具體的事物,因此耳朵應是比眼睛更高級的。假若畫作能透過音樂般的節奏、音樂效果來表達內在的理念、內在的意境,則又另當別論,在此狀況下,繪畫不再只是眼睛所見之物的複製品。」

文字|陳漢金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藝@書

文化就是身體—足的文法

鈴木忠志《文化就是身體》書摘

從《酒神》、《大鼻子情聖》到最近的《茶花女》,台灣的劇場觀眾對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的表演美學,相信有著一定程度的印象風格化的肢體表演、力道十足的語言表達、流暢凝練的舞台畫面,在在令人震懾。這些令人動容的劇場演出,也正是鈴木忠志劇場理論思考的實現,透過他第一本在台授權的中文專書《文化就是身體》,可更清楚其理念架構與演員訓練方法。本刊特選摘書中〈文化就是身體足的文法〉一文片段,以饗讀者。

文字|鈴木忠志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藝@CD

流浪者三重奏 濃郁而精準的樂音

法國頂尖三重奏團流浪者三重奏,之所以在創團時冠上「流浪者」這個名字,即明顯地向舒伯特致敬,而流浪旅人的特質,更是浪國浪漫主義的重要面貌之一。他們的演奏風格濃郁而精準、活力而富歌唱性。聽慣由臨時組成的獨奏家們,彼此在曲子裡競奏的「重口味」之後,聆賞流浪者三重奏較恬淡但卻更能直指音樂核心的演奏,別具一番風味。

文字|牛棚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幕後群像 劇場服裝設計師

楊妤德 讓服裝不再只是服裝

從編舞家黃翊的《身.音》中舞者令人驚豔的魚骨裝,到去年與黃翊合作「第二層皮膚」實驗計畫中舞者身上鼓漲收縮、不斷變形、令人驚嘆的「服裝裝置」,這些創意的發想者,正是近來備受矚目的劇場服裝設計師楊妤德。不甘於單純為時尚做設計的她,很早就決心走上劇場服裝設計之路,練就一身紮實的實務功夫,而且挑戰編舞家的傳統思維,在與黃翊的合作中,讓劇場中的服裝「不只是服裝」,也是創意洋溢的「軟雕塑」,展現了更多層次的表演美學。

文字|廖俊逞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演員排練日誌 《茶花女》Facebook演員日記之一

吳朋奉:遇到鈴木大師,我真是好狗運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於二月十日首演,為「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也是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頭一次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戲,鈴木大師獨到的演員訓練法「鈴木方法」,對台灣的演員有怎樣的影響?本刊特別取得《茶花女》兩位演員吳朋奉與邱安忱的同意,刊載他們在臉書上書寫的演員排練日記,透過他們第一手的記錄,看他們如何進入鈴木的劇場世界!

文字|吳朋奉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